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想.doc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文章记叙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畅,外洞的宽畅,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论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川景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交流信息金华的双龙洞美丽而神奇。
课前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了它,能把你的信息和大家分享吗?二、自主探索,尝试学习1、创设情境:旅行社招考小导游,你愿意试试吗?请你循着叶圣陶爷爷的足迹,安排一下游双龙洞的线路。
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3、小导游“考试”,说明自己安排的线路。
三、自由实践,自读自悟1、创设情境:下面,我们就按大家提供的线路一起去旅游一次。
这条线路上有几大景点?那每个景点需要一名导游,你们可以从四大景点中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来向游客介绍。
2、学生自由读书,准备。
(提醒注意导游语言)3、谁来向大家介绍?(发给小导游一顶红帽,一面小蓝旗)其他学生一起配合当游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精选17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⑴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 教师: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外洞有什么特点?⑴ 学生汇报。
(板书:宽敞)投影: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
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
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⑴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⑵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学生感悟“明艳”)⑶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
(教师配乐朗诵)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⑵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
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
⑶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我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
(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通用6篇)《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社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本领。
课件出示叶圣陶老老师先容游览的时间、所在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致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踏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第二部门,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白语言笔墨的过程中,睁开想像,感悟故国江山奇丽,引发热爱着故国的头脑情感。
基于对以上课本的明白,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订定如下教学要求:1、使学生相识课文是按游览次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引发学生热爱着故国奇丽江山的头脑情感。
2、学习抓住特点写风景的要领,造就学生视察事物和有层次叙述事变的本领。
3、按空间次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综合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背诵喜好的自然段。
凭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重点:领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怪。
难点:孔隙的形貌。
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要领运用导读和建立景象联正当,并注意游记类文章的学法引导。
三、说教学过程〈一〉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急中生智险些全部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央关键。
究竟上,教学运动中重点关键的处置处罚优劣通常是评价一堂课乐成与否的关键。
适当运用电教本领,每每能吹糠见米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工具茅塞顿开。
在先容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
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
”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立刻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
”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
”学生通过视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要领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贯注无疑要高超得多。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领略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抓住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2. 学具:铅笔、橡皮、笔记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今天,我们要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 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主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
2. 交流展示,师生共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3. 重点关注:游览顺序的描写、景物特点的描绘。
四、总结提升1. 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2. 你觉得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3. 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2. 提问:作者是如何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二、深入学习,合作交流1. 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2. 每组选取一个景物,尝试按照游览顺序进行描绘。
3.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一、谈话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感悟句子: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要养成的第一个良好行为习惯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是呀,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
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继续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不好?2、板书课题,齐读。
那我们这节课将带着怎样的问题去游玩呢?请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出示目标)二、复习旧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所看到的路上的美丽景色。
那么谁来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路上的景色怎样?。
(生说,师板书)(一)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说说洞口和外洞分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相关的句子。
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二)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收集材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二、学习“孔隙”部分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
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
(好奇)(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
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生答师书:孔隙:窄小)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
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丽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通过准确的用词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3.认读生字新词,学习写“蜿蜒”。
教学重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方式,感受孔隙窄小和内洞黑大奇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指导学生把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通过准确的表达写具体,并学习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练习写一个片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当地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图像资料,做成ppt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现在是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是旅游的好季节。
你们喜欢旅游吗?考考你们,出示图片,这些是咱们肥城的景点,其实祖国风景如画,你们想去旅游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去旅游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是一篇游记,什么是游记?游记就是旅游时记录见闻和感受的文章,那这篇文章又写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见闻和感受呢?让我们去文中探索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新课,我们一起看看词语。
出示词语课件①指名读,知道读“走了一转”。
②男女分开读。
③齐读。
2.岀示蜿蜒,①指名读。
②找找“蜿蜒”所在文中的句子。
③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课文读了几遍,然后老师画出示意图,学生们说景点名字。
3.教师指着“金华到罗店”问这是旅游的哪里?从洞口到内洞是旅游的过程。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同学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说哪个景点最刺激了?(孔隙)2.理解空隙。
①什么是孔隙?孔隙既像小洞也像细长的缝,可见孔隙的窄小。
②你从文中那些句子体会到孔隙的窄小?默读课文第五段,画出描写孔隙窄小的句子。
③出示:船小的句群,引导抓住“再没法”词语,理解船小,从而体会孔隙窄小的特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2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五年制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课文。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身临其境之感。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共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
描写的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文本的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溶洞的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重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感情。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段的把握应不是困难,所以画出游览路线图,找出各景点的特点应问题不大,但品词析句谈感受,体会用词的准确,针对重点句提问题也许会有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两次练笔,一处仿写,用“时而??时而??”写出小溪声音的变化;一处是写由孔隙进内洞的“安全提示语”,如果平常没有这样与文本对话的训练,学生写时可能会有困难。
另外,根据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可能会是学生感到最难的。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想发挥多媒体优势,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感受的内容,解决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溶洞奇观时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从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
设想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
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
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
读什么?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
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
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都可让学生多读。
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
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
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
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
读边想。
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
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
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
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
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不厌。
二要精讲。
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
一是文章的内在联系。
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
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
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
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宽、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
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
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
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
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
三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
讲时可作如下
板书: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