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3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课件(10张)
- 格式:pptx
- 大小:353.19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鼎尚图文收集整理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3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反应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导学一、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活动与探究1(1)取2支小试管分别加入5 mL盐酸和5 mL 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到什么现象。
(2)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两支试管口,观察到什么现象。
(3)在上述实验中,铝片放入盐酸和NaOH溶液中,为什么不立即产生气泡?(4)由上述实验还能得出哪种物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1.铝不仅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也能与NaOH等强碱溶液反应放出H2。
常利用铝的这一特性来判断铝的存在。
2.铝与盐酸的反应原理为2Al+6H+===2Al3++3H2↑,这是活泼金属的通性之一。
3.铝与NaOH的反应原理为2Al+2OH-+2H2O===2AlO-2+3H2↑。
二、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活动与探究2将等质量的钠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H2SO4、H3PO4溶液中,钠完全溶解后生成H2的质量之比是多少?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应用的计算步骤1.设:设所求物质的物质的量为n。
2.写: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标:在化学方程式有关物质下面标出其化学计量数,再代入已知量和未知量。
4.列:列出计算式。
5.算:计算答案。
6.答:简明地写出答案。
当堂检测1.相同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是(相同条件下)()A.1∶1 B.2∶3C.3∶2 D.1∶22.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选用的溶液是()A.盐酸B.硫酸C.氯化钠溶液D.氢氧化钾溶液3.下列关于金属铝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铝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B.铝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是氧化剂C.铝与盐酸或强碱溶液反应都能放出氢气D.氧化铝只能与酸反应,不能与碱反应4.将钠、镁、铝各0.3 mol分别放入100 mL 1 mol·L-1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A.1∶2∶3 B.6∶3∶2C.3∶1∶1 D.1∶1∶15.测定一定质量的铝锌合金与强酸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的体积,可以求得合金中铝和锌的质量分数。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3课时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学习目标1.掌握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掌握化学计量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复习·回顾】金属通常可以表现出哪些化学性质?三、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观察·思考】(1)将铝片(已处理)放入NaOH溶液中(同时展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认为铝和NaOH 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为什么?(2)请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验证你的推测。
【实验·探究】实验目的:对比铝片与盐酸、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用品:6 mol·L-1的盐酸、30%的NaOH溶液、铝片、蒸馏水500 mL、小广口瓶16个、镊子16个、大广口瓶14个、大试管16支、单孔塞(带导管)14个、小烧杯14个、火柴14盒、250 mL烧杯9个、500 mL烧杯1个、剪刀1把。
实验步骤:(1)分别用镊子取出3片铝片,放入盛有6 mol/L的盐酸、30% NaOH溶液的大试管中(分2小组同时进行)。
(2)将带有导管的单孔塞塞紧大试管,导管插入肥皂水中(广口瓶起试管架的作用)。
(3)有大量泡沫产生后,用火柴点燃肥皂泡并观察现象。
(4)观察完现象后取出导管,并将酸、碱溶液倒入废液缸,剩余铝片留在大试管中,仪器放回水槽。
现象及解释: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填入下表。
实验结论:铝片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的气体产物都是。
【交流·研讨】(1)试推测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另一产物中含有哪些元素?你的推测依据是什么?(2)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若是离子反应请写出其离子方程式:【迁移·应用】(1)你认为日常生活中在使用铝制餐具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应加以控制使用。
铝在下列应用时应加以控制的是()①制铝合金②制电线③制炊具④银色漆颜料⑤明矾净水⑥明矾与小苏打制食品膨松剂⑦易拉罐⑧用氢氧化铝凝胶制胃舒平⑨包装糖果和小食品A.③⑤⑧⑨B.①②④C.③⑤⑨D.③⑤⑥⑦⑧⑨【知识整合】(1)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你认为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共性是什么(从氧化还原的角度)?为什么会有这种共性?(2)由此你来推测一下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是以什么形态(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存在?【拓展·提升】两份铝粉分别与足量的NaOH溶液和HCl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同温、同压下),则这两份铝粉的质量之比为()A.1∶2B.1∶3C.3∶2D.1∶1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交流·研讨】试根据反应2CO+O22CO2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推导出各物质的分子个数之比、物质的量之比、体积之比和质量之比。
第1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学习目标】1.熟悉金属的存在形态、物理共性,能从金属的原子结构分析金属具有还原性。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索认识钠、铝分别与氧气的反应,能正确描述反应现象,会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金属的通性1.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含量(1)金属元素的存在绝大多数金属(如铁、铝等)在自然界中以_________形式存在,极少数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金属(如金等),以___________形式存在。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次之的是______。
2.金属的物理通性(1)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是_____,其余金属都为_______。
(2)除铜、金外,大多数金属为_______色,有金属光泽。
(3)金属都具有良好的_____性、______性和________性。
3.金属的化学性质(1)与非金属反应:(写出镁、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酸反应:(写出镁与盐酸、铁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盐溶液反应:(写出铝与硫酸铜溶液、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总结】金属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联系(1)原子结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_____个。
(2)化学性质:反应中易______电子,表现______性,作_______剂。
