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象批评

印象批评

印象批评

相对于以解读透辟、哲理提升见长的科学化批评,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重批评家感性直觉的人文主义方法。

印象主义批评家偏重于批评本质的主观性、艺术性的一面,怀疑阐释评价的客观性、普遍性,表现出对规范批评和方法论的漠视;他们强调批评体验的直率和真诚,强调批评家的艺术感悟力和印象描述力,因此认为艺术家本人才是最好的批评家;他们把艺术看作有情感有灵性的活物,强调批评家灵魂和作品灵魂的对话,反对冷静客观的切割分析;他们把批评当成一种艺术实践,讲究批评写作的空灵和弹性,追求批评的诗性特征和美感功能。

正因为印象主义批评具有这些长处,所以在文学批评史上,每当对文学的规律性和文学批评的精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强调过头时,往往就会产生一些来自批评实践中的怀疑:所有创新的艺术品都能用“规律”作出合理解释吗?于是发出“反对释义”的呼声。反对释义,意味着回过头来重新强调主观、情感,强调批评体验中的印象式描述。

一、印象批评的历史

中外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批评都是接受者感受印象的自然流露,都是一种印象主义的批评。经过长期实践,印象主义批评已由早期的随意谈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批评方法。无论在中国和西方,

印象主义批评都非常久远,都各自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1、中国古代的印象主义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带有具象思维的特点,重直觉感悟,不重分析论证。

从批评的功能看,中国古代批评主要是作家和准作家之间的抵足而谈,是艺术中人审美品味的交流沟通,因此,古人评论作品好讲笼统的感觉,好作空灵的比喻,而缺少严密的逻辑推论和细致分析。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批评专著《诗品》中就已经形成。钟嵘在《诗品》中用形象比喻的方式评论诗人的风格,说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中兴闲气集》等,大都模仿《诗品》,不唯故实出于《诗品》,语句也效法《诗品》。两宋诗话中,这种印象描述的批评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主要方法。明清两代,文人介入通俗叙事文学的批评,最初也是采用印象式批评的方法。小说评点的早期形态,用眉批和旁批的简洁、直截的形式,随手批抹,及时记下文人阅读时的会心之见。袁小修说李贽“方居武昌朱邸,予往访之,正命常志抄写此书(指《水浒传》),逐字批点”(《游居柿录》卷九)。评点小说成为文人满足个体智力和情感需要的途径,李贽说“《水浒传》批点得甚快活人”(《与焦弱侯》,《续焚书》卷一);满足文人个体智力和情感的需

要,使评点的主观随意和体验感悟的特征进一步强化。以诗话词话和小说戏曲评点为代表,中国古代印象式批评方法的总体特点是:通过涵咏、体验的方式,把握作品的整体特征,追求批评心得的诗意表达。

在批评指向上,中国古代印象式批评追求作品整体韵味的探寻。司空图评诗提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味”是诗歌隐含意味和独特魅力的比喻性说法,实即诗歌艺术的审美特质。宋代理学家邵雍以赏花喻赏诗:“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伊川击壤集》卷十一《善赏花吟》)诗歌的韵味是诗歌的内在风神,只能体会,难以坐实,似在诗中,又不在诗中,因此不可“说字无字外之句,说句无句外之意,说意无意外之味”(杨万里《庸言》)。中国古代诗歌评论家认为,作品的“文义”是一重,另外一重是作品的“意思好处”,识得这“意思好处”才是一个称职的说诗者。这“意思好处”是文学作品的联想意义,常常是作家用独特的意象诱发的、读者心中想说而又没有能力说出的复杂体验。批评家只有着意于此,才是一个有益于读者接受的称职的批评家。批评指向上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印象式批评在批评思维方式的特点。

印象式批评是批评家兴会所到、真情所露的产物,因此这种批评的思维方式,就是强调“涵咏默会”,整体直观。探讨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内在风神,无法从理论切入分析,而只能进行直觉领悟。宋人诗论强调“参”和“悟”,反对“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既有创作上的意义,也有鉴赏批评方面的价值。创作讲“参”和“悟”,

是言诗人须调动艺术思维能力,触景生情,即事漫兴,方有所感发兴会;批评讲“参”和“悟”,则是强调对艺术美的领悟能力,须在长期潜心欣赏优秀作品的审美体验中养成,是讲这种审美体验的特点在于不凭借理性的思考,对作品形象内含的情趣韵味作直接的领会和会把握。中国古代印象式批评强调阅读欣赏和玩味体验的过程性,强调批评过程的渐进性、反复性,期待在此过程中自然滋生真切的精深的感知印象。清人刘开说:“然则读诗之法奈何?曰:从容讽诵以习其辞,优游浸润以绎其旨,涵咏默会以得其归,往复低徊以尽其致,抑扬曲折以寻其节,温柔深婉以合诗人之性情,和平庄敬以味先王之德意。”沈德潜说,“读诗者心平气和,涵咏浸渍,则意味自出”(《唐诗别裁·凡例》)。“涵咏”是读者对诗歌意象作整体的体会、领悟,以把握活生生的血脉贯通的艺术意象的含意和韵味,所谓“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姜斋诗话》卷一);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善读《诗》者反复涵泳而自有得于心焉。”“涵泳”是读者反复潜沉的体味,而非用外在于作品的“道理言语”作简单的比附。涵咏作为一种体会、领悟作品隐含意义和整体韵味的鉴赏批评方法,盛行于宋代,这可能受到宋明理学重内心体验的启示。朱熹曾经说过:“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中国古代印象式批评认为,批评家的任务是记录和描写作品在他内心所激起的意象和情感,批评家在反复沉潜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的意象、情感,只能通过含蓄形象的诗化语言表达。这种诗化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够把抽象的精神特征和幽微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可触摸的感官

印象,成为引导读者二度创造的路标。美感的传递是印象式批评的长处,为其他的批评方法所不及。胡应麟认为,“有则可循”的体格声调,即作品的语言形式层面,是可以进行分析的;而“无方可执”的兴象风神,即作品中超越具体描写的意蕴层面,则只能让读者体验。这种体验所得到的意蕴情趣,很难用概念术语的知性方式传达,只能用意味深长的形象比喻。若意味深长的美感凝固成确切的概念,陶醉状态的美感变成清醒的理解,反而会失去其丰富的神韵。从钟嵘的《诗品》到皎然、司空图的诗评一直到严羽《沧浪诗话》、王国维《人间词话》,大量的诗话、词话基本上都是以形象说诗的方式来传达批评家的心得感受。在画论、文论和小说戏曲评点中,这种表达方式也随处可见。如李开先《中麓画品》、朱权《太和正音谱》、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评点。这些印象式批评的文字,

中国古代印象主义批评的上述特点的形成,受到本土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以把握对象整体功能为目标,侧重于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对整体关系进行考察,分析方法的发育极不充分;侧重于对思维主体直觉悟解方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成果,如产生直觉的主体心理条件(“涤除玄览”、“静因之道”、“心斋”、“坐忘”)、产生直觉的比较、类推方法(“推己及人”,“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以及通过对象特征的概括,使人们在形象的感受联想中去领悟更多、更深刻的内容的“取象以体道”的体验领悟方式(“其

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等等。这些,都对中国古代的印象主义批评对批评对象的浑沌的整体把握、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和“以意象说诗”的美感传递方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2、西方近现代印象主义文学批评

