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自由港竞争之道:开放 高效 低税负
- 格式:pdf
- 大小:252.21 KB
- 文档页数:7
NAVIGATION 航海5士基与IBM 合资的区块链服务深感兴趣。
而丹麦全球共享集装箱平台更充满自信,拥有全球大约2 700万个集装箱的一手实时登记信息,并允许全球集装箱运输业的全部参与者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处理与海运集装箱相关的一系列事务。
“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在2018年3月5日开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自由贸易港建设被《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了今年的“施政任务清单”。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具有新标杆意义的重大决策,无疑成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国内外关注的目光。
从自贸区到自由港的能级跨越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在国内自贸区已形成“1+3+7”雁行阵的基础上,自由贸易港建设是自贸试验区的升格,更可以视为中国开放的范围和层次将向更高水平、更大方位拓展,开放的结构布局和机制将更加完善,开放的质量将进一步优化。
何谓自由贸易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曾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文中对其做了定性:“自由贸易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在这一表述中,“境内关外”作为自由贸易港内涵的核心,十分清晰地表明,设立一个特定的区域,在一国或地区境内,但行政监管则是在海关管理关卡之外。
一般而言,自由贸易港往往是作为港口(海港、空港)或者港口的一部分,其贸易自由度更高,除贸易自由外,还包括投资自由、经营自由等。
纵观当前全球的自由贸易港,中国香港实行整体模式的自由港体制。
在全香港地区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贸易自由、自由贸易港:迈向改革开放新高地文/旭 莲投资自由、金融市场开放等一系列自由港政策,包括零关税、低所得税等。
迪拜自由贸易区通关手续简洁,效率高,无冗余繁杂的程序,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区内资本、外汇完全自由流动,基本零税收。
好风凭借力,扬帆海外的中小企业将成为新加坡经济的驱动力1. 引言1.1 新加坡经济现状新加坡经济依托其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和政府支持的政策,已经在国际上建立起了良好的声誉。
作为东南亚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在金融、航运、制造业等领域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新加坡一直在努力实现经济的多元化,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等措施来增强经济的韧性和创新力。
当前,新加坡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作为新加坡经济的支柱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在新加坡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就业的主要来源。
中小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着新加坡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市场竞争激烈、融资难题、人才匮乏等问题,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空间。
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减税优惠、财政补贴、技术支持等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新加坡政府也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小企业的海外发展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将成为新加坡经济新的增长点。
1.2 中小企业的地位中小企业在新加坡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在新加坡的经济中占据着绝大多数的比例,约占整个企业数量的99%以上。
这些中小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就业人数和经济贡献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小企业在新加坡的经济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为新加坡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与此中小企业在新加坡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政府通过出台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他们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和挑战。
中小企业作为新加坡经济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责任。
中小企业的地位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中,更体现在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上。
