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语言风格老舍的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它的语言魅力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北京味道,糅合了现代西方句法、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和北京民间方言等,有着独特的魅力。
除此之外,还有着京派小说风格的叙事方式,这些都使老舍的作品有鲜明的风格。
一、老舍及老舍作品概述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及人民艺术家,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数量很多,最知名的当属《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剧本《茶馆》,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优秀代表。
在老舍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描写了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种种伤害。
在这些作品中,对民族觉醒的表现、弘扬民族气节,让老舍的作品有了更加深远的思想意义,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
二、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一)叙事讲究幽默性在老舍的作品中,注重人物幽默的描绘,从语言、动作、样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塑造,让人物变得幽默、搞笑起来,荒诞之余又合情合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物雕琢。
在一些对老舍作品语言特色进行分析的文章中,也频频提到幽默这个特征。
比如赵子曰、马裤先生、毛博士这些角色,老舍对他们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角色形象荒诞滑稽,充满幽默意味。
例如,赵子曰要对旅馆伙计嘱咐一番,让他去掀报子,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你赶紧跑,跑到后门里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红纸金字有我的名字,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楼前贴的那张,……”。
这段话中赵子曰在对李顺嘱咐当中,让读者感到赵子曰是沉浸在自己所谓的成功里的,这与他本身的身份、行为却是全然不符的,给人一种幽默荒诞的感觉。
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老舍的作品中还是比较多见的。
(二)叙述方式娓娓道来而富有哲理老舍对作品的创作是注重哲学性的,擅长将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人物分析和事实陈述联系在一起,使思想内容和事实叙述达到和谐推进、良好发展。
比如,《骆驼祥子》中老舍对祥子命运的安排,祥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角色,但他本人在一开始对生活是有计划、有盼头的,他想要的就是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老舍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色说起老舍先生的作品,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他的语言风格就像一位亲切的老朋友,跟你唠着家长里短,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老舍先生的语言特别接地气儿,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
就拿《骆驼祥子》来说吧,里面的人物对话,那叫一个生动!比如祥子和虎妞拌嘴的时候,虎妞一嗓子“我可不能守一辈子女儿寡!我不要脸,这都是你的错儿!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六十九了,白活!”这话语,多直白,多泼辣,仿佛能看到虎妞叉着腰,瞪着眼的样子。
还有那些描写老北京街头巷尾的场景,什么“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
”简单几句话,就把那种闷热、压抑的氛围给烘托出来了,让你好像也置身于那个尘土飞扬的胡同里。
他的语言还特别幽默风趣。
在《二马》中,老马先生的种种迂腐表现,老舍先生用诙谐的语言描述出来,让人忍不住笑出声。
比如写老马去看房子,“房子是真不坏:五间北房,东西两间有廊子,正中有个屏风隔段;厨房靠西,还有个小门通到后院。
马老先生看了看房子,觉得还不坏。
然后由后院绕过去看了看临街的两间南屋。
”这看似平淡的叙述,却把老马那种小心翼翼又满心期待的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既好笑又可爱。
老舍先生很善于运用俗语和歇后语,让作品更加鲜活。
在《四世同堂》里,“常二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我们哥儿们几个零钱!”这种带着老北京特色的话语,一下子就把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凸显出来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闲逛,正好听到两个老爷子在那聊天。
一个说:“哟,您这今儿个咋这么闲在?”另一个回:“嗨,这不家里那点事儿都弄利落了,出来溜达溜达。
”那语气,那用词,跟老舍先生作品里的人物简直如出一辙。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所在,他把老北京人的生活和语言原原本本地搬到了纸上。
总之,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像一碗热气腾腾的炸酱面,看似平常,却滋味十足。
【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一同商榷。
【关键词】老舍语言特色幽默“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正文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
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
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
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
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
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
”“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
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
②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
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
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文学作品,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
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好:学以致用。
即把自己从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
这样做不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们的大脑更加充实。
老舍就是这样,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想的深,看得透,说的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
“京味”语言在老舍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其独有的语言表达力,形成了现
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并在“京味”小说的创作源头上,形成了以北京话为
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艺术特点,在整个语言魅力的构成中,体现出一种丰富的韵味。
一、北京独有韵味的特征表现与深厚的“京味”表达
在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表达中,最主要的是通过结合创作中景物描写的体现,将北京的特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表达出来,并将主人公的人生展现在北京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京味”。
譬如,在老舍作品《茶馆》中,将
王利发的一些台词: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
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
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些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老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一、老舍的写作特点老舍一生因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文学作品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写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手法简单明快,情节有自然流顺,语言质朴自然,充满幽默诙谐,颇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1、刻画人物性格优美生动老舍的作品大量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的性格、品行、本质及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老舍的笔下的人物朴实亲切,看似简单,实则又具有深刻的内涵。
