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中国学概论》的新思路

《世界中国学概论》的新思路

《世界中国学概论》的新思路

唐磊

【期刊名称】《国际汉学》

【年(卷),期】2022()4

【摘要】中国学术界系统开展海外中国学的引进与再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与海外汉学研究相比,海外中国学研究(偏重海外对现当代中国研究成果的再研究)整体收获似乎要少一些,这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国别学术史、人物个案研究成果的丰富性上,也体现在这一研究领域专业人才梯队培养一直缺乏

适用的导论性教材——在汉学研究领域至少有张西平、李雪涛主编的《西方汉学

十六讲》(2011年)。

【总页数】5页(P185-189)

【作者】唐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5

【相关文献】

1.世界走向中国:从汉学到中国学--2004·上海"世界中国学论坛"发言选登

2.论语言

规划研究的中国学派——评《语言规划概论》3.论语言规划研究的中国学派——

评《语言规划概论》4.中国学者为抗寨卡病毒药物研究提供新思路5.新时代中国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原理——读《中国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概论》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

1. 文化 各色交错的纹理谓之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谓之化。 1)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2. 宗族 宗族就是同一父系,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有共同的宗庙,祭祀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的一个血缘群体。 3. 风 是声调的意思,国风是地方声调,地方土乐,大都是民歌。 4. 周易 是我国早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化元典。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有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八卦:是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周易》运用阴阳两种符号经过一系列排列组合,以此预测和解释世界万象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变化。 5. 三纲五常 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伦理道德。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是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发展的,四德指:仁义理智。)三纲出自《韩非子》,三纲五常第一次连用则在东汉《白虎通》中。 6. 道 老子提出的“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世界万物形成、变化、运动的总规律,是万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7. 玄学 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玄学因研究阐发《老子》《周易》《庄子》三本书的玄理而得名,此三本书被称为三玄。玄学提倡尚自然,笃名教。即,崇尚道家无为,笃信儒家三纲五常。从“无”与“有”的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和自然的关系。 8. 理学 送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把“理”作为世界的最高本体,由周敦颐创立,程颐程颢兄弟发展,朱熹完善。沟通了宇宙与伦理,成为影响千年的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充实了理论基础。 9. 五伦 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网络: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各有其典范与道德模式: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孟子

文学概论 知识重点

文学概论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记者” _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影响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 法国丹纳《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序言 文学作品的四个基本层面:字音层、意义单元、图示化方面、被再现的客体 ——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 黑格尔提出的层面是“形式”“意蕴” 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言、象、意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巫术与文学的关系:英国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一书 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英国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中提出了“艺术是一种有意味 的形式” “必定存在着这样一种性质,没有它,一件艺术品就无法存在,有了它,从最低程度上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毫无价值的。这一性质是什么呢?为一切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的 对象所共同禀赋的性质,是什么呢?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建筑],沙托尔[大教堂建筑]的 窗户中,在墨西哥的雕塑中,一只波斯陶碗,中国的壁毯中,在帕杜瓦城的乔托的壁画中,以及普桑,弗兰切斯卡,塞尚的杰作中,普通存在着的一种性质是什么呢?只有一种回答 似乎是可能的,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上述每一件艺术品中,线条与色彩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那些形式以及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些线与色的联系与结合,这些在审美意义上美妙动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 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 作品的形式价值: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作品的形式价值, 是文学性或特异性,由此提出“陌生化概念” 陌生化概念: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书中提出“陌生化概念” 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称为“诗学” “意象”:这一审美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 总学时数:36 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简论(1学时) 【目的要求】 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2. 三皇五帝 3. 夏代文明和商周社会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汤建立商朝。盘庚迁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的青铜器、社会制度。 4. 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开始兼并战争。战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战国七雄”。 5. 秦汉帝国 6. 魏晋南北朝 7. 隋唐时代 8. 宋元明清 9. 近代历史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3学时) 【目的要求】

中国哲学概论尔雅答案2020

一、单选题: 1、在《齐物论》的“瞿鹊子问乎长梧子”这则寓言中,瞿鹊子提到的“夫子”指的是()》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庄子 正确答案:C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戴震主张的是()。 A.理存乎欲 B.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C.凡血气之属,皆有精爽, D.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 正确答案:D 3、中国哲学在《六经》里,借用《诗经》的语言表达的儒家哲学的真精神是()。 A.理性 B.感性 C.修身养性 D.健动不已 正确答案:D 4、提出意象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的人是()。 A.钱大昕 B.章学诚

