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哲学思想之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360.14 KB
- 文档页数:5
直观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袁泉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邮编400715【摘要】: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逻辑基点,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把握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关键字】:直观唯物主义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受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近代唯物主义的研究以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因此马克思把近代唯物主义称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然而,旧唯物主义的这种主、客体相分离的研究方法,必然在面对由于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时,陷入人与环境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这是直观唯物主义局限的必然结果,直观唯物主义把社会生活当作一个“给定”的对象,一个外部的、静止的对象加以研究,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困境。
这表明,自然科学中主体、客体想分离的方法原则不适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因此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致力于在唯心主义框架内克服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于是,费希特诉诸于大写的“我”,而黑格尔则设定了既是实体又是绝对主体的“绝对观念”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历史性突破及局限(一)历史性突破费尔巴哈认为,要实现主体与客体在社会历史中的统一,关键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费尔巴哈把黑格尔抽象思辩所表达的东西还原为真实的存在,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从理性世界重新带会到感性世界,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同时也巧妙地拟订了对黑格尔的思辩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1]此外,费尔巴哈针对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否定感性存在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物质是精神的自我异化。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主张物质世界是首要的存在,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都是从物质世界中产生的,称之为唯物论。
该思想体系的奠基人为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
同时,马克思也借鉴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物质决定精神”,即物质基础是超越人类的先验条件,决定着意识活动的产生和演变。
因此,人的认识必须立足于物质世界的探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科学知识。
在费尔巴哈看来,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们只是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反映。
这与传统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同时,费尔巴哈还提出了“废止哲学”的观点,主张要通过跨越哲学的束缚,从而达到理性、真理和自由的目的。
二、马克思的发展与完善马克思是一个热爱哲学的人,他在学生时代就接触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深受其影响。
后来,他与恩格斯一起,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发展。
首先,马克思坚持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即物质是首要的存在,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都是从物质世界中产生的。
其次,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
再次,马克思借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有其内部的矛盾和发展的趋势。
这些矛盾和趋势的存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最后,马克思认为,哲学不能停止于“解释”现实,还需要以“改变”现实为目标。
只有通过革命实践,才能最终改变人类的命运。
三、结语综上所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对现代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支柱。
论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费尔巴哈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不难发现凡是研究过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人没有一个否认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并在研究中涉及到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时期、费尔巴哈从哪些方面影响了马克思等问题。
因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第一,在被恩格斯视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二者关系问题的突破口。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在三处直接明确指出费尔巴哈或旧唯物主义没有把感性理解为感性的活动的缺陷: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第五条:“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从这可以看出,马克思十分重视费尔巴哈的感性概念,他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实际上是从感性角度进行的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展露出他自己对感性的独特理解,这种独特理解凝结成为一种哲学原则始终贯穿在他的整个哲学中。
第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之所以从感性入手,是因为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主要哲学著作与哲学思想来看,感性概念在他们各自的哲学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他们向传统的形而上学发动攻击的锐利武器,内藏着他们各自哲学革命的全部秘密。
感性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对感性的超越性理解是其整个哲学革命得以可能的逻辑前提,因而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一条中心线索。
总之,马克思关于感性的超越性理解,是马克思整个哲学革命得以可能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观之比较摘要:“人本主义”是费尔巴哈构建其宗教观的哲学依据。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产生、本质和社会作用的基本观点。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支配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通过对超自然的力量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的命运。
两人宗教观之比价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宗教观费尔巴哈宗教观:费尔巴哈认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费尔巴哈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
“自然不仅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而且还是宗教的不变基础、宗教的潜伏而永久的普县”。
(《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这一观点是很可观的,因为,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
