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聊斋志异》经典故事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以下是一些经典故事:
1. 《崂山道士》:讲述了一个年轻慕道的人,为了学习法术前往崂山拜师,最终却因为不能吃苦而被师父遣送回家的故事。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想要不劳而获、一步登天的人。
2. 《画皮》:太原王生因为贪图美色,将一个披着画皮的恶鬼带回家中,最终被恶鬼掏心而死。
后来他的妻子陈氏求得一个道士将恶鬼收服。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被表面的美丽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本质。
3. 《聂小倩》:宁采臣偶然救了女鬼聂小倩,小倩感恩图报,帮助宁采臣摆脱了妖物的纠缠,并最终跟随宁采臣回家,成为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歌颂了真挚的爱情和知恩图报的美德。
4. 《凤阳士人》:凤阳有个士人外出赶考,和妻子分别半年后,在途中遇到一个女子,两人相谈甚欢,于是士人便和女子一起回家。
到家后,妻子却不认他,别人也看不见士人,只有那个女子能看见他。
原来这个士人已经死了,他的魂魄和女子回家,而他的身体还在坟墓
里。
这个故事表现了真挚的夫妻之情。
《聊斋志异》赏析一、关于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淄川(今属)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他在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
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
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
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
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
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
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
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刺史樾依书》)。
聊斋志异一、《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
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
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
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二、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
《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
1、对社会尖锐的批判:官府黑暗,官贪吏虐,如《梦狼》《促织》(严肃的讽喻性题旨: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
2、嘲讽科举,讽刺考官昏庸。
如《贾奉雉》
3、反映家庭、婚姻和爱情问题。
如《娇娜》《婴宁》,其中写人和狐鬼花妖幻化的女性间的相亲相爱的故事,尤为读者喜爱。
这类作品中女性,大都具有反传统礼法、无视封建道德规范等个性特点。
4,揭示人生哲理:《画皮》:人们要警惕化装成美女的恶魔,不要被其美丽的画皮所迷惑。
《郭生》:一个书生先虚心听从一个识文的狐仙的指教,乡试中副榜后便自以为是,“疑狐为妄”,岁试便每况愈下,蕴含“满招损,谦受益”的哲理。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用唐人传奇的叙事委曲之笔,来写六朝志怪性质的狐鬼神仙精魅之故事。
2、情节的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如《西湖主》。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以其神怪、奇幻、恐怖、悬疑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以下是《聊斋志异》中一些经典故事的原文及翻译。
一、《画皮》原文:太原王子晋,字玉箫,雅好琴棋,博涉经史。
有日在书斋抚琴,忽闻窗外有人哭泣之声,出视之,乃一美貌女子也。
女子自称曰:“吾姓杨,名玉环,逃难至此,望君救命。
”玉箫见其可怜,遂纳之以为妾。
翻译:太原的王子晋,字玉箫,喜欢弹琴下棋,广泛涉猎经史书籍。
有一天在书斋里弹琴,突然听到窗外有人哭泣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女子自称姓杨,名玉环,逃难到这个地方,请求玉箫救她一命。
玉箫见她可怜,便收留她作为自己的妾室。
二、《聂小倩》原文:临安府富阳县民某,偶行溪谷,见一女子坐古墓旁,容色绝世。
某近之,女子曰:“我聂小倩,葬于此墓。
今日有缘,得以相见。
”遂与某结为夫妇。
后某死,小倩亦失踪。
翻译:临安府富阳县的某个百姓,偶然走到一条溪谷里,看见一位女子坐在古墓旁边,容貌美丽无双。
这个百姓走近她,女子说:“我是聂小倩,埋葬在这个墓里。
今天我们有缘,得以相见。
”于是就和这个百姓结为夫妻。
后来这个百姓死了,聂小倩也失踪了。
三、《促织》原文:陕西西安府某官,性好斗促织。
一日,其子误将促织投入火中,官怒,将子打伤。
子逃至山洞,遇一老人,老人赠以神促织。
子归家,官令其斗促织,神促织大胜。
官悦,从此与子修好。
翻译:陕西西安府的一个官员,喜欢斗蟋蟀。
有一天,他的儿子不小心将蟋蟀扔进了火里,官员生气,把儿子打伤了。
