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发展过程
- 格式:pdf
- 大小:66.79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本文基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庸俗成分。
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
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就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伟大历史意义劳动价值论可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亚尔贝兹·马格努及其弟子阿奎那的“公平价格”学说。
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这三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努力,劳动价值理论初步形成了体系。
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粗糙的、不完善的。
威廉·配第虽然开创了劳动价值论,但他的理论还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意味;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一般概念从而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但他的价值论乃至劳动价值论却是二元甚至多元的;大卫·李嘉图以坚持一元劳动价值论为旗帜,但遗憾的是他混同了劳动和劳动力,从而无法解释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如何形成之间的矛盾、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最终不能解说劳动创造价值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因而导致了古典学派的解体。
马克思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吸收古典学派价值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价值质和量的统一意义上的分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其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
”马克思坚持的中心论点即是价值一元论。
“劳动”作为一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是人们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
马克思将其考察和研究的重点放在物质生产部门,曾经依据不同的标准,把“劳动”范畴进行了一系列的区分,如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等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劳动价值的形成和劳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首先,劳动价值的形成。
劳动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者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有用价值,这个过程称为劳动的有用性。
而在商品交换中,劳动的价值体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因此,劳动价值的形成是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其次,劳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而货币是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体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劳动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
在商品交换中,劳动价值决定着商品的相对交换比价,也就是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这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规律”,即商品交换中的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也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者应当根据劳动价值规律,合理安排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商品的价值,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研究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价值理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经济学家们通过分析和研究价值的产生、交换和分配等过程,试图解释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并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理论建模。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研究,并解析其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一、劳动价值论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力的使用量和时间来决定的,并且价值是通过劳动力的交换来实现的。
1.2 劳动价值论的批评然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尤其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如杰文斯和门格尔等人,认为劳动并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
除了劳动时间外,市场需求、稀缺性、个人感知等因素也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二、边际效用理论2.1 杰文斯的边际效用理论杰文斯是边际效用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根据消费者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来决定的。
换句话说,价值取决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
2.2 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边际效用理论随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他经济学家,如巴斯托、帕累托等,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曲线等概念,进一步解释了个体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变化。
三、主观价值理论3.1 门格尔的主观价值理论门格尔是主观价值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消费者主观评估所决定的。
根据主观价值理论,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是决定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
3.2 主观价值理论的发展主观价值理论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更多的扩展和细化。
其他经济学家,如卢森堡、邓宁等,提出了边际效用边际成本平衡和心理价值等概念,进一步推进了主观价值理论的研究。
四、比较优势理论4.1 里卡多的比较优势理论里卡多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不仅受到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影响,还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分布的差异影响。
浅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001 徐香 100204136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制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第一部分: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理论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主要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提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
它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的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多少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首先是从商品开始研究的,因为“商品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细胞,它包含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一切矛盾胚芽,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
本理论分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以及解决内在矛盾的途径、原则及媒介。
1、商品二因素商品二因素就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价值是无差别的一半人类劳动的凝结。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首先价值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拥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是指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从劳动的具体和抽象形态来考察的。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二因素,即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证明的,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在生产理论等一系列理论。
3、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劳动采取价值形式,这是由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内在矛盾决定的。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进而产生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所以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的根源。
其产生在生产过程,而它的解决是在流通过程。
生产的二重性也决定了流通过程的二重性,即是生产过程形成使用价值的流通过程,也是生产中形成的价值的实现过程。
商品进入市场并被市场接受,具体劳动就转化为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就转化为价值,私人劳动就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内在矛盾就得以解决。
4、价值量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还有量的规定。
商品的价值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1从商品开始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
因为“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
”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一货币一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使用价值马克思分析使用价值是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的。
马克思提炼出来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