2、反映社会生活真实老舍以“活动描写”、“人物对白”、“人物心理描写”等作说,真实的描写当时社会中人物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生活中的苦乐,工作中的艰辛,家庭中的欢乐,老舍看似平淡的文字,却是一派热烈的活动气氛。
3、文学手法具有艺术性老舍有着独特的文学手法,他穿插说笑、调侃及幽默,语句变化自如,抒发了热情会友的情感,常用仿古文,对比文,有言尽意的运用语言,使得文章颇具艺术性。
4、独特的风格流畅有自然老舍的文章风格温和,文情并茂,文笔流畅自然,把原始中国文化和现代思想完美结合起来,新的文化思想在文字中被以有趣、温馨的方式体现出来。
二、老舍的风格老舍的作品通常以典型的情景描写开头,接着主要人物的思想、行动,最后取得生动的结果,以抒发特定情绪的温馨而又具有艺术性的语言和风格,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特色。
1、冷嘲热讽式幽默老舍的叙事风格常涉及生活,他采用冷嘲热讽式的幽默,对作品里的人物的性格、行为及言行,以及社会上的现象,进行了调侃与批评的同时,勿忘把人物的精神内核及行为原理描述出来,及表达风趣的言语和手法,把一种新的文学生活态度和文艺风格表达出来。
2、人物形象的显现老舍的文学形象丰富且耐人回味,尤其是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看出老舍借助文学的手段,把人物形象的复杂内涵表现出来,使人物们更加生动、真实,从而使文学作品的价值倍增。
3、社会生活的描绘老舍对社会生活的描绘非常了得,他采用简单而生动的笔触,真实地描述老百姓的生活,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图解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给读者以真实的视角,使思想更为深刻。
韩山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2018届)(英文)※※※※※※※※※(黑体三号加粗)韩山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浅谈老舍《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提要:老舍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他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
老舍先生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总是那么的清新活泼而又凝练隽永,幽默传神,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这在《骆驼祥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中的语言凝练含蓄,准确生动,幽默诙谐,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独特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骆驼祥子》之所以赢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赞誉,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要的位置,这与它的语言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俗白北京口语锤炼准确生动幽默人物语言老舍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贡献。
他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
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总是那么的清新活泼而又凝练隽永,幽默传神,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骆驼祥子》中的文字经过他的组织和调配,那语汇之丰富,字音之响脆,所表达的内容之深刻、准确、鲜明、生动,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之所以赢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赞誉,在现代学史上占有显要的位置,这与他的语言成就是分不开的!一、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艺术的热爱和熟悉。
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
强调文学语言的“俗”与“白",这既是老舍个人艺术风格的追求,也是他的语言观的支撑点。
老舍用字“俗”与“白”,当然不是他识字少,学问低,老舍先生在海内外的大学里任教多年,是三十年代的名教授之一.他中文和英语的根基极深,知识丰富而又不像展览字典似地穷卖弄,一心一意在深入浅出方面下功夫,把大白话处理得生龙活虎,花团锦簇.《骆驼祥子》中的那些文字都是明白如话,浅显通俗,如同清流的溪水那样自然流畅。
试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小说中所运用的幽默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具体作品,深入探讨老舍小说的幽默创作特点及其表现手法,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
幽默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它通过诙谐、戏谑的语言和荒诞、滑稽的情节,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小说中,幽默往往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能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讽刺。
幽默在老舍的小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作品增色不少。
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体现在多个方面。
老舍擅长运用讽刺手法来展现人物的矛盾与荒谬。
在《骆驼祥子》中,作者通过描写祥子与虎妞的婚姻生活,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祥子身陷婚姻的枷锁,却又幻想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作者用戏谑的笔触揭示了这一矛盾,使读者在捧腹之余,也能深入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还体现在诙谐的语言上。
他常常运用轻松幽默的对话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在《猫猫神和喇叭花》中,作者用“拦路抢劫”来形容两位老妇人争夺一只鸡的情景,使人忍俊不禁。
这种诙谐的语言为紧张的情节注入了轻松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乐趣,又能在轻松的语境中体味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老舍还运用滑稽手法来表现小说的幽默艺术。
他常常刻画一些荒诞滑稽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作品中的“笑点”。
在《小坡的生日》中,小坡的妹妹把自己打扮成“女皇”,摆出一副神气十足的架子,而小坡则扮演“臣子”,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作者通过这种荒诞的情节设计,以滑稽的手法展现出人物形象的童真与憨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忍俊不禁。
老舍小说的幽默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的作品常常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使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愉悦和享受。
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讽刺,也使人们在欢笑之余能够受到启发和教育。
老舍的幽默艺术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思考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1)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
这种幽默风趣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中无不充满幽默风趣的色彩,尤其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等。
(2)俗白精致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赏,并不是通俗易懂且不加修饰,直白浅露地对大众口味完全趋附、投合,而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的色彩。
老舍的“俗”不是“庸俗”之“俗”,而是通俗,即普通老百性的日常用语;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的白话,清浅通畅。
如《月牙儿》的语言就是“俗”且“白”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辞,但又于俗白中体现出一种精致之美。
(3)饱含温情老舍作品的语言温和而不过激,虽婉而多讽,但蕴涵心酸、饱含同情。
特别是对小人物的描写,老舍的语言是宽厚温和的善意的奚落。
老舍的温情在《济南的春天》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而是温暖可爱。
(4)富含潜台词主要体现在戏剧中,如《茶馆》的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充满了刀光剑影。
这些潜台词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5)浓郁的北京风味老舍的作品多用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充满独特的北京韵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离婚》中充满了“敢情”“瞎掰”“吃劲”以及“莲花白”酒、“杏仁茶”、“酸梅汤”等市民日常生活用语;《骆驼祥子》中关于洋车夫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北京地方风味等。
(6)“谈话风”式的语言老舍“谈话风”式的语言平易自然、简练明白、朴素随性,多用白描、极少雕琢。
