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7.开国大典(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44 KB
- 文档页数:11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案(精选3篇)五年级《开国大典》教案(篇1)《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清课文顺序并对会场情况这个场面进行了品读,初步感受到了会场的隆重与热烈的气氛以及人们当时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第二课时则继续品读其他三个场面。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
在品读文本解决问题大环节,我提出统领全篇的大思路:“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
引导学生想象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比如课文第七自然段,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与者。
阐述《开国大典》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开国大典》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分享他们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和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开国大典》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章:新中国的成立2.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过程和重要事件。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过程。
阐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和意义。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观看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和重要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的政治制度3.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阐述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观看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新中国的经济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成就。
培养学生对国家经济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介绍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阐述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新中国的社会变革5.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和重要事件。
7《开国大典》教案本文是一篇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展的《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级大典,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针对这样一个话题,我们的教学重点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更是引导他们了解国家、国旗、国徽、国歌等方面。
因此,本文的教学设计将围绕着这些方面进行介绍。
一、教学目标1.了解《开国大典》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2.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的由来和含义;3.学会感恩祖国,认识自己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二、教学内容1.《开国大典》2.国旗、国徽、国歌3.祖国的美好三、教学流程1.课前准备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本次教学的兴趣,我们可以在课前做一些预热的活动。
比如,老师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述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政治环境等等。
还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播放过去的开国大典等内容,并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本次教学主题。
2.《开国大典》与国家首先,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开国大典》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介绍一下《开国大典》的历史渊源和背景,告诉学生《开国大典》的一些特点,然后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下整个开国大典的过程。
在了解开国大典这个历史事件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由来。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带领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现代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等。
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发展和政府的组织机构,引导他们认识国家的重要性和意义。
3.国旗、国徽、国歌的由来和含义接下来,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的由来、含义和标志。
在了解到中国国旗五星红旗的由来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图示、手工制作等形式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个小小的五星红旗。
同时,老师还可以引领学生了解五星红旗每个部分代表的意义,比如红色的背景是代表中国革命精神和革命斗争中的牺牲精神等。
对于国徽和国歌,同样如此。
在讲述历史渊源的同时,教师可以再用图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国徽和国歌各自的涵义和标志。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
3. 学生能够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培养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
2. 学生能够培养对国家领袖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理解。
3. 学生能够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重点:1.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
3. 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
难点:1. 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分析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3. 搜集和分析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介绍《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分析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研究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开国大典》的意义和影响,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报告。
4. 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学生分组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分享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
3. 学生能够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展示对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相关视频和图片:《开国大典》的视频和图片。
2. 历史文献和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的书籍和文章。
3. 学习工具:笔记本、笔、互联网等。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的教案开国大典的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国大典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开国大典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的反应来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点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复习提问: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指名回答)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场面?(学生回答,师课件引导学生回顾)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一起体验新中国成立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一)学习“群众入场”部分1、师提出学习目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回答,师课件出示句子:“工人队伍中,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3、指导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注意读出当时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时激动、迫切的心情。
(二)学习体会“典礼的主体仪式”部分过渡:在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中,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了主席台上,开国1、课件出示要求:请大家细读5—10自然段,画出描写“参加开国大典的仪式时,人民群众的反应”的句子。
并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默读思考。
3、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四、练笔。
如果你参加了开国大典,你会怎样描写当时的场面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想一想,试着把它写下来。
