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手法
- 格式:docx
- 大小:38.79 KB
- 文档页数:2
谈谈对赋比兴的认识并举例赋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比较来引发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感触,充分利用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感性思维。
赋比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口语交流,都可以找到许多生动的例子。
首先,赋比兴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以古代诗歌为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将门鼓声与人们的离别联系起来,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边境戍卫的艰苦与冷清。
又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将明月光与地上的霜进行比拟,给予了诗歌更加丰富的意象和浪漫的氛围。
其次,赋比兴在散文和小说中也得到广泛运用。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常常利用对自然界的描绘来突显人物的特点和心情,例如形容黛玉时写道:“黛玉笑起来犹如芍药花开”,这样的比喻使得黛玉的美丽和纯真得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现代散文中,如网络文学,也能看到赋比兴的身影。
比如一句“他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悦耳”,通过将笑声与银铃进行比较,使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人的欢乐和愉悦。
除了文学作品,赋比兴在日常生活的表达中也是常见的。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勤奋努力的人时,可以说他是“如蜜蜂般辛勤工作”,来形容他的勤奋和专注。
再如当我们形容一个人非常聪明时,可以说他是“如狐狸一般狡猾”,来表达他机智聪慧的特点。
赋比兴不仅可以丰富文字表达,也可以增强交流的效果。
通过描绘形象生动的比喻,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同时,赋比兴也启发人们的联想能力和观察力,在我们日常的沟通中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赋比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不仅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赋比兴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使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因此,对于文学爱好者和日常交流者来说,掌握赋比兴的技巧将带来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举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内容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1至前7世纪,包含了305篇诗歌。
《诗经》的诗歌广泛使用了赋、比、兴三种手法,这三种手法也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技巧。
赋:直接叙述,即直接描述事物或抒发情感。
比:类比,用其他事物的情状来暗示或比拟主体想要表达的意思。
兴:引起,引用某些事物或现象作为引子,借以引发对主题的联想和抒发。
在《诗经》中,赋比兴通常是交织运用的,一首诗里可能同时见到这三种手法。
下面是一个例子: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之陬。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之沚。
在这首诗中:
赋:诗的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是赋的手法,直接描绘了一幅蒹葭(一种水草)茂盛、白露凝霜的景象。
比:接着通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伊人”比拟了作者心中所思念的对象,通过水草与水边的人的类比,隐喻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渴望与追求。
兴:诗中并没有明显的兴字句,但可以理解为整首诗的景象描写都在为表达“所谓伊人”这一主题服务,即通过描绘蒹葭的生长环境和状态,来引发读者对主题的联想。
这首诗通过赋法描摹景物,通过比法表达感情,虽没有明显的兴字句,但全诗以景物起兴,情感内敛而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
《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
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
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
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
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
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
由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
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由于参加的人数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的名词解释赋比兴(fu bi xing),又称赋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通过比喻或类比来表达某事物的特点、性质或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段。
赋比兴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或性质的事物进行对比,从而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传达出对被描述事物的深刻理解。
赋比兴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赋比兴的使用可以起到多种作用,例如:1. 生动形象:通过将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进行比较,赋比兴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被描绘事物的形象特点。
例如,有人形容某位歌手的嗓音如同天籁之音,就是通过比喻将嗓音与天籁相联系,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其美妙动听之处。
2. 强调特点:赋比兴可以通过与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被描述事物的某种特点或性质。
例如,可以将一个人形容为勤奋如蜜蜂,就是通过比喻强调了这个人的勤奋程度。
3. 表达情感:赋比兴可以通过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作者或说话者的情感态度。
例如,有人形容自己的内心如同燃烧的火焰,就是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澎湃。
4. 深化思考:赋比兴可以通过将两个不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激发读者的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有人用“人生如棋,时时需谨慎”来比喻生活中的重要决策。