香港和新加坡国际贸易竞争力比较作者:李娜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2期摘要:“亚洲四小龙”中香港和新加坡的国际贸易在不仅在亚洲称霸,在国际上也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它们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点,但是在这些相似点中又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主要从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扬长避短,促进香港的国际贸易经济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香港新加坡区位优势竞争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在世界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跨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他们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在这“四小龙”中,香港和新加坡,有着很多的相似点。
它们的国土面积都不大,自然资源也很贫乏,但它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二战前,两地区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
因为以前是由英国管治的,所以有着相同的历史和文化。
他们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模式都极其相似,都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
在国际贸易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是在众多的相似点中隐含着不同的因素。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对它们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进行比较。
一、地理位置他们经济的发展都是从贸易转口港开始的。
在经济开始发展以前,香港和新加坡都是毫不起眼的小渔村。
在发展过程中,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良港,成为亚太地区著名的贸易转口港。
转口贸易业成为它们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产业。
香港和新加坡都属于土地狭小,资源贫乏,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和国家。
香港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部,面向南海,处于珠江口出海口之东,西邻澳门,北接深圳经济特区。
其北靠大陆的广阔腹地东,西,南三面临海,是远东与欧洲,地中海等地航运的必经之路,也是对北美,大西洋等地航运的要冲,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要冲,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新加坡居东南亚的中心位子,北面与马来西亚隔着宽仅1.2公里的柔佛海峡,南面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相望。
其新加坡海峡是马六甲海峡通往南海和爪哇海的航行要道,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新加坡逐渐发展成为东南亚转口贸易的最大中心和国际海,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4-自由贸易港,一般处于港口等交通物流枢纽,在功能上,更加方便外国船只自由出入,如外国货物的进出、装卸、分选加工、重新包装、储存与过境中转,以及专门进口原材料进行外贸加工再出口等,也可享有免征全部或大部关税等优惠待遇。
自由港,是指不受海关管辖的港口或港区。
在该区域内,外国商品可以自由加工、分装、改装、装卸储存、展览、再出口等,不受海关管制,免征关税。
但当商品进入所在国海关管辖区时,则须缴纳关税。
自由港可以是有明确边界的港口的一部分,或整个港口,或包括港口所在的城市。
一些国家或地区设置自由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外资,发展加工工业和仓储业,促进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繁荣地区经济。
香港和新加坡是制度建设完善、发展成熟的自由港。
香港的自由港的范围包括整个香港地区,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组成。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香港成为自由港,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香港从转口贸易起步,现在已经成为经济结构多元化的自由港。
1969年,新加坡在裕廊工业区的裕廊码头内划设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如今新加坡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贸易自由港。
目前新加坡境内共有7个自由贸易区,其中1个以空运货物为主,樟宜机场自由贸易区,由樟宜机场集团管理;另外6个以海运货物为主,其中5个由新加坡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1个由裕廊海港私人有限公司管理。
新加坡的7个自贸区都以围墙与外界隔离,进出自贸区的通道由海关查检站管理,进出人员和车辆都必须接受检查。
自由港政策框架的核心包括8个方面,即政策环境宽松、投资领域开放、金融开放、贸易自由化、监管宽松、税赋宽松、法制完善、自然人移动自由。
一、政府环境宽松(一)香港香港政府实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将政府职能限定香港新加坡自由港政策分析杨明 赵明辉 原峰 杨伦庆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给市场经济以充分的自由。
在市场准入方面,香港特区政府服务效率卓著,管理规范。
具体表现为:企业注册效率高、注册条件宽松、对投资企业监管规范。
(完整版)新加坡港⼝竞争⼒分析报告新加坡港⼝竞争⼒分析报告⼀、新加坡基本资料介绍1、基本概况新加坡港位于新加坡(全称: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的新加坡岛南部沿海,西临马六甲(MALACCA)海峡的东南侧,南临新加坡海峡的北侧,是亚太地区最⼤的转⼝港,也是世界最⼤的集装箱港⼝之⼀。
⼜称狮城、星洲或星岛。
