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上海的发展史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七世
纪东晋时期的吴淞江,而真正的繁荣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朝末
期和民国时期。
1860年,英国人在黄浦江畔的上海租界开埠,并逐步扩大领土,各
国先后相继进驻,形成了今天的外滩。
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上海港口
贸易地位逐步上升,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和金融中心。
1930年代,上海成为全球最大的亚洲口岸之一,有着极为发达的银
行和金融服务业、贸易和船运、工业制造业和高级服务业等领域。
然而,1937年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的解放战争给上海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
挫折。
20世纪70年代,上海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化革命,但在改革开放
政策的推动下,上海再度成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上海在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快速发展,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新中国的骄傲和世界大都市之一。
和上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中国
改革开放政策。
上海自贸区发展历程1. 简介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是中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而设立的一种特殊区域。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是中国于2013年设立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目前全国设立的四个自贸区之一。
2. 设立背景自贸区的设立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改革。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也是中国继1980年代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3. 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历程3.1 初始阶段(2013-2015)自贸区成立之初,上海自贸区主要聚焦于金融、航运、贸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改革创新。
在金融领域,上海自贸区率先实行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在航运领域,上海自贸区放宽了船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限制,吸引了一批国际航运企业和航运服务机构入驻。
在贸易领域,上海自贸区探索了一系列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关和结算服务。
在生物医药领域,上海自贸区推动了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的注册审批改革,加快了新药上市和医疗技术的应用。
3.2 深化阶段(2016-2019)在初期试点的基础上,上海自贸区逐步扩大了自贸政策试点范围和深化程度。
2016年,上海自贸区新增了11项对外开放措施,包括扩大金融业开放、推动自贸试点向自由贸易港进一步迈进、加快金融创新等。
2017年,上海自贸区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限制,推出了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将外商投资权限进一步扩大。
2018年,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建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跨境电商的发展,并在进口贸易领域出台了一系列便利化政策。
2019年,上海自贸区进一步扩大了金融业的开放程度,放宽了外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经营限制。
3.3 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至今)近年来,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其重点逐渐从对外开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020年,上海自贸区提出了“上海自贸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国际服务贸易是上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上海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现状和发展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1.经济基础雄厚: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高,财富积累和消费能力强,为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条件。
2.产业结构多元化: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的产业涉及金融、贸易、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为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政策支持积极:上海市积极推出一系列支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包括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财政补贴、降低税负和提供便利的外汇管理等,为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优惠政策。
4.国际化合作强劲:上海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国际投资合作、技术转让和市场拓展,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密切相关的运输、通信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合作频繁。
二、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1.提高质量和水平:上海要积极推动国际服务贸易从低端到高端发展转型升级,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更新,改进服务流程和提供一流的服务体验。
2.创新服务模式:上海要深入推进服务创新,突破传统的服务模式,积极引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推动服务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和定制化发展。
3.拓宽合作渠道:上海需要加强与国际服务贸易大国的合作,积极寻求深度合作和共同发展。
发展跨境电商、国际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
4.提高金融支持力度:上海市应加强金融创新,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支持国际服务贸易企业的发展。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与服务贸易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5.优化政策环境:上海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提供更加开放、便利和稳定的政策支持。
上海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上海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海数字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开放的城市之一,上海数字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数字服务企业和投资者。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拥有丰富的数字服务人才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这为上海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上海数字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上海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涵盖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
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了成功,还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数字服务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上海也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