开国大典的教案篇2教学目标1.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几个生活细节,了解一代伟人朴实平凡的品格。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知识点概述与课程安排引言:作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开国大典》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历史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知识点概述和课程安排两个方面来设计《开国大典》教案,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更好地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面貌和历史变迁。
一、知识点概述1.《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庆祝成立而举行的隆重典礼,也是标志新中国走向繁荣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对于促进新中国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的提升,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开国大典》的筹备和组织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庆庆典,是新中国政府的第一次国家隆重庆典,为了体现国家的威严和荣誉,举办这样一场极其盛大的典礼需要多方面的筹备和组织工作。
3.《开国大典》的内容和价值《开国大典》表达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对内外政策。
对于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具有深刻的价值。
4.《开国大典》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开国大典的隆重举办不仅提高了新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也使国际上开始理解并认识新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将要,丰富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宝库。
二、课程安排1.第一节课:《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在第一节课上,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形式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对新中国的尊重和爱国之情。
2.第二节课:《开国大典》的筹备和组织在第二节课上,可以通过阅读材料、讲解、问答等方式来讲解《开国大典》的筹备和组织工作,让学生了解对于一个国家隆重庆典的举办,需要多么严密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要性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第三节课:《开国大典》的内容和价值在第三节课上,可以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具体内容和含义,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明确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目标和重点,引导学生树立中国梦,提高爱国意识。
开国大典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流程;3.分析开国大典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流程。
难点对开国大典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教学PPT;2.相关资料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开国大典,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学生对开国大典的了解程度。
概述开国大典(1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的介绍,向学生概述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包括:1.新中国成立的重大事件;2.开国大典的举行时间和地点;3.开国大典的意义和影响。
学习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30分钟)教师使用PPT或课件,结合文本和图片,向学生展示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流程。
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开国大典的各个环节,包括:1.开国大典的仪式概述;2.开国大典的主要环节,如升旗、发誓、拥军等;3.相关重要人物和领导人的讲话。
教师还可以请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开国大典的具体环节和意义展开深入交流。
分析开国大典的意义(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开国大典作为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具有什么意义?2.开国大典对巩固和稳定新中国政权有何作用?3.开国大典对中国人民的信心和自豪感有何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和开国大典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主题。
鼓励学生对开国大典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五、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针对开国大典的相关知识进行测试。
可以使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形式,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布置一份与开国大典相关的作业,可以是写一篇小论文、制作一份PPT报告或者进行课外阅读。
7《开国大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 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 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重难点:1. 课文的理解:课文详细描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学生需要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如大典的举行、毛泽东的宣读、阅兵式等。
2. 情感的体验:课文充满了对新中国的热爱和自豪,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课文,体验这种情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步骤1. 引入话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背后的历史意义。
2. 提问: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成立的吗?你们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吗?"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引入课文: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内容,如课文记录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的盛况,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等。
4.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如开国大典的筹备过程、天安门广场的布置、阅兵式的盛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词语解释1. 政府(zhèngfǔ):政府是指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
学生需要了解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2. 外宾(wàibīn):外宾是指来自其他国家的宾客。
学生需要知道外宾的中文意思和英文表达。
3. 宣读(xuāndú):宣读是指公开地朗读或宣布。
学生需要理解宣读的含义和在课文中的运用。
4. 阅兵(yuèbīng):阅兵是指军队列队接受检阅。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国大典》的意义和影响。
1.3 教学内容: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1 《开国大典》的时间和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2.2 《开国大典》的仪式和活动:升国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领导人讲话等。
2.3 《开国大典》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仪式和活动。
3.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3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献等方式,了解《开国大典》的具体情况,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仪式和活动。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5.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仪式和活动。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视频播放设备、文献资料、黑板、粉笔。
6.2 学具:笔记本、笔、学习资料。
6.3 准备:教师在课前将文献资料和视频准备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开国大典》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7.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仪式和活动。
7.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教师巡回指导。
