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服饰:壮族服饰的历史意义及其自身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4.98 KB
- 文档页数:2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
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
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属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的软体性文化。
它反映了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
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
据专家的专著论述: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就有了壮锦这种饰物。
还有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
三国时代的竹疏布,隋唐时代的蕉葛布、细白麻布、筒中布,均作为当时的贡品。
元代始种棉花,织吉贝布。
明清时期,壮锦饰品制织达到高峰,五颜六色。
从专家专著中的回顾论述,可看出壮族服饰制品,从蕉纤维、麻纤维到棉花纤维的进化过程。
服饰印染工艺,壮族蓝靛染是有名的,直至当今,一些壮族村寨的妇女,仍以蓝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缝制黑色的服装。
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大新县板价布侬妇女,她们穿着黑衣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其亮丽,成为展示壮族服饰特点的亮点。
布匹染成之后,过牛角胶,折叠打平,闪闪发亮。
有的则用米浆来浆过,晒干打平。
壮族1600多万人口,集居于广西,分布于云南文山及广东连山等地。
这么广大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域服饰各有特点,即不同地域,不同板块的壮族服饰,构成多元一体的壮族服饰。
壮族学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专著《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广大的壮族聚居与分布地区的文化,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红水河中下游文化区,柳江、龙江文化区,桂西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南文化区,邕江、右江文化区,左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和文山文化区,来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
关于壮族的服饰发饰壮族服饰多姿多彩,色调朴素而简洁,而壮族服饰中的头饰在不同支系服饰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那坡壮族通常将头发束盘成发髻,卷在头顶,将发髻包住。
然后用白头巾沿发际将头包住,以便能稳插各种头饰,再用一条长约九尺,宽六寸的黑布条经折后盖在头上,盖住前额。
黑头巾用土布来做,质地较硬。
布依壮族也被称为青衣壮族。
布依壮族妇女的发饰以蓝色为主,盘于头上,远远看去像一顶时髦的帽子。
南乡壮族头饰是用竹壳做成内托,以白布裹之再包黑布,最后缠以红布条或绣花带,高耸巍峨。
广西大新县三联乡壮族的发饰较别致,女子常以织锦勒额扎紧头发,再用两端有垂穗的白土布、方格花帕交缠于上,显得端庄又活泼。
花肖衣壮族花肖衣纯手工制作,整体黑色或蓝黑色,在光照下闪闪发光。
花肖衣右侧开襟,在开襟处镶上各种花边,襟两边以布条打结成的纽扣连接,纽扣处还以银器装饰;衣领为彩色条纹的小圆领,沿着领口镶有一圈花边。
衣袖分为两节,上节袖大,与衣连成一体,上节袖口镶花边。
下节袖小,单独做成各种花色的袖筒,然后套在上节衣袖中并缝实;在上节袖口及衣领、开襟处都顺着花边一侧用细布条缝制出三四道凹凸条纹。
围腰围腰是上下装相连接的过渡部分,不仅有保洁功能,即在劳动中避免弄脏衣服,保持服装的整洁,而且有装饰以及防寒作用,有的成为壮族妇女身上装饰最精美的部分。
围腰带的上部是一个上窄下宽的梯形围腰头,用银链吊在颈上,整个围腰头多用白布为底,用红绿丝线绣有折枝花及其他纹样,鲜艳美观。
围腰头下部才是围腰,多用黑布、蓝布缝制,下摆镶边,用白色或蓝色围腰带系在腰上。
绣花鞋壮族服饰精彩多样,而作为服饰一部分的绣花鞋,又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广西壮族传统绣花鞋是广西壮族妇女在日常劳作、盛大节日、婚嫁等场合穿着的,同时,也是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
从技法、纹饰、使用价值等方面表达了壮族妇女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壮族妇女绣花鞋主要有三种款式。
扣带式绣花鞋的横带和鞋面的布料、色泽协调一致,鞋扣缝于一侧。
壮族服饰的发展趋势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壮族服饰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壮族文化的传承,壮族服饰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现代创新、时尚影响等方面探讨壮族服饰的发展趋势。
壮族服饰的历史传统深厚,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壮族服饰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最早期的服饰主要是以皮毛为原材料,如熊皮、蛇皮、野兽皮等。
随着农耕文明的兴起,布料逐渐成为主要的制作材料,如布匹、麻布等。
同时,壮族服饰也受到邻近民族的影响,吸收了汉族、瑶族、苗族等族群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样式和风格。
在传统壮族服饰中,男性主要穿着上衣和下裙,女性则主要穿着上衣、下裙和襦裙。
服饰上常常采用鹿皮、犀牛角、骨贝、羽毛等装饰物,展示出浓厚的原始风格和朴素之美。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壮族服饰也呈现出创新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壮族服饰材质和工艺不断更新,更多的化纤织物被应用到服装设计和制作中,使传统的壮族服饰更具时尚感和现代化的气息。
另一方面,壮族服饰的样式和款式也有了新的变化。
传统的壮族服饰主要是以长衫、长裙为主,现代化的壮族服饰中则增加了短款上衣、短裙等,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而且,现代壮族服饰更注重人体工学和舒适度的设计,便于活动和穿着。
时尚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壮族服饰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时尚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传统民族服饰的改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壮族服饰设计师可以通过参与国内外时装周、展会等活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服饰的创意和潮流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壮族服饰的设计中。