上海市政府积极推动数字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与国际上的数字服务贸易伙伴加强合作,推动数字服务贸易的规则制定和监督,为上海数字服务贸易的健康和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的来说,上海数字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中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相信上海数字服务贸易将会更加蓬勃发展,为中国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商务动态图片新闻商务视频商务统计商务研究商务委年鉴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商务研究> 上海开放型经济30年> 正文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历程(来源: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发布日期:2009-06-25)长期以来,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服务业门类较为齐全,发展水平在全国位于前列。
改革开放30年来,依托产业、区位、人才等优势,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形成良好势头:在所有服务贸易进出口项目大类上均实现了贸易量;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服务业企业落户上海;服务业“走出去”位于全国前列。
上海正在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服务贸易中心城市。
服务贸易附加值高、摩擦少、解决就业多、对环境友好,能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我国商务工作新的重点和舞台。
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工作从1997年提出到现在已经整整推进了十年。
回顾这十年的历程,我们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并举”的外贸工作指导思想,在全国第一个设立服务贸易处,在全国第一个成立服务贸易协会,在全国第一个建立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在全国第一个发布服务贸易年度发展报告等等,为全国服务贸易推进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与货物贸易相比,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时间尚短、规模尚小、管理体制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迫切要求我们加紧研究,采取新的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上海服务贸易更好更快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城市之一,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贸易规模很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上海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
如果按照五年计划来分期,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九五”以前是认识提高期,“九五”到“十五”是探索实践期,“十一五”是大力发展期。
上海产业发展历程
上海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殊地位的城市,也是中国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
上海的产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随着外国列强在中国沿海地区设立租界,上海成为了外商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在这个时期,上海的产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如纺织、制鞋、食品等。
此外,上海还发展起了一些服务业,如银行、保险等。
20世纪初,上海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动荡,但在这个时期,上海的产业逐渐开始向重工业转变。
上海成为了中国的造船、铁路和机器制造中心。
此外,上海还发展起了一些文化和艺术产业,如电影、出版和广告等。
1949年以后,上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国家的计划经济
体制的建立,上海的产业发展重心开始向重型工业和现代化农业转变。
上海成为了中国的钢铁、机械、化工和电子产业的主要基地之一。
此外,上海还发展起了一些新兴产业,如计算机、通讯和生物技术等。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再次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上海逐渐成为了中国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开启了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时代。
同时,上海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也蓬勃发展。
今天,上海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具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拥有着先进的制造业、现代的服务业和世界级的文化产业。
总的来说,上海的产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一直在追求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历程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当时,上海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许多外国资本进入上海,开设洋行和企业。
这一时期,上海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和金融业。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上海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金融中心。
这一时期,上海的经济快速发展,外资和企业纷纷进入上海,推动了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进入21世纪,上海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2001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后,上海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加快了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特色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上海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上海跨境政策发展概况2012 年12 月19 日,海关总署在郑州召开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启动部署会,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这5 个试点城市成为承建单位。
2013 年8 月21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下发,作为先期已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试点的5 个城市之一,上海将率先试行相关政策。
上海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在2013 年12 月28 日正式启动,在此基础上,“直购进口”、“网购保税进口”两项模式开始运作,“跨境通”成为面向消费者、电商以及物流企业的主要平台。
1.1 上海自贸区具体情况概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 年8 月22 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 月29 日上午10 时正式挂牌。
2014 年12 月,上海自贸区由原先的28.78 平方公里扩至120.72 平方公里。
上海自贸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七个区域,并承担了上海跨境电子贸易的试点平台的工作。
上海跨境电子贸易试点工作依托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政策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工作的创新政策展开。
在2013 年12 月28 日,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平台正式启动。
试点平台是面向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开放性平台,包含了导购门户网站(跨境通)、报关报检、个人行邮税网上征缴、跨境外汇支付等系统。
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内已建成占地约5000 平方米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中心,规划面积达到15 万平方米。
“跨境通”作为上海跨境电商贸易的服务平台,依托上海自贸区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和已完成建设的报关报检、跨境外汇支付系统,旨在实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一条阳光、便利、快捷的跨境网购新渠道。
1.2 自贸区内的政策1.2.1 税收政策(一)全国保税区统一税收优惠政策1、对在保税区内从事加工出口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计征企业所得税。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史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服务贸易主要以人员流动和知识经验交流的形式存在。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开放市场,服务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49-1978年)。
