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下美育与体育相融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2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书法育人作者:余舜仁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4年第06期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小学生树立积极品格的有效手段,对他们将来的成长至关重要,而书法课程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将培养当代学生的美德素养和高尚情操,教师应站在课程思政和育人角度开展书法教学,端正学生的素质品行和人生价值观,从书法家的坚毅品格、书法作品的极致美感、源远流长的爱国情怀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果,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人才。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书法育人的功能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途径我国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有太多值得被歌颂的悠久文化,而书法是历史传承下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经济和文化内涵,也是无数先人凝聚智慧所创造出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培养学生书法技能的同时不但可以让他们掌握多种书写形式,还能让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其中所传达的美德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理念都将鼓舞学生不断学习,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
此外,中国书法字体多样,包含着古代先贤儒、释、道等哲学思想,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证明,越是了解书法,越是能感受到古代学者的精神内核和看待世界的价值观。
书法练习也有助于学生修养心性,用正确的审美眼光看待世界的发展,树立积极的品德和情操,为之后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2.有助于落实学生德育书法练习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改进的信念、持久的书法研究精神,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掌握书法的奥秘,感受每一个字流畅书写后的满足感和美感。
书法练习与日常机械的写字完全不同,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带领学生认真参悟每一个笔画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懂得尊敬师长、精心研修。
这本身就包含了课程思政下书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自古以来,很多人用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当人们练习书法时,会达到精神与灵魂的统一,感受不同书法所带来的气魄和美感。
所以,当学生认真进行书法训练时也将养成耐心沉稳的性格,提高道德品质。
3.有助于落实学生美育书法练习并不只有一种字体,学生在学习时必定会接触到不同的字体形态,每一种都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对字体的创新精神。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数学实践教学路径构建
王旭
【期刊名称】《读与写:下旬》
【年(卷),期】2022()11
【摘要】伴随着小学数学的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变革,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越来越关注小学生整体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路径,力求通过五育融合,不断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因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对其成因进行了阐述,最后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提出了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的路径。
【总页数】3页(P0164-0166)
【作者】王旭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五育融合"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探究
2.“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美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3.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
4.“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
5.生命哲学视域下“五育融合”之学理基础与实施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课题背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总体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立德树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作,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营造共同育人的大环境。
立德树人工程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统筹利用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阵地。
教育部于4月25日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意见》在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
因此我们提出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维一体的综合德育模式,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关于“立德树人”的文章最早出现在2008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上由李希影写的《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根本》,最早出版的著作是在2009年3月1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容铁慧编写的《立德树人: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发展》一书,本书是对上海高校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的一种梳理、回顾和总结。
Jour nal of Radi o &T V U ni ve rsity (Phi l osophy &S ocial S c i enc e s ) N o.1,2010(Su m No .15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潘黎勇(~),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以美育代宗教说”:政治意识形态与审美乌托邦“Aesthe tic Education R e p lacing Religi on ”:Politica l I deol ogy and Aesthetic U top ia潘黎勇Pan L i -y ong(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Capita l N orma l U niv ersity,Beijing China 100048) [摘 要]“以美育代宗教说”是中国现代美学参与政治意识形态建构的一种思维范式。
审美与宗教既是两种意识形态形式也是两种乌托邦模型,但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视域中却呈现出鲜明的价值分野,这使得“以美育代宗教说”陷入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矛盾纠结的深层价值困境。
[关键词]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意识形态;乌托邦[中图分类号]B8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08)02-0080-06Abstra ct:Thetheory of “Aest hetic Educati on rep l aci ng religi on ”was a think i ng t yp e of modern Ch i nese aest hetics wh i ch t ook part i n thebui l d i ng of po litical ideo l ogy .A esthetic and religi on are t wo for m s of i deology as well as t wo patterns of ut op ia,wh i ch p resented a d istinct val ue an t agon is m i n t he modern visual field of C hinese intellect uals .Therefore,The t heo ry of “Aest hetic Educat i on replacing religi on ”fell i n t o t he value dile mma of the ide 2ol ogy and ut opia .Key wor ds:C ai Yuan -pei;The theory of “Aesthet i c Educati on re p lacing religi on ”;I deol ogy;Utop ia 作为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通过文化心理的转变来开展政治革新运动的一种审美化策略,中国现代美学试图为现实中国的社会政治新秩序提供价值心理基础,但审美主义的永恒超越和永不停歇的未来化诉求在发挥传统批判功能的同时,却使这种基础建构显得虚幻而脆弱,这就陷入了一种被称之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深层价值困境。
