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32.58 KB
- 文档页数:2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逐渐提高,同时旅游业也蓬勃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关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探究和分析,探讨相关问题的处理与措施,希望对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
一、城镇化背景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在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旅游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前中国的旅游文化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其中包括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多个领域。
随着城市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旅游文化产业在人们日常娱乐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当前旅游文化产业仍存在某些问题,如旅游产业不平衡、景区开发不规范、旅游环境污染等。
在城镇化的带动下,旅游文化产业不仅面临着机遇,同时也受到了发展的一些限制。
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证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背景下旅游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挑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旅游文化产业所要应对的挑战也不断增多。
首先,旅游文化产业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独特的地理景观和文化可塑性使得一些景区相对受欢迎,但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却比较滞后。
其次,旅游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环境问题的困扰。
旅游业产生的垃圾、排放物等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影响着旅游体验感。
因此,如何在保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能更好的保护当地环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旅游文化产业仍存在着市场和消费者方面的问题,包括价格歧视、售后服务不规范、消费者投诉处理问题等。
这些都威胁到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如何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旅游文化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促进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该建立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旅游文化产业市场监管体系,严格执行旅游企业的服务标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同时,应该加强管理与监管,避免旅游景区的乱建乱开,防止因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破坏。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中国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还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了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活力,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一、人口结构调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配置。
这些流动人口在城市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提供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相应地,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
这种人口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二、经济结构升级城镇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升级。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农业和第二产业逐渐减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水平增加。
由于城市化带来了更多工作机会和更高的人力资本投入,服务业迅速扩张。
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催生了创新和创造力的爆发,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这种经济结构升级提升了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资源合理配置城镇化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高效。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实现了农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转移的转型。
这种转型促进了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城市化加速了城乡交流和互动,农产品市场的扩大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机结合,使农产品流通更加便利,农民收入也相应提高。
资源稀缺问题得到缓解,促进了经济的高效发展。
四、提升生产力水平新型城镇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高的生产力水平。
城市化带来了人口集聚效应,促使劳动力、企业和创新资源集聚于城市。
大量的人才和技术进一步刺激了创新和创造力的发展。
城市经济更加开放和竞争,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带动了经济规模的增长。
五、扩大市场空间城市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城市旅游发展与空间布局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营造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
而城市旅游的空间布局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从城市旅游发展与空间布局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城市旅游发展城市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当今最为流行的旅游模式之一。
城市旅游的发展能促进当地旅游业、文化产业、商业产业、住宿业的多方面发展,也能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程度。
同时,城市旅游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使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更加深入,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城市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城市旅游管理的不足,导致各类旅游现象层出不穷,部分不文明旅游行为甚至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
其次是城市旅游产业链的不完善,城市旅游缺乏核心产品和服务,旅游业中的一些环节处于缺失状态,从而制约了城市旅游的发展。
因此,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城市旅游产业链的全面升级和完善,注重旅游资源的优化和利用,并且积极培育旅游文化,加强城市旅游品牌的形象打造,搭建一个完备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等,才能促进城市旅游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城市旅游空间布局城市旅游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空间布局,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形象的塑造、提高城市景观品质,同时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资源,推动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
要想提高城市旅游的空间布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发挥旅游资源的地理优势。
城市在布局旅游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
比如,可以利用本地文化、历史、自然资源等旅游资源,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二是优化城市交通配套设施。
交通作为旅游出行的重要保障,城市旅游交通系统的完善,能够更好地服务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城市应关注交通设施的齐全、方便、快速和质量方面的提高,如交通线路的优化、交通设施的更新等。
中国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城市旅游业不仅给城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同时也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以中国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影响因素为主题,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中国城市旅游经济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大。
目前,中国城市旅游经济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数万亿元。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接待游客15.9亿人次,其中国内游13.9亿人次,外国游客接待量也在不断增长。
城市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旅游业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收入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其次,城市旅游业还能够促进城市的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城市旅游业还能够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并提升城市形象。
二、中国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1. 宏观环境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以及政策的支持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就为中国城市旅游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同时,经济周期的急剧波动也会对城市旅游业的形成产生影响。
在经济下行期,游客消费意愿会受到较大抑制。
2. 旅游资源丰富度城市旅游的资源是关键的,城市旅游资源的数量和品质将直接决定城市旅游业的规模和发展。
城市旅游所涉及的资源包括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商业中心、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3. 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城市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包括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产品等三个方面。
优化城市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城市旅游供给侧结构,不仅可降低企业成本,也可以增加市场收益。
要加强城市旅游产品创新,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4.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历史经验和经济运行的规律证明,城镇是旅游业最有效的依托,凡是以城镇作为支撑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就高,旅游活动内容就丰富,吸引的游客就多,旅游业发展就迅速。
相反,如旅游业无城镇作为依靠,旅游活动就单调,旅游服务就会欠缺,势必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城镇是旅游业发展的后勤保障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土壤,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反过来,旅游业又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因为旅游业的带动性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活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了相关产业及城镇建设的发展。
另一方面,旅游业虽然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但是城镇发展必然要侵占山林与良田,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绝对面积不断减少,并使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在很大范围内发生质变,同时,城镇旅游生活接待区内兴办了许多旅游服务设施及与旅游有关的工业企业,会产生环境污染,这都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城镇化有时又是矛盾的。
从理论上看,旅游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旅游业改善了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城镇化整体的综合水平得以提高。