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到的、自觉的批评类型,出现于18

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赫兹利特和查尔斯·兰姆对“伊丽莎白时代文学”和“英国喜剧作家”沉潜其中的遐思玩味和爱用暗喻的评介,以及极富审美吸引力的个性投入,给传统的英国文学批评增添了新的素质。他们“试图用文字描述特定的作品或段落的能被感觉到的品质,表达作品从批评家那里直接得到的反应(或印象)”(阿伯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赫兹利特在谈到自己的批评时说:“我说我想的、我想我感觉的。我无法不从事物采取某些印象;而我有足够的勇气说出(多少有点唐突的)我的印象。”(转引自维姆萨特、布鲁克斯《文学批评简史》)他还要求批评家“根据感觉而不是根据理性来判断,即根据一些事在你心中的印象判断”(《论天才和常识》)。19世纪末至20世纪头三十年,印象批评兴盛于欧美诸国。针对盛行于16至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的规范批评(Neoclassical Criticism)和科学主义的背景式批评(Contextual Criticism),法国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明确反对文学批评追求判断、理性和严

谨,主张批评家对作品的主观印象就是批评的基础。他认为,评论就是说出文学作品提供的“意象”所带给他的快感和引起的联想。“研究艺术作品,我们将永远只能具有情感和理性,即世界上最不明确的手段。因此,我们永远不会得到确切的结果,我们的评论永远也不会登上严格的科学宝座。评论将一直在不确定之中浮动。它的规则将是不确定的,它的判断也不是不可改变的。”(《文学生涯》第2卷第30页)他指出,期待批评有一天具有“一种实证科学的严格性”,只是痴心幻想(《文学生涯》第3卷第16页)。他充分肯定文学批评家的独到发现和全新感受。“在一个国家里两个人以绝对相同的方式感受维吉尔的一句诗,是难以让人置信的”(《文学生涯》第3

卷第13页);不同时代的读者对经典之作的接受,更难以相同,“每一代人都在大师们的作品面前寻求新的感受”。法朗士认为,文学批评是艺术作品的一种样式,“评论是一种小说,正如历史和哲学一样,它适用于那些善于思考和好奇心很强的人……优秀的评论家是那种能够讲述其心灵在名作之中奇遇的人。没有客观的艺术,更没有客观的评论。”(《文学生涯》第1卷第3-4页)既然批评都是个人的,主观的,那么,“评论只随进行评论的人而具有价值,最有个人特性的评论是最引人注目的评论”(《文学生涯》第2卷第176页)。由于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的个人化理解,因此,文学批评的途径就必然向一切阐述方式开放,谁能断言只有他了解一部作品的准确意义呢?“最富有天赋的观众是以某种巧妙的反理发现最温柔和最强烈的感受的人”(《法国文学评论史》第224页)。法郎士说:“很坦

白地说,批评家应该声明:各位先生,我将借着莎士比亚、借着拉辛来谈论我自己”(转引自《文学批评简史》)。关于印象主义批评,他还有一段名言:“优秀的批评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叙述了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笛师们的争论》)。这就是说,批评家的要务,在于描述艺术作品在他的内心所激起的观念、意象、气氛与情感。印象主义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思潮,其鼓吹者还有英国批评家佩特和王尔德。佩特说:批评要“看清自己手中的物体真正是什么物体,第一步就是知道自己真正的印象是什么,把它分辨出来,清楚地意识到它。”(《〈文艺复兴研究〉前言》)王尔德说,“最高的批评”是“最纯的个人印象”;“人们自己的灵魂的记载,那就是最高批评的真正所在”(《批评家即艺术家》)。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史上,曾有两次对印象主义批评的呼唤,第一次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对背景派批评的反拨,强调批评家的主观印象的感悟能力和描述能力;第二次是80年代,解构思维消解“逻各斯中心”带来批评多元化之际。为什么在文学批评史上,印象主义批评总有一席之地呢?每当对文学艺术的规律性,对文学批评的精确性、客观性、科学性的强调走过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来自批评实践中的怀疑:所有创新的艺术品都能用“规律”作出合理解释吗?于是他们怀疑文学批评“规律”的阐释力,认为凡属规律都难免失于刻板空洞,并进而指出,所谓“客观性”乃是可欲不可得的批评乌托邦,所有的批评都无法达到客观和科学的目标。批评理论家由此就回过头来重新强调主观、情感,强调批评体验中的印象式描述。法国文

学史家朗松认为,印象主义在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应该占有适当的地位。他指出,真正有生气有活力的文学批评是必须有适度的印象主义的(引自郭宏安《朗松:永远的参照》,《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16集第84页)。

日本近代文学批评,是在占据世界批评界领导地位的法国近代批评的强烈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日本文学批评界从西方学习借鉴的主流不是学院派批评,而是印象式批评。桑原武夫对此分析说,“学院式批评当然在学院以外是学不到的,而日本学院里的外国文学研究者,由于资料的不足和从事翻译、介绍工作,以致缺乏学术研究成果,从而难以推荐那些自己不曾研究过的观点”;而“学院以外的批评家,很难有条件对文学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印象式批评完全占领市场也是大势所趋了”;他认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批评也是一种印象主义的批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在科学研究机构就职,他们忙于政治事务,而且处于政治前途叵测的状态,所以,他们是很难坐下来结合作品研究的。在这个意义上,其文学批评经常有落入公式化的危险,每当政治背景变化的时候,他们就会放弃理论,既然如此,于是就产生了左翼印象批评的倾向”。桑原武夫指出:“日本的近代批评,漏掉了使学院派成为对立面的契机,既然全都不反对印象式批评,那么,它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很容易形成‘私评论’与公式化评论的单纯对立。”(同上,第52页)

印象主义批评是19世纪的重要派别,一直到20世纪初,这种批评仍占上风。印象主义批评家(如王尔德、劳伦斯)认为文学的本质

带有神秘性,批评家只能对作品谈感受,却无法分析,他们强调要以纯属个人的、无法重复的、无法验证的主观态度去感受和品味艺术,反对任何规范和标准。他们认为,批评不过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类型。印象主义批评的作品分析“仅仅是用一首散文诗解释一首诗”(艾略特语,《新批评》第118页)。30年代以来,印象批评不断受到“客观批评”或各种自称为“科学的批评”的反对。但艾略特在看到“客观批评”形成势头时却发出警告:“规范化”已走过头,应是重新需要印象批评的时候了(《诗的效用和批评的效用》)。

二、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

美国批评史家维姆萨特和布鲁克斯把“印象主义的批评”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1、批评不要受理论的束缚,批评家切入作品的依据是他自己的人格因素和审美经验。佩特说:“批评家在理性上,不需要获得正确抽象的美的定义,他要的是某种气质,有被美的事物深深感动的反应能力。”(《文艺复兴研究·序》)王尔德也认为,“一种敏于感受美的气质,是批评家的第一要件”。2、既然艺术家自己最容易感受美的印象,则艺术家自己是唯一合格的批评家。正如惠斯勒所说:“我不仅反对敌意的批评,我还反对无能的批评。我认为只有艺术家,才是有能力的批评家。”3、一个好的批评家乃由于他的批评本身,变成真艺术家,或许是最真的艺术家。如王尔德在谈到罗斯金的批评时所说:“谁在乎罗斯金先生对透纳的见解健全不健全

呢?这有什么关系呢?他的强有力的雄伟散文,他的高贵的语言,如此恳挚、如此炽烈、如此充满微妙繁密的交响音乐、如此确定而坚韧,在最好的时候,选词择字之奇妙,真是一篇伟大的艺术作品。”印象批评家和他们的批评者都认为印象批评是主观批评。王尔德说,批评“在本质上是纯粹主观的”。福勒说印象批评“属于那类局限于个人瞬间反应和判断范围之内的批评方法”,“必然是主观的”(《现代批评术语词典》)。布鲁克斯的概括

印象主义批评作为一种以传达批评家对文学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印象为主的批评方法,其基本特征是:

1、思维方式的直觉感悟性。

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重感觉领悟而缺乏精细分析的批评方法。印象是一种对美的艺术发现,它的产生是微妙的,不是批评家能够自觉控制的,它要求批评家对艺术的感性刺激有敏锐的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同作品对话,它反对逻辑分析,强调直觉,强调体验。李健吾曾说“批评者应赤手空拳,用自己的人生拥抱作品”。为什么理论分析不能把握艺术生命?理论分析只是用一些人所共知的普遍因素的组合来“包围”对象,而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抵达对象。强调韵味的整体直观,不重意义的索解,“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以人而已。何也?以其‘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夫读书解可也,即甚解亦无不可者,只不可‘求’耳。盖道理有正言之不解,反言之而解者;有详言之不解,