儿子逃跑到一个山洞里,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送给他一只神奇的蟋蟀。
儿子回到家,官员让他斗蟋蟀,神奇的蟋蟀大获全胜。
官员高兴,从此和儿子和好如初。
以上是《聊斋志异》中三个经典故事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
聊斋志异在线阅读白话文+翻译聊斋志异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集,作者是清代作家蒲松龄。
书中的故事多以妖怪、鬼怪、人鬼恋、妖魔鬼怪附身等为题材,描绘了神农、黄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历史人物与魔神鬼怪之间的传奇故事。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第一次出版是在《钟山志异》(清代水调歌头小说集)之后,也是蒲松龄所发表过的唯一一部作品。
《聊斋》共计五十八篇,写于康熙三十六年至乾隆四十四年之间。
其悬疑神秘的风格和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相结合,使之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一。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独特,文字精妙,寓意深刻,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这部小说集不仅开创了神怪小说的先河,也以其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在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参考翻译:Liaozhai Zhiyi is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s written by the Qing Dynasty writer Pu Songling. The stories in the book are mostly about demons, ghosts, human-ghost love, and possession of demons and ghosts, depicting legendary stories between historical figures such as Shennong, Huangdi, Qin Shihuang, Han Wudi, Tang Taizong and demons and ghosts.Liaozhai Zhiyi, also known as Liaozhai, was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after Zhongshan Zhiyi (a collection of water-tuned song-head novel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s the only work published by PuSongling. Liaozhai consists of 58 articles, written between the 36th year of Kangxi and the 44th year of Qianlong. Its suspenseful and mysterious style, combined with China's excellent literary tradition, makes it one of the classic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ovels.The unique plots, exquisite words, and profound meanings of the stories in Liaozhai Zhiyi are regarded as treasure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collection of novels not only opened the way for divine and ghostly novels, but also stands out with its literary value and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culture.。
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加翻译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加翻译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加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蒲松龄,字留仙,有《聊斋志异》传世。
初,蒲留仙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瓷坛,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边,下陈芦席,坐于上,烟茗皆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觅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偶闻一奇事,先听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乃成。
附上翻译:蒲松龄,字留仙。
他有一本《聊斋志异》流传于世。
他最初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每天临近早上时,带一个大壶,里面有浓茶,准备一包香烟放在行人道的旁边,下面铺着席子,他坐在上面,香烟和大壶都放在身边。
他看到有人走过,一定竭力拉住跟他谈话,搜集奇奇怪怪的故事随便他晓得什么渴了就让他喝茶,有时用烟来献给他,必须让他讲完才行。