该港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战略地位⼗分重要。
⾃13世纪开始使是国际贸易港⼝,已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转⼝港。
2、港⼝基本信息锚地:东:(A)01-13-31N/103-53-39E,(B)01-15-36N/103-57-30E; 南:港界内,Sebarok Beacon南; 西:01-13-44N/103-36-30E 东柔佛海峡(East Johore Strait):01-18-00N/104-05-30E3、主要进出⼝货物:主要进出⼝货物为⽯油、机械设备、电⼦电器、化肥、⽔泥、⾕物、糖、橡胶、⾯粉、化⼯产品、矿砂、⼯业原料、⾷品、⽊材、椰袖、椰⼲、棕榈果、⽔果及杂货等。
4、港⼝功能(1)发展集装箱中转业务从1960年开始,集装箱运输在世界上逐渐兴起。
新加坡抓住机遇,开始⼤⼒兴建集装箱专⽤泊位,⾸个泊位于1972年投⼊运营。
通过逐步改建和新建集装箱专⽤码头,配合积极的集装箱中转政策,并与政府当局和相关⾏业紧密协作,新加坡港迅速发展,转变成为地处东南亚的集装箱国际中转中⼼。
新加坡港与世界上123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建⽴了业务联系,每周有430艘班轮发往世界各地,为货主提供多种航线选择。
有了如此⾼密度、全⽅位的班轮航线作保证,需要中转的集装箱到了新加坡很快就会转到下⼀个航班运往⽬的地。
新加坡港的⼤部分集装箱在港堆存时间为3-5天,其中20%的堆存时间仅为1天。
新加坡作为国际集装箱的中转中⼼,极⼤地提⾼了全球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整体效能,成为国际航运⽹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是新加坡国际航运中⼼的最⼤特⾊。
自由港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对舟山群岛新区的启示一、自由港政策的国际经验自由港又称“自由口岸”,是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的港口。
自由港有完全自由港和有限自由港之分,前者对外国商品一律免征关税,后者对绝大多数外国商品不征收关税,只对个别商品征收少量进口税或禁止进口。
目前世界上有600多个自由港,香港、新加坡、亚丁、汉堡、巴拿马等为世界最著名的自由港,是主导国际间贸易的枢纽、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根据国际通行的做法,自由港主要有以下政策或特点:(一)实施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政策自由港设立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自由贸易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好处。
作为免于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各国自由港普遍按照“境内关外”原则实行高度自由化、便利化的经济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低税政策、自由通航政策、人员自由流动政策、自主投资企业政策和货币自由汇兑政策等。
香港堪称为世界最典型的自由港经济,总体表现为“积极不干预主义”。
新加坡实行贸易自由、兴办企业自由、金融自由、通航自由等多种自由经济政策。
在汉堡自由港,货物可任意进行加工和交易而不必缴纳增值税,货物只有从自由港输入欧盟市场时才需向海关结关,交纳关税及其他进口税;只要能提供有关单证证明,海关就区分管理,视同在欧盟境内另一口岸已完成进入欧盟手续,到汉堡只是为了完成物流流程。
欧共体有关政策规定,对于存放于自由港区内的共同体货物及缴付关税后的进口货物在区域内储存、使用或消费,原则上不受任何海关限制,如该货物需要返回共同体海关领土内其他区域,可由海关将其标注为共同体货物以避免征收关税。
(二)实施便利化的通关措施和海关监管制度从国际经验看,海关对自由港监管的出发点不是通过监管增加税收,而是通过监管和关税协调国家的整个经济发展。
以便利为原则,建立一种极为自由灵活的海关监管系统,对进出的船只和货物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是国外自由港的一项普遍措施。
如在汉堡自由港,船只进出无需向海关结关,船舶航行时只要挂上海关关旗就可不受海关的任何干涉;凡进出口或转运货物在自由港装卸、转船和储存不受海关的任何限制,货物进出不要求每批立即申报与查验,甚至45天之内转口的货物无需记录,货物储存的时间也不受限制。
国际自贸港税收政策比较及其对海南自贸区的启示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自由贸易区作为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正逐渐成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的重要平台。
税收政策作为自贸区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国际自贸港税收政策比较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自贸港的税收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从而为海南自贸区在税收政策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国际自贸港税收政策进行概述,包括自贸港税收政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情况。
接着,本文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自贸港,如新加坡、中国香港、迪拜等,详细分析它们的税收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海南自贸区在税收政策方面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还将对海南自贸区未来税收政策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海南自贸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简述自贸港的概念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自贸港,全称为自由贸易港,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域,它位于国家与地区的境内,但在海关管理的关卡之外。