略言之而解者。世之龙头讲章之所以可恨,正为讲之详、讲之尽耳。”(李贽《四书评序)

2、主体生命投入的情感体验性。

文学批评既是认知活动,有理性和智力的操练;也是审美活动,有对审美对象的主观介入和激情拥抱。比较而言,印象式批评更重情感的投入和体验。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家总是充满激情地判断作家作品。激情、印象是他们评论文学的出发点。批评家的印象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一部艺术作品的吸引力几乎总是在我们自己身上,并好像在我们目击时的即刻情绪之中。而又有谁知道,我们对于外部事物的全部印象不是来自事物而是来自我们自己呢?”(《法国文学评论史》第221页)印象是批评家情感和作家作品碰撞的结果,如现代诗评家梁宗岱所说,它“是读者与作者间精神的交流与密契”(《诗与真·诗与真二集》第95页)的结果。“‘印象’首先意味着我们接触作品时的一种情绪体验”(许子东),批评家情感的投入是体验对象审美特征的前提,只有批评家主体激情的润泽,才不会使从智力和理性出发的解释陷入过分的干枯。强调批评家主体生命的投入,必然使印象式批评成为一种最具个人化特点、带有某种程度的主观“偏爱”的批评。批评家生命的投入,也是批评实践过程的一种根据。批评家解释作品要有根据,但这种根据是学问还是人生?波德莱尔解释作品的根据是人生,布雷地耶解释作品的根据是学问。“学问是死的,

人生是活的;学问属于人生,不是人生属于学问”。文学批评要有根据,有根据的批评才不是无根的断萍,随风逐水而流。但文学批评更要有对人生、对作品深刻的体味。“虽说一首四行小诗,你完全接受吗?虽说一部通俗小说,你担保没有深厚人生的背景?在诗人或小说家表现的个人或社会的角落,如若你没有生活过,你有十足的想象重生一遍吗?……没有东西再比人生变化莫测的,也没有东西再比人性深奥难知的。了解一件作品和它的作者,几乎所有的困难全在人与人之间的层层层隔膜。”批评家先在的标准,障碍着他对批评对象---作家作品的体味和认识。“用同一的尺度观察废名先生和巴金先生,我必须牺牲其中之一,因为废名牺牲单自成为一个境界,犹如巴金先生单自成为一种力量。人世应当有废名先生那样的隐士,更应当有巴金先生那样的战士。一个把哲理给我们,一个把青春给我们。二者全在人性之中。临到批评这两位作家的时节,我们首先理应自行缴械,把辞句、文法、艺术、文学等等武装解除,然后赤手空拳,照准他们的态度迎了上去。”(《咀华集》第2-6页)

印象式批评中的“印象”,是批评家调动自己的艺术经验、人生经验,在阅读体验作品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它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好恶、独特趣味乃至个人偏嗜。脂砚斋评论《红楼梦》第20回宝、黛谈心,说:“石头既未必解,宝、林此刻更自己亦不解,皆随口说出耳。若观者必欲要解,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则洞然可解。”读者要解其中味,必须“自揣其身”,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才能形成有深度的理解。金圣叹评杜甫《早起》诗,说“读书尚论古人,须

将自己眼光直射千百年上,与当日古人捉笔一刹那顷精神融成水乳,方能有得。”(《杜诗解》,112页)“自己眼光”,也是强调批评家的主观体验。

印象式批评从强调批评的主观性、创造性方面来看,也是一种唯美主义的批评。王尔德在《评论家也是艺术家》中说:“最高的评论是个人印象最纯洁的形式,它的表达方式比创作更富于创造性”(《英国作家论文学》260页),文学批评的目的“在于展示自己的秘密,而不是他人的秘密”( 261页);“对于评论家来说,艺术作品不过是为他自己的新作提供一些启发而已”(264页)。既然批评展示的是批评家的内心体验,那么,“批评家不可能做到通常所谓的公正。那种看问题定要看双方的人,往往是一无所见的人。只有拍卖商才必须均等的、无偏地崇拜所有的艺术流派。”(引自《西方唯美主义的艺术批评》,《文艺理论研究》1981、1)

3、批评物化形态即批评文本的美文化。

印象主义批评既不重判断,也不重分析,而注重于批评家审美印象的描述,这种印象的描述,只能以文学的方式进行。这种批评将理解溶解于感觉之中,不显露出理性的筋脉,带有鲜明的诗人气质和直觉方式。鲁迅的批评用深沉的情感体验走进作品,又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审美发现,通过批评心得的诗意传达激活创作灵性。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写的序言,以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

年的小说创作和文学社团为对象,评述了分属不同流派的近20位作家的创作特点,指出了各自的独创性和局限性,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但是鲁迅的发现和评述不是用理论思辨和逻辑分析的方式来完成的。在评论浅草--沉钟社作家的小说时,说其创作的特点是“挖掘自己的魂灵”,“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尽管他们或“饰以诗情”,或“托辞小草”,“唱着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断肠小曲”,但是“听者却有的睡眠,有的槁死,有的流散,眼前只剩下一片茫茫白地,于是也只好在风尘澒洞中,悲哀孤寂地放下了他们的箜篌”。印象主义批评家依靠自己的才智、学识与良知,凭借真诚的艺术直觉去体验创作。在他们看来,过于泛化的抽象理论是无法走进艺术,与具体作品对话的。再严谨、再正确的理论,也只有生命化、感官化、本能化为批评家的直觉能力,才能抵达对象。香菱学诗,说“诗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就是因为经过理论的调整和概念的规范,诗意的感受已经损失大半,为了保持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印象主义批评家常用富于诗意的形象语言表达他们对作品的直观感受。由于采取与批评对象相对应的感性形式,避免了理性分析可能造成的审美经验和文学规律的分离,保证了审美经验的完整。同时,这种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了理解的空间,解说分析式的表达,把一己的评说强加给读者,而形象的喻示则激发读者的想象,尊重读者的感应和创造性理解。用具体的形象或感觉来品评诗文,甚至概括一位作家的创作风格,这是中国传统批评的显著特点。无论是寒、瘦、清、冷,是气、骨、神、脉,是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出

水芙蓉、镂金错采……都是用感觉、形象、意境,从整体上直接地综合地把握欣赏对象,将由作品唤起的意象情感凝固在鲜活明丽的比喻之中。这种表达方式朦胧飘忽,既无质的规定性,又无量的精确性,这和要求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推理、可以验证的过程和可以重复的模式的科学主义批评截然相反。印象式批评家直观领悟获得的美的印象,是一种只能用含蓄形象的语言描述,而不能用平凡语言道破的“无言之美”,它具有最细微的色调,所以是不容易用一般平凡的言语工具恰当地表达出来的。如果意味深长的美感凝固成确切的语言,陶醉状态的美感变成清醒的理解,反而会觉得若有所失了。所以,印象式批评常常采用诗意的表达方式。和其他重客观分析、重归纳演绎、重逻辑考辨、有严密界定的科学主义批评不同,印象主义批评追求表达的隐喻性。面对社会一般的文学爱好者,宽阔的气象,平等的态度,亲切的体会,诉诸质朴平易的话语方式,的确使批评更能有效地征服大众,更好地发挥批评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作用。

对文学的把握决定文学批评的话语全都应具有一定程度的隐喻性、弹性和开放性,只是印象式批评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一个内涵精确的概念一旦进入批评领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形而变得活跃起来。批评的概念表达有自己的特征:它并不拘泥于细部的精确严整,而是追求一种整体的有机统一;由于艺术对象的存在形式与理论推理的形式在逻辑上无法对应,因此批评家应当尽力避免直接下定义的方式而尽量采取隐喻的方式描述和揭示艺术对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这种隐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也许是不能成立的,模糊的,然而从