这一阶段,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服务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2.探索阶段(1979-1991年)。
中国开始探索服务业的发展模式,逐渐放开服务业市场,服务业开始得到一定的发展。
3.加速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不断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合作,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贸易结构也逐步优化。
总体来说,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目前,中国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了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一极,对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上海经济发展史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过去的小渔村发展到如今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的经济历程充满了传奇和辉煌。
本文将带您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历史,展示它的崛起与演变。
一、起步阶段上海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上海是一个小渔村,其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渔业。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上海开始崭露头角。
19世纪末,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外国商人纷纷来到这里,建立了贸易机构和银行。
这些外国机构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
同时,外国资本的引进也推动了上海工业的发展。
二、近代工业发展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纺织、造纸、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在上海兴起,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
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实行现代化工业制造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工业化进程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长江流经上海,这为原材料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上海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三、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上海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得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蓬勃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海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了许多经济特区和开发区。
同时,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进驻。
四、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的崛起近年来,上海经济的发展日益注重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
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成为上海的新亮点。
同时,上海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科研机构建设,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贸试验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为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上海经济仍将继续发展壮大。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现状及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未来一、上海贸易现状分析1、上海贸易相关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服务业产业转移正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势,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上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贸易地位的发展起步主要是从南宋时期开始的,沿黄浦江码头形成了商船云集的局面。
新中国建立以后,上海虽然成为国内工商业中心地位没变,但国际贸易基本上停滞,其中心地位让位于香港及南亚中心城市。
改革开放成为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重新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贸易、金融中心。
相信,上海贸易在国家政策下,贸易规模与层次将会进一步提高,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文化贸易水平的提升发挥引领作用。
2、上海货物进出口2018年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8.53万亿元,同比增长7.7%。
其中,进口3.64万亿元,增长8.8%;出口4.89万亿元,增长6.9%。
2019年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8.43万亿元,同比下降1.2%,继续位居世界城市首位。
其中,进口3.55万亿元,下降2.6%;出口4.88万亿元,下降0.2%。
2018年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6.41万亿元,同比增长7.3%。
其中,进口2.70万亿元,增长9.2%;出口3.71万亿元,增长6.0%。
2019年上海市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6.35万亿元,同比下降0.9%。
其中,进口2.62万亿元,下降2.8%;出口3.72万亿元,增长0.4%。
2018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34009.93亿元,同比增长5.5%。
其中,进口20343.08亿元,增长6.4%;出口13666.85亿元,增长4.2%。
2019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34046.82亿元,同比增长0.1%。
其中,进口20325.91亿元,下降0.1%;出口13720.91亿元,增长0.4%。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为41.2%。
90年代以来上海对外对内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对外对内开放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阶段和加入WTO以来上海开放功能的全面提升阶段。
上海对外对内开放基本经验包括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开放;提高市场运行的规范性和市场开放度;以浦东开放为“领头羊”,东西联动等。
关键词:上海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大力实施对外和对内双向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使上海的“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
同时上海开放的深化也为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的进一步开放提供了条件,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由此形成了一种对外开放促进对内开放、开放促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上海开放的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和推动下,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
同年6月,中央又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浦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体制环境。
从此,上海从原先全国对外开放后卫转变成全国对外开放的前锋。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为上海外向型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对外开放概况20世纪90年代上海对外开放最大亮点是外商在上海的投资。
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提供给浦东外商很多优惠政策,如生产性“三资”企业,其所得税减按15%税率计征;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三年减半征收等等。
上海充分利用浦东开发开放的有利时机和优惠政策,实行东西联动,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