老舍的语言风格
1、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2、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3、老舍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
《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
《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
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4、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
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驭北京口语的能力。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46 张玲一、研究目的及意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宛如烂漫云汉,群星璀璨,交相辉映。
老舍便是其中最灿烂、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
1925年,老舍开始正式进行创作,那时他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
在伦敦的五年里,他写了《赵子曰》、《二马》和《老张的哲学》三篇长篇小说,都是写一般市民的生活。
写这些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1930年老舍回到了国内,他先后在济南大学和山东大学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但仍然利用寒暑假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牛天赐转》、《大明湖》、《骆驼祥子》、《猫城记》;短篇小说《黑白里》、《微神》等;他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幽默、质朴简练的语言风格。
老舍个性色彩鲜明的语言,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同时也使老舍的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典范意义的白话作品。
老舍的作品对于研究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将结合老舍先生各个时代的作品,参考前人研究的成果对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加以分析并探究其成因。
二、文献综述引言老舍的语言风格体现在: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
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从北京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等。
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儿。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儿,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
描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教版教材中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人教版教材中收录了一些老舍的作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老舍的作品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白话风格: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的是白话风格,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他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
2.口语化表达:老舍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表达,使人物对话更加生动自然。
他注重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人物的口吻和用词选择,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的特色。
3.民间色彩:老舍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民间俚语、口头禅等民间语言,增加了作品的民间色彩。
他通过运用民间语言,使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和命运。
4.描述细腻:老舍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刻画,使作品更加生动。
他注重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社会背景的细微变化。
5.幽默风趣:老舍的作品中常常穿插幽默的对话和描写,给读者带来欢乐和轻松的阅读体验。
他善于运用幽默的笔调和幽默的语言,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
总的来说,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他运用白话风格、口语化的表达和民间色彩,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
同时,他的作品中描写细腻、幽默风趣,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老舍的文学风格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文学风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文学风格具有生动性、亲民性、语言独具特色和具有深刻思想性等诸多特点,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首先,老舍的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生动性,他的作品深入人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悟。
如《茶馆》中,老舍塑造的三十多个人物,都是鲜活的,他们的性格、言行、情感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读者仿佛能够和他们一起沉浸在茶馆里聊天、听戏、喝茶,感受着那种热烈、喧嚣的氛围。
其次,老舍的文学作品极具亲民性。
他的作品深入人心,表现的都是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如他笔下的雇佣军、小商贩、乞丐等形象,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处境和命运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老舍对于人性的描写,深刻刻画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普通老百姓的智慧和幽默,他的语言流畅自然,贴近现实社会,让人感到亲切又温暖。
此外,老舍的文学作品语言独具特色。
他在作品中巧妙运用北京方言,充满了本地的味道,具有极强的地方色彩。
同时,老舍的文字通俗易懂,富有情感和韵味,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
他的语言简朴自然,不刻意铺设华丽的词汇和修饰语,却又充满文化底蕴,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和特点。
最后,老舍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他的作品中,对人性、社会现实、历史发展等问题,他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度的洞察。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通过对祥子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对社会阴暗面的忧虑和反思,并为之呐喊和呼吁。
他的作品充满深邃的思想,引发读者对社会发展、人性探究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总之,老舍的文学风格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深入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底层群体和现实状况。
他的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思想深度,且有着独特的个性化风格,对于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无论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在对社会的深入把握上,老舍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典范之一。
骆驼祥子品析语言关于骆驼祥子的语音特色品析如下: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运用纯正的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世界永远充满活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作品总是那么的清新活泼而又凝练隽永、幽默传神,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这在《骆驼祥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中的语言凝练含蓄、准确生动、幽默诙谐,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独特,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真是令人叹为观止!(1)语言运用故意错位在正常的语言运用中,话语在语体、风格、方式上必须保持一致,才是得体的;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古语词、外语词、俗语词、专业用词等与现代常用词汇混用以及大词小用、句式变异等现象。