它必须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2)价值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量就是对价值多少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3)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必须是凝结人类劳动且对人们有用的有价值的产品。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经济学理论之一,它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承袭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即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
然而,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价值与价格的分离、剩余价值理论等重要观点,使劳动价值论更加完善和系统。
首先,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商品的真正价值来源,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同意了这一观点,并强调了劳动时间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同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但这种差异只是表面上的,实质上是通过劳动交换实现平均化的。
马克思认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
然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对亚当·斯密观点的简单继承,而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价值和价格的分离问题。
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与市场价格并不完全一致,市场价格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而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他认为这种价值和价格的分离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
其次,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对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资本家所获取的剩余价值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得到的工资,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获取了巨大利润。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不平等现象,也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马克思还对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局限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批判和超越。
亚当·斯密将商品的价值仅仅归因于劳动,而忽视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如土地和资本。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几点认识摘要:劳动价值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和支柱,就是对价值形成过程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与革命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领域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而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真理性受到质疑与挑战,按劳分配已经不再是唯一标准,按生产要素分配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正确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的挑战,也要积极看待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挑战;意义1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源泉及主要内容1.1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源泉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他提了由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共同形成商品价值,但物化劳动只是转移自身价值并不创造价值的观点。
大卫・李嘉图比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更加坚定地坚持了劳动是“唯一原则”的观点。
他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观点,同时根据劳动价值论对斯密、萨伊等人关于非劳动价值论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
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观点,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进行的特定的生产活动,它体现了包含在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中原有价值向新商品中的转移,并创造出不同质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由于劳动二重性的发现,才解开了物所掩盖的社会生产关系,彻底揭示出了商品经济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明确阐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他提出,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二重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属于历史的范畴。
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所固有的基本规律,价格除了受价值决定,还要受到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
同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将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分析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及各大文献的相关论述,总结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理论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
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深刻认识解读劳动价值论对于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逻辑紧密、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包括:1、价值实体,也就是劳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理论指的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学说中,马克思强调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
2、价值量的尺度,就是劳动时间。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指出:“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找里面。
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而在分析劳动价值论时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b主y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b主y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一、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1、为什么从商品开始因为资b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
“资b,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莫也不是。
”资b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
因此,要揭示资b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b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b主y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b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这就是的研究从商品开始分析的原因。
商品作为分析劳动价值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资b论的起点。
2、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继承了斯密在“劳动一般”问题上的贡献,并且科学地阐释了这项研究之所以能在斯密那里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即:人们之所以能够对任何种类的劳动予以同样看待,并且确立劳动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并不是聪明的人脑对由各种具体劳动组成的“具体总体”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而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劳动在现实中形成了一个十分发达的“总体”。
就使用价值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来说你有意义的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不是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撇开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劳动是抽象的。
浅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时代变化中的发展一、对价值创造理论问题的不同表述和实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实现了价值史上的伟大变革。
从经济学说史上看,重商主义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前史,他们把财富的增加归结为流通领域贱买贵卖的结果: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他们第一次把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如威廉配第讲如果一个人在能够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里,将一盎司从秘鲁银矿采出来的自银运到伦敦来,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
但他们由于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不懂得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是同时进行的,不懂得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所以,在他们那里很多范畴是混淆的,如上而的配第就将价值等同于交换价值或价格;斯密在价值上有三种规定:劳动时间决定、购买劳动决定、三种收入决定:李嘉图无法解决两人矛盾直接导致其体系的解体。