偶然听说一件奇怪的事,先去听完这见事,最后把它加工一下。
就这样经过了二十多个年,终于完成了这本书。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山东淄川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
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
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
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
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聊斋志异猪婆龙猪婆龙,产于西江。
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
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柯。
此二姓皆友谅之裔,世食婆龙肉,他族不敢食也。
一客自江右来,得一头,势舟中。
一日,泊舟钱塘,缚稍懈,忽跃入江。
俄顷,波涛大作,估舟倾沉。
(扬子鳄)译文:猪婆龙产于江西,形状像龙,但比龙身子短,能横着飞,常飞出水面沿江岸捕捉鹅鸭吃。
有时有人捉住一头,就把它杀掉,把肉卖给陈、柯两家。
这两姓人家都是陈友谅的后裔,从祖辈传下来就吃猪婆龙肉,别姓人家不敢吃。
一天,一个客人从江的西边来,捉到一头猪婆龙,把它绑在船上。
这艘船停在钱塘江边,因为没把猪婆龙绑结实,被它跑掉,一头扎进江里。
一转眼的工夫,江里波浪涛天,船立刻翻了。
快刀(古文)明末济属多盗,邑各置兵,捕得辄杀之。
章丘盗尤多。
有一兵佩刀甚利,杀辄导窾(ku ǎn。
从穴,款声。
本义:空隙;洞穴)。
一日捕盗十余名,押赴市曹。
内一盗识兵,逡巡(退让,退却的意思)告曰:“闻君刀最快,斩首无二割。
求杀我!”兵曰:“诺。
其谨依我,无离也。
”盗从之刑处,出刀挥之,豁然头落。
数步之外犹圆转,而大赞曰:“好快刀!译文:明代末年,济南府属下各地有很多强盗,每个县都设置军队,捕到强盗就杀掉。
章丘县的强盗尤其多。
这个县的官军中有一个士兵,佩带的刀特别锋利,杀人不用费劲。
一天,官军捕获了十几个强盗,全部押赴法场斩首。
其中一个强盗认得这个士兵,便犹豫地凑上前去说:“听说您的刀最快,砍头不用砍第二次。
求您杀我吧!”士兵说:“好吧。
你跟在我身边,不要离开我。
”强盗跟着士兵来到刑场,士兵一刀砍去,强盗的脑袋骨碌一声掉下来,滚到数步之外,一边在地上打着转,嘴里还大声称赞道:“好快的刀!”狐联焦生,章丘石虹先生之叔弟也。
读书园中。
宵分,有二美人来,颜色双绝。
一可十七八,一约十四五,抚几展笑。
焦知其狐,正色拒之。
长者曰:“君髯如戟[,何无丈夫气?”焦曰:“仆生平不敢二色。
《聊斋志异•王六郎》浅析
作者:于苗苗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3期
摘要:《王六郎》是《聊斋志异》中的重要篇目之一,是典型的“水鬼与渔夫型”故事模式,具备广泛深厚的传承基础和民间文学基础。
故事情节中的瓜代替死强化了戏剧冲突,并引发了对于人性道德的评判拷问,主人公之间不受身份地位和时空阻隔影响的深厚情谊以及诗化的叙述笔法,使故事同时获得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文学阅读性,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关键词:王六郎;聊斋志异;“水鬼与渔夫型”故事
《王六郎》是《聊斋志异》的重要篇章。
相比于《聂小倩》、《画皮》等《聊斋志异》中因影视作品传播而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故事,《王六郎》的故事没有太多鲜明的戏剧冲突,却仍然成为蒲松龄纪念馆里唯一的聊斋主题塑像,由此可以窥见人们对于《王六郎》这则故事以及其中人物的喜爱。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王六郎》叙事的民间故事类型基础、对于人性道德的评判与拷问、深厚不渝的友情以及温情脉脉的诗化叙述笔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
《王六郎》的故事是典型的“水鬼与渔夫型”故事模式。
这篇故事不同于《聂小倩》等由作者原创的人物形象,而更多的是基于“志怪笔法”和民间文学素材进行的文学再创作。
袁世硕在《的再创作研究》一文中指出,《王六郎》的故事是“镕旧铸新”一类的,即“采用二、三种前人记述的故事情节,经过改制,建构出一个内在和谐一致的故事”。
还有的学者从民间故事传说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德国的艾伯华在《中国民国故事类型》中专门探讨了“水鬼与渔夫型”故事、汪玢玲在《蒲松龄与民间文学·怎样提炼民间素材》中直接以《王六郎》为例探索小说中的民间故事印记;顾希佳在《清代笔记中水鬼渔夫型故事的比较研究》、《“渔夫水鬼”型故事的类型解析》等文章中也专门对王六郎的故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的“明清民间故事”也有“《王六郎》和渔夫水鬼故事”的辨析。
由此可知,王六郎的故事具备广泛深厚的传承基础和民间文学基础,普通受众对于王六郎的故事以及其中的主人公往往有着油然而生的亲切之感,也就使其由此拥有了比《聂小倩》等原创形象更加深厚的受众基础,更易被人们讲述、传播、思量、甚至改编。
二
《王六郎》以及类似的水鬼渔夫故事得到如此广泛的流布和记载,往往与其故事情节中的瓜代替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人性道德的评判拷问所带来的不断探讨和教化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鬼殊途”,鬼所代表的死亡与阴暗使人们有着天然的恐惧和趋避心理,而鬼也往往不甘于本身在神、人、鬼三界的地位或者本身必受的苦难而思欲脱离鬼界苦海,如《莲香》中的女鬼李氏就因自己作为鬼无意中害了人而“抑郁无聊……自觉形秽”“愤不归墓,随风漾泊,每见生人则羡之”。
而《王六郎》《水莽草》等故事的鬼主角们,则大多数淡化了鬼的戾气,而带有了仁爱恻隐等人类情感,在救人与利己之间艰难抉择。