这种设置允许境外的货物、资金在此自由进出,对进出港区的全部或大部分货物实施免征关税,并在港区内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货物的自由储存、展览、拆散、改装、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
自贸港以其高度的开放性和便利性,成为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重要标志。
在全球经济中,自贸港的地位举足轻重。
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例,这两个地方都实施了自由港政策,吸引了大量的集装箱中转业务,从而奠定了它们作为世界集装箱中心枢纽的地位。
自贸港不仅促进了区域内的物流、资金流和人流的集聚,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港城结合”、“以港兴城”的目标。
对于国家而言,自贸港的建设意味着更高层次的开放和更深程度的改革。
自贸港的定位是全面开放的新高地,需要在市场准入、金融制度、税收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安排。
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的税收优势作者:杨晓蕾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据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DB)统计,目前已有约4200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大大超过香港和上海这些区域中心城市,新加坡吸引了众多世界领先的石油、石油化工与专用化学品巨头,如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一德士古石油公司、巴斯夫、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和三井化学等。
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对东道国城市综合环境的一般需求因素包括市场因素、人力资本因素、金融税务因素、基础设施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新加坡最大的环境优势在于低税率的简单税制和高度的贸易便利化。
目前,在新加坡投资的中资企业已颇具规模。
从总体上,中资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并设立区域总部,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旨在分析跨国公司选择新加坡作为区域总部的税收优势。
一、较低的税负,企业运营成本低。
新加坡几乎是世界上税负总成本最低的国家。
低税率的简单税制是数量众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新加坡一贯坚持以“低税负”政策来维持其投资环境的竞争力。
企业在新加坡运营整体税务成本较低。
税务成本主要包括东道国城市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营业税、预提所得税水平等。
税务成本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盈利水平。
新加坡税种设置相对简单,对公司而言最主要的税种是所得税和货物消费税,其他的还有一些小税种,但对公司经营成本不会构成明显影响。
实践证明,在影响外国直接投资的各种税收因素中,较低的公司税税率会比特别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外国直接投资更具吸引力。
企业所得税是新加坡最大的税种,尽管企业所得税在新加坡税收体系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政府仍会不定期地对其税率进行小幅度的修改,以保证新加坡投资环境有足够的吸引力。
新加坡的第二大税种消费税税率为7%,我国与之原理相似的增值税目前税率为6%-17%,国际其他国家消费税率也普遍偏高,相较而言,新加坡消费税税负也低。
(200题)自由贸易港题库及答案自由贸易港题库及答案1. 什么是自由贸易港?答:自由贸易港是指以开放、自由的政策环境为特色的港口城市,允许国内外企业自由互通、自由贸易的地区。
2. 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是什么?答:自由贸易港可以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贸易环境,吸引外资、促进国际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3. 请列举一些世界上著名的自由贸易港。
答:新加坡、香港、迪拜、上海自贸区等。
4. 自由贸易港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是什么?答:自由贸易港可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5. 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措施有哪些?答:减少关税限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供税收优惠等。
6. 请简述自由贸易港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
答:自由贸易港作为连接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可以促进货物、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
7. 请说明自由贸易港的外商投资政策。
答:自由贸易港对于外商投资一般采取宽松、开放的政策,鼓励外资进入自由贸易港发展业务。
8. 自由贸易港如何吸引外资?答:通过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良好的营商环境、发展先进产业等方式来吸引外资。
9. 自由贸易港的建设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答:自由贸易港的建设需要考虑政策环境、基础设施、人才储备等因素。
10. 请解释自由贸易港与自贸区的区别。
答:自由贸易港通常是一个城市或港口,而自贸区可以是一个较大范围的地区,涵盖多个城市或省份。
11. 自由贸易港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请阐述原因。