同时,时尚市场的不断变化和人们对个性化服装的需求也推动了壮族服饰的创新和发展。
比如,设计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智能材料等,将时尚元素与传统壮族服饰相结合,创造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服装。
此外,壮族服饰的发展还受到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壮族服饰壮族人的头饰和银饰有什么样的特色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
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
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
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
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
到唐代,男子仍“露发”(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
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
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
但乡村男子依旧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饰仍保持肯定特色。
如广西龙胜老年妇女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
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
女孩子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
这些发型,明显是古代披发的遗风。
天峨女子也是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的结髻,或梳顺后由左向右绕,用头巾扎上;未婚的反过来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
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则梳双辫;中年老年结髻,垂于脑后。
过去广东连山壮族女子的发型,宛如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的绸布条缠好。
大多数壮族地区的少女都喜爱留刘海,并习惯于用两股绞在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殊是婚期接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的脖颈。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
”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
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
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
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
壮族民俗服饰500字介绍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壮族民俗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壮族民俗服饰。
壮族男子的传统服饰包括“丘北褂”、“马褂”、“三角裤”等。
其中,“丘北褂”是壮族男人最常穿的服饰之一,它是由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布料制成的。
这种褂子的特点是上面有四个口袋,分别用于存放金钱、烟草和其他物品。
另外,“马褂”也是一种常见的壮族男子服饰,它是由蓝色或黑色的布料制成的。
它的特点是袖子较长,可以护住手臂。
壮族男子还会穿“三角裤”,这是一种宽松的长裤,通常由灰色或白色布料制成。
壮族女子的传统服饰包括“青衫”、“褶裙”、“披肩”等。
其中,“青衫”是壮族女子最常穿的服饰之一,它是由蓝色或黑色的布料制成的,通常是长袖的。
另外,“褶裙”也是一种常见的壮族女子服饰,它是由黑色、蓝色或红色的布料制成的,通常会在腰部系上一个腰带。
壮族女子还会戴“披肩”,它是由蓝色或黑色的布料制成的,可以用来遮挡头发或保暖。
除了传统的服饰外,壮族还有一些特殊的服饰,如“金银花衣”、“吊脚裤”等。
其中,“金银花衣”是一种非常华丽的壮族女子服饰,它是由金银线织成的。
这种衣服通常是用于婚礼和其他正式场合。
另外,“吊脚裤”是壮族男子的一种特殊的裤子,它的特点是裤腿很长,可以直接覆盖到脚踝。
总的来说,壮族民俗服饰丰富多彩,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壮族人已经开始穿着现代化的服装,但是传统的壮族民俗服饰仍然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龙胜白衣壮族服饰特点和风格
简介概况
白衣壮自称“布也”,主要聚居在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东北部的龙脊村。
龙脊村已有430多年的历史,地处桂北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由于交通不太便利,也因此保持了较完整的白衣壮文化。
据《龙胜县志》载,龙脊的壮族(廖姓)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入现居地。
服饰特点
龙胜的壮族女子上身穿白色V领对襟短上衣,胸前有两组“一”字形盘扣,袖口处镶有一道花边,内穿深蓝色或小花胸兜;下着黑色或深蓝色长裤,膝盖以下镶有一宽一窄两条花边;包印花头巾。
服装整体深浅对比,内外映衬,显得清爽秀丽、简单大方。
文化历史
古壮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壮族建筑与居住文化、民族历史自治文化(寨佬制)、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以及传统风俗等。
寨佬
“大树护村、老人管寨”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信奉和传承。
寨佬是村寨自然形成的权威首领,是村民中最有威望的人。
梯田
龙脊村梯田总面积达1100亩。
龙脊梯田的开凿,始于明朝万历
四十年,开发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形成,经历上百年的时间、好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孕育了独特的稻作文化。
壮族民俗服饰500字介绍
壮族民俗服饰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等地。
壮族民俗服饰以其华丽、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和细致的手工艺而闻名于世。
壮族男子的传统服装主要包括长衫、马褂和裤子等。
其中,长衫是壮族男子最常穿的上衣,它的特点是衣身长而宽松,袖子宽大,前胸和后背都有绣花装饰,领子则是用绸带缠绕成的。
马褂则是在长衫外面再套上的一件短款上衣,它的胸前和袖子也都装饰有绣花和银饰,领子则是用红色的绸带缠绕成的。
裤子则是宽松的长裤,通常是黑色或灰色,也会配上彩色的绣花边。
壮族女子的传统服装则更加华丽,包括上衣、裙子和头饰等。
上衣通常是宽松的长袖衣,也有短袖和无袖的款式,前胸和袖子上都有丰富的绣花装饰,领子也是用绸带缠绕成的。
裙子则是至少有七八层的蓬松裙摆,内层通常是白色的,外层则是各种鲜艳的颜色,也有用丝绸或缎子制成的。