(3)存在形态:自然界绝大多数金属为化合态。
【例题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2)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总是作还原剂()(3)钠原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1个电子,而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所以铝比钠活泼()(4)金属在加热条件下均易与氧气反应()(5)金属元素只有正化合价,没有负化合价()二、钠与氧气的反应1.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金属钠,将其表面的煤油用滤纸吸干,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如图1):(1)放置在空气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2)上述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金属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有些金属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今天我们就以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例,进一步探究金属铝的化学性质。
【板书】活动一、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渡】初中我们学过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之前的金属,如铝、锌、铁等)和酸反应产生氢气的知识,有没有那种金属能和碱反应呢?我们来探讨部分金属和碱的反应。
【实验探究】教材P51页实验3—4,完成下表内容:铝与盐酸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铝片逐渐溶解,有无色气泡冒出,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有爆鸣声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2Al+2H2O+2NaOH===2NaAlO2+3H2↑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2Al+2OH-+2H2O===2AlO-2+3H2↑实验结论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都产生氢气【讨论】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交流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铝先与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H2和Al(OH)3,然后Al(OH)3再与NaOH反应生成H2O和NaAlO2(以后将学到),反应中铝作还原剂,水作氧化剂,NaOH 无电子得失。
【交流2】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分别表示为;。
【问题探究1】(1)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氯化氢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分别为多少?【交流】消耗氯化氢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V HCl(H2)∶V NaOH(H2)=1∶1。
【问题探究2】(2)足量的铝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B .甲中铝过量,乙中碱过量C .甲中酸过量,乙中铝过量D .甲中酸过量,乙中碱过量 【答案】 B【解析】 因为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H 2的体积比为1∶1,足量的铝分别与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H 2的体积比为1∶3,而今产生H 2的体积比:13<V HCl H 2V NaOH H 2<1,所以反应的情况为:铝过量,盐酸不足;铝不足,氢氧化钠过量。
示范教案第三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铝与盐酸、强碱溶液的反应;(2)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3)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学习铝既能溶解于酸又能溶解于碱溶液,并熟悉反应过程的数量关系;(2)回忆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计算关系,将物质的量等物理量引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准备实验用品:盐酸、NaOH溶液、铝片、小试管若干、试管架、木条、火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分析]我们学习了几种金属钠、镁、铝、铁等与非金属以及与酸或水的反应,在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作还原剂被氧化。
一般金属活动性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够和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某些非常活泼的金属如钠甚至能够与水中少量的氢离子反应,产生氢气。
[设问]很多金属能与酸反应,有没有金属能与碱溶液反应呢?[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铝是一种奇特的金属,它不光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还能够和强碱溶液反应。
推进新课一、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在2支小试管里各加入5 mL盐酸和5 mL 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
过一段时间后,用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都有气泡产生,点燃试管口都有轻微的爆鸣声。
[分析]通过实验我们看到,铝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金属,它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都放出氢气。
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
2Al+2NaOH+2H2O===2NaAlO2+3H2↑[思考]铝与NaOH水溶液的反应中,分析铝的化合价变化,铝表现了什么性质?[结论]Al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3价,表现为还原性。
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第2課時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鋁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鈉、鋁、鐵分別與水的反應,找出與水反應的相同點和差異2、根據鈉、鋁、鐵與水的反應情況差異,找出其本質原因【教學重點難點】:鈉與水的反應、鋁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教學過程】【板書】二、金屬與水的反應【講述】鈉除了能與氧氣反應之外,能否跟水反應呢?其他的金屬能否與水反應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金屬與水反應的問題。
我們來做一下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看看鈉到底能不能跟水反應呢?反應又能生成什麼物質?【演示實驗1】在小燒杯中加入約1/2的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將切好的鈉投入到水中,蓋上表面皿,觀察現象。
★觀察時應注意幾方面內容:鈉在水中的哪個部位反應,形態有何變化,如何運動,發出怎樣的聲音,溶液顏色有何變化?實驗現象:1、鈉投入水裏後,浮在水面上2、鈉立即跟水反應,並有氣體產生,同時鈉熔化成閃亮的小圓球。
3、小圓球在水面上向各個方向迅速遊動4、有嘶嘶的聲音發出,最後小圓球消失5、反應後的滴有酚酞的水溶液變紅色實驗結論:1、因為鈉的密度比水小。
(浮)2、鈉與水的反應是放熱反應,且鈉的熔點較低(熔)3、鈉與水反應產生氣體,推動小球迅速遊動;(遊)4、產生的氫氣與水摩擦、與空氣中的氧氣化合、反應放熱等,從而發出響聲。
(響)5、說明鈉與水反應生成了堿(NaOH) (紅)【說明】:①鈉與水的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鈉是還原劑,水是氧化劑,其電子轉移:-↑得到2×e ,被还原0②鈉與水的反應是鈉原子和水電離出來的氫離子反應即該反應屬於離子反應。
其離子方程式:2Na+2H 2O 2Na ++2OH -+H 2↑③鈉的保存:實驗室中的鈉需保存在煤油中,其原因有:(1)鈉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2)鈉與水反應;(3)鈉不與煤油反應,且其的密度大於煤油的密度。
【思考】根據金屬活潑順序,鈉排在銅的前面,那麼金屬鈉能否從CuSO 4溶液中置換出單質銅?推測可能出現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