一、综合1.学校治理现代化与学校办学活力激发的实践研究2.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践研究3.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深化研究4.未来学校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6.核心素养落实机制的研究7.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8.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9.“学习进阶”视角下的教学实践研究10.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11.项目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2.基于PBL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案例研究13.跨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1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与实施策略研究15.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16.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实践研究17.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美育的实践路径研究18.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19.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的校本实践研究20.增值性评价的学校实践研究21.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2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案例研究23.学科微视频的开发及教学应用的案例研究24.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学习创新研究25.教学实验开发及应用的案例研究26.信息化时代下的个性化课堂学习案例研究27.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周末作业学习设计案例研究2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案例研究29.微视频的开发及教学应用的案例研究30.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学习创新研究31.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研究32.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建设33.学科教研转型的实践研究34.个性化专业发展的研究型教师梯队建设研究35.“四有”教师标准下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36.学生学业负担与精准减负的实践研究37.校园欺凌的精准治理研究38.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与教学实施策略研究39.教育惩戒权的落地机制研究40.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疏导实践研究41.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研究42.红色文化教育与高中学科课程双向渗透与融合研究4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策略研究44.学生社团活动规范管理与实施研究45.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高中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46.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47.家校合作机制的创新研究二、语文1.高中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内涵理解与落实路径研究2.高中语文课标解读及其在教学、评价中的落实研究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4.基于核心素养的五育“渗入式”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5.核心素养视域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6.语文统编教材教学的专题研究7.“双新”背景下语文教材教法分析的思路与方法研究8.语用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9.高中语文大单元、大概念教学设计研究10.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中的写作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11.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12.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实践研究13.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4.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实践研究15.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研究16.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17.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18.语文“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的实践研究19.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的实践研究20.语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教学的实践研究21.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与专题研讨”的实践研究22.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案例研究23.语文拓展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24.信息技术下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乡土资源的利用探究25.微课设计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26.基于题组设计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案例研究27.语文中、高考试题分析与备考的研究28.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29.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听评课的实践研究30.三、数学1.数学教育与德育、美育融合的实践研究2.数学学科中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3.数学学科中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4.高中数学提高学生“四能”的教学实践研究5.核心素养视域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6.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7.数学学科中大概念与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8.高中数学学科单元化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9.数学选修、先修与衔接课程开发的研究10.高中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11.数学学科中开展项目学习与课题学习的实践研究12.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数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研究13.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及应用的实践研究14.核心素养视角下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5.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高中生数学直观想象能力的途径研究16.“问题—探究”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17.多元化教学模式与高中数学渗透融合的实践研究18.学生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19.数学学科中学情分析与精准教学的实践研究20.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评价的研究21.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式方法研究22.基于题组设计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案例研究23.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24.数学中、高考试题分析与备考的研究25.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研究26.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27.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策略及实践研究28.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29.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30.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学科听评课的实践研究31.四、英语1.新课程背景下英语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2.英语学段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3.英语深度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4.