艺术审美判断的角度看却是相当准确和确定的。“熟悉的陌生人”所包容的内涵比抽象定义更具体、丰富和生动,因此,把抽象的概念融入具体生动的隐喻形式,使其获得更加丰厚完整充实的意义,这是批评家必须要做的工作。印象主义批评由此获得表达方式的修辞性,修辞性话语的意义剩余使印象主义批评话语意义域扩大,增加弹性和张力,也和纯文学的诗性表达更为贴近。

张炎《词源》评吴文英词:“七宝楼台”;朱权《太和正音谱》说王实甫的戏曲是“花间美人”;“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李健吾在《大公报》文艺副刊评论冯文炳,说“废名先生仿佛一个修士,一切是内向的;他追求一种超脱的意境,意境的本身,一种交织在文字上的思维者的美化的境界,而不是美丽本身。沈从文先生不是一个修士。他热情地崇拜美。在他艺术的制作里,他表现一段具体的生命,而这生命是美化了的,经过他的热情再现的。大多数人可以欣赏他的作品,因为他所涵有的理想,是人人可以接受,融化在各自的生命里的。但是废名先生的作品,一种具体化的抽象的意境,仅仅限于少数的读者”(《咀华集》,第70页)。

印象式批评的革新、创造性往往表现在批评家美感传递的新颖、隽永、贴切、令人回味、富于弹性。用具体的形象或感觉来品评诗文,甚至概括一位作家的风格或他所创造的世界,这是中国传统批评的显著特点。无论是寒、瘦、清、冷,是气、骨、神、脉,是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出水芙蓉,镂金错采……都是用感觉、形象、意境,从整

体上直接地综合地把握欣赏的对象,将由作品能激发唤起的意象情感凝固在鲜活明丽的比喻之中。象喻式批评的最后目的是通过比喻抓住对象总体的精神风貌;堪称不易之论的精当比喻是批评家反复玩味,涵咏数度之后的所得。从钟嵘、司空图、严羽一直到王国维的文学批评,都有不少精美贴切的比喻,令读者在把握作家作品的精神风貌的同时,也可以玩味领略批评者设喻的运思之妙,还能由此生出新的联想,创造出新的比喻。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不能没有神秘朦胧的成分,这种成分是触发新的联想的契机。印象式批评的上述表达方式,使其朦胧幌惚之中既无质的规定性,又无量的精确性,这和崇尚科学的批评家要求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推理、可以验证的过程和可以重复的模式存在明显区别。

三、印象主义批评的长处和缺陷

1、印象批评的长处

(1)印象批评自由轻灵的品鉴,易于对文坛新作进行及时的追踪。

(2)它所擅长的感悟体验、想象参与和智慧才气,又特别适合把握那些以描写日常生活形态为主,重感性体味,重主观情致,重美、重人性的“个人写作”;印象批评家的描述,适合这类作品难以言说的艺术韵致的传达。

印象主义批评贴近文学本身。这是一种最具个人化的批评。它把

批评家的感悟摆在突出地位,强调批评的审美创造性和美文特征。印象主义批评作为大众批评的常用方法,能够对文学作初步的筛选。由于不是面对经典性作品,批评主体的心态往往自由放松,注重读者的阅读反映,从自己的文学经验和审美趣味出发,采用随笔体,不受既有理论框架的束缚,思维敏捷,机智灵活,与当下创作的衔接十分紧密。这种批评在对文坛信息进行初步的筛选的同时,评述作家作品和讨论文学问题常常注重直觉和感性,因而成为批评中最具文采和美感的类型,深受大众读者的欢迎。从中国古代“品味”批评的历史传统和西方19世纪印象主义批评思潮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这种模式注重批评的个人特点(感悟和描述感悟两个方面),否认作品意义的确定性和客观性,在感悟和解释上具有自由和开放(意义的开放和解释方式的开放)性特点。印象式批评反对用科学性、普遍性来规范批评家的感受。追求个人感受的独特性、新颖性是印象式批评最重要的出发点。由此决定了印象式批评具有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社会影响力。法国19世纪印象主义批评主张,文学批评就是说出文学作品提供的“意象”所带给批评家的快感和引起的自由联想,“因此,我们永远不会得到确切的结论,我们的评论永远也不会登上严格的科学宝座。评论将一直在不确定之中浮动。它的规则将是不确定的,它的判断也不是不可改变的。”(法郎士《文学生涯》,转引自《法国文学评论史》第223页)文学批评的结论不能用实证科学的严格性来要求,也不能依仗传统和普遍赞同来衡量,“在一个国家里两个人以绝对相同的方式感受维吉尔的一句诗,是难以让人置信的”(同上),因为“每一

代人都在大师们的作品面前寻求新的感受”(《依壁鸠鲁公园》,转引自《法国文学评论史》第223页)。印象式批评不追求普遍性,而强调可接受性,“评论只随进行评论的人而具有价值,最有个人特征的评论是最引人注目的评论”(同上)。印象式批评否认鉴赏、分析的客观性,它从不把自己的感受当作普遍的客观真理,这使它和有足够的论据支撑、有细腻的严密论证的“理论批评”形成鲜明的反差。

印象式批评又“是使我们同美联系在一起的唯一方法”(朗松语,见《文学社会学》第225页),作为一种审美判断,印象式批评不象科学分析和纯理性的评判那样,始终是理智在起作用,不能掺杂主观情感,而是掺和着对形象的感受和感情的体验。尽管在审美判断中理性因素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这种对作品的评判,是批评家审美情感激荡中的评价,是感想式的评价,而不是那种冷静的、全面系统的评价。文学批评的非纯学问性特征,使它的基础中常常都包含着印象式批评的成分。

印象式批评的思维角度、思维重心不在细微末节的解读,而在对作品中的美的领悟和描述,以便诱发读者领悟作品内在精神的兴味。印象式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的整体风格的捕捉,对作品的美的描述,既不太实,也不太虚,往往撷取原作精神,含英咀华,通过自己铸造的形象意境,给读者提供进一步想象创造的余地。如杜牧《李贺诗集序》对李贺诗风的描述:“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

印象批评

印象批评 相对于以解读透辟、哲理提升见长的科学化批评,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重批评家感性直觉的人文主义方法。 印象主义批评家偏重于批评本质的主观性、艺术性的一面,怀疑阐释评价的客观性、普遍性,表现出对规范批评和方法论的漠视;他们强调批评体验的直率和真诚,强调批评家的艺术感悟力和印象描述力,因此认为艺术家本人才是最好的批评家;他们把艺术看作有情感有灵性的活物,强调批评家灵魂和作品灵魂的对话,反对冷静客观的切割分析;他们把批评当成一种艺术实践,讲究批评写作的空灵和弹性,追求批评的诗性特征和美感功能。 正因为印象主义批评具有这些长处,所以在文学批评史上,每当对文学的规律性和文学批评的精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强调过头时,往往就会产生一些来自批评实践中的怀疑:所有创新的艺术品都能用“规律”作出合理解释吗?于是发出“反对释义”的呼声。反对释义,意味着回过头来重新强调主观、情感,强调批评体验中的印象式描述。 一、印象批评的历史 中外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批评都是接受者感受印象的自然流露,都是一种印象主义的批评。经过长期实践,印象主义批评已由早期的随意谈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批评方法。无论在中国和西方,

