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IVF-ET周期不同促排卵方案的临床结局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86.10 KB
- 文档页数:8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促排卵方案对HCG日孕酮水平及其临床结局的影响IVF促排卵晚卵泡期孕酮升高比较常见,有证据显示过早孕酮升高对辅助生殖技术的结果会产生不利影响,高于某一阈值可以观察到IVF新鲜周期中持续妊娠率的下降。
卵巢刺激中过早孕酮水平升高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研究指出大量FSH刺激是孕酮水平升高的一个原因,HCG和LH活性可能有保护作用,防止可能的过早孕酮升高,这一假设尚存在一些争议。
研究目的: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长方案中添加LH活性对IVF-ET 晚卵泡期孕酮水平的影响,以及孕酮水平对临床结局的不利影响。
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六年间IVF-ET采用长方案及拮抗剂方案进行卵巢刺激的11065例患者,统计HCG日孕酮水平升高的发生率。
其中鲜胚移植的6986例新鲜周期移植患者按HCG日孕酮阈值8nmol/L分为甲组(HCG日孕酮<8nmol/L)和乙组(HCG日孕酮≥8nmol/L),比较孕酮水平增高对临床结局的不利影响。
第二部分,一项纳入六个国家批准的具有IVF资质的临床生殖中心中行IVF长方案治疗助孕的610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A组接受HP-HMG加rFSH(n=305)促排卵,而B组单独接受rFSH(n = 305)促排卵,比较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给药当天的孕酮水平及其临床结局。
研究结果:第一部分:长方案及拮抗剂方案间孕酮升高的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年轻患者(≤35岁)与年龄大患者相比(>35岁),HCG日孕酮升高的发生率高。
乙组(HCG日孕酮≥8nmol/L)HCG日雌二醇水平、Gn总剂量、获卵数、受精率、可移植卵裂期胚胎数均明显高于甲组(HCG日孕酮<8nmol/L),而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双胎率、活产率均明显低于甲组。
第二部分:两组人群基线无统计学意义差异。
四种促排卵方案对高龄女性IVF助孕结局的比较李冬兰;李琳;杨丽娟;陈韦君;胡小菊【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22(33)6【摘要】目的比较四种不同促排卵方案对高龄女性IVF助孕的妊娠结局,选择最佳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IVF的高龄女性(35~44岁)共400个周期。
根据所采用的方案分为早卵泡期激动剂长效长方案组、拮抗剂方案组、微刺激方案组和PPOS方案/黄体期方案组,每组各100个周期,取卵术后随访2年。
比较四组的一般资料、AMH、AFC、Gn用量、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新鲜周期移植取消率、新鲜周期移植的临床妊娠率、累积临床妊娠率、累积活产率和流产率。
结果四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BMI、基础性激素、流产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早卵泡期激动剂长效长方案组AMH、AFC、Gn用量、获卵数、可用胚胎数、新鲜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每取卵周期累积临床妊娠率和累积活产率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OS方案/黄体期方案组可用胚胎数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卵泡期激动剂长效长方案组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取消率及无可用胚胎周期占比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龄患者使用早卵泡期激动剂长效长方案较拮抗剂方案、微刺激方案及PPOS方案/黄体期方案获得更高的新鲜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累积临床妊娠率和累积活产率。
【总页数】5页(P791-795)【作者】李冬兰;李琳;杨丽娟;陈韦君;胡小菊【作者单位】南昌市生殖医院/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6【相关文献】1.卵巢低反应不孕患者行IVF 助孕不同促排卵方案妊娠结局的比较2.高龄IVF患者应用黄体期促排卵方案与GnRH-a超短方案的助孕结局比较3.不同促排卵方案在高龄不孕症患者IVF-ET助孕中的应用效果研究4.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EMs患者行IVF-ET助孕结局的影响分析5.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IVF-ET患者助孕结局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VF-ET中异位妊娠史患者不同胚胎移植方案妊娠结局分析路锦;张翠莲;陈圆辉;张宜瑄【期刊名称】《生殖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25)7【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有异位妊娠病史的患者采用不同移植方案移植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的妊娠结局,初步探讨异位妊娠高风险患者的临床应对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5月在我中心行IVF-ET治疗且有异位妊娠病史的患者共1 18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周期类型(新鲜周期和复苏周期)、移植胚胎发育的天数(卵裂期胚胎-D3和囊胚-D5)以及内膜准备方法(自然周期和激素替代周期)分组.新鲜周期(F)分为F-D3组和F-D5组,复苏周期中自然周期(N)准备内膜者分为N-D3组和N-D5组,替代周期(H)准备内膜者分为H-D3组和H-D5组,比较不同组间临床妊娠率和异位妊娠率. 结果 (1) IVF-ET中有异位妊娠史者新鲜周期移植卵裂期胚胎组F-D3(463个周期)和移植囊胚组F-D5(104个周期)相比,两组间临床妊娠率(66.5% vs.73.1%)和异位妊娠率(1.9% vs.2.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复苏周期囊胚移植组N-D5组(60个周期)和H-D5组(217个周期)的临床妊娠率高于卵裂期胚胎移植组N-D3组(63个周期)和H-D3组(274个周期)(85.0% vs.54.0%,84.8% vs.46.7%),而异位妊娠率仅H-D5组低于H-D3组(1.6% vs.7.0%),有统计学差异(P<0.05);(3)有异位妊娠史者选择卵裂期胚胎移植,新鲜周期F-D3组临床妊娠率(66.5%)高于复苏周期N-D3组(54.0%)和H-D3组(46.7%),而H-D3组异位妊娠率(7.0%)明显高于F-D3组(1.9%)和N-D3组(0),有统计学差异(P<0.05);选择囊胚移植时,新鲜周期与复苏周期各组间临床妊娠率(73.1%,85.0%,84.8%)和异位妊娠率(2.6%,0,1.6%)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有异位妊娠史患者中,新鲜周期囊胚培养后移植并不明显增加临床妊娠率和降低异位妊娠发生率;复苏周期囊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卵裂期胚胎移植组;选择卵裂期胚胎行新鲜周期移植临床妊娠率高于复苏周期;复苏周期中采用激素替代方法准备内膜后移植卵裂期胚胎异位妊娠发生率较新鲜周期明显增加;因此,应选择囊胚培养后移植以降低异位妊娠发生风险.【总页数】5页(P605-609)【作者】路锦;张翠莲;陈圆辉;张宜瑄【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J], 程建云;毛新敏;闫娟娟;王彦芳;杨益2.超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在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J], 许定飞;伍琼芳3.