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服饰文化欣赏30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30
民族服装之壮族服饰文化民族服装之壮族服饰文化2005年9月24日中华服装网服装招商网清末以前的服装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
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采些。
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
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
脚登圆口绣花鞋。
壮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对襟衣,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扣子用黑布织成,穿时,将两襟的扣子扣起来。
男子穿的下衣即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一般为1—1.2尺寸。
成年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
平时,一般打赤脚,只有过年过节,喜庆日子,走访亲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龙凤鞋。
清末民国以后的服装这一时期女子改穿宽阔的唐装衣裤,腰间正面扎齐脚踝的半边围裙。
围裙上头以两条印花布带系结于背后,并以两端各约两尺作飘带。
壮族男子改穿对襟唐装衣,宽裤子。
脚穿土布鞋。
男子读书则穿中山装,剪西式头。
老年人头扎黑布巾。
1949年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他们的服装紧跟全国的变化,一般都穿中山装、干部服,与当地汉族人民一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在边远的山区看到壮族同胞西装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说。
传统的壮族服装也悄悄发生变化。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
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
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
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
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
到唐代,男子仍“露发”(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生机,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
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多达11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广西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支系较多,服饰文化同样也会丰富多彩,下面让我们走进壮族的服饰文化世界——特色风格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
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
料,大概是因为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
因受地理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木式样,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男装与女装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着宽大裤,束腰带,有的缠绑腿,扎青、黑、蓝或白头巾;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