英语文学圈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5.英语分级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6.英语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7.英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8.英语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9.基于不同语篇类型的写作教学研究(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10.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践研究11.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12.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看”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13.可视化结构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4.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及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15.英语教学中语用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16.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17.英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18.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在线教学、混合式学习)研究19.英语中、高考试题分析与备考的研究(概要写作、读后续写、书面表达)20.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测试与评价的实践研究21.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的教学实践研究22.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实践研究23.英语学科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24.情境创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5.戏剧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6.对话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7.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28.英语作业/学习任务单设计的实践研究29.英语复习课、实践课的设计与教学实践30.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英语跨学科教学案例研究31.基于信息化的英语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研究32.英语表现性、过程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33.基于题组设计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力案例研究34.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35.以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提升英语课堂教育教学效率的研究36.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学科听评课的实践研究五、物理-化学-生物1.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2.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学生推理论证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3.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学生模型建构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4.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5.物理/化学/生物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6.物理/化学/生物数字化实验的教学实践研究7.物理/化学/生物大概念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8.微项目学习在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9.物理/化学/生物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10.物理/化学/生物SSI(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11.“高端备课”视域下的物理/化学/生物教学设计研究12.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逆向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13.高中物理/化学/化学“实验+”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14.微课在高中物理/化学/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5.新课程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与探究性活动教学策略研究16.高中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17.新课程数字化教学对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18.高中物理/化学/生物教学应用实验新技术教学实施案例及应用效果评价研究19.中学物理渗透“STSE”教育研究20.中学生物DIS 实验教学研究21.物理/化学/生物中、高考试题分析与备考的研究22.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化学/生物学试题命制研究2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听评课的实践研究24.25.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物理/化学/生物跨学科教学案例研究26.基于题组设计提升学生物理/化学/生物学习力案例研究六、政治-历史-地理1.中学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内涵理解与落实路径研究2.中学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高中政治/历史/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4.基于大概念的政、史、地单元整体教学研究5.政、史、地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研究6.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素养及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7.问题式教学在政、史、地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8.SSI(社会性科学议题)在政、史、地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9.情境教学在政、史、地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项目式学习在政、史、地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政治/历史/地理跨学科教学案例研究12.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政、史、地教学实践研究13.“四史”教育融入政治/历史课程教学研究1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听评课的实践研究15.基于题组设计提升学生政治/历史/地理学习力案例研究16.新课程政治/历史/地理高考试题的特点及复习教学策略研究17.基于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的实践研究18.信息技术与政治、历史、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19.思政课程一体化的实践研究20.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21.中学时事政策教育的实践研究22.高中生哲学素养深度培育的实践研究23.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行动研究24.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实践研究25.高中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26.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7.高中历史学科基于新教材构建“边框底纹”的能力研究2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29.中学地理概念体系构建的教学实践研究30.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途径的探索研究31.基于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地理教学实践32.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33.地理教学中思维结构评价的实践研究34.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35.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36.基于学校地域文化的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研究七、体育-艺术1.高中生体育/艺术社团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2.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体育/艺术特色课程开发实践研究3.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实践研究4.