在古典经济学之后,政治经济学发生分支:庸俗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庸俗经济学家提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效用价值论,到后来的经济学流派的边际分析、心理因素分析等都试图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目的就是为资本家辩护。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成为指导当时工人运动的圣经。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新的形势下,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而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一些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劳动的内容、结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学术和理论研究的政治环境宽松了,在价值理论问题上出现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在活劳动是否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上,争论较大的是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是否能创造价值的问题,周天勇教授认为,一些智能化的高科技生产手段也创造和形成价值,主要是人工智能的一些自动控制系统在生产服务经营管理中参与价值的创造和形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与发展姓名:黄飞学号:S100073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西方主要代表学派的价值理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提供比较材料,同时,也是对我国近年来关于西方价值理论源头予以较少,然后用劳动价值理论与这些非劳动价值论进行比较分析。
文章最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劳动价值论应至少在服务、管理、科技等方面进行深化认识,以与时俱进。
关键词:价值理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劳动价值论、1、价值理论的回顾1.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色诺芬、亚里士多等著名思想家从“值”和“真实价格”来讨论商品交换的内容与本质了;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阿奎那提出“公平价格”等一系列朴素的价值论。
到了15世纪到17世纪,重商主义者只关心财富增量上的价值计算,对商品的买卖价格差价感兴趣,而忽视对商品价格基础的探讨,但他们对于价值和财富关系的研究推动了价值为主体的研究动力。
直到17世纪中叶,英法两国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积累取代了原始积累,产业资本逐渐取代了商业资本的支配地位。
这时,主流经济学家的研究才逐渐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于是,古典经济学诞生了。
这个理论体系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法国是皮埃尔贝尔、弗朗斯瓦·魅奈和让·西斯蒙第。
1.1.1威廉·配第的价值理论威廉·配第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主要贡献是“用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的比较量来确定商品的价值”,并在其名著《赋税论》一书中,他区分了“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
他所说的政治价格就是经常发生涨落的市场价格,他认为政治价格的涨落是有中心的,这个中心就是自然价格。
而配第所说的自然价格实际上就是价值。
同时,他认为决定自然价格的因素是劳动,即在生产商品中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他把生产谷物和生产白银的不同劳动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各种商品相交换的共同东西是由劳动决定的,而且认识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呈反比例变化的。
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分析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分析商品交换价值的一种方法。
在劳动价值论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约翰·洛克和亚当·斯密的初级阶段,到李嘉图和大卫·李嘉图的中期阶段,最后到马克思的成熟阶段。
本文将对这些阶段进行分析和探讨。
初级阶段劳动价值论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约翰·洛克和亚当·斯密。
在洛克和斯密的观点中,价值来源于市场交换,而不是劳动。
他们认为,价值来自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和供应,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价值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因为它取决于个人对商品的需求和供应。
中期阶段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李嘉图和大卫·里卡多的思想挑战了洛克和斯密的观点。
他们认为,价值源于劳动,而不是市场交换。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完全由生产它的劳动时间决定,这被称为实际成本理论。
李嘉图认为,劳动是一种客观、测量和可比较的资源,因此它应该被视为价值的基础。
李嘉图还认为,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劳动时间,可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汇率。
马克思阶段马克思对李嘉图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强调,价值和价格并不相同。
除了生产成本,价格还取决于生产力和市场供求关系。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工人的工资仅仅只是不足以支持他们的生存,因此资本家从工人采取的剩余价值是基于来自工人的劳动付出的价值。
最后,马克思强调,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地发展并且姓能得到完全理解时,产品的价值会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公司的生产能力而不仅仅是由产品制造中的工人劳动时间。
总之,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演变表明,价值的来源和决定因素是经济理论中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仍然是广泛讨论和争议的主题。
尽管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但是至今,劳动价值论的各种版本仍在经济学界有影响力。
劳动价值论综述(一)我国经济学界在学习和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过程中,自建国以来已有四次较大的争论时期,即1958 年前后、1962 年前后、1979 年前后、1982 年前后;内容涉及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其中的许多方面。
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资本论》写作时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经济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也迫切需要予以解释。
劳动价值理论问题逐渐形成了新一轮的讨论热点。
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经济学界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总体上看,对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两大派别,一些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采取否定的态度,主张对其重新改造和采取新的理论以代之;大多数学者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新的现实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解,并对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批驳。
一、劳动价值论:否定和坚持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对经济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他从古典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中,明确区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然后明确用“劳动”来解释“价值”,而将“有用物”对于人所提供的“有用性”,定义为“使用价值”。
同时,他把“交换价值”,或者说用货币单位表示的交换价值即“价格”,理解为“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
但是在马克思的论述中,由于缺乏完整的使用价值理论,特别是缺乏对使用价值的量的分析(对价值的量的分析也不完整),交换价值理论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
同时马克思自己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到了社会需求的重要作用,但却没有意识到“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概念本身在他的理论体系内遇到了一个严重的逻辑上的矛盾:在建立劳动价值论的时候,坚决地排斥“需求决定价值”的观点,而当他需要将“需求”引入理论来解释“社会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通过“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概念,又回到了“需求也决定价值”而(不是决定“价格”。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这一理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后经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量包括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和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例如,一件衣服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件衣服所需的劳动时间,包括种植棉花、纺纱、织布、裁剪和缝制等各个环节的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理论还强调了劳动的异质性。
不同劳动者的技能、经验和努力程度不同,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也不同。
例如,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高于非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因为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劳动价值理论对于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其价值相等。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往往受到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与劳动价值不完全一致。
因此,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解释商品价格的唯一理论,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理解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推进不断演变。
从亚当·斯密的古典劳动价值论,到大卫·李嘉图的进一步发展,再到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古典经济学理论,它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性质。
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他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的具体形式,提出了劳动的异质性概念,即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不同的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尔·马克思则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即劳动既有具体劳动的形式,又有抽象劳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