例如在皖南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中,为提高各古村落之间的可达性、各旅游景点的串联性,解决随旅游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问题,提升旅游层次,政府和相关组织(如开发商等)在旅游区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
旅游业的兴起为古村落的居民带来了便捷的交通和顺畅的通讯等。
旅游业通过大大改善古村落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城镇化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打下了基础。
2.旅游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增加,提高了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和价值观念,促进了与现代社会的对接。
探讨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作者:谢忠中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5期旅游业是绿色产业的代表,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
长期以来,发展地区特色,突出地域优势,一直是地方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这也赋予了我国旅游经济显著的区域特征。
文章简单探讨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所帮助。
旅游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如今,旅游业已成为我国许多省市的支柱产业。
但是,随着旅游产业发展,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那么,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分析。
一、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一)东部地区旅游经济水平高,过度投资我国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东部地区的旅游经济具有以下特点:游客需求多样,旅游产品供给的适应性较高,发展潜力较大,利润大幅度增长,并且,东部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地集聚效应。
确切来说,东部具备旅游经济发展所需的所有条件如庞大的消费市场、基础设施、旅游点等,旅游产业活动空间集聚已经成为东部旅游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完善、旅游经济制度完整是分不开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下,东部地区在旅游经济上也出现了过度投资建设的苗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反作用。
(二)中部旅游经济发展缺少制度支撑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在中部崛起中,旅游业扮演着重要角色。
众所周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但是旅游业发展与地区经济规模密切相关。
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也有所提高。
但是,与东部相比,中部的旅游经济发展显然缺少一些先天条件,如中部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资源开发度较低,除去一些著名景点外,许多旅游资源的吸引能力都较低,旅游经济的发展潜力有限。
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
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一:1、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贸易开放度、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析3、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4、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5、新疆南疆经济空间演化格局及驱动力分析6、生产性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多地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7、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8、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9、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0、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12、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13、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1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评述15、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16、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当下格局与长期增长前景17、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18、从共享单车上树现象谈如何有效管理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119、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20、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21、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沿线国家产业层面数据的反事实模拟22、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3、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24、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25、论“分享经济”下我国劳动法保护对象的扩张--以互联网专车为视角26、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27、美国经济政策转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8、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29、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30、房价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3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32、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对不同负债结构国家的经济影响33、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34、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空间效应分析35、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省份面板数据36、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二:37、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与实施38、我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39、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240、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41、中国FDI与ODI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42、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43、农业机械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44、城市化、人口红利与日本经济增长关系研究45、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46、煤炭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47、我国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48、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倒U型关系:杠杆率非对称变化机制视角49、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50、城市群内部经济服务化空间互动关系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51、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格局演变52、湖南省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演变53、非均衡发展条件下地级市经济差距时空特征54、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社会风险探究55、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兼论中国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6、新常态、新经济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57、地方立法需求与社会经济变迁--兼论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58、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59、中国经济增长拐点问题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和微积分学的实证分析60、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的动态演化61、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环境的短期效应综合评估62、“一带一路”与“中美经济博弈”63、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64、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65、上海自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思维视角366、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67、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68、基于VAR模型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69、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驱动作用研究70、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71、绿色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环境经济影响?--基于非参数方法的解答72、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三:73、财政激励、政府偏好与地区经济增长74、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75、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7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77、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78、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79、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80、珠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8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8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83、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84、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85、中国-欧亚经济联盟FTA的经贸效应模拟分析--基于GTAP模型及偏效应分解8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87、双向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来自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88、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489、中国经济增长与三个产业能源消耗的结构调整90、利润率下降与中国经济新常态91、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分析--以陕西省为例92、考虑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区间非线性经济调度研究93、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分析9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95、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96、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97、金融发展缘何抑制了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98、土地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99、政府干预、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动力--兼论“简政放权”如何动态释放改革红利100、共享经济下网络平台的法律地位--以网约车为研究对象101、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2、