另外,上海进一步扩大区、县及有关局的审批权限。
继1992年向区、县及有关局下放了5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项目审批权,1993年又将审批权下放至1000万美元以下,同时放宽5项政策界限。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程度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经济中心之一。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海建城以来的几百年。
本文将梳理上海的发展历程,从明清时期的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腾飞。
明清时期,上海是一个渔村。
明朝时期,上海的渔民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活和耕作。
到了清朝时期,上海渔民们的生活开始有了一些改变,渔村开始有了一些贸易往来。
1843年,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各国人民开始迁入上海,形成了杂居的格局。
西方建筑、文化和商业方式开始影响上海,上海逐渐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中心之一。
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建设。
沪杭铁路的开通,使得上海连接到了内地的交通网络,加速了上海的发展。
上海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企业,成为了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然而,上海的发展在20世纪初受到了一些挑战。
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日本占领区,城市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
解放战争之后,上海市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开始重建和发展。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下,上海逐渐恢复了经济繁荣,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上海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城市规划,逐步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上海的金融、贸易、航运和创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上海的浦东新区被建设成为新的商业中心,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使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城市。
上海的发展历程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
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导致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
上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缓解这些问题,包括公共交通的发展、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等。
上海的未来发展仍然充满了希望。
上海将持续推进创新和科技发展,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上海还计划加强与世界其他城市的合作,推动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渔村时期。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转变,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腾飞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商务动态图片新闻商务视频商务统计商务研究商务委年鉴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商务研究> 上海开放型经济30年> 正文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历程(来源: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发布日期:2009-06-25)长期以来,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服务业门类较为齐全,发展水平在全国位于前列。
改革开放30年来,依托产业、区位、人才等优势,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形成良好势头:在所有服务贸易进出口项目大类上均实现了贸易量;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服务业企业落户上海;服务业“走出去”位于全国前列。
上海正在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服务贸易中心城市。
服务贸易附加值高、摩擦少、解决就业多、对环境友好,能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我国商务工作新的重点和舞台。
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工作从1997年提出到现在已经整整推进了十年。
回顾这十年的历程,我们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并举”的外贸工作指导思想,在全国第一个设立服务贸易处,在全国第一个成立服务贸易协会,在全国第一个建立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在全国第一个发布服务贸易年度发展报告等等,为全国服务贸易推进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与货物贸易相比,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时间尚短、规模尚小、管理体制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迫切要求我们加紧研究,采取新的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上海服务贸易更好更快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城市之一,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贸易规模很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上海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
如果按照五年计划来分期,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九五”以前是认识提高期,“九五”到“十五”是探索实践期,“十一五”是大力发展期。
由于上海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可采集年份始于2000年,因此在第二部分就近十年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给予量化分析。
对上海改革开放30年来服务贸易发展历程的分析,将通过服务贸易主要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
运输是上海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目前约占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0%左右。
1980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仅0.18亿吨,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仅2.99万标准箱;2007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已达5.6亿吨、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已达2615.2万标准箱、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是运输服务贸易的重要主体。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际货代业务由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独家垄断经营,仅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生了?岸70%以上的进出口运输代理业务。
上海国际货代行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三十年来我国外贸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开放和深化。
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加上CEPA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行政许可法》的全面贯彻,2004年7月1日起取消对内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经营资格的审批;2005年12月11日起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向内外资各种所有制全面开放。
目前,上海国际货代行业竞争充分,本土企业的服务水平、管理理念进步快,与国外先进物流与货运企业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同台竞争,互相促进。
旅游也是上海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目前约占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0%左右。