印象主义批评都非常久远,都各自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1、中国古代的印象主义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带有具象思维的特点,重直觉感悟,不重分析论证。 从批评的功能看,中国古代批评主要是作家和准作家之间的抵足而谈,是艺术中人审美品味的交流沟通,因此,古人评论作品好讲笼统的感觉,好作空灵的比喻,而缺少严密的逻辑推论和细致分析。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批评专著《诗品》中就已经形成。钟嵘在《诗品》中用形象比喻的方式评论诗人的风格,说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中兴闲气集》等,大都模仿《诗品》,不唯故实出于《诗品》,语句也效法《诗品》。两宋诗话中,这种印象描述的批评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主要方法。明清两代,文人介入通俗叙事文学的批评,最初也是采用印象式批评的方法。小说评点的早期形态,用眉批和旁批的简洁、直截的形式,随手批抹,及时记下文人阅读时的会心之见。袁小修说李贽“方居武昌朱邸,予往访之,正命常志抄写此书(指《水浒传》),逐字批点”(《游居柿录》卷九)。评点小说成为文人满足个体智力和情感需要的途径,李贽说“《水浒传》批点得甚快活人”(《与焦弱侯》,《续焚书》卷一);满足文人个体智力和情感的需

李健吾印象批评的艺术特色

简述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特色 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的特色主要有开放性、人性化和艺术美三个特征。 开放性体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李健吾从印象批评的发源地法国归来并娴熟的将自己在法国学到的印象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批评实践中,成为中国印象批评的领军人物。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理论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印象式批评与西方的印象批评,形成了具有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的独特个性印象批评理论。 人性化,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的标准是人性。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李健吾批评理论的价值取向。他曾经这样说:“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可见他把人性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他认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是批评成功的关键,批评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追求人性的昭示,他总是从作品中发现作家的人格和人性。他往往从解剖人性人手,深入到作家及其所创造的人物形象的人性纵深处,从繁复瑰丽的人性中发现时代、社会与文化心理的折光,发现人性存在的多种形式及其变化轨迹。如李健吾评论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他在文章中主要谈的是批评家的“自我发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关于人生观。直到最后,才从这篇看似没有组织、没有条理、没有故事的作品中体会到作者隐隐表达的对人类的同情。 艺术美,李健吾认为,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是体现自我价值或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创作家根据生料和他的存在,提炼出他的

艺术;批评家根据前者的艺术和自我的存在,不仅说出见解,进而企图完成批评的使命,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印象批评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发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进行美的再创造。李健吾批评的基本特色是:用抒情的语言。描写作品给人的审美感觉,创造出情绪的氛围,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欣赏、理解、认识作品的目的。如李健吾在评论何其芳的作品时,用万盏明灯、九曲黄河和叠翠华山等兼具形、声、色的意象,来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知觉去感受其语言特色。总之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家。

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

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专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表现批评家自我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印象主义批评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一度盛行,它与我国传统的印象式批评在某些方面有契合之处。 一、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要基本主张 1.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活动 这是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要观念。十九世纪末,法国的法朗士明确提出了印象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他明确反对文学批评追求判断、理性和严谨,主张批评家对作品的主观印象就是批评的基础。他认为,批评就是文学作品提供的“意象”所带给他的快感和引起的联想。他说:“为了真诚坦白,批评家应该说:…先生们,关于莎士比亚,关于拉辛,我所讲的就是我自己。?……优秀的批评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这就是说,批评家的任务,在于描述艺术作品在他的内心所激起的观念、意象、气氛与情感。法朗士的主张,得到了英国批评家佩特和王尔德的赞赏,因此,他们也在自己的言论中鼓吹印象主义的批评主张,认为批评关心的就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印象。 2.批评就是对作品韵味的意会和体悟 这是中国印象式批评的主要观念。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印象式批评手法由来已久。古人品诗讲究妙悟与玩味,即通过长期潜心地欣赏品味,达到直接领会和把握作品的情趣韵味的境界。这种意会体悟是中国传统批评的显著特点之一。中国的印象式批评强调在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内在风神,因此无法从理论上切入分析,而只能进行直觉领悟。

中国的印象式批评与西方的印象主义批评是有所区别的。首先,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虽然在其运思方式上以强调“妙悟”,不凭借理性思考而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推崇审美直觉有契合之处,但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却大相异趣。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立足于一种无关现实的审美,而中国的传统印象式批评则渗透着伦理和功利意识,他们所赞赏的“味外之旨”、“言已尽而意无穷”中的“意”与“旨”都不可避免地印有言志载道的色彩。其次,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仅对事物作感悟式的描述,往往词藻华丽、对仗工整,但缺乏论证和梳理,而西方印象主义批评虽强调直觉和瞬间反应,用语也多有象征、比喻,但其表述却是条理清楚、充满理性的。 二、印象主义批评的操作方式 1.以主体情感性与创造性为思维基点 印象主义批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在批评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批评主体意识。印象主义批评认为,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家。在进行批评活动时,不单要有情感的投入和体验,还要自由地舒展自己的个性,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内心体验、个性气质融入批评过程中去,这种充满个性化的批评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用艺术家的标准要求批评家的做法是印象主义批评的一个特点。 2.以直觉感悟为思维方式 印象主义批评崇尚审美直觉,他们认为批评就是主体面对作品时的直观感受和瞬间反应。印象主义批评家对文学批评中的理性认识持排斥态度,尤其反对用一些抽象、理性的批评规则批评作品。 应该说,印象主义批评在强调批评家凭直觉去感受作品意蕴之后,在其文章的表述中还

难忘的第一次批评精选作文

难忘的第一次批评精选作文 导语:人生难免会经历无数教训,有些会渐渐淡忘,有些会令人永远都记忆犹新,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难忘的第一次批评精选作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难忘的第一次批评精选作文1 中小学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妙的回忆。我忘不了美丽的校园,忘不了心爱的同学们,更忘不了教师对我的批评。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连续考出好成绩,并获得了“三好学生”的称号。受到了教师同学们的赞赏,有些飘飘然了。上课开始开小差,作业本也马草率虎,往往是优的作业本,也出现了良,甚至差了。 有一次单元测验,我的成绩很差,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杨教师用严厉的目光看着我,狠狠地说道:“你考得这么差,差点都进入了倒数几名,你好自为之啊!”我不敢抬头,因为一抬头就要对上教师失望的目光。同学们的眼睛也都齐刷刷的看向我,我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下课,我被杨教师叫到办公室。“怎么,最近是不是有点骄傲了呢?”杨教师亲切地问我。我惭愧的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这下可完了,不免又要挨一顿批了。可没想到的是,张教师反而用温和的语气对我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做人千万别自满,别忘了兔子是怎么输给乌龟。”

听了杨教师这种温和的批评比严厉的批评然我印象更深.更难忘。于是我开始好好学习。不久,下次的单元测验我果真考进了前十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终身受益。、 难忘的第一次批评精选作文 2 是夜我辗转反侧,白天,父亲的严厉批评反复萦绕在我的耳际,思来想去,还是我的错,虽然父亲对我是无情的。 适逢周未,父亲因为农活忙,叫我去看牛。我匆匆吃过早餐,便约几位好朋友牵着牛,一路唱着歌到山坡上去看。那时是春天,草木葱绿,百花齐放,庄稼的麦苗也长势喜人。我们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心想,真是个好去处,何不尽情地玩一番呢,于是,放开牵牛的绳索,放浪着牛,一溜烟跑到山上玩去了。那天,我们摘花、捉迷藏、捣鸟窝,玩得不亦乐乎,早把看牛忘得一尘不染,日过当头,也芳兴未艾。 “该死的,是谁放牛把我的麦苗吃光了,我们面朝黄士被朝天,为的是啥……”。“糟了,牛糟蹋农作物了”,我们不约而同地说。赶紧派一个“飞毛腿”去探望,不久,“探马”来报,说是我家的牛把人家的麦苗吃了个精光,牛已被主人家扣住,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把我吓蒙了。那时,同伴们找着牛各自牵着回家,而我呢,躲在山上一直不敢出来,远远地窥探着麦子的主人——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她知道我不敢出来,于是,一边骂着,一边牵着牛回家告状去了。我魂不守舍,单独呆在山上,想起“凶神恶煞”的父亲,非遍体鳞伤不可,越想越害怕,找一个隐蔽的地方蜷缩起来。