这样的比喻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选择的思考,激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赋比兴的成功运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灵感,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比喻所涉及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一个好的赋比兴应该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意图,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并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表达。
虽然赋比兴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运用赋比兴来进行描述和表达。
无论是在写作、演讲,还是在交流中,经过巧妙的赋比兴运用,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鸣和理解。
总之,赋比兴是一种通过比喻或类比来表达事物特点和意义的修辞手法。
赋比兴的理解赋比兴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或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以达到更加生动形象的效果。
在文学创作中,赋比兴常常被用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赋比兴的理解。
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赋比兴的例子: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通过对狂人与白蚁的比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在小说中,鲁迅将狂人比作一只被白蚁围攻的巨兽,白蚁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通过这个比喻,鲁迅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丑陋和破败,使读者对封建制度产生深思。
我们来看另一个赋比兴的例子: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将黛玉比作一只悲鸣的凤凰,以突出她的矛盾和悲伤。
黛玉有着高贵的出身和聪明才智,但她却生活在一个虚伪和残酷的世界中。
通过将黛玉比作凤凰,曹雪芹展现了黛玉的矛盾心理和悲伤命运,使读者对她的遭遇产生同情和共鸣。
我们来看一个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赋比兴的例子: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余华通过将主人公福贵比作一棵不倒翁,揭示了他顽强生命力和对抗命运的精神。
福贵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苦难,但他始终坚强不屈,像一棵不倒翁一样,屡次倒下又屡次站起来。
通过这个比喻,余华表达了人类对生命的坚守和对命运的抗争,使读者对福贵的人生经历产生共鸣和敬佩。
我来举一个生活中的赋比兴的例子:假如我们把生活比作一本书,那么每个人就是这本书中的一个角色。
有的人在书中只是一个小配角,默默无闻;有的人则是主角,引领着整个故事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
有些人的故事平淡无奇,有些人的故事则引人入胜。
通过将生活比作一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赋比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文学创作中,赋比兴常常被用来揭示社会问题、展现人物形象、传达主题思想。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赋比兴的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
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一、赋:“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
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
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着我旧时装。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
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
赋比兴的手法和举例
赋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赋
赋是直铺陈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
例子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唐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比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
例子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唐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兴
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子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唐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赋比兴三种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相辅相成,使诗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以下是一些综合运用赋比兴手法的例子: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在在藻,鲂鲤跃之。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
•《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诗经文体之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其中一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一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拓展】诗经赋比兴赏析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付文章中的常用赋比兴手法1. 拟人比喻:将非人事物比拟为人,赋予其人的特征和行为。
例如:“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
”中的“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就是将树叶比喻为舞者。
2. 借景比喻:通过借用景物的形象和特点来描绘另一事物。
例如:“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明亮。
”中的“笑容如阳光般明亮”就是借用阳光的形象来形容笑容。
3. 明喻:直接明确地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
例如:“他的声音如同天籁般动听。
”中的“声音如同天籁般动听”就是将声音直接比喻为天籁。
4. 暗喻:通过暗示和间接比较来表达事物的特征和含义。
例如:“她的眼神如同星光一般璀璨。
”中的“眼神如同星光一般璀璨”就是暗喻她的眼神明亮而美丽。
5. 比拟: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进行描写。
例如:“他的笑容如同春风拂面。
”中的“笑容如同春风拂面”就是比拟他的笑容温暖和喜悦。
6. 排比:通过列举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情况来强调某种感觉或情绪。
例如:“他勤奋、聪明、有才华。
”中的“勤奋、聪明、有才华”就是通过排比来强调他的优秀品质。
7. 比喻修辞: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揭示或强调另一个事物的特征或内涵。
