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00.5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必记基础知识班级姓名学号本单元总体把握:本单元主要讲两块内容:一是中华文化,二是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的知识归纳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时期、 时期、秦、汉代、 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隋唐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明清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 (1)源远流长(从历史来看)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也是原因): 与A、文字作为文化的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 。
从历史上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从内容看)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来感悟其博大精深这一特点。
①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A、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的特点,历史 ,内涵 ,风格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 。
B、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 之一。
我国古代科技具有 的特点,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A、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 、 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不同区域文化的发展态势:长期相互 、相互 、相互,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A、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单元即时练1.中华世纪坛序言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这说明(A.B.C.D.答案:C2.如今很多国家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热”源自中国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为了满足海外学习者的需求,也为了推广和发展中国文化,我国将陆续在世界各地开办100所中外合作孔子学院。
这说明(①中国文化已经取代世界各国文化②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与外界隔绝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世界,具有开放性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以深厚的东方底蕴、鲜明的民A.①②③B.C.①③④D.答案:B3.2010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①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③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要求是一致的A.B.C.D.答案:A4.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获得了国内外人士的齐声喝彩。
这说明…(①我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③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A.①③B.C.②④D.答案:B5.(2010四川广安) 2010年11月11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国福娃在北京正式亮相。
吉祥物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
这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②要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③要传统的文化少一点,外来的文化多一点④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A.①②③B.C.①②④D.答案:C6.(2010浙江金华)中法互办文化年和“意大利文化年”在上海的举办,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是(①全球统一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②体现不同民族的创造力③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A.①②B.C.②④D.答案:B7.(2010山东济宁)国际“孔子教育奖”——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
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教案【课题】第五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学目标】1.灿烂的中华文化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训练解题技能【教学过程】[时政链接]1.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五十周年。
2.代表委员谈雷锋精神(广州日报 2013-03-06)。
3.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回顾]1.灿烂的中华文化(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P64 (2)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P65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内容:P65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中华文化的特点:P66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地位或作用):P66 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传统美德薪火相传(1)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P67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崇高志趣、广阔胸襟、英雄气概、社会理想,等等。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品质:P67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什么是民族精神?P69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68(重要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高考复习政治、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知识点Xx高考复习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中国文化悠久历史的见证:汉字与史书。
4.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3354——独一无二,引领潮流。
地域——3354——水土一方,文化一方。
民族——————中国的瑰宝,民族的骄傲。
5.中华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共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展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6.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原因: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有很大作用;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历史典籍是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见证。
C.中国文化是包容的意义:求同存异: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折中主义:即在文化交流中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
意义:有利于各民族在和谐的关系中进行文化交流,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外来文化的了解。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地位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D、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动员力量、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功能。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夯实基础。
途径(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x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骨干作用重要。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学习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各民族的长处。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 核心考点突破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点(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发明于几千年前的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为中华各民族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我国历史上所编撰史书典籍,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例1】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创造的。
中华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质。
它体现在三个方面:(1)独特性: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古代科学技术等显示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特点,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精神知识点复习民族精神知识点复习:1、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巩固《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程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儒、道、佛三家思想。
3. 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勇敢。
4. 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中华文化的特点、核心价值、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等知识点。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5. 总结提升: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