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
- 格式:ppt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39
古今词义的异同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今词义的概念,认识到古今词义的变化。
2. 通过对古今词义的对比,使学生掌握词义演变的原因和规律。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概念,词义演变的原因和规律。
2. 教学难点:词义演变的具体实例,古代文献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古今词义的概念和词义演变的原因规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义演变实例。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古代文献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今词义异同的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古代文献,词义演变案例。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代文献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古代文献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古今词义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古今词义的概念,解释古今词义的变化。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词义演变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义演变的规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文献的理解,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古今词义的异同教案六、教学活动1. 课堂互动: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古代文献片段,分析其中古今词义的变化,并进行展示。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古今词义的理解程度。
2. 小组展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古代文献,注意其中古今词义的变化,并进行简要分析。
2.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今词义变化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古今词义的理解程度。
词汇2: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中绝大多数词,词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我们阅读古书的障碍,其中一个就是词义变化造成的。
因此有必要学习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把先秦至五四运动之前,当作一个整体,这是“古”。
把现在看成一个整体,这是“今”。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的三种情况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口、手、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牧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类词,我们叫它基本词汇。
“基本”,意味着它们并非没有一点变化。
如《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基本词汇数量不多,它和发展缓慢的语法一起,保证了语言的稳固性。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1)该: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suò)。
”(些,语气词)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
(2)抢:《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抢,突过。
】《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抢,撞。
】今义,“抢夺”。
(3)找:《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
或从手。
”【“找”为“划”的异体字】《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
”今义,“寻找”。
(4)偷:《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古义“淡薄、轻薄”,今义“偷窃”。
(5)羞:《左传·隐公三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古义“进献”,今义“害羞”。
(6)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古义“使者”,今义“出门携带的东西”。
(7)叔:《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
”古义,“拾取”。
古今詞義的異同【重點】:古今詞義發展變化的三种類型、辨別古今詞義的細微區別(微殊)一、詞義的變化與辭彙的變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講古今詞義的異同之前,首先應該明確,詞義的變化與辭彙的變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辭彙是語言中所有詞的總合。
辭彙是語言的建築材料,辭彙是由眾多的詞構成的,自古至今,辭彙是一直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着的。
漢語的辭彙也一样,這種發展變化包括三個方面:1、舊詞消亡。
由於社會制度的變更,與之密切聯繫的一些詞也就隨著舊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
如:《左傳·昭公三年》有一段記載奴隸社會中把人分為十等的文字:“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台。
”由於奴隸制度的消亡,其中“皂、輿、隸、僚、僕、台”等表示各種奴隸等級的詞也就隨之而消亡了。
再如:?(兩歲牛)、犙(三歲牛);牭(四歲牛)——在以畜牧業生活為主的社會裏,這些詞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表明人們對牲畜的重視和認識。
但當社會發展到以農耕為主的時代,這些專門的辭彙,就逐漸失去了它們存在的意義。
因而這些辭彙以後就很少再用了。
再如一些反映古代酷刑的詞:劓:割去鼻子;黥:在臉上刺字,並加墨於其上,又叫墨刑;臏:剔去膝蓋骨(孫臏),這些詞語也隨著舊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
2、新詞產生。
詞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
它與社會生活的聯繫最為密切,對社會生活的變化反映最為敏感,因此辭彙的發展變化比起語音、語法也最快。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習俗等等的不斷變化,人類思維的深化,新思維、新概念也大量地產生出來,這些都要求語言能夠滿足新的交際需要,因而也就推動了新詞的大量產生。
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不作舉例說明。
3、詞義的發展變化。
嚴格說來,人們對社會、自然的認識不斷深化,所有的詞義古今都有差異,比如以最簡單的“人”為例,古今所指雖然相同,但是古代人所理解的“人”跟我們今天觀念中的“人”肯定會有不同,又如古今生活方式的變化也使一些詞的內涵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例如“坐”,古代是指雙膝著席,臀部落在腳後跟上,而現在是雙腳垂地,臀部著物。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异同的情况1、古今无别基本词汇,自然现象、亲属名称、肢体名称2、古代使用、现代不用(1)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觥;(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取代,如倡优。
3、用字相同,但古义与今义迥别,如怕,本为泊的本字,与害怕之意无关。
4、古义与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关系较为复杂,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1)意义的多少不同。
池,古护城河、池塘;今池塘、旁边搞中间洼下的地方(乐池、舞池)。
古汉语中有些词,除有现代常有的意义外,还有些现代所无的意义,如国(都城)、家(卿大夫的封地)、怜(爱)。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售,古侧重于行为的结果,如《广韵》:“售,卖物出手。
”《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
”今只侧重行为的本身,如售票,零售。
再,古侧重行为的具体数量,即两次或第二次,如晁错《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今侧重行为的重复。
(3)词义的轻重不同。
恨,古义轻,今义重。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怨则是古义重,今义轻。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干宝《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国语越语上》:“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孟子·许行》:“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从词义适应的范围看,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三类。
1、缩小。
古义范围大于今义。
坟:土堆积而成的高地。
亲戚:亲属,包括父母子女。
臭:气味。
宫:室,房屋。
禽:鸟兽。
丈夫:男子。
2、扩大。
古义范围小于今义。
色:脸色。
江:长江。
河:黄河。
雄:鸟父。
雌:鸟母。
户:单扇门。
3、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联系。
走:跑。
狱,案件。
诛,责求。
从词汇发展历史看,三者可以交替发生。
编号:________________古今词义的异同变化类型有哪些古今词义的异同变化类型有哪些古今词义异同的常见类型有哪些?一般分为这样几种,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等,下面是词义范围差异的几种情况,仅供参考。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原是父亲兄弟等亲属,现在指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
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
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
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引申义的关系
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引申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源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一些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是由于语境、文化背景、社会习惯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
例如,“妻子”在古汉语中指的是妻子和孩子,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仅指男子的配偶。
2. 引申义:引申义是指由一个词的原始意义或基本意义所联想或延伸出来的意义。
引申义通常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认知,当人们在使用一个词语时,可能会由这个词所联想到的其他意思。
例如,“走”这个词的本义是表示走路,但可以引申出逃跑、离开等意义。
3. 关系:古今词义的异同与引申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方面,一些词语的古今词义异同可能是由于引申义的发展和演变所引起的。
另一方面,一些词语的引申义也可能是基于该词在古代或现代的不同含义而产生的。
例如,“绝”在古汉语中有断绝、极、尽等含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主要表示极、尽等意义,而断绝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总之,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引申义是语言发展演变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