例如:“爱情是一朵盛开的鲜花。
”中的“爱情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就是通过比喻修辞将爱情比喻为盛开的鲜花,强调其美丽和生命力。
8. 象征手法: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或象征另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例如:“白鸽代表和平。
”中的“白鸽代表和平”就是通过象征手法将白鸽作为和平的象征。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赋比兴手法,通过这些手法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和描写,使其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用赋比兴的手法造句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并各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比喻。
(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
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例1《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例2《无衣》,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例1《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例2《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例1《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
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
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风雨连连天昏蒙,鸡儿报晓鸣不停。
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例2《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一个貌似忠厚老实的男子,假借“贸丝”的名义来到心仪的女子家中求爱,单纯的女子被他的甜言蜜语骗住了,不但喜欢上了他,还不辞劳苦,远送他“涉淇”,情意缠绵地请他不要着急生气,约他秋天前来订婚迎娶。
赋比兴手法
比兴是诗歌中常常连用的两种手法合称。
“比”就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喻客体,打比方。
“兴”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
当
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
比兴主要有比+兴、比兴叠用、兴寄(整体比兴)三种形式。
(1)雨中黄叶一棵,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晴外弟卢纶见到宿》)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著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
风生。
岁华天下萧然,芳意竟何变成。
(陈子昂《感遇》其二)
(1)是“比+兴”格式,即想说某事物,而先说其它事物以起兴,且前后两者之间在
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又构成比喻。
说“雨中黄叶树”的目的是为引出下句“灯下白头人”,这就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起兴手法;而树
叶在秋风中飘落又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这又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的比喻修辞。
(2)就是比与启重合在一起。
表面写下“羁鸟列茨科耶林”和“池鱼思故渊”,目
的为带出深层意思“自己身处冰冷官场而渴求归隐田园”,这就是曲枝手法;而这两句诗
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又具备相似点,相似点就是受到束缚渴求返回原来生活环境中回去,因此,又形成了类似隐喻的比喻。
通过比兴整体表现了陶渊明憎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除了单句的比兴手法外,还有整体比兴,即兴寄手法,兴寄就是用比兴手法来托物言志。
字面上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但隐含的意义也是完整的,有的甚至可以一一对应。
例如(3)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全诗赞美兰若风姿超群,香色超群,感慨其风霜
相逼芳华极易逝。
诗人精妙地用比兴双关手法,形成了字面意义和寓意这两个完备的意义
层面,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品格之高尚,却怀才不遇,以至华年推移壮志未酬,理想幻灭的
感叹。
比兴手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比拟显得更加隐曲幽深。
比兴手法的.运用,既大大
加强了古诗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其意蕴,为古诗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使其韵味悠长,让人回味沉思。
兴寄的言外之意才是表达的真正目的,因此诗人都把不便明说的意思通过
比兴手法委婉含蓄表达出来。
怀才不遇、感时伤世,愤世嫉俗、高洁自守等情感常以比兴
出之。
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一:
兰叶春密叶,桂华秋皎洁。
玲玲此营生,自尔为佳节。
不料林栖者,闻风挤相悦。
草
木存有本心,蠲美人八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诗的意思是:“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身生仰慕之情。
花
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孤芳自赏,气节
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稳固训练】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卫风·氓》)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并无与士耽。
(《诗经·卫风·氓》)
(3)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七)
【分析】
(1)比与兴叠用。
表层意思是桑叶肥泽,深层意思是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
以桑
树未凋落时树叶一片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
(2)“比+启”式。
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那不吃的斑鸠啊,不要无节制地啄
食桑葚)去带出下文的“于嗟女兮,并无与士耽”(世上的女孩子呀,不要沉醉于男子编
织的情网),前两句就是必须带出两句,这就是启;而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陶醉的爱情,把爱情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欢乐的小鸟,这就是比喻。
(3)整体兴寄。
江南生长着丹橘,它经历了严冬却能青葱翠绿,这并非是因为那里
的气候温暖,而是橘树本身具有耐寒的禀性。
丹橘佳美,可以用来招待嘉宾,无奈有着重
重阻隔,山高水深。
在这样一个命运只在机遇、事理难以穷究的纷乱尘世里,世人只知道
倾心于桃李的浮华艳媚,难道丹橘不是更有葱郁不调的树荫吗?诗人以丹橘自比,委婉含
蓄地表达了自己因正直而遭贬逐的悲愤之情,期望朝廷可以重新起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