头饰也是壮族女子服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有银做的发饰、香囊和花环等。
壮族民俗服饰的装饰十分讲究,常用的装饰材料包括银饰、丝绸、绸带、彩线等。
银饰是壮族服饰中最为重要的装饰之一,常见的有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
丝绸和绸带则常被用来制作衣服的领子和腰带等,以及女子的头饰。
彩线则是用来绣花的,常见的有红
色、绿色、黄色等。
总的来说,壮族民俗服饰以其华丽、细致的装饰和精湛的手工艺而著称,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瑰宝。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总人口有100.45万余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广西、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壮族有语言,通用汉语。
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
壮族的男女皆穿黎桶,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
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
天峨一带的女子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者结髻,梳顺后由左向右绕,扎头巾;少女梳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梳双辫;中老年结髻,垂于脑后。
服饰是人类观念文化的物化,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可称之为“人类的第二层皮肤”。
服饰是人类在千万年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的文化,也是一份经过岁月沉淀后形成的生动而形象的、丰富而多彩的历史档案,它记录了人类成长的足迹、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相传黄帝正妃、中华人文始祖母嫘祖发明养蚕制丝绸,带动人类“衣履革命”,进而“垂衣裳而天下治”。
这表明中华民族服饰,走过了五六千年的历史。
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座可供世人发掘和传承的宝藏。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服饰不仅能为人类御寒、扮美,而且起着不同族群间以及同一族群内部不同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标识作用。
传统服饰是民族思想情感积淀的物化形式,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风俗习惯和精神生活的映照,是审美情趣的物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600余万,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与我国的侗、布依、傣和东南亚的掸、老、傣等民族同属于百越族群系统。
壮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非常古老的民族,他们勤劳勇敢、勤于耕织,器重铜鼓,喜爱银饰,不断创造和进取,是一个有高尚的生活情趣和诚实的道德情操的民族。
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服饰是人类的第二层皮肤,兼有实用、欣赏、美化和塑造人类社会形象的作用。
人们可以从生态学、历史学、神话学、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现象学、符号学、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壮族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而各异的服饰, 由于壮族内部支系繁多,其传统服饰更为多姿多彩。
一、古代壮族服饰历史轨迹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就呈现出多元特点。
东方的夷人“披发文身”,南方的“蛮人”“雕题交趾”,西方的戎人“披发衣皮”,北方的狄人“衣羽毛穴居”等等。
同时千百年来,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也在不断相互影响、借鉴、交汇融合 ,兼容并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性特征。
关于壮族的服饰介绍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子女的头饰各具特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补、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
用自制的“家机”织出,其布料精厚、质实、耐磨。
男士服装有右襟和对襟两种,右襟衫
膊无领,对襟为破胸唐装。
缝一排布结纽扣(一般为六至八对。
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壮族服饰:壮族服饰的历史意义及其自身特点
导语: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
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
对)布结纽扣,胸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
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
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
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
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妇女的服饰端庄得
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
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
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
黎桶,下围花幔。”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
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
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
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
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
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
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
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
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
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