高龄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不同促排卵方案的临床分析 [J], 苏琼;伍琼芳;田莉峰;李游4.异位妊娠史不孕患者行IVF-ET妊娠结局分析 [J], 张建伟;韩旭5.输卵管积液不同处理方案对IVF-ET助孕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J], 周素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著IVF/ICSI-ET取卵周期因素与不同移植次数结局的相关性分析刘尧芳,文露,付正,陈绍威,王芳,黄桂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泸州646000)【摘要】目的分析长方案体外受精/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ICSI-ET)患者的取卵周期特点对移植次数及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780例长方案IVF/ ICSI-E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移植次数分为移植1次、移植2次、移植≥3次,分别比较不同移植次数活产组、无活产组患者间取卵周期特点差异。
结果移植1次活产者与无活产者比较,前者取卵周期的年龄、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基础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比值更低,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总量、Gn启动剂量更低,获卵个数、MⅡ卵数、优胚数等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优胚数是移植1次结局的影响因素。
取卵周期的年龄、基础FSH、获卵数等在移植2次者、≥3次者的活产组、无活产组间均无差异性(P>0.05)。
结论长方案IVF/ICSI-ET患者取卵周期优胚数与第1次移植的活产率有关,而取卵周期因素可能与移植次数2次及以上的活产无关。
【关键词】体外受精/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移植次数活产【中图分类号】R711.51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6-3351.2021.06.010Correlation between oocyte retrieval cycle-related factors and outcome of different embryo transfer times in patients with IVF/ICSI-ETLIU Yao-fang,WEN Lu,FU Zheng,CHEN Shao-wei,WANG Fang,HUANG Gui-ying Department of Reproductive Techn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 646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oocyte retrieval cycle-related factors on the outcome of different embryo transfer times in patients with long protocol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ICSI-ET).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780patients with long protocol IVF/ICSI-E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Oocyte retrieval cycle-related facto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live-birth group and the non-live-birth group in patients on the first,second,and third(or more)embryo trans⁃fers.Results For patients on the first embryo transfer,the live-birth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younger age,a significantly lower basal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level,a significantly lower basal FSH to lu⁃teinizing hormone ratio,significantly lower starting and total doses of gonadotropin,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s of retrieved oocytes,metaphase II oocytes,and good quality embryos in the oocyte retrieval cycle than the non-live-birth group(all P<0.05).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good quality embryos w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 for outcome on the first embryo transfer.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基金项目:西南医科大附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0984)第一作者简介:刘尧芳,博士,副主任医师。
高龄妇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周期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分析王乐乐,陈士岭,陈薪,施晓鋆,郑海燕,夏容,罗燕群,吴雅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广州510515)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不孕妇女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为高龄妇女进行辅助生殖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将2003年1月-2010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共进行的5592个非赠卵IVF/ICSI治疗周期按照年龄分为五组:<35岁(<35岁组,n=3915)、35 37岁(35-组,n=994,)、38 40岁(38-岁组,n=437)、41 42岁(41-岁组,n=153),≥43岁(≥43岁组,n=93),比较和分析各年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
结果5592个治疗周期中,≥35岁的周期为30.0%,≥38岁的周期占9.8%。
五个年龄组的取消周期率分别为6.1%、7.0%、12.1%、17.6%和20.4%,5182个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6.7%、41.1%、23.4%、19.0%和8.1%,着床率分别为29.2%、22.3%、11.4%、9.2%%和4.5%,早期流产率分别为7.3%、11.6%、23.6%、20.8%和33.3%,继续妊娠率分别为39.9%、31.8%、16.7%、13.5%和4.1%。
随年龄的增加,患者的基础窦状卵泡数(AFC)减少,而基础FSH、Gn剂量增加,获卵数降低。
五组患者上述指标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
≥38岁患者的可移植胚胎数减少,≥35岁组患者的早期流产率较<35岁组增加近2倍,而≥38岁患者的早期流产率较≤37岁患者增加2倍以上。
结论建议将妇女年龄作为IVF治疗的适应症,对≥35岁妇女不应限制辅助生殖的治疗,对≥38岁女性即使无其它不孕病因亦应提供IVF治疗,由于43岁以上妇女获临床妊娠和继续妊娠的几率很低,是否提供IVF/ICSI治疗需给予充分的知情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