答:是的,自由贸易港可以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2. 请列举一些自由贸易港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答: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力资源、开放自由的政策环境等。
13. 自由贸易港如何促进国际贸易?答:自由贸易港通过提供便利高效的贸易环境,吸引外资、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14. 自由贸易港是否有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请阐述原因。
答:是的,自由贸易港以开放自由的政策环境吸引外资、促进经济交流,有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
新加坡自由港发展经验对横琴建设自由港的启示发布时间:2022-10-12T02:28:38.25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0期第5月作者:张曼艳[导读] 通过系统梳理新加坡发展历程,将新加坡自由港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为以转口贸易为主、进口替张曼艳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 519000摘要:通过系统梳理新加坡发展历程,将新加坡自由港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为以转口贸易为主、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产业由技能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渡、依托科技向知识与创新密集型产业转型的四大历史时期,剖析发展特点和先进经验,提出对横琴建设自由港的启示。
关键词:自由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新加坡引言自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六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这些特殊监管区域的经济自由化程度高,但总体上仍然属于“境内关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与“境内关外”的经济自由贸易区由一定差距[1]。
201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境内关外”监管模式,自此,国内各省、区探索建设自贸区掀起热潮。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由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横琴地处开放前沿,对自由港的探索是党中央、广东省赋予的伟大使命。
2011年,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的《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将部分自由港政策延伸到横琴”,横琴开启了自由港建设探索之路。
202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施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
新加坡作为国际最早、最成功的自由贸易港之一,是当今发展最为成熟、效率最高的自由贸易港之一,其发展经验值得横琴学习借鉴。
1新加坡自由港发展历程1.1 以转口贸易为主19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英国在新加坡为开拓海外市场扩大殖民统治,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新加坡港口免收关税,实行最低限度的港口费用和禁止关税,国外船只允许自由进出,除了烟酒、鸦片外,其他进出口货物免于关税。
"门户开放政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宣称的一系列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政策,旨在吸引外部资源、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类政策的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贸易开放:降低关税、取消贸易壁垒,鼓励国际贸易,提升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开放市场,引入外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外商投资:提供更多便利的外商投资政策,包括简化审批程序、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提高外商投资的法律和制度透明度。
鼓励外资流入,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金融开放:放宽金融业对外资的准入限制,允许外资机构在本国设立分支机构或参与本国金融市场。
这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为本国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科技创新合作: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鼓励本国企业与国际科技企业共同开展研发和创新项目,推动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
文化交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业的国际化。
通过文化合作、教育交流等方式,增加国际社会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人才引进: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国际高端人才,为外籍专业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居留和工作条件,推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门户开放政策的目标是通过与国际社会更紧密的合作,实现共赢、互利互惠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这样的政策通常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开放、合作、共同繁荣的愿望。