1978年上海年国际旅游入境人数为24万人次,平均每天来沪旅游人数仅658人次;到2007年,上海年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665.6万人次,平均每天来沪旅游人数为18236人次。
目前,全市已有星级宾馆32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2家;已有旅行社87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4家。
上海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是上海服务贸易近年来增长较快的新兴项目。
上海第一笔软件出口业务是在1980年,由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和上海计算所共同承接来自美国的定制软件。
1988年,上海软件出口仅为74.4万美元。
90年代开始上海一些软件骨干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自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18号文和市政府54号文以来,上海软件出口呈现了高增长的发展速度:从事软件出口的单位已改变了原主要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软件企业为主的结构,而成为全由软件企业承担;软件出口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产业链逐步形成,初具国际化规模。
2007年,上海软件出口达11.9亿美元,通过CMM/CMMI3级以上认证的软件企业已有98家,其中通过CMM/CMMI5级的有11家。
二、近十年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1、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快,对本市经济的贡献程度不断提升。
2000年—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由79.1亿美元增加到559.1亿美元,8年间增长了7倍,年均增长率达32.3%,高于同期上海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也高于同期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比重由2000年的12.6%上升到2007年的16.5%。
2、贸易规模全国占比不断提高,与亚洲主要市场的差距逐步缩小。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内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6年的21.0%,2007年占比约为21.9%,是国内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最大的省市。
与香港、新加坡等亚洲主要市场的差距不断缩小:2000年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8.2倍,新加坡是上海的7.2倍;2007年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2.2倍,新加坡是上海的2.4倍。
表1:上海服务贸易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上海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上海服务贸易进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2000年12.0 12.0 12.02001年13.2 14.0 12.52002年13.5 14.5 12.72003年15.8 16.7 15.12004年18.3 19.5 17.22005年20.6 21.8 19.62006年21.0 21.1 21.02007年21.9 19.7 24.0数据说明:计算中采用的2000-2006年全国数据来自商务部《2007中国服务贸易统计》, 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采用WTO的预估数。
3、传统服务贸易规模大,新兴服务贸易增长快。
《服务贸易总协定》(GA TS)划分的12个服务贸易门类,上海都已实现服务进出口实绩。
其中,运输、旅游这两项传统服务贸易一直是上海最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但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这两项服务出口合计占上海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6.8%,比2000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
新兴服务贸易增长迅速:2007年,本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电影音响等新兴服务贸易项目的出口增长分别为60.4%、154.4%、124.8%,大大高于运输(增长38.5%)、旅游(增长6.5%)等传统服务贸易项目的增长速度。
表2:服务贸易出口中各部门所占比重(单位:%)部门全球我国上海2000年2006年2000年2006年2000年2007年运输23.4 23.1 12.2 23.0 41.7 43.3旅游32.0 27.2 53.8 37.1 19.9 13.5其他44.5 49.7 34.0 39.9 38.4 43.2合计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4、市场格局和贸易主体高度集中。
上海服务贸易的主要市场是香港、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一格局与货物贸易基本相符。
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出口市场按占比排序依次为:美国(27.6%)、香港(25.2%)、日本(12.2%)等。
外资企业占据上海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
2007年在运输、旅游、咨询三个规模最大的项目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分别达59%、68%和87%。
5、“走出去”与“引进来”步伐加快,商业存在的服务贸易活跃。
随着外资对上海服务业投入的增加和上海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十分活跃。
2000年上海服务贸易FATS统计的总收入为58亿美元;其中,内向FATS即在上海的外国投资企业提供服务收入为46亿美元;外向FATS即上海到境外投资的企业提供服务收入为12亿美元。
2006年上海FATS总收入达216亿美元,是2000年的3.7倍;其中,内向FATS为179亿美元,外向FATS为37亿美元。
三、开展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提高认识深入研究,把服务贸易工作摆上重要议程1、认识服务贸易的重要性。
上海1997年提出发展服务贸易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一是中国入世应对挑战的需要;第二是上海产业结构、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第三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上海靠制造业、靠货物贸易再要快速增长后劲不大,一定要依靠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当时市领导提出了“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并举”的思路。
2、认识服务贸易的现状。
认识服务贸易现状就要从统计入手,没有统计数据就是雾里看花,看不清楚。
所以市外经贸委与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和市统计局加强合作,逐步建立了上海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包括一个进出口BOP统计和一个商业存在FATS统计。
从2000开始,现在每年都有一份统计分析报告。
建立了这个统计指标体系以后,可以对上海服务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进出口规模、增长情况、部门分析、结构分析、市场布局和所有的占比情况、增长情况等;同时也可以对服务贸易与经济的关系,与产业的关系,与贸易的关系等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市外经贸委每年都出一本《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蓝皮书)。
3、认识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
在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由市外经贸委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每年开展一些行业调研和专题调研。
近年来先后重点开展了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研究、上海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研究、上海发展服务贸易战略研究等工作。
上海2005年成功举办了世界服务贸易论坛;2007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认真听取国内外专家对服务贸易发展的真知灼见。
(二)发展产业,扩大开放,为服务贸易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货物贸易是以制造业为基础,服务贸易发展同样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
所以,上海遵循贸易与产业相互关系的规律,一是抓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抓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从产业来看,2007年上海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9%,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至吸收外资的比重已超过50%,2007年这个比重达?经成为上海服务贸易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