C.纪昀. D.王国维 正确答案:B 5、()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称为万经之王。 A.《老子》 B.《论语》 C.《史记》 D.《尚书》 正确答案:A 6、关于《思问录》,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思问录》的论著分内外两篇 B.提出了.“太虚一-实”的唯物论思想 C.又被称为《日知录》 D.作者为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正确答案:C 7、《尚书.洪范》中“言曰从”的“从”具有两层含义,一为语言本身的通顺柔和,二为 A.话多且乱 B.人云亦云 C.言而有信令人顺从 D.恭顺 正确答案:C 8、下面选项中属于王夫子的著作的是()。 A.《天谈论》 B.《资治通鉴》

D.《思问录》 正确答案:D 9、《孟子字义疏证》中提到的“宋儒出入于老、释”里的“老”“释”分别指代的是() A.程朱理学 B.老子、庄子 C.道教、佛教 D.道家、阴阳家 正确答案:C 10、关于“道法自然”,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法“字为动词 B.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C.“道”与“自然”的含义相同 D.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 正确答案:C 11、“道法自然”思想中的“自然”指的是,() A.自然界. B.人的本性 C.社会规律 D.自然而然 正确答案:D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句出自()。 A.《孟子》 B.《周易.彖传》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2篇)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1 1 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教学学术性和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同时,对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承担传播中国哲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1.1可能性: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 长期以来,关于《原理》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哲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当代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当代的革命实践活动也是《原理》教学当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回顾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大体有三个角度:(1)类比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之处,主要围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掌握和领会;(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国哲学资源的吸收,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3)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借鉴、融合,应当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既有的研究为《原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中国哲学资源进行良好的教学引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 1.2.必要性:现实的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从西方引进而成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应对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形势,必

庞卓恒等著《史学概论》内容体系评析

庞卓恒等著《史学概论》内容体系评析史学概论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它由庞卓恒等撰写,以《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为基础,总结分析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一部杰出的著作。本文以《庞卓恒等著《史学概论》内容体系评析》为标题,详细介绍和评析了《史学概论》的内容体系,以期为史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史学概论》内容体系介绍 《史学概论》由庞卓恒主编,内容共5卷,分为“第一卷中国古典史学、第二卷中国近代史学、第三卷中国现代史学、第四卷世界古代史学和第五卷世界近代史学”五个部分,共计824页。 1.一卷中国古典史学:包括古代史学的基本理论、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学派、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学者及其代表著作和古代史学的研究方法等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历史发展与发展趋势; 2.二卷中国近代史学:包括清末近代史学发展的总述、中西学术交流的总述、中国近代史学的学派及其代表性著作以及中国近代史学研究方法等,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史学诞生以来的发展趋势和中西方学术交流的发展历程; 3.三卷中国现代史学:包括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概述、中国现代史学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作、经典史学著作等,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史学发展趋势,也概括了现代史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内容; 4.四卷世界古代史学:包括世界历史的发展线索、古代文明的交