新加坡自由港竞争之道:开放高效低税负[ “新加坡始终保持竞争力,是因为持续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广泛应用先进技术。
”杜民兴说。
一艘3000个标箱的货船,周转时间只有6小时] 为提高新加坡海港的竞争力,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今年将修订港口税结构,预期最多83%的船只停泊有望支付比现行水平更低的港口税。
新加坡现行的港口税结构自1990年开始实施。
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称,修订港口税结构将能为航运界每年节约大约1100万新元的成本。
集装箱船已享有的20%港口税豁免正式永久化之后,每年将能为业者节省1100万新元开支;去年10月开始豁免的海事福利费(Maritime Welfare Fee),每年也能为业者节省700万新元。
在全球经济环境和海事行业都面临挑战的状况下,如何保持海港的吸引力,对于以贸易立国的新加坡而言,至关重要。
“一个自由港基本上意味着在从事进出口贸易时没有进口关税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但竞争力不仅仅基于此。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战略与政策系副教授杜民兴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竞争力还来自于其他的配套设施诸如燃料销售、货运代理、仓储、物流、银行、保险、医疗等的通达性。
近200年的自由港受外需放缓和劳动力紧缺影响,预计新加坡2013年经济增长介于1%~3%,未来10年新加坡的平均经济增长约在3%~4%之间,这一速度将比过去10年的平均经济增速慢一半。
对此,新加坡贸工部长林勋强此前表示,新加坡的主要策略之一是保持开放,把握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同时提高生产力。
1819年,英国人莱弗士在新加坡登陆,并因其地理位置优势建立了货物码头,把新加坡开辟成为一个完全自由港,外国商船自由进出海港,进出口货物免征关税,由此形成新加坡的国家经济地理雏形。
1959年独立后,新加坡开始实行工业化计划,为保护本国工业,新加坡转为有限自由港,政府在保持转口贸易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此后几十年,即使全球贸易形势变化,新加坡依然保持了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地位。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应征关税的商品项目被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同时厘定的关税税率也比周围港口更有竞争力,以尽可能保持海港的活力。
资料显示,1960年新加坡除了对烟、酒、汽油征税外,只对肥皂和清洁剂征税。
1969年是关税保护的高峰期,共有398种进口商品应征关税,但也只占约2000种进口商品项目的19.9%。
此后,由于新加坡转向发展出口工业,从1973年起逐步取消了一批商品进口关税。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为配合鼓励工业升级,新加坡又解除了对232种进口消费品的征税。
为了更好地保持自由港的“吸引力”,自1983年以来,新加坡采用简化的关税分类方法,将原来的5700种商品分类,简化为2600种商品分类。
目前,全球超过90%的货物可以自由进出新加坡而不需要缴纳关税,应税货物只有酒类、烟草产品、石油产品以及车辆等四大类商品。
应税货物和非应税货物进口到新加坡都要征收7%消费税。
此外,新加坡还与全世界多个国家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FTA),可以绕开贸易壁垒,获得更多关税利益。
不仅是货物相对自由进出、大部分货物免征关税,新加坡还自1968年起逐步放宽外汇管制,1978年6月1日全面开放外汇市场,取消外汇管制。
实行自由港政策的新加坡,极大地方便了货物的流通,节省了贸易成本,带动了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的发展,这些成为新加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新加坡贸易总额为9849亿新元(约合8020亿美元),较2011年微增1.1%。
新加坡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越3000万标箱(TEUs),达至3160万标箱,比2011年增长5.7%,创下历史新高。
新加坡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2008年达到2990万标箱,位居世界第一,但此后被上海港超过。
新加坡港的船舶总进出港吨位在2012年也增长6.1%,达到创纪录的22.5亿吨,其中最主要的是油轮和货柜船。
税收优惠新加坡是世界上税制简易、税负最低的国家之一,这是吸引跨国投资者落户新加坡的重要因素。
比如,新加坡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7%,远低于上海的25%;新加坡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为20%,上海最高是45%;新加坡仅对进口产品征收7%的增值税,而上海的增值税税率为17%。
根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企业、普华永道发表的环球税务系统调查报告《交税2008》,新加坡在全球178个国家中交税简易度排名第二,仅次于马尔代夫。
在新加坡,公司每年平均仅需花49个小时来处理税务工作,公司只需办理5项税务,在最少税务国家排名榜上列在前10名。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网站上显示,新加坡还签署了50个避免双重课税协定和30项投资保证协议,使选择在新加坡进行跨国业务的总部公司,享有税务优势。
在极具竞争力的简单税制环境下,为促进贸易,新加坡还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专项鼓励计划。
比如,2001年6月,新加坡推出全球贸易商计划(Global Trader Programme),对政府批准的“国际贸易商”给予5~10年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为5%或10%。