文学批评

一、名词解释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2、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3、文体学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4、本体论批评:本体论是新批评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他们认为作品是独立自主、不依赖外界任何东西的生命有机体。提出语言的诗性功能,致力于文本的语义阐释,不考虑文本创作的外在因素,而是运用结构原则,建立结构分析模式,分析作品的语言和意象,从中深探情感内容和思想意义。 5、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指一种种族原始时期产生而遗留下来的普遍精神。其主要内涵是“原始意象”,其实质是人类祖先在谋取生存的过程中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的经验,这是人类原始时代积淀下的一些心理残迹,是一些包含着形象、情绪、意念张力的心灵碎片。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 6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二、解答: 1、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特色: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2、印象批评的主要特征 ①推崇主体的创造性和个性色彩:印象批评把批评家的自我作为批评的标准,李健吾曾告诉人们,批评若有标准,那不是别的,便是自我。印象批评在推崇主体自由的同时对标举“客观”的批评提出了有力的反驳,认为批评家永远无法摆脱个性的影响去纯客观的把握对象。在突破自我的前提下,批评对象在印象批评看来已经不重要了,文学作品不过是批评家借以表现自我的材料。 ②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在思维方式上,印象批评崇尚审美直觉,它重视的是印象,是主体面对作品时的直观感受和瞬间反应。在批评活动中,印象批评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印象批评强调通过审美直觉得来的印象,甚至认为印象就是真理,理性的参与将损害印象的可靠性。西方印象批评在强调批评家凭直觉去感受作品意蕴之后,在其文章的表述中还是相当有理性的。西方印象批评家洋洋洒洒充满知性的文章与中国的印象式批评是有区别的。③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印象批评在感受对象的审美特性是,特别注重揭示作品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很少关心作品揭示的社会生活。印象批评更关注的是批评本身的审美。 3、意图谬误 意图谬误是针对传统文学批评注重作者因素而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作家创作时的个人经验和意图纯属历史问题,而绝非具有决定作品性质的力量。要使批评获得客观性就必须将作者的主观情感从批评中摈弃,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符合作者意图,而且,许多优秀的作品远远超出了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 4、叙事文本分析如何把握不同视角 视角可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非聚集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

文学批评(2)

文学批评(2) 文学批评重点整理(2021―2021) 名词解释 1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社会历史批 评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旨在阐明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同时,它要求批评家具有自觉的社会历史意识,在批评中,不仅将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加 以考察,而且关注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其评判尺度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著名的作品有丹纳的《艺术哲学》、杜勃罗留波夫的《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2印象批评 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 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具有重主观感受、重直觉印象的特征,并表现出对客观性的怀 疑和对释义的反抗。强调批评家的艺术感受力,追求批评的诗性特征和美感功能。值得肯 定的是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追求批评的独立价值和品格,但也存在夸大主观性、排斥理 性的局限性。著名作品有李健吾的《咀华集》 3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是心理批评的一种,其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精神分 析批评注重人的社会性,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 式结构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等。受到这一批评方法影响的作家有乔伊斯、艾略特、 赫尔曼・黑塞。作品纷纷深入到人物隐蔽的性心理和无意识系统,强调人的本能欲望,突 出灵与肉的冲突,描写变态性欲,揭露人性的丑恶等等,这在客观上促使了文学对于人类 精神世界的理解和关注。著名作品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 4文体批评 文体学是研究各种文体中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一门学科,大约产生于20世纪初。文体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体学批评与狭义文体学有关,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 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体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体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 论和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有:以语言分析为本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调客观性和 实证性。文体学批评具有广泛应用性,但忽视语义阐释以及文本的历史语境和社会作用。 5语义批评 语义批评是一种研究文学作品语言意义的批评模式。它要求批评者致力于发掘文学语 言的多义性,通过对词语的充分阐释,揭示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丰富的内在含义。其 理论基础为语义批评的文学观、文学语言的特质和语境理论。语义分析多从含混、反讽、 悖论、隐喻和张力角度入手。充分理解文本语言的现场意义和历史含义是语义批评的任务。语义批评体现了一种新的语言意识,它将语言置于关注的中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研 究对象,同时它还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操作方法,改造或创建了一系列新的批评术语和

【三下】文艺批评方法论

名词解释 1、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但使之完全确立的是法国人丹纳,真正使社会—历史批评得到广泛而有成效的运用的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社会—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 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2、真实性 在社会—历史批评看来,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在社会—历史批评中,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3、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在分析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里斯的《俄狄浦斯王》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嫉妒、仇恨的心理。 4、文化学批评 文化学批评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文学现象、综合研究文学的文化性质的批评方法。它是在文化人类学的启发和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学批评不是把文学仅仅作为一定社会生活的反应或时代的产物,也不是将文学视为作家个人意识或无意识的产物,而是当做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文化学批评关注的是文学的文化意义。与其他文学批评方法相比,文化学批评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充分的自由。它研究的是文学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旨在揭示文学现象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5、陌生化 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俄国形式主义提出。 6、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这一概念肯定了阅读的先在性,强调了历史的承传性。在具体阅读中,这种认知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决定了接受主体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 读者批评的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读者“期待视野”变化史的研究。 7、道德 所谓道德,一般定义为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自我意识维持人与人、人与社会正常关系的规范体系。

举例阐述中国古代“诗话”这种批评样式的特点

举例阐述中国古代“诗话”这种批评样式的特点诗话,即论诗之话,是指关于诗歌的杂著,其中包括对诗人及其诗作的各种有关问题论说。最早的诗话是以“记事”和“资闲谈”为目的而写的。大体来说是记载诗人生平轶事、诗歌创作背景、诗坛种种状况、诗歌优劣品评、创作理论主张、具体艺术技巧以及诗人、诗歌有关的各种事情等等。例如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就是早期的诗话。 中国古代“诗话”这种批评样式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体制方面 诗话是一种笔记体的短扎,兼有诗文评论和笔记小说的特点,但与两者又不完全相同。它没有严密的结构,可以漫笔而书,随意长短,通常分则记事评诗,一则一事,全书无须作开头结尾、承接转折等精心布局。它是介于诗文评论和笔记小说之间的一种漫谈式的随笔。欧阳修《六一诗话》自序云:“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漫笔而书正是出于这种“以资闲谈”的动机。 2.行文特色方面 诗话作为一种“漫谈”,不注重周密的论证和相识的考证,作者易于书写。笔调平易轻松,文字生动活泼,品评诗作常常是一语破的,意味隽水,行文又像是信手拈来,随意挥发,如行云流水,毫无拘束,使读者感到轻松怡然。 3.内容方面 诗话主要包含两类内容,一类是品评诗人诗作,考订字句名物,诠释名品佳作,探讨诗歌源流、体制和作法,着重在“评论”,一类

