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5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氧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知道氧气的特点和作用。
科学思维目标: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知氧气的特点。
探究实践目标:能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氧气的性质,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态度责任目标: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以及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知道氧气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蜡烛、火柴、水槽、玻璃杯、玻璃片、水(红水)、彩笔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人没有氧气无法呼吸视频。
师:我们的呼吸需要什么?生:需要氧气。
师:你对氧气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氧气是怎样的一种气体吗?学生自由发言。
相互交流。
师: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氧气的秘密。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氧气有哪些特点?1.观察氧气的特点。
师:你们面前有一个集气瓶,瓶子上盖着玻璃片,这个集气瓶里面充满了氧气。
通过观察,你发现氧气有什么特点?生:我发现氧气是没有颜色的。
生:我发现氧气是一种透明的气体。
师:通过用眼睛观察,我们发现,氧气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气体。
那氧气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气味呢?我们可以怎样知道?生:用鼻子闻一闻。
师:现在瓶子上盖着玻璃片,我们要怎样闻呢?生:我们可以把玻璃片拿掉。
生:那样的话氧气不是都跑出来了吗?师:那我们应该怎样闻呢?学生互相交流。
总结:左手移开盖住集气瓶的玻璃片,右手同时轻轻扇动瓶口气体,与此同时低头靠近瓶口去闻用手扇过来的氧气气味。
小组合作观察。
师:你们闻到氧气的气味了吗?生:氧气没有气味。
师:通过闻一闻,我们发现,氧气也是没有气味的。
师:所以说,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除此之外,氧气还有别的特点吗?2.探究氧气的性质师:同学们,氧气还有什么特点呢?我听说氧气能支持燃烧,你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我们可以怎样验证呢?生:做实验。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
《氧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正确地操作和使用氧气装置。
教学重点: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氧气装置的正确操作和使用。
教学难点:氧气装置正确操作和使用。
教学准备:氧气装置、氧气罐、示范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可以用一些问题来导入话题,如:“你知道什么是氧气吗?”“你们知道氧气在哪些场景下被使用吗?”“为什么有时候会用到氧气装置?”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step 2:介绍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0分钟)教师通过PPT等教具,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能够支持燃烧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或实验展示氧气的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
step 3: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医院、急救车、潜水、煤矿等。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这些场景下为什么需要使用氧气,以及使用氧气的好处。
step 4:氧气装置的正确操作和使用(30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氧气装置的不同部分及其功能,如氧气罐、减压器、面罩等,并向学生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
教师要特别强调注意事项,如使用氧气装置时要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靠近明火等。
step 5:实践操作(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一台氧气装置和一个氧气罐。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正确地操作和使用氧气装置,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各项安全事项。
step 6:小结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氧气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方法。
step 7: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家中有哪些使用氧气装置的场景,并写一篇以“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为题的作文。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氧气对燃烧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氧气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正确地操作和使用氧气装置。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氧气
主题:氧气
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2. 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中学化学》第二章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锰酸钾、硫酸、烧杯、试管等。
3.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观看关于氧气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氧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二、讲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15分钟)
1. 介绍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不燃,但能助燃。
2. 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锰石墨法、电解水法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展示实验过程:用锰石墨法制取氧气。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氧气的制取方法和相关知识。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2.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对于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火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五、作业布置与评价(5分钟)
1.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氧气对于燃烧的影响。
2. 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验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氧气的应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氧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认识。
2.启发学生对氧气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4.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氧气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氧气的制取方法。
4.氧气的实验验证。
教学重点:1.学习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了解氧气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习氧气的制取方法。
2.进行氧气的实验验证。
教学方法:1.探究引导法:通过提问和让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发现氧气的重要性和应用。
2.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氧气的制取方法和特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描绘人类生活和生产中氧气应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通过思考回答问题:“为什么氧气在人类生活中如此重要?”2.学生讨论并交流答案。
二、学习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0分钟)1.教师讲解氧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化学符号,并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空气中的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可支持燃烧等。
2.学生记录笔记并拍照留存。
三、了解氧气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20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演示氧气在医疗、冶金、发动机燃烧等领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氧气的重要作用。
2.学生讨论并汇报自己的观点。
四、学习氧气的制取方法(20分钟)1.教师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分离空气等,并进行生动的实例解释。
2.学生记录笔记并拍照留存。
五、进行氧气的实验验证(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实施氧气的制取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来验证制取氧气的方法。
2.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设置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记下数据和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结论。
六、实验演示法:(20分钟)1.教师进行一次关于氧气的实验演示,如燃烧实验、呼吸实验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实验现象。
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描述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理解氧气的氧化性,知道氧气在氧化反应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认识到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2、教学难点理解氧气的氧化性。
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木条、硫粉、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水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森林、湖泊等,提问学生:“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我们能够呼吸到什么气体?”引导学生回答氧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气。
2、氧气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提问:“如果要收集氧气,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3、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的反应演示实验: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包括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如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让学生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 + O₂点燃 CO₂。
氧气与硫的反应演示实验:将硫粉在氧气中燃烧。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如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引导学生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S +O₂点燃SO₂。
《氧气》教学设计《氧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氧气的性质。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从整套教材的编排来看,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以后学习氧气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制取起到铺垫的作用。
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分析归纳学习气体制取的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记住所用药品的状态,理解该反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和所用仪器。
会检验,验满,收集的方法并能指出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优点。
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的问题,让学生边讨论边操作,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
通过实验,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药品选择,仪器组装,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最后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气装置,并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准备试管(3只),锥形瓶,长劲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孚L 胶管,集气瓶,水槽,毛玻璃片,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火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幸落水后的心肺复苏,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燃烧,钢铁冶炼等动画图像。
并引导学生回答,氧气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感受氧气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播放。