这个税务奖励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型国际贸易公司前来设立区域营运中心,将新加坡作为其环球业务交易基地。
为吸引航运企业集聚,新加坡也推出了各种特殊优惠政策,比如核准国际船务企业计划、核准船务物流企业计划、新加坡海事金融优惠计划、国际船运企业优惠、船舶注册登记制度等。
截至2012年底,在新加坡登记的船舶总吨位为6500万吨,比前一年增加13.2%,是全球船舶登记总吨位最大的十个港口之一。
高效的物流体系2012年PSA 宣布将花费35亿新加坡元(约合28.5亿美元)扩建西南部的帕西班让(Pasir Panjang)港口,扩建项目计划在2020年完工,项目完成后新加坡集装箱年处理能力将上升至5000万标箱,能够提供最深18米的泊位以容纳更大的集装箱船舶。
新加坡目前的集装箱年处理能力为3500万标箱,水深为16米。
媒体报道称,这一投资正值新加坡港口业务遇到困难之际,也反映出新加坡对全球贸易将会提升、通过整合降低成本的乐观情绪。
此前,新加坡运输部长则表示,航运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新加坡经济的生命线。
“新加坡始终保持竞争力,是因为持续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广泛应用先进技术。
”杜民兴说,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确保了到港船舶的无缝衔接,以及货物和集装箱装卸的调度。
一艘3000个标箱的货船,周转时间只有6小时。
高效是新加坡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新加坡物流从运输、通关、货物跟踪等各方面效率都比较高。
为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新加坡对国际贸易实行高度整合的信息统一监管系统。
早在1986 年,新加坡就宣布国家贸易网络开发计划,大力开发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EDI技术是国际贸易、结算通关、数据处理等的最佳通道。
构筑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平台的主要是贸易网Trade Net、港口网Port Net和码头作业系统。
新加坡1989年推出的贸易网Trade Net,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贸易文件综合处理的全国性EDI 网络。
Trade Net连接了新加坡海关、税务等35个政府部门,形成面向企业服务的单一窗口。
与进口、出口(包括转口)贸易有关的申请、申报、审核、许可、管制等全部手续均通过贸易网进行。
使用系统之后,企业和贸易商只需要递交一份完整的电子文件,就可以完成通关的所有程序。
由此,在通关处理时间上,由之前的2~7天缩短到了不足10秒钟。
费用由6~12美元降低为2美元。
需要递交的文件数量由3~35件减低为1件。
参与通关处理的人员由134人减少为1人。
1984年开始建设的港口网Port Net连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船舶公司或其代理行、货主集装箱中转站和卡车运输业等,使港口用户获得船只进出港信息、舱位安排、货物在港所处的状态、预订舱位、指定泊位、起重机布置、集装箱实时跟踪等信息。
每天24小时服务,减少客户提交单据后的等待时间。
码头作业系统则是整合、规划和管理货柜码头所有的货柜作业,在此系统下,通过全程自动化无纸作业,集装箱通过港区大门通道只需25秒。
有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运用信息网络手段,建立“单一窗口”服务体制,是新加坡贸易便利化、监管高效化、具备自由港最佳国际竞争力的集中表现。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强,杜民兴表示,新加坡需要继续关注全球海上贸易的水平,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港口设施。
“大量的贸易往来会导致压港问题增多,这需要借助更加深入和智能化的科技。
”2012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每两年编撰一次的促进贸易指数排名,指数评比指标包括市场准入、海关管理、运输与通讯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四项大指标,新加坡拿到前三项第一,并稳居首位。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胥会云责任编辑:NF018以下是繁体版内容:[ “新加坡始終保持競爭力,是因為持續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廣泛應用先進技術。
”杜民興說。
一艘3000個標箱的貨船,周轉時間隻有6小時] 為提高新加坡海港的競爭力,新加坡海事和港務局今年將修訂港口稅結構,預期最多83%的船隻停泊有望支付比現行水平更低的港口稅。
新加坡現行的港口稅結構自1990年開始實施。
新加坡海事和港務局稱,修訂港口稅結構將能為航運界每年節約大約1100萬新元的成本。
集裝箱船已享有的20%港口稅豁免正式永久化之後,每年將能為業者節省1100萬新元開支;去年10月開始豁免的海事福利費(Maritime Welfare Fee),每年也能為業者節省700萬新元。
在全球經濟環境和海事行業都面臨挑戰的狀況下,如何保持海港的吸引力,對於以貿易立國的新加坡而言,至關重要。
“一個自由港基本上意味著在從事進出口貿易時沒有進口關稅以及其他非關稅壁壘,但競爭力不僅僅基於此。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戰略與政策系副教授杜民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競爭力還來自於其他的配套設施諸如燃料銷售、貨運代理、倉儲、物流、銀行、保險、醫療等的通達性。
近200年的自由港受外需放緩和勞動力緊缺影響,預計新加坡2013年經濟增長介於1%~3%,未來10年新加坡的平均經濟增長約在3%~4%之間,這一速度將比過去10年的平均經濟增速慢一半。
對此,新加坡貿工部長林勛強此前表示,新加坡的主要策略之一是保持開放,把握全球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機會,同時提高生產力。
1819年,英國人萊弗士在新加坡登陸,並因其地理位置優勢建立瞭貨物碼頭,把新加坡開辟成為一個完全自由港,外國商船自由進出海港,進出口貨物免征關稅,由此形成新加坡的國傢經濟地理雛形。
1959年獨立後,新加坡開始實行工業化計劃,為保護本國工業,新加坡轉為有限自由港,政府在保持轉口貿易優勢的同時大力發展國際貿易。
此後幾十年,即使全球貿易形勢變化,新加坡依然保持瞭其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