是记载诗坛掌故,诗歌本事和诗人逸闻趣事,着重在“记述”。但是很多诗话都是综合性诗话,两类兼容,凡是与诗歌有关的,上下古今,天南地北,无不可谈。如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刘邠的《中山诗话》等。也有专门的诗话,如尤袤的《全唐诗话》专论唐朝,赵翼的《瓯北诗话》,专论李杜等十家,朋九万的《乌台诗案》,专录苏轼乌台诗案事等等。 4.语言方面 “诗话”批评样式的批评家采取的批评方法是印象主义批评,这种批评方法具有重感性直觉的人文主义特征。“诗话”印象式批评认为,批评家的人物是记录和描写作品在他内心所激起的意向和情感,批评家在反复沉潜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的意象、情感,只能通过含蓄形象的诗化语言表达。这种诗化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够把抽象的精神特征和幽微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可触摸的感官印象,成为引导读者二度创造的路标。胡应麟认为,“有则可循”的体格声调,即作品的语言形式层面,是可以进行分析的;而“无可方执”的兴象风神,即作品中超越具体描写的意蕴层面,则只能让读者体验。 总之,从钟嵘的《诗品》到皎然、司空图的诗评,直到严羽《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大量的诗话基本上都是以形象说诗的方式来传达批评家的心得感受。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特色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特色 摘要:沈从文作为小说家和散文家备受大众热议,但作为批评家的沈从文却较少受到人们关注,其实早在30年代初他就开始发表一些很有见地的批评文章,直到解放前夕仍有不少文艺随笔发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风格。本文将从批评文体的多样性;批评语言的独特性以及印象式的批评方法三个方面,对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特色展开论述。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批评;特色 首先沈从文的批评文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文体是作家利用文字进行艺术构思的结果,不仅可以体现作家的写作功底,也承载着作家的情感体悟和价值追求。有着“文体作家”头衔的沈从文,不但在文学创作中尝试着新体式的探索,更在文学批评中尝试着使用不同的文体——书信体、序跋体、随笔体、论文体等批评文体都曾在其文论集中出现过,而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方式多呈现着些许差异。序跋体相比书信体更加具有学术性,而后者则更显平易。例如在《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讽刺与诙谐,使许多作品用小丑神气存在,这是稍前时代一种极不幸的事情。我对这种文学态度,我寻了一个名称,便是‘白相文学态度’。……这个非白相文学态度,最好的影响,是可以坚实许多新从事于写作而名字还极陌生的作家的。他们要这样才有更好的成就,才有更可希望的前途。他们不论为何种文学主义所拘束,皆较之受不良趣味所拘束为害较少。”先抑后扬,引出非白相文学态度,也就是作者认同的写作态度,进而指明《雪》的作者高植君正具备这种诚实严肃的创作态度。既发掘了年轻作家的闪光点,也警示了更多其他创作者,需要端正文学态度,才不至于使作品走向毁灭。而在书信体中,作者一般都是开宗明义,直接提出问题并展开论述。例如:“你寄来的诗都见到了,在修辞方面稍稍有些不统一处,但并不妨碍那些好处。你的笔写散文似乎比诗方便适宜点。因为诗有两种方法写下去:一是平淡,一是华丽。或在思想上有幻美光影,或在文字上平妥匀称,但同时多少皆得保留到一点传统形式,才有一种给人领会的便利。……我说的话希望并不把你写诗的锐气和豪兴挫去,却能帮助你写它时细心一点。单是文字同思想,不加雕琢同配置,正如其他材料一样,不能成为艺术,你是很明白的。”沈从文对待青年作家一向非常诚恳又不乏谦虚,讲解问题从来都是循循善诱并且不厌其烦。在这篇文章中,他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所在,并理论结合实例进行说明,其中不乏幽默。例如:“那些写得出充满了热情的作品的人,都并不是自己头晕的人。我同你说说笑话,这世上尽有许多人本身是西门庆,写《金瓶梅》的或许是一个和女性无缘纠缠的孤老。”论文体则非常严谨有序,论据充分。例如《论施蛰存与罗黑芷》一文中开篇即写道:“把施蛰存名字,与罗黑芷这名字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有些方便处。一、这两人皆为以被都市文明侵入后小城小镇的毁灭为创作基础,把创作当诗来努力,有所写作。二、两人的笔致技巧的某一方面得失有相近处。然而实在也可以说,因两人各异其趣,创作中人物中心表现的方法完全不同,对照的论及,可以在比较中见出两人各在创作一面的成就,以及其个性所在。”文章结构可归为总分结构,而开篇则是总述两人的相近处和不同点,下文再结合这几点进行一一论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批评作文300字10篇

批评作文300字10篇 批评作文300字篇1 现在考的分数都是从老师的批评里结出来的。 每次考完试,姑姑总是向我问:“考得怎么样?”我却医生不应的躺在床上了。 有一次,第三单元的试卷发下来,章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郦泽宇你现在的成绩在一点点低下来,如果你想提上去不难,只要你把一本书端端正正的看完,然后把里面的情节再说一遍这样才能说明你把这本书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可是你只不过是把书略读了一遍,根本没把看书和读书放在心上。”顿时,我把头垂了下去,深深的感受到看书和读书是我最不想看见的,因为它让我心烦和心的不满。 过了一个月,进行期末考试的前一星期我家里的全部书籍浏览两三遍后就写一遍作文。 到了考试期间章老师对我说得那翻使我在期末期间的作文大跨步。 我又总结出:一个人的一生付出的往往总会得到回报,若没付出就不会有回报。 批评作文300字篇2 今天上午,跳完课间操后,马校长批评了我们班。 因为我们班有三个同学不好好跳操,正好被马校长看见了。因此我们也一起被罚了,马校长让我们围着操场跑了一圈半,然后在一个地方停住了,开始语重心长的教导我们。我觉得作为三七班的一名学生,感到万分羞愧,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马校长给我们讲了许多话,让我们上课要认真听讲、把字写漂亮、坐姿要端正。让我们下学走路队要整齐,眼往前看,让我们在学校不吃、不买、不带零食。这时候我偷偷地看了一眼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老师的眼睛红红的,我知道李老师一定很难过,不只是因为我们班挨批评了,更重要的是李老师爱我们胜过爱她自己,不忍心看我们挨批评。

马校长说了很多意味深长的话,语气里珍藏着对我们的无限期望。回到教室,我在想:虽然我们挨批评了,但我知道,这是马校长对我们的另一种爱,这种爱将激励着我们长大,走向成功。加油吧! 批评作文300字篇3 今天,我被批评了。 原因只是因为我的同桌。 第一节课上课铃打响了,我迅速从书包里抽出语文书,等待老师的到来。过了一会儿,语文老师终于来了,她带领着我们复习日积月累。我读着读着,余光扫到了同桌身上:她桌子上摆着一本反面朝上的语文书和一只文具盒,自己却没有在读书,而是在书包里翻着什么。我没怎么在意,继续读书。 忽然,老师逛教室逛到了我们这里就停下来了,我正在想发生了什么,就听见老师大声骂起了我同桌:“你读离书吗!?上学连书都不带?!”我吓了一跳,还没反应过来,老师就用力推了我的脑袋一把,用力骂道:“你也是,人家没带书你也不帮人家!”我慌张地看向同桌,才发现他桌子上摆的其实是一本数学书!我抬起头,战战兢兢地看着老师,害怕的说:“不是。她没有。没有告诉我她没带。”“你自己不会看啊!!”老师说出这句话时,我在抬头看她,忽然觉得她的脸是如此丑陋:我确实不知道啊!此刻,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这是我五年来第一次被老师批评啊!我埋下头,心里生起点点怒火。 我觉得,老师强词夺理,对吗? 批评作文300字篇4 老师总是把“你受到批评的时候,就真的是你错了吗?其实,爸爸和妈妈有时会拿你当出气桶来待的。”这一句话挂在嘴巴上,每当要用时就拿来用一用。 就比如,发语文试卷的那一天,我紧张的'听班主任王老师讲完卷子,终于,王老师开始说成绩了,班级里的人都“屏住呼吸,”“没有满分,班内最高分99。5,第一名。”我用力屏住呼吸,“她是周心爱”王老师说,“掌声送给她!”随着掌声,我兴备地走上前去,拿到试卷,我高兴极了,心想:妈妈一定会对我刮目相看的。