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切身的感受到氧气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探究新知】教师活动: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出得到氧气的方法有哪些?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1.从空气中分离。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氧气》内容不仅涉及基础物质性质的学习,也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物质变化规律的关键环节。
教材通过系统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等)和化学性质(如助燃性、氧化性等),为学生构建了物质性质研究的基本框架。
同时,教材还详细阐述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如过氧化氢分解、高锰酸钾加热等,这些实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此外,教材还注重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相联系,如氧气在医疗、环保、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总体而言,本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关注知识的拓展与应用,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在进行《氧气》这一章节的教学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准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分类等基本化学概念,对化学实验操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量筒的使用、试管的加热等。
这为学习氧气的性质及其制备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能力层面,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在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深入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特别是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从学生心理和学习态度上看,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渴望通过亲手操作来探索化学的奥秘。
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对复杂的概念和实验步骤感到困惑和迷茫。
因此,在《氧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生动的实验演示和详细地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和兴趣。
第1篇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课型:探究式课时:二课时实验准备: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复习旧识:1)空气的组成是什么?2)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3)什么是物理性质2、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3、探究新课: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通过实验填写下表:结论: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
说明: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是跟其中的氧气反应。
练习:课后习题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回顾旧识: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何?探究新课分析讨论1:填写下表:分析讨论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结论:1.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的物质(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生成。
2.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3.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结论: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篇1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电脑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
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
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
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
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
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
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1)出示情境图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
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A:15÷3=5(元)B:9÷2=4.5(元)C:12÷3=4(元)(2)出示情境图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
化学初中知识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和物理性质;
2. 了解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4. 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氧气的基本性质;
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氧气的制取方法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内容:
1. 氧气的基本性质: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
(2)氧气能助燃,促使物质燃烧;
(3)氧气是支持生命的气体,人和动物需要氧气才能生存。
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氧气可以通过加热含氧化物的氧化物来制取,如过氧化氢、过硫酸钠等,通过氧气收集法收集氧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入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习:讲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示范氧气制取实验操作过程。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氧气制取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氧气的制取过程。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
1. 思考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做一份调查报告;
2. 制作氧气的实验报告,记录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
七、教学反馈:
1. 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鼓励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和讨论,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氧气》教案《氧气》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氧气》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氧气》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
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课题氧气授课人学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空气》的知识后,对氧气有了一些了解,但如何认识物质和物质的性质,学生并不熟悉。
所以,本课题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学好本课题,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遵循了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习掌握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模式,为今后其他物质的学习提供一个样式和范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而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知识,因此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能说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四、教学重点
1.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五、教学难点
1.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判别。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来掌握有关氧气的知识。
2.学法
采用自主体验(自学、讨论、交流、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概念。
七、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猜一猜】集气瓶里收集的是一种
常见的气体,它和植物的存在有关
联,可以用于航天,也可以用于潜
水,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
你
知道它是什么气体么?
(板书)课题2氧气
思考,回答
帮助学生迅
速进入学习
状态,对新
知识产生熟
悉感、亲切
感,激发学
习热情。
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课本P33-35页内
容,依据学习目标的提示进
行思考,并尝试解决课本问
题
提高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
力
引导探究1.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
验,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
质,存储方法。
2.讨论与思考:
(1)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
略大吗?
(2)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
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
工业上生产的氧气,一般
加压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讨论、发言。
从已知向探
索未知过
渡,体现循
序渐进的认
知规律。
让学生在思
考、验证出
结果的同
时,获得成
功的喜悦。
实验探究【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
明它是氧气?
【展示】实验2-2 把带火星的木
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的实验
现象图片。
【讨论】带火星的木条能在氧气中
燃烧,说明氧气有什么性质?
【实验2-3】在燃烧匙里放少量
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硫
在空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然后
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
氧气的集气瓶中,再观察硫在氧气
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比较硫在空
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
【强调】在演示过程中随时提醒学
生注意观察实验前、中、后的现象
【设问】铁丝在能燃烧吗?在氧气
中呢?
【实验2-4】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
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
柴,待火柴快燃尽是,插入充满氧
观察,思考。
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讨论分析结论
观察实验现象:反应前、反
应过程中、反应后
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写出文字表达式
讨论
讨论后分析归纳
让学生尝试探
究的乐趣
让学生学会如
何全面细致有
序地观察实
验,准确描述
实验现象。
课题2 氧 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检验
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人集气瓶中(操作),小木条复燃(现象),证明该气体是氧气(结论)。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硫和氧气 2.木炭和氧气
是什么?
3.为什么待火柴快燃尽时,再将铁丝伸进集气瓶?
4.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预先放少量水(或铺上一薄层细沙)?
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相比,现象是否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2.引燃铁丝。
3.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而使铁丝不能顺利燃烧。
4.防止溅落的生成物,炸裂瓶底。
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因为反应的剧烈程度取决于氧气的含量,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实验细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分析中获取知识
讨论
这三个化学反应的共同点是什么?
比较,思考,回答
都是化学反应;都是点燃条件;都是与氧气反应;都反应剧烈;都放出热量;都是
两种物质变成一种物质
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讲述
倾听,做好笔记
加深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认识
思考与交流 判断下列反应哪些为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
(1)硫 + 氧气 → 二氧化硫
(2)锌 + 盐酸 → 氯化锌+氢气 (3)石蜡 + 氧气 → 二氧化碳+水 (4)镁 + 氧气 → 氧化镁
练习,作出判断
总结出“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氧化反应”这一概念 练习 完成P36页习题
完成习题内容
及时巩固 课堂小结
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有何收获?
小结交流,知识脉络化。
3.铁和氧气
四、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氧化反应
2016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