五年级下册《开国大典》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意义;(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所付出的艰辛努力;(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与朗读;(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3)团队合作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长句子的理解与朗读;(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3)对开国大典盛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手段,营造新中国成立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2. 生字词卡片;3. 相关图片或音频资料;4. 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新中国成立的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喜悦氛围;(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进行组内交流。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探讨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意义;(2)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开国大典的场景,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2)分享自己了解的开国大典相关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开国大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2.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教学难点: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2.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性;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讨论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在班级中进行汇报和讨论;3.视频观看法: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内容和氛围。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准备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和视频;2.分组讨论的小组数量和人数。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讲述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性。
第二步:讲授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讲解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包括开幕词、宣誓、阅兵、群众游行等环节。
第三步: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讨论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在班级中进行汇报和讨论。
第四步:视频观看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内容和氛围。
3.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汇报,可以了解学生对开国大典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视频观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内容和氛围,从而对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进行评价。
7开国大典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背诵6-8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体会文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1.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体会文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2课时1.有关开国大典的录像片。
2.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第一课时一、导入。
1.媒体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纪录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视频中播放的是什么吗?从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完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庄重。
)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学习本课,看一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开国大典这一盛况的吧!(板书课题)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初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1.通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生字:宾、檐、擎、诞、钮、瞻、聂、臻。
新词:协商、汇集、预定、爆发、宣布、宣告、雄伟、肃静、旗帜、检阅、制服、诞生、瞻仰、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三、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会场、典礼、阅兵、游行)第一个场面:大典之前1-4。
《开国大典》教案《开国大典》教案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开国大典》教案(通用11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开国大典》教案(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开国大典》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内容:开国大典活动目的:通过创设情境,体验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动心情,,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活动过程:1、开国大典。
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或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让学生体验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的心情,并讨论举国上下为什么如此激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
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开国大典》教案一、引言1.1历史背景1.1.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1.2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1.3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1.2教学导入1.2.1引导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1.2.2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1.2.3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二、知识点讲解2.1开国大典的筹备2.1.1筹备过程2.1.2参与人员2.1.3筹备内容2.2开国大典的举行2.2.1举行时间2.2.2举行地点2.2.3仪式流程2.3开国大典的意义2.3.1国家独立2.3.2民族解放2.3.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教学内容3.1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3.1.1国内外形势3.1.2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3.1.3开国大典的必然性3.2开国大典的筹备与举行3.2.1筹备过程3.2.2参与人员3.2.3仪式流程3.3开国大典的意义与影响3.3.1国家独立3.3.2民族解放3.3.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4.1.2掌握开国大典的筹备与举行过程4.1.3理解开国大典的意义与影响4.2过程与方法4.2.1通过阅读、讨论,提高历史思维能力4.2.2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4.2.3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4.3.2增强民族自豪感4.3.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开国大典的筹备过程5.1.2开国大典的意义与影响5.1.3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分析5.2教学重点5.2.1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5.2.2开国大典的举行过程5.2.3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情感体验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6.1.2时间线图表6.1.3地图和模型6.1.4投影仪和电脑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6.2.2历史教科书和相关书籍6.2.3分组讨论材料6.2.4问答卡片6.3辅助材料6.3.1开国大典相关文章6.3.2历史人物传记6.3.3纪录片推荐列表6.3.4在线历史资源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回顾上一课内容7.1.2提问开国大典的背景7.1.3展示开国大典的历史图片7.1.4引导学生讨论开国大典的意义7.2知识讲解7.2.1讲解开国大典的筹备过程7.2.2分析开国大典的重要时刻7.2.3探讨开国大典的历史影响7.2.4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资料7.3实践活动7.3.1分组讨论开国大典的不同方面7.3.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7.3.3进行开国大典知识问答7.3.4学生制作开国大典时间线海报八、板书设计8.1核心概念8.1.1开国大典的定义8.1.2开国大典的筹备与举行8.1.3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8.1.4开国大典的影响8.2时间线8.2.1开国大典筹备的时间节点8.2.2开国大典举行的具体日期8.2.3开国大典后的重要事件8.2.4时间线图表的视觉设计8.3关键人物8.3.1毛泽东8.3.2周恩来8.3.3其他参与开国大典的重要人物8.3.4人物肖像和简介九、作业设计9.1问答作业9.1.1关于开国大典的知识问答9.1.2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分析9.1.3开国大典筹备过程的描述9.1.4问答作业的提交方式和评分标准9.2研究报告9.2.1选择一个开国大典相关主题9.2.2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9.2.4报告的格式和提交截止日期9.3创作活动9.3.1绘制开国大典海报9.3.2制作开国大典时间线模型9.3.3编写开国大典短剧9.3.4创作活动的展示和评价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学生对开国大典知识的掌握情况10.1.2教学方法和材料的有效性10.1.3学生参与度和兴趣的观察10.1.4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阅读材料10.2.2历史博物馆参观活动10.2.3历史讲座和研讨会10.2.4在线历史课程和论坛的参与重点和难点解析1.教学难点的处理2.实践活动的组织3.作业设计的实施4.课后反思的深入对每个重点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1.教学难点的处理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开国大典的筹备过程和意义影响上。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3)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直观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场景。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3)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尊敬和爱戴。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