体育教学中学法与教法的改革实践研究5.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实施方案的实践研究6.情境教学在体育/艺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7.项目式学习在高中体育/艺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8.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体育/艺术教学实践研究9.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艺术学科听评课的实践研究10.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体育/艺术跨学科教学案例研究11.高中体育/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多元化培养途径的教学实践研究12.高中体育/艺术课程“立德树人”的德育渗透与落实路径研究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实践研究14.体育游戏与竞技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研究15.基于生本理念的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实践研究16.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体育教学融入游戏的作用与途径研究17.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融合实践研究18.高中学生心理坚韧性与体育课堂行为意向的研究19.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校本化教学发展的设计与实践研究20.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体育模块化教学的实践应用21.基于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中艺术课程教学实践22.高中艺术课程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实践研究23.利用社会艺术资源提高高中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24.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学科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25.信息技术下高中艺术课程综合性学习中乡土资源的利用探究26.27.高中艺术课程中博物馆探究式“学习单”的设计与实践研究28.高中艺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29.高中艺术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30.高中艺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31.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中艺术课程鉴赏课教学方法探究。
18美学2020/11如果立足于整个美学学科来看,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景观美学在实质上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只是具体切入的角度不同。
如刘成纪就认为:“生态美学、景观美学与环境美学都是新自然美学的分支,生态美学研究自然之真,属于定性研究;景观美学研究自然之美,属于形式判断;环境美学研究自然之善,属于价值判断。
自然是生态、景观、环境美学的理论起点,也是价值重点。
”[1]具体到环境美学而言,可谓是“以善立美”,即从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发追求美。
那么,环境美学所追求的是何种形态的自然美呢?从环境美学基于生态维度讨论环境问题来看,它旨在追求基于环境改善、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美;从当下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对自然环境美达成的作用来看,环境美学最终追求的乃是一种生态文明美。
所谓生态文明美,是陈望衡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进角度提出并加以界定的,并认为它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2]。
那么,在环境美学视域下,自然环境美为什么可能向生态文明美转进,转进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又是如何实现呢?一、环境美学理论体系的开放性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之所以能够兴起,直接动因在于工业文明发展所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甚至生态危机愈发恶化,如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草退沙进、气候变暖和生态失调等系列问题十分严重。
环境美学对现实自然环境问题从美学维度进行研究的初衷,注定了它是一门应用美学,并且必然超出自然环境而走向更宽泛多义的环境。
如伯林特明确认为:“环境美学,某种程度上属于我的芬兰友人称作的‘应用美学’。
所谓应用美学,指有意识地将美学价值和准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贯彻到具有实际目的的活动与事物中,从衣服、汽车到船只、建筑等一系列行为。
”[3]1显然,伯林特关注的环境不止自然环境,而是囊括了建筑环境、生活环境等在内,极大地拓展了环境美学的研究领域。
同时,环境美学从生态维度讨论自然问题出发进行理论建构,实则意味着美学研究的基点从“美的艺术”或者说艺术位移到了自然。
n教育探索丨本文为2013年陕西省教肓厅课题(2013JK0535)资助项目哲学视域下美育与体育相融分析陈艳艳(西北大学体育教研部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文章阐述了哲学视域下美育的涵义和体育与美育相融的哲学依据,分析了在体育中渗透美育教育观念和行 为的现状,以此为基础,最后提出了完善美育与体育相融的对策。
【关键词】美育与体育相融;哲学视域;体育改革一、哲学视域下美育的涵义1、 美育的意义对近现代文献进行捜集整理发现,有关美育的概念有 53种,呈现了人类对“美育”本质认识,浓缩美育发展历程。
学界认为,美育是一种全面教育,能够发挥人的实力和潜能,通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性教育,实现自身理想。
美育教育主 要是通过有效的审美途径和艺术,升华情感,感化心灵,提 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人全方面的发展。
美育具有组 织性、目的性、计划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 审美表现力,对学生进行素质全面教育,因此被称为“教育 新境界”。
2、 哲学视域下的美育美育的核心就是以美的手段实施育人之美,在审美的 过程中实施教育,能够成人之美。
在美育教育活动中,人是 实施美育、进行审美、追求完美的主体。
审美又具有一定的 功利性,主要是着眼于人的发展和生存,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所共同追求的崇 高理想。
因而,美育以育人之美为核心,按照美的规律来塑 造人本身,按照现实社会的要求健全个性,提升自身能力,发展个性,和谐彼此关系,从而达到“至善”的状态。
从马克思的美育观来看,美育既是人性的一种解放,又是一种现实的批判力量,而审美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之 一,则是悬挂于人类头顶上方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现实 存在的状态与理想存在状态之间的差距,通过不断指点人类 阻止自身异化的进程,实现大众真正的自由。
审美能力对人 的心理功能的提髙和人性的提升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 于人类心灵自由、朝着无我交融的方向发展.3、 美育教育的价值在美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外部与人之间具有审美和 功利的关系,而外部世界对人类又有了友善、完美的价值。
善和真在现实中居于功利性,而审美能力又超出了功利性的 范畴,与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相比,美育具有一定的感性。
因而,美育培养人的个性与主动性、影响人的社会生活中具 有重要作用。
人拥有自己的思想,在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能 够不断被改造,改变自然界成为人活动和生活的一部分。
马 克思曾经说过:“动物只能够按照只能够按照它的需求来进 行建造,而人却能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进行生产,并且还 能懂得将尺寸合理的运用到正确的对象上去,按照美的规定 进行建造。
”实践证明,人类能够在客观的世界上留下本来 力量,印证了创造力和实践力量的伟大,由此让人们产生了 感性愉快的感觉。
此种愉悦感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不具有 任何目的性的审美,让自身感情得到了升华,也达到了意义和价值。
人在学习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同时也在学习着改造 自身,但是每个人对自身的改造和认识是不自然的,其既处 在自然之外,又在自然之中。
个体人化的直接载体是教育。
就教育而言,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识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 础。
美育作为认识世界审美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智育和德 育无法代替的。
二、 体育与美肓相融的哲学依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眼界逐渐从自 然界转化为个体本身,开始用美学的观点来看待自己,更注 重自身发展。
从美学的范畴上讲,体育的美不仅仅是一种客 观的存在,更是一种拥有主观参与、主观力量的特殊存在,体育完整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化,表现出了客体的运动和 主体的力量。
在传统美育中,众多学者视美育为“情感教育”、“美 感教育”、“审美教育”、“德育的辅助工具”等等,人是美 育工作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马克思美学理论中,美与人 的本质有着不同分割的关系,体育和美育之间既能够渗透又 能够互相结合,而体育最典型的则是充分展示人本质对象化 的过程,人的本质化既创造了美,又呈现了美,在充实了人 的本质力量,还促进了人的价值的全面升华。