李建吾:批评本身是一种艺术

李建吾:批评本身是一种艺术 摘要】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往往拘泥于理论的泥沼,缺乏独立审美感受的抒发,或一味地诗性吟唱,缺乏理论的支撑。而李建吾融汇二者,有条例地以诗论诗,间接吐露其审美感受,哀而不伤。在其文章中,批评从理论和创作中独立,以批评艺术呈现,其评巴金的《神•鬼•人》便是李建吾印象式批评的典范。 【关键词】李建吾;印象式批评;《神•鬼•人》 李建吾的《咀华集》取自“含英咀华”,说明其意在以鉴赏而非审判的方式去阅读作家作品。这一点上就说明,批评家与作家是平等的,前者不是对后者的裁决,后者也不是前者的 依附,为两者来场“灵魂的奇遇”奠定了基础,即文学批评的独立。李建吾评的《神•鬼•人》 与《爱情三部曲》、《答巴金先生的自白》可以说是其使印象式批评“条例化”和理论化的实践,也是他间接吐露内心感受的诗性化书写,这就使得其印象式批评远高于“滥情”的印象式 批评了。 一、批评的独立:灵魂的独立 差不多每篇作家论开头李建吾都会阐述一些他对文学批评的见解,于是顺理成章地一步 步构建其印象式批评理论,形成“条例化”。《咀华集》收录的第一篇文学批评《爱情三部曲》就首先提到了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安诺德(M.Arnold)论翻译荷马,以为译者不该先规定一种语言,作为自己工作的羁缚。实际上不仅译者,便是批评者,同样需要这种劝告。”及“所谓大者变者,正是根据荷马人性的存在。荷马当年有自由的心境歌唱,我们今日无广大 的心境领受。”1 作者以独抒性灵的方式来完成其审美体验的愉悦感的表达,但是译者却受到了“羁缚” 再观作品也就“无广大的心境领受”了。译者如此,批评家亦如此。只有把“把辞句,文法,艺术,文学等等武装解除,然后赤手空拳,照准他们的态度迎了上去”2,“羁缚”的批 评家才能自由,从而“为作品而批评”的批评就独立成“为批评而批评”的批评了。 李建吾评《神•鬼•人》是寻着巴金创作思路进行的批评少了《爱情三部曲》中的空泛印 象式的词,抑制住了其欲喷薄而出的热情,真正地冷静下来细致品评。其中对《神》的批评 既不失其自我风格又准确地把握了巴金的意图,“于是另一道熹微的晨光:透进人类茫漠的 意识......终于发见了一个庄严的观念,一种真实的存在,那真正指挥行动,降祸赐福,支配 命运的—不是神鬼,而是人自己。”3 这样的批评就是李建吾式的批评,带有诗性,同时在 经过与巴金的论争后,其批评依旧保持着“解除武装”、“赤手空拳”的风格。“迎着态度上”说 明批评家是以读懂作家创作的意图为第一步,保持“自我和风格”则是第二步,第一步不是成 为第二步的阻碍,反而使得第二步走得更远。从《神•鬼•人》来看,李建吾是先读懂了,含 英咀华,再是“说话”、“表现”,作家的写作思路也可以成为批评家的批评思路,但是绝不是 批评的桎梏。 二、自我表现的本质:间接吐出藏诸内心的诗 追随王尔德所宣告的“批评本身是一种艺术”4。这种批评的艺术是独立的,有其本质,“拿自我做为创作的根据,不是新东西。但是拿自我做为批评的根据,即使不是一件新东西,却是一种新发展,这种发展的结局,就是批评的独立。”5 因而,李建吾为了使文学批评变 成独立的艺术,牢牢地抓住“灵魂的若干境界”,然后将其“含英咀华”,变成自己的境界。其 本质就是忠实地表现自我,这要求的是双方都以自我为旨归,通过批评或者创作去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批评将发挥与创作相同的一个作用即反映批评家对世界的感知或者美的阐释。这 样一来,批评也就自然从创作中独立出来了。 评《神•鬼•人》当中李建吾很明显地表达出他对构筑独立性的批评艺术的热情,“不幸 生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满腔热血,不能从行动上得到自由,转而从文字上图谋精神上的解放。甚至于有时在小说里面,好像一匹不羁之马,他们宁可牺牲艺术的完美,来满足各自人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 印象批评: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的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心理批评:是一种吸取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读者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批评方法。 文体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排斥作家研究,排斥“外在的”的研究方法,是文本批评的重要前提。 性别批评:性别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倾向性:作家通过作品中艺术形象所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作家是否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活,所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都是倾向性考察的范围。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忌、仇恨的心理。弗洛伊德说,这个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情结,就叫做俄狄浦斯情结。 陌生化:指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意图谬误:新批评视探究作者的意图为谬误,认为这种批评容易导致以作家传记代替对作品的分析。新批评认为,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找到,其次,就是可以找到作者意图的地方,如作者的直接陈述,意图也不可能仅从表面价值上理解.更重要的是,浅薄的作品比较容易受作者的控制,而伟大的艺术往往超出作者主观意图的羁绊。 时序:时序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本中排列的顺序之间的关系。它研究三种时间运动轨迹。闪回: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事情;闪前:提前叙述以后要发生的事件;交错:在叙述中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 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是从文化角度来对文学进行研讨的一种方式。文化批评或称文学的文化研究,它可以说是一种注重从文化内涵、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类型。文化批评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广义的文化批评可以囊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

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 ❖《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自我心灵的解剖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文学批评梳理

1.社会-历史批评 令狐采学 1定义:社会历史批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侧重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2文学观:a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b文学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 c文学有盛有衰,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其根源在于社会历史本身; d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特别是其社会历史内容,并不排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 3评判尺度: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真实性: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实情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它考察各个方面如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乃至作品的细节的真实性的问题等等。 社会历史[批评要求文学通过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从而维护和破坏某种意识形态。 4基本操作:a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

b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 c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作家的关系。 5评价:a阐释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 b试图到所有文学作品中去发现社会历史内容产生许多弊端; c相对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文学本身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作品太多的社会功用,从而使文学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它必须担负起训导读者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者自主性、创造性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6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论证: a文学与社会:韦勒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萨那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等。” b评论对象和评论者:特别适合分析和评论现实主义的作品的思想深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的批评家易于选择和接受,希望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宣泄他对社会的关切和焦虑,抒发他对真诚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2.道德批评 1“道德”定义: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自我意识(良心)维持人与人、人与社会正常关系的规范体系。 2文学观:主张将文学与人生结合起来,坚持用道德的观点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概要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概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做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2)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式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3)印象批评: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4)升华:精神分析学术语,指被压抑的原始性的本能冲动上升,转化到社会所容许,所赞扬的领域或活动中,如文学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宗教慈善活动等。这是一种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的心理活动。 (5)陌生化: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6)视角:视角指叙述者或任务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7)反讽:该术语源于古希腊,其定义不断发展。新批评把反讽与语境联系起来,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一定的语境使词语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 (8)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与“性别”(sex,指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相对应的。它是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9)原型:原型一词的希腊文原意为“原始的,最初的理念和图式”,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指人类或人类中的某一种族在其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的行为模式,心理模式,原型是在人类及其种族的集体的生存斗争中生成的,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10)身体:身体作为一个词汇本身是中性的,可是它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解释为人的“动物性”,它代表了一种原罪,一直处于受到轻视和被压抑的地位。但后现代文化批评把原先的头脑管制身体的观点,转为头脑不过属于身体的一部分,身体才是人作为自身的出发点,也是人存在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个对身体的看法,使得整个文化的意义发生转换。 一些重要文论家及其观点 中国古代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附文章)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 绪论 1、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 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P3) 2、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是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P7)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 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P14) 4、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P16) 5、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P19) 6、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由对艺术的美的感悟和描述转向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的文体标志。 (P21) 7、1935年李长之在天津《益世报》和《国闻周报》上陆续发表长篇系列评论《鲁迅批判》, 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传记批评的代表作。(P29) 8、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代表了这个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的最高 成就。(P34) 9、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P34) 10、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和“语词即用法”的观点,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 语言学转向提供了哲学基础。(P36) 11、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P38) 12、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一)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二)自觉的语言批评意 识(三)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四)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P38) 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