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处于相似境遇的人的化身,由此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王六郎因醉酒溺死而堕入水鬼的劫难之中,作者虽然没有具体描述其所受的苦难,但读者从一般民间故事的水鬼遭际便可自然感知到。
许姓渔夫仅仅以杯酒相奠就让他心怀感戴,我们也可窥见王六郎在鬼界水域所忍受的孤寂与凄惨。
在此背景下,当他有机会“业满劫脱”之际,要抓住这一机会的迫切远非常人常物可以比拟。
而故事的关键与高潮在于,王六郎要脱离苦海必须以有人瓜代、替其受苦为前提,而且必须是他亲自动手对替死者“下毒手”。
对于深具仁爱恻隐之心的王六郎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
为之,妇人将会在他的“迫害”下沦入他曾经忍受而迫切要逃离的悲苦,何況岸上嗷嗷待哺的婴儿也将因此夭亡,他可以脱离苦海的代价是灵魂道德的拷问带来的煎熬;不为,则再次解脱之期茫茫不可预知,况且他堕为水鬼也是因瓜代替死而莫名蒙受的灾难,而这又是他唯一的解脱之道。
母亲作为替死者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婴儿在岸边“扬手掷足”、高声啼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远较孟子所言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凄凉景象更为动人心弦的图景。
“妇沉浮者屡矣”,亦是王六郎“利人之死”还是“求己之生”、“致人之危”还是“求己之安”的痛苦心理挣扎。
而许姓渔夫“意良不忍,思欲奔就”却又“转念是所以代六郎者”,同样经历着“救人一命”还是“协助相善友人”的艰难抉择。
当渔夫“止不救”,王六郎最终“怜其抱中儿”而“故舍之”时,读者无不为他们的仁爱由衷赞叹,也为王六郎要继续无尽的苦难而揪心。
这也正是王六郎的故事引人入胜之处。
三
《王六郎》的故事同时还是《聊斋志异》中歌颂友情的典型篇目。
蒲松龄本人非常看重友情,他在痛苦孤寂时常常向朋友倾诉衷肠,“朝朝闻讯唯良友”。
他一生不得大富大贵,但生性耿介,不阿谀权贵,也赞美那些富贵而不忘贫贱之交的老友。
蒲松龄在《与杨松年书寄舞阳》中写到,自旧友杨松年富贵之后从未去拜访,因为自己“素有褊心,即生平关切之友,迨其既贵则远之,更不取衣裾复撇其门,不待其以老生见绝也”,而杨松年竟然主动寄信问候,令他对杨“乘车十年,尤未望戴笠之人”的情谊“中心藏之,无日忘矣”。
在《王六郎》的篇末,蒲松龄借“异史氏”感叹道:“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为神也。
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王六郎为水鬼时,他与许姓渔夫的交往是“草根”的、
平等的,甚至因了人鬼地位的差异,渔夫占据了相对高贵的位置。
当王六郎成为一方城隍神仙之后,殷殷嘱托朋友“倘不忘故交,当一往探”,而渔夫也不顾妻子的劝说和路途修阻,“远践囊约”。
由于“人神路隔”不便相见,王六郎不仅托梦乡民照顾自己的朋友、托梦相见,而且化为羊角风送行十余里,依依之情令读者为之慨叹。
同时,许渔夫也并没有倚仗自己是城隍的朋友而为难当地乡民,主动请归,并对王六郎深情嘱咐:“君心仁爱,自能造福一方,无庸故人嘱也”。
深情款款,厚意殷殷,虽无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之事,却自有感人肺腑、动人心魄之处,正是蒲松龄所赞扬的友情。
四
《王六郎》一篇,论人性伦理拷问境界之高,或不及《水莽草》;论友情厚意之热烈,或不及《田七郎》;论情节之跌宕吸引,或不及《陆判》;而且并非《聊斋志异》中民间故事“出身”的“一枝独秀”。
其所以能在诸多故事中脱颖而出,博得人们的喜爱,全篇温情脉脉的诗化叙述笔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观《王六郎》故事全篇,虽既有高潮,又有跌宕,却始终萦绕着一种绵远朴厚的温情。
温情的笔法自然带出诗情化的语言和意境。
开篇许姓渔夫夜间酹酒捕鱼,一派宁谧。
及至王六郎出场,“徘徊其侧,让之引,嘅与同酌”,少年的羞怯与可爱映然纸上,丝毫没有水鬼岀场时惯常应有的阴冷黑暗气氛。
等到王六郎要向友人第一次告别、说出身份真相时,“欲言而止者再”,唯恐有人受到惊吓,善良温厚的性格再一次把“鬼气”压没。
妇人堕河是本文的情节高潮之一,也只有“(婴儿)扬手掷足而啼”“妇沉浮者屡矣”“(渔夫)思欲奔就”等寥寥数语来写当时的危急情境,以侧面表现王六郎的挣扎抉择之艰难,而并无过于夸张的渲染之词来营造过于紧张乖戾的气氛,一定程度上也衬托出了王六郎和许渔夫性格温良的一面。
故事最后,许姓渔夫“远践囊约”,王六郎化风相送,更是于娓娓陈述间尽显两人情谊的笃厚感人。
一个个典型的场景,作者都用富有情感的、温和的语言来描绘,把笼罩在主人公身上的温馨气场集中释放,形成情感的张力场,把读者带进了巨大的感情漩涡。
整篇文章就像一碗温润的大碗茶,不甚浓烈袭人,不甚金贵耀目,却轻轻唤起了很多人心中听老人絮絮讲故事般的温情感觉,触碰到了很多读者心中深藏一角的诗化温柔。
参考文献:
[1]蒲松齢.聊斋志异:二十四卷抄本[M].齐鲁书社,1981.
[2]袁世硕.《聊斋志异》的再创作研究[J].蒲松龄研究,2010(3):21-42.
[3]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M].商务印书馆,1999.
[4]汪玢玲.蒲松龄与民间文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5]顾希佳.清代笔记中水鬼渔夫型故事的比较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28-34.
[6]顾希佳.“渔夫水鬼”型故事的类型解析[J].思想战线,2002,28(2):109-113.
[7]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商务印书馆,2012.
[8]刘陛平.聊斋全集选注(下集)[M].台湾中华书局,1975.
(作者單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