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时空变化格局1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104、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与其城市经济的偏移增长及重心耦合态势研究105、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阶段转换研究106、中国金融压力的度量及其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效应107、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108、经济转型视野的“去库存”与房地产市场稳健性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四:109、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110、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5111、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112、作为经济伦理的经济共享理念113、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114、城市化、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5、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风险及应对116、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117、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118、论共享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11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及空间溢出性120、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问题研究121、“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22、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的三个特点和规律123、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124、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双重冲击下的世界经济125、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126、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兼论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异同127、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128、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129、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费用上涨对我国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分析130、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基于单一国家和多国的动态CGE模型1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132、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与问题的思考133、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半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134、经济增长理论的要素供给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6135、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136、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成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门槛模型的实证137、浅析体验经济环境下服装品牌的体验设计方法138、经济因素对服装流行色趋势影响的实证研究139、循环经济下的闭环模式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140、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141、中国经济的“双重”结构转型与非平衡增长142、经济集聚、经济距离与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143、互联网、信息元与屏幕化市场--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模型和应用144、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五:14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146、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147、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148、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149、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150、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151、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的关系及发展前景152、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析153、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15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及其效应分析155、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5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7157、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效应--基于联立方程的检验158、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159、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160、基于通用分布的含风电电力系统随机动态经济调度161、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162、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163、中国金融状况的波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164、中国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体制研究165、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166、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167、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68、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溢出与区域空间优化169、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170、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特征171、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联特性分析--以云南省为例172、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关系--以江苏省为例173、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174、代际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175、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176、在职消费经济效应形成机理及公司治理对其影响177、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178、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9、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180、要素重新配置型的中国经济增长181、中国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分权的可持续性8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周贵平【摘要】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反生态”问题的显现,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面临着生态化转型的巨大压力,从根本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历程、资源概况及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亟需着眼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经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
该文依据新城镇化对国内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基本需求,并结合江苏省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需求,提出以环保技术为支撑、深化江苏省绿色乡村发展,以生态发展为核心、促进江苏省乡村旅游制度改革,以旅游特色城镇建设为导向、实现江苏农村生态转型及以特色城镇建设为导向、实现江苏农村生态转型等策略,以满足江苏省乡村旅游的生态发展需求。
%At present, the economic mode of rural tourism is facing the tremendous pressure of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economy and the emerge of anti-ecological problem.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depth studied the procedure and status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tourism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annot overpass the agri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st , and put forward that it needed to focus on the harmony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and public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needs of domestic rural tourism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green economy, such as to suppor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to deepen rural green development, to reform ecological tourism system, etc.【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6(037)009【总页数】5页(P172-175,181)【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江苏省【作者】周贵平【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F124.5随着农村对旅游业的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是国家从“促销费、增内需”到“转形式、改结构”等一系列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摘要]在理论分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础上,利用2000―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了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显示:(1)城镇化规模、城镇化质量和旅游经济发展都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特征,传统面板数据模型因忽略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而高估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2)城镇化规模和城镇化质量均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旅游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本地区城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邻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交互作用;(3)在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转变、旅游企业物质资本与劳动力投入、旅游消费水平等多维要素都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和旅游消费水平还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旅游企业劳动力投入有明显的负外溢效应。
[关键词]城镇化;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16)05-0015-11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5.007引言城镇化进程是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向以现代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的推动下,人类生产和生活逐步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等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1]。