(2)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3)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2)如何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开国大典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直观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场景。
3. 课堂讨论:(1)小组讨论: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深入研究:(1)学生研究相关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的情况。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观看视频资料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开国大典》。
2. 视频资料: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3. 历史文献:与开国大典相关的历史文献。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开国大典》数字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事件,激发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
1.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主要过程。
2. 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难点: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课文主旨。
2. 重点:通过课文学习,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开国大典的氛围。
2.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文阅读和理解,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
3. 互动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开国大典的历史照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课文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过程。
3. 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4. 情境模拟:通过模拟开国大典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事件。
六、教学评价:
1.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表达能力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案设计:《开国大典》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及意义;2.熟悉《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及主要人物;3.分析《开国大典》对于新中国的意义;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及意义;2.熟悉《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及主要人物;3.分析《开国大典》对于新中国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研讨、展示演讲、小组讨论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及意义一、引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1.为什么需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标是什么?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二、课堂讲授为学生介绍以下知识点: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标;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的政策及其历史功绩。
三、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选一个革命事件,通过收集资料、组织讨论等形式,就这个事件进行研究和发言。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该事件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贡献。
第二课时:《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及主要人物一、引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了解《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及主要人物:1.《开国大典》是什么?有什么历史背景和渊源?2.《开国大典》的主要人物是谁?以及他们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堂讲授为学生介绍以下知识点:1.《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2.《开国大典》的主要人物及其历史地位。
三、展示演讲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对一个《开国大典》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展示,并说明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第三课时:分析《开国大典》对于新中国的意义一、引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对《开国大典》进行分析:1.《开国大典》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2.《开国大典》所包含的思想及其历史深意;3.《开国大典》对于新时代的启示。
7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委、盏”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一盏、栏杆、、汇集、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隆隆声、发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抓住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群众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3.朗读课文,感受典礼的盛大。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典礼)
3.读课题:是呀,这是为了庆祝一个新的国家诞生而举行的庆典,多么盛大而又隆重呀!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课题的解析、朗读,让学生从整体
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灯盏、石栏、汇集、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隆隆声、发射(重点指导生字“政、盏、帜、制”为翘舌音;前鼻音“盏、栏、坦”,后鼻音“政、隆”等。
)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民族的词语:灯盏、旗帜、制服,注意读准“盏、帜、制”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都(dōu dū)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首都北京天安门热闹非凡,因为今天是国庆节。
②读一读:北京是中国的首都(dū),也是一座文化城市,每年来这里旅游的人都(dōu)很多。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典礼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倒过来。
形容声势巨大,不可阻挡。
排山倒海隆重举行的仪式。
瞻仰指事物在一定阶段内发展的顶点。
高潮怀着敬意看。
诞生形容物体缓慢上升。
徐徐上升出生。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2)
(3)(4)(5)
(7)(8)
(17-29)
(9-12)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群众进场
7 开国大典典礼仪式新中国成立了
阅兵式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课后反思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本课的写作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场面描写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这种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我采取以下方法教学。
1.情景感受,以读促思。
在朗读感悟大典盛况的环节,我首先播放了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三十万人汇聚天安门广场,排山倒海的气势深深吸引着学生。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的那一刻,以及盛大的阅兵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们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以及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带着这种自豪和骄傲,让学生读读、想想、再读读,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大典现场的热烈气氛。
2.点面结合,感悟写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通过主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伟人的领袖风采。
如学习“升国旗”部分,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出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写出批注。
在交流学习中,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毛泽东的风采。
通过群众的动作描写,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感受新中国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爱因斯坦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
——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