流及其本质特征、世界古代史学的学派及其代表作等,主要介绍了世界古代史学发展趋势及其学术特点; 5.五卷世界近代史学:包括世界近代史的发展线索、世界近代史学的学派及其代表作、世界历史的重大变革、经典著作等,主要介绍了世界近代史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学术特点。 二、《史学概论》内容体系评析 《史学概论》内容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史学知识,对于史学研究者而言,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 1. 从历史发展趋势上看,《史学概论》记录了中国近代以来史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 2. 从理论方法研究角度来看,《史学概论》论述了古代史学的基本理论、近代史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深刻的把握史学的基本原理; 3. 从学术交流角度来看,《史学概论》介绍了中国古代史学、中国近代史学以及世界古代史学的学派及其代表作,史学研究者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国及世界史学发展的脉络和中西方史学文化的融合; 4. 从经典著作角度来看,《史学概论》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史学及世界古代史学的经典著作,可以从中及早了解中国及世界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史学研究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文献。 三、总结 在总结本文时,对于《史学概论》的内容体系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史学概论》从历史发展趋势上记录了中国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英文名称:The Glimpse of Chinese Culture 课程编号:F121740008032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践学时:0 总学分:2 课程性质:必修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基础英语(1)、英语听力(1)、英语阅读(1)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概况》(修订版),廖华英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英语畅谈中国》,王志茹,陆小丽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二、课程目标 《中国文化概论》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系统介绍中国几千年的璀璨文明以及近年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突飞猛进,充分展现中国丰富绚丽的文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1.系统介绍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基本概况。支撑培养要求1,2。 2.重点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支撑培养要求1,2。 3.提高独立获取英文知识的能力。支撑培养要求5。 4.培养英文交际能力。支撑培养要求4。 5.培养编译和创作的能力。支撑培养要求3。 6.培养务实精神、创新意识、美感和情怀。支撑培养要求6,7。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时分配 知识单元一:国家概况支撑学习目标1,2(建议4学时)教与学要求: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掌握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掌握中国政治体制、地理概况与历史脉络。 教与学方法:互动交际法,师生、生生互动。 知识点1:国家政治体制 主要内容:国庆节;国旗;国徽;国歌;首都 知识点2:地理概况 主要内容: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湖泊;气候 知识点3:历史脉络 主要内容:古代中国;现代中国;行政区域;人口;民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改革 知识单元二:文学宗教艺术支撑学习目标1,2,5(建议8学时)教与学要求:了解中国的文学宗教艺术,掌握介绍哲学和宗教、文学和艺术英语表达知识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编译能力。 教与学方法:互动交际法,师生、生生互动。 知识点1:哲学和宗教 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与特点;中国伦理道德的特征;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知识点2:文学 主要内容: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54 总学分:3 开课学期:第3学期 适用专业:历史学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民间风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有助于学生通过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层面: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等基本常识,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宗教、传统理论道德等社会政治理论,了解中国传统行为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社会,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2、能力层面: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力求使学生做到初步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世界观,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华传统有更深刻的理解。 3、素质层面: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和继

承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绪论(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对导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的基本特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难点:文化的概念。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界说 二、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三、文化的特征 四、文化与文明 第二节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 (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是全国自考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概 括和总结,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下面 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主要内容和思考。 中国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明,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首先,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强调了人伦关系、道德伦理和社会秩 序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中国文化还包含了道教和佛教文化, 这些文化体系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活哲学和思考方式。道教追求自然和谐,佛教重视修行和解脱,对人的修养和心灵世界有着深刻的影响。此外,中国文化还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医学等众多领域,这些领域 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中国是一个拥有 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传统和习俗。 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内容。中国文化 的多元性也体现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上。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地理和历 史背景的差异,使得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文化的多 元性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文化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许多 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正在逐渐淡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和认同度也不高。另一方面,一些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 一定的压制。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亟需我们的重视和努力。作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概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美术学院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概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第一章测试 1.历史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针对一个国家的遗产所采取的世界性保护行动 是()。 答案: 努比亚遗迹保护国际行动 2.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北京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北京故宫符合以下哪几项世界文化遗产评价标准。() 答案: 人类创造精神的代表作;在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一种建筑、建筑 整体、技术整体以及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 要阶段;能为存在的或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 见证 3.《世界遗产公约》的基本原则就是让世界遗产真正能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遗 产。() 答案: 对

4.世界遗产中心的创建时间是()。 答案: 1992年 5.世界遗产新类型——文化景观的评价标准是由()两场会议决定的。 答案: 1993年“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文化景观专家会议”;1992年“有关文化景观的专家团报告” 6.《世界遗产名录》中最年轻的遗产是()。 答案: 悉尼歌剧院 第二章测试 1.文化遗产研究具有()使得它有了很强的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 答案: 综合性与跨学科性 2.()年,中国政府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答案: 2003