作为对宏观外部环境较为敏感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受到城镇化进程的深刻影响。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快速推进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人口迁移、产业集聚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不仅将直接或间接引导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和旅游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将促进旅游流的网络化扩散和旅游业生产技术的空间溢出。
因此,从空间效应视角下探讨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对释放中国城镇化潜能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最初是从旅游城市化角度出发,随后转向两者的关系探讨、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在旅游城市化研究方面,主要是在界定其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旅游城市化发展特征、模式及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城市旅游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2],旅游城市化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典型发展模式而备受关注[3- 4]。
Mullins[5]最早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概念,认为旅游城市化是在20世纪末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建立在享乐的消费与销售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
旅游城市化的发展对旅游地人口结构[6-7]、土地利用[8-9]、旅游地产[10]、配套基础设施[11]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特征。
通过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实证研究,学者提出了资源吸引型[5,12-13]、资金密集型[6,11]、旅游地产带动型[10]和综合驱动型[14]等多种旅游城市化发展模式及机制。
在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方面,学者多借助耦合评价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等定量方法,实证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与机理[15],探讨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16-17],但也有学者认为两者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18]。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诉求,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也日趋增多。
城镇化是扩大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重要推动力,它不仅能直接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而且通过消费示范性、棘轮性、敏感性和预防性间接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1]。
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酒店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城镇化规模的增长对城乡居民出游率、人均旅游花费、酒店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19-22]。
也有学者通过构建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响应度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强度及其空间分异机理[23-24]。
上述研究多认为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效应,但都未考虑城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
城镇化进程推动了游客流、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等旅游流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忽略空间效应来探讨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将导致结果产生偏误。
近年来,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在旅游研究中开始出现[25-27],该方法解决了传统计量模型在处理具有明显空间依赖特征的旅游经济现象时所出现的偏差,明确地引入空间联系变量进行估计。
鉴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城镇化驱动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机制,并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来实证研究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以期能为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理论分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城镇化进程不仅是人口和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也是城镇居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向农村居民传播和扩散的过程,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等都在该进程中发生变迁,从而诱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投资规模及行为的转变。
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变化引起了居民消费、产业结构和投资模式等方面的改变,不仅推动了本地区旅游生产要素的积累、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旅游消费水平的提升,还促进了区域旅游流的网络化扩散和旅游创新的空间溢出,即城镇化在推动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邻近地区旅游业经济发展。
因此,本文从消费、结构和投资视角来阐释城镇化驱动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
1.1消费效应城乡之间在居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差异推动着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28],这种集聚促进了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扩大了社会消费需求规模,也改变了居民生活空间和消费环境,引起了消费习惯、观念等方面的转变,这对旅游消费规模、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乡居民旅游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中远距离的旅游者增多,旅游产品的地域特性进一步刺激了旅游消费需求,拓展了旅游者的空间流动范围,对邻近地区产生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因此,城镇化进程中旅游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的转变,不仅对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邻近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1.2结构效应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区域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
人口集聚带来了休闲与旅游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融合,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优化了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推动了技术创新,促进了资本、信息、知识和人员等各种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政策制度、信息交流和交易效率等创新环境的改善,提升了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推动了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因此,在结构效应的作用下,城镇化进程通过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推动了旅游产业链的深化和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的增强。
旅游产业链的细化与深化及其引起的服务质量提升,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扩大了旅游者规模,引发了旅游流的网络化扩散,强化了旅游流的空间溢出效应。
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旅游产业技术创新通过示范、模仿与竞争效应产生空间溢出,提高了邻近地区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了其旅游经济的增长。
1.3投资效应投资拉动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城镇人口的空间集聚引发了如交通拥挤、设施缺乏、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随着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及消费观念的改变,会增加休闲、旅游度假等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各投资主体加大对旅游设施的投资力度,如加大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饭店与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开发建设。
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增强了旅游地的综合吸引能力和容纳能力,刺激了旅游消费需求,扩大了旅游消费规模,进而推动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基础设施,如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除具有改善内部通达性的作用外,还有区域外部性,即空间溢出效应。
交通设施具有网络属性[29],它通过扩散效应加强了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旅游线路的网络化开发,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通过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在消费效应、结构效应与投资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旅游规模扩大和旅游消费水平提升,也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资本要素的循环累积,进而通过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旅游资本要素的积累推动着本地区旅游业经济发展,也通过旅游流的空间扩散和旅游创新的空间溢出,对邻近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图1)。
2实证模型与方法2.1空间面板计量模型(1)模型构建。
空间计量模型由Cliff和Ord[30]针对截面数据提出,Anselin[31]、Elhorst[32]、LeSage和Pace[33]将截面数据扩展为面板形式。
根据空间依赖性的存在形式,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主要有三种类型:若空间依赖性以滞后项的形式存在,则为空间面板滞后模型(Spatial Panel Lag Model,SPLM);若空间依赖性存在于误差项中,则为空间面板误差模型(Spatial Panel Error Model,SPEM);若模型中同时存在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依赖性,则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patial Panel Durbin Model,SPDM)。
借鉴LeSage和Pace[33]的思想构建如下SPDM模型,表达式为:式中,yit和xit分别表示t时期单元i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观测值;空间滞后系数ρ为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系数;β为解释变量的待估参数向量;φ为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μ?和νt分别为空间和时期效应;ε为服从独立分布的空间误差项。
通过对方程(1)的适当约束可得到SPLM模型和SPEM 模型。
如果φ=0,且ρ≠0,则SPDM模型简化为SPLM模型;如果φ+ρβ=0,则SPDM模型简化为SPEM模型。
可见,SPDM 模型是比SPLM模型和SPEM模型更一般的形式。
(2)空间效应分解方法。
关于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LeSage和Pace[33]指出模型估计的影响系数并不代表真实的偏回归系数,需要利用偏微分的形式进行分解。
将(1)式改写为矩阵形式:式中,Y为N×1维被解释变量的向量;c为常数项;lN 为元素都为1的N×1维向量;X’为所有解释变量组成的N ×K维矩阵;ε*为误差项;其余变量含义同上。
则可以将被解释变量Y对第K个解释变量在特定时刻t 的偏微分矩阵写为:式中,直接效应是右端矩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的均值βk,反映地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产出弹性;间接效应是右端矩阵除主对角线上的元素βk之外的其他元素的均值,反映邻近地区解释变量对本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总效应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