?费尔巴哈人为,“宗教——至少是基督教——就是人对自身的关系,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关系,而这个本质,突破了个体的、现实的、属肉体的人的局限,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人是现实的感性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
理性、意志和情感(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
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也是宗教的对象。
人对上帝的意识就是人对自己的意识,人对上帝的认识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学就是人本学。
上帝的全知全能和无所不在等等特性,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
宗教是人类的精神之梦,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渤海大学学报二○一五年第四期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都从对象化理论出发提出了各自的宗教观,但同样的角度,马克思的宗教观更技高一筹。
本文拟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宗教产生的影响,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与宗教的本质的关系,以及对宗教扬弃的路径上的不同观点等几方面,来阐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二者的宗教观的差异,借此论证马克思的宗教观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更高扬弃。
一、马克思宗教观产生的历史前提任何理论都是从其特定的历史、现实背景中孕育出来的,都是特属于它那个时代的产物,马克思的宗教观也不例外。
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是当时的正宗思想,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在内)均沦为神学的婢女。
当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方式从日益没落的封建社会的怀抱中诞生,并为自己开辟成长的道路时,德国不同于英国采取的经济革命、法国采取的政治革命,而是率先走上了一条纯粹意识形态即宗教改革的道路。
这样的时代背景,决定了马克思的理论活动必然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世纪初,德国处于一个宗教与政权紧密结合、共同压制人民群众的时代,而旧政权的打破急需事先解除对人民精神产生极大影响的宗教禁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宗教的批判成为时代运动的主流。
从施特劳斯开始,经鲍威尔再到费尔巴哈,整体上对宗教批判的水平呈上扬态势。
虽然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对宗教展开的批判并未能超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却对曾同样是青年黑格尔派一员的马克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自鲍威尔后,自我意识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基础,这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竖立起的思想旗帜。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两位先哲哲学思想的比较,强调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自由性,这其实是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的否定。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博士论文》是一篇反对神学的宣言书。
而费尔巴哈运用对象化理论对宗教进行批判形成的宗教观,更是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的宗教观的形成。
但是,同是对象化视域中的宗教观,两者的差异却非常显著。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不同与联系引言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始终备受关注。
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唯物主义又有不同的变迁。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被誉为“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对人类解放的看法以及对批判理性的重视等方面,比较分析这两位哲学家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其实不同哲学家之间对自然辩证法的观念并不一样。
而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在这方面的差异也并不例外。
费尔巴哈的“人性解放”哲学,强调的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解放。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意识的直接对象,而人类自我认识与自然界的关联,便成为了人性解放的基石。
而马克思则更加强调劳动在自然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他认为,自然界是必须被处理和征服的对象。
人类的劳动活动,则是自然辩证法在实践层面的表现。
尽管两位哲学家对自然辩证法的强调存在差异,但他们在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上却有着相似之处。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强调了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必然性。
他们都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看作是人的现实认识,对于揭示现实的真相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共识为他们的思想奠定了相同的基础。
第二部分:人类解放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是以人类解放作为理论目标的哲学家。
然而,他们关于人类解放的看法却存在明显差异。
费尔巴哈主张消除与人的本质对立的存在,借此推动人类的解放。
他认为,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错觉和欺骗,因此唯有摆脱了这种偏见,才能真正解放自我。
而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了人类解放的最大障碍。
他提出的社会化的个人才是人类真正的解放状态,也就是在取消了私人财产的前提下,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
这样的观念使得马克思的思想更具有实际性,更能指导革命实践。
第三部分:对批判理性的重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注意到了理性在思维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对待理性的态度上,他们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费尔巴哈观察到了人的感官体验受到文化传统和信仰的影响,认为人们深受迷信的摆布,因此需要去批判它。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观之比较摘要:“人本主义”是费尔巴哈构建其宗教观的哲学依据。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产生、本质和社会作用的基本观点。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支配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通过对超自然的力量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的命运。
两人宗教观之比价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宗教观费尔巴哈宗教观:费尔巴哈认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费尔巴哈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
“自然不仅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而且还是宗教的不变基础、宗教的潜伏而永久的普县”。
(《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这一观点是很可观的,因为,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
西方哲学,从泰勒斯等开始,西方哲学就一直在探求和追问“人的本质是什么”;与此相应的中国,自孔子开始,中国哲学一直在探求和追问“人性是什么”。
探求和追问人的本质,其目的在于寻找人类生命的价值和归宿,这是不可知的问题,所以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探求和追问人性,其目的在于揭示和预测人类的行为,这是可知的问题,所以中国文化是世俗文化。
费尔巴哈是宗教从天国回到人间,从上帝那里回到人本身。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呢?费尔巴哈人为,“宗教——至少是基督教——就是人对自身的关系,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关系,不过他是把自己的本质当作一个另外的本质来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