3.《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中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指()。 答案: 文化空间;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各民族人民世代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4.1928年,中山大学史语所民俗组开设风俗物品陈列室,并收集到各种风俗 展品包括饰物、()等风俗展品。 答案: 乐器;神像;工具;衣物 5.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延安文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对“群众的美术”的关注对中 国日后的民间艺术发展影响巨大。() 答案: 对 第三章测试 1.20世纪30年代,日本“民艺”运动的发起人是()。 答案: 柳宗悦 2.“文化遗产日”活动是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尝试,得到了很多欧洲国 家的效仿。1991年,欧洲议会将这一活动正式命名为()。 答案: “欧洲文化遗产日”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国文化概论上课心得什么内容需要包含呢?以下店铺为你带来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 自从今年2月6号开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到现在已经7个月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很受教育。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必须孝敬父母。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孝是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这个人的品德可能就有问题。 我的父母对我们姐弟三人非常疼爱,从衣食住行到工作样样挂在心上,即使现在我们都成年了照样如此,好像我们总也长不大似的。 反观自己,对照《弟子规》,那真是大不孝了。比如,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时和父母不一致,父母的观点明明是错误的,可他们就是认为是对的,自己往往会不耐烦,甚至有时说话还很呛;再比如去地里干活,父亲很少歇一会,还好靠晌,春秋天还可以,夏天真是受不了,我怕七十多岁的父亲累着,总是摧他歇会、别靠晌,可他就是不听,自己有时就着急;还有,虽然离家不算远,也不是经常回家,有时连个电话也不打等等,和父母对自己的爱相比真是连十分之一也没有,这些需要在今后认真加以改过 再一个体会,就是吃亏是福。我的父母非常淳朴,也很本分,很乐于助人。我小的时候,记得谁家有事需要帮忙,就是自己的事不干,父亲也会去给别人帮忙。因为他干活实在,都愿意找他,没有帮不到的人家。盖屋这样的大活,过去都是找人帮忙,不想现在都花钱包出去。有一次我记得很清楚,父亲牙疼,疼的坐都坐不住,在院子里转圈。别人家盖屋请他去帮忙,母亲不愿意,因为吃饭有点热气都不行,那么多人不可能有人照顾他。父亲就和母亲急,硬是忍着疼去了。有个远方叔叔,他父母去世的早,父亲就经常叫他到家里吃饭。别人都说父亲傻,可他不管别人怎么说,照样按他的想法去做。都说老实人

《世界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世界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世界文化概论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三年级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总学时、学分: 34 学时 2 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史的整体描述,使学生对世界文化的整体风貌比较全面的把握,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东、西方文明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对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有清醒的认识,为他们从事对外汉语的教学和实践奠定基础。为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可细化为:第一,对文化概念和内涵有准确的把握,对人类文化史的全貌有初步了解;第二,在对历史、思想、哲学、艺术等东、西方文化的重要部分深入掌握;第三,对东、西方社会进步的巨大价值及如何接受西方文化并与本民族文化性融合等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本课程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讲授世界文化的基本状况的同时,还承担着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价值的作用。为此,在课程思政的层面上,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性。此外,在介绍世界文化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以更广阔的眼界理解文化,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巨大作用。

二、课程教学要求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应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认真学习和理解规定的教材,要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有深入的领会,要能够运用相关所学知识指导日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先修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四、课程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重点包括:古希腊的文学与艺术;古罗马的文学与艺术;中世纪的哲学与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艺术;宗教改革时期的政治与思想;十八、十九世纪文化与艺术;日本的文化与艺术。 课程教学难点包括:古希腊的哲学与艺术之关系;罗马法的建立与影响;中世纪的哲学思想;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之关系;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新古典主义、理性精神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极其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课堂讲授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世界文化概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介绍《世界文化概论》课程的整体状况,解释对文化的不同理解,探讨东西文化观念的不同。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世界经济概论 Introduction to World Economy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 教材:《世界经济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池元吉主编,2006年,第二版。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工程专业的专业任选课。阐述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现状和未来趋势,揭示世界经济领域的特殊矛盾和特有规律,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客观依据;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国外经验和教训;为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国际经济和世界经济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资料。主要内容为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全球化、世界资源分布情况、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与改革。重点并深入掌握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与改革。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导论(1学时) (1)掌握世界经济的内涵、世界经济概论的研究对象; (2)了解世界经济这门学科重点研究的问题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重点:世界经济的内涵、世界经济概论的研究对象 难点:世界经济的内涵 2、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2学时) (1)掌握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2)理解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 (3)了解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 (4)熟悉战前世界化经济格局的变化。 重点: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难点: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 3、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2学时) (1)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成因;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意义。 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成因 难点: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意义 4、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2学时) (1)理解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 (2)初步了解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

史学概论思考题

绪论和第一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2史学概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系统化,理性认识,是总体性、抽象性的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 二、列举 1各种历史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进化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循环论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2最基本的几种历史观 (1)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2)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4)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历史学的渊源因素 (1)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阶段导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阶段导学 本阶段学习内容包括绪论和第一、二、三、四章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重点介绍较有影响的有关“文化”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文化的内涵及外延。本阶段除介绍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外,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纵向的了解。 按照章节内容,我对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总结,以便于大家从课本中提炼最有价值的知识。 绪论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认识一、"文化"的涵义 (一) "文化"界说 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 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 1、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_百度文库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