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格式:docx
- 大小:30.62 KB
- 文档页数:2
⾼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历史上的重⼤改⾰事件汇总中外近现代史的每⼀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重⼤的改⾰,今天我们整理出了有着重⼤影响的历史改⾰事件,供⼤家学习.⼀、秦国商鞅变法1、背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封建在政权,发展封建经济。
2、⽬的:建⽴地主阶级专政;富国强兵。
3、性质:地主阶级确⽴封建制度的改⾰。
4、核⼼内容:①废井⽥,开阡陌;②废除特权,奖励耕战;③建⽴县制。
5、作⽤:①废除了奴⾪主贵族的世袭特权;②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④秦国实⼒增强,为秦统⼀全国创造了条件。
⼆、北魏孝⽂帝改⾰1、背景: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②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威胁。
③北⽅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2、内容: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化。
3、作⽤:①改⾰促进了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加速了北⽅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北⽅民族融合。
三、王安⽯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加深。
2、⽬的:巩固封建统治,挽救封建危机。
3、性质:地主阶级调整统治秩序的改⾰。
4、核⼼内容:理财;具体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利法、⽅⽥均税法、保甲法。
5、作⽤:兴修⽔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也增加了⼀些,军事⼒量也有所增强。
⼀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
6、失败原因:⽤⼈不当,⼤地主⼤官僚的反对。
四、戊戌变法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临被⽠分危机2、⽬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摆脱民族危机①两⼤政治⽬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②救国⽅案:主张采取不流⾎的和平⼿段,⾃上⽽下地改⾰,兴民权、设议院,⾛君主⽴宪道路,改⾰内政,抵御外侮,将古⽼中国变成⼀个资本主义国家。
3、变法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化教育。
4、作⽤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科学技术的传播,②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参与国家政权。
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化的传播(戊戌变法最⼤的历史功绩)5、性质:是⼀次⾃上⽽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6、变法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争的勇⽓,采取改良的⽅法;②寄希望于⽆实权的皇帝,脱离⼴⼤⼈民群众;③封建顽固势⼒发动反扑(⾮中外反动势⼒联合绞杀)7、经验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不通五、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1、背景①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俄国在克⾥⽶亚战争中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败、落后和⽆能;③农民的反封建⽃争⽇趋⽃争2、⽬的:挽救统治,维护统治3、内容:①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有⼈⾝⾃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或⼲涉农奴的⽣活②经济:农奴可得到⼀块份地,但需赎买。
改革开放的资料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均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大量的资料被创作、积累和传播,这些资料不仅记录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也为后人研究和借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就改革开放时期的资料进行探讨。
首先,改革开放的资料主要包括各种政策法规文件、会议记录、专题研究报告等。
这些资料不仅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为后续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例如,1979年发布的《关于农村经济改革的若干问题》文件,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正式启动,为后来农村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而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人大及地方人大会议记录,则记录了当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们的发言和讨论,阐明了各界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和建议。
其次,改革开放时期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也是重要的资料来源。
新闻报纸、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媒体载体记录了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变迁,为后人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潮提供了线索。
同时,学者们对改革开放进行的各种研究报告、论文、专著,也为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和成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分析。
此外,个人档案、口述历史、图片资料等也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资料形式。
许多参与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者、实践者、见证者,通过出版自传、接受采访等形式,留下了丰富的个人经历和见解,为人们了解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和实际成效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同时,那些珍贵的照片、录像、手稿等物件,也成为我们呈现改革开放历史景观的珍贵资料,记录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风貌。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的资料既包括官方文件、会议记录等正式资料,也包括媒体报道、学术研究等公开资料,更包括个人档案、口述历史等私人资料。
这些资料在形式和内容上多样丰富,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多维度历史文献,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推进未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因此,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料,加强整理、保存和传承工作,让改革开放的宝贵遗产永久流传。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近代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日语142 吴焱21214217一、背景1、外因甲午战争之后,战败的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中国不但向日本割地赔款,还不得不让日本势力侵入中国。
甲午战争中,泱泱大国的中国被一个岛国日本打败,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使清政府的软弱腐朽更加暴露无遗。
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内因为了交付对日巨额赔款,财政空虚的清政府先后三次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西方列强还积极争夺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并且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
同时,列强抢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财政危机,采取一系列节支增收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
许多官吏趁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根本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
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
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只好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力量薄弱。
一方面,遭帝国主义的排挤,另一方面,遭受政府的苛捐杂税。
新兴的民族资产积极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二、过程1、早期维新运动的兴起早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他们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摘要】: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而这三次巨变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三次巨变分别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论文从这三次巨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
【关键词】: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文内容:一:辛亥革命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懦弱无能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任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孙中山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但未得到李鸿章的重视,而后他发现清政府腐败无比,便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同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回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孙中山策划广州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表“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燃起了革命的烈火,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由此,维持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政府。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2019全国卷Ⅲ,44,15分]
材料甲午战后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①,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②。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③。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9分)
本题通过档案史料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1)问,依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从保守派的态度予以完善。
第(2)问,依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是变法的核心机构;依据材料中“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6分)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9分)
解题反思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是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看: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进步,都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