三、 美肓与体育相融的现状分析1、 在体育中渗透美育教育观念在调查的多所大、中、小学校的艺术老师和体育老师 中,只有两类教师对美育教育和体育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其 中21%的教师认为美育和体育教育不分彼此,而23%的教 师则认为体育、美育应该分开教学,因为美育自身不能够成 为体育教学的辅助工具,在学校应该由专门的美育教师教 学。
从这些情况明确的体现出,部分艺术教师和体育教师对 美育教学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普通的美术教育、艺术教 育,86%的教师则认为美育和体育教学能够相互渗透,并且 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有37%的教师认为 美育教育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如今缺乏美育教师资 源的情况下,有4%的体育教师和美育教师还是尝试合作教 课,让美育和体育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 在体育中渗透美育教育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给予赞 成的教师仅占86%,而在体育课的讲授中只有41.6%的教师 有意识的加入美育教育。
让学生通过体育课对运动员飞快的 速度以及能看得见的发达的肌肉等方面发现人的本质力量,能够唤起学生对运动的热情,通过让学生观看大型比赛,欣 赏运动员在赛场上为国家争光的画面。
进而激发学生参加锻 炼的兴趣与热情。
还有在学习运动技术时,(下转第139页)U6|新西部NEW WEST 2018年05月中旬刊丨教育探索n离实际,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风严重。
这往往 会诱发学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不仅不会提高思想政治教 育实效性,而且还会严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发和落实。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 问题和首要方面。
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变迁,赋予了新时期 的大学生以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更为实际,个性鲜明 突出,需求更为多变,目的性更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疏 导能力薄弱。
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授的课程与自己的价 值观和思想意识有所异同的时候,大学生往往会坚持自己的 观点和理念,当价值观发生碰撞,心理受到剧烈打击时,其 内心的承接就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心理素质不过硬,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但是,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 政治课程的讲授者,往往都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全国高 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也都聘请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师,但 是所发挥作用并不理想。
三、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肓实效性策略1、 转变教育观念高校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员的摇篮,更应为国家发展 输送高素质、政治坚定、思想坚定的全面人才。
但教育观念 陈旧,教育内容相似,教学手段和方法死板,大多数学生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透彻理解,更难以融会贯通。
需要 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观念、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减,引入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提问式教育方法等进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吸引学 生留在课堂。
在学校各个层面也应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 念和意识,加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和管理。
2、 改善工作方式要从根本达到在思想上教育学生,在政治理论上引导学生,在意识和境界上提升学生,必须要改善工作方式。
在教学上,以教学方法的改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通过与学生沟通,或是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从内心里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和接受思想政治教师的引导和说教,这也是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策略,3、 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高校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教育和教导学生的重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师素质提升。
高校应该创造更多的培训和深造机会,让教师有机会走出去,看更远,学更深。
4、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问题和首要方面。
高校的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已经成形,如何有效并因地制宜地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1]王娟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合肥 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6[2]国务院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Z].2004.8.26.[3]王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 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5.【作者简介】杜昱玮(1995.2 —)男,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上接第146页)不再单纯从技术讲解入手,而是辅助观看优秀运动员的运动 表演,从运动美、竞技美、形式美等方面进行美育教育,让 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技术的欲望。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体育 教育中渗透一定的美育教育,体育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同时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意识等都会产生良好的 效应。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在体育中渗 透美育的教学手段还过于单一,对美育的理解上还有很大的 局限。
3、美育促成学生积极体育行为及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学校, 在年终学生体质检测中发现这些学校的学生平均体质水平 高出一般学校3.8个百分点。
仅仅从锻炼时间上来分析,在 体育教师中渗透美育教学,学生每周参加锻炼的时间并无差 别,但是两种教育方式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分析 可以得出,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锻炼 的积极性,还对自身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 面,还提升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学生开始逐渐学生有效的健 身方法和手段,对平日不太注目的运动技术也给予了很大的 关注。
四、完善美肓与体育相融的对策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在学校体育课程及体育教学改 革中,首先要明确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学校体育教育不能 把增强学生体质为单一目标,应该赋予学生新的体育观念,最大程度上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人,增强学生 的体质,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实现自身价值和人格的升华。
同时要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教师不能够刻意的要求学生掌握哪一方面的体育技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特征调整教学纲要,并且根据教师大纲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渗透美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制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感知,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1](苏)柯瓦列夫.教育学概论[M].温州:浙江温州 市科技报编辑部,1975.127.[2]李戌.美育概论[M].济南:齐鲁出版社,1992.423.[3]赵伶俐.大美育实验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6.56.[4]陈建翔.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g].争鸣,1992(2)54.[5]卢俊.审美的功用于人类的自我拯救[J].宝鸡文理 学院学报,1995.4.42.[6]张海波.对美育地位的哲学阐述[J].哈尔滨学院学 报,2003.3.27.2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98.95.97.【作者简介】陈艳艳(1972 -)女,陕西兴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新西部NEW WEST 2018年05月中旬刊|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