这是作家有时为了某种目的,在不致于被读者误解的前提下,故意造成语体风格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协调。
这种做法,常常使读者在阅读理解时发生心理转折,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对比、联想、推理,从而感受到作家这样使用语言的生动或幽默来。
这些词语、句式的变异使用形成了语体风格的不协调,也使话语产生了较明显的幽默感。
这种语用现象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俯拾即是。
杨宅用人,向来是三五天一换的,先生与太太们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
只有这个张妈,已经跟了他们五六年,唯一的原因就是她敢破口就骂,不论先生,哪管太太,招恼了她就是一顿。
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
“海式”“天津口”“苏州调”,可为南腔北调不绝入耳;“雄壮”“流利”“所向无敌”“英雄”等词语,褒义词贬用、大词小用,既体现了老舍先生语言的幽默,又极生动地讽刺了杨家的蛮横和欺软怕硬,令人捧腹。
在这里,老舍先生故意造成语体风格的不协调使人随时感到幽默,同时也让人感受幽默所带来的讽刺效果。
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老舍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
一、通俗易懂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
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
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
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
”《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
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
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二、简洁准确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
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
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
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
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
简洁明了的对白,将小说中人物的特点显现无遗,“懦弱、泼辣、粗俗、工于心计”的性格浸透下的封建宗法观念的中下阶层小市民,寂寞,不知所措的可笑行为跃然于纸上,让读者的心境伴随故事情节动荡起伏。
老舍的文学风格
老舍(1899年-1966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触摸。
1.现实主义风格:老舍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真实地刻画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他以鲜明的细节描写、真实的对话和生动的场景,展现出人物的生活面貌和社会矛盾,使读者深入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残酷和复杂。
2.对话与语言的把握:老舍擅长运用对话表达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情感。
他的对话生动自然,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社会地位。
同时,他对北京方言的运用也使他的作品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3.对底层人物的关注:老舍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贫困、艰辛和社会阶级冲突的题材。
他通过对底层人物的描写,呈现了他们的坚韧、勇敢和对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批判了社会不公和压迫。
4.善于表达人性的复杂性:老舍的作品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通过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喜怒哀乐等多个方面。
他不仅对人物的正面品质进行塑造,也展现了他们的弱点和错误。
5.笑与悲的交织:老舍作品中常常呈现出悲喜相间的情感氛围。
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人物的笑料,同时又透露出悲剧色彩。
这种独特的结合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老舍的文学风格注重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对话和语言的运用表达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他的作品
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又以幽默和悲剧的交织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一、本文概述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析老舍如何通过精湛的语言运用,将这部作品塑造成一个生动的社会缩影和历史见证。
我们需要认识到《茶馆》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对话的流畅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更是老舍先生对于北京方言的巧妙运用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
老舍先生通过对于北京话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让整个戏剧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老舍在《茶馆》中展现了其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他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王利发的世故圆滑,还是常四爷的正直不阿,或是秦二爷的豪放不羁,每一种语言风格都与其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社会揭示。
老舍在《茶馆》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俗语、谚语和歌谣,这些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些地道的语言表达,老舍成功地再现了清末民初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茶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茶馆》的语言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对白的生动传神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更体现在老舍对于北京方言的深入挖掘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上。
通过对《茶馆》的语言艺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茶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老舍的语言风格与特点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在《茶馆》中,老舍运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使得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真实感。
老舍的语言风格中,幽默与讽刺是两个显著的特点。
在《茶馆》中,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
四世同堂得语言特色《四世同堂》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口语化: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运用了大量的北京口语、俚语和方言,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道北京味儿。
这种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使得作品读起来亲切自然,同时也反映了老舍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
2. 生动描绘: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运用了丰富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在描写小羊圈胡同时,老舍写道“胡同里没有车马,没有喧哗,只能偶尔听到一两声犬吠”;在描写祁家大门时,他写道“大门虽敞着,可并不大开,因为门钉与门环已在暗中发出不便明言的响声”。
这些生动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北京的市井气息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3. 讽刺幽默: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运用了大量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对于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陋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例如,通过描写冠晓荷为了讨好日本人而不惜出卖灵魂的行为,讽刺了那些奴颜婢膝、卖国求荣的人;又如通过对祁瑞丰贪图金钱和权利的描写,批判了权力对于人的腐蚀作用。
同时,老舍的讽刺幽默也是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智慧的,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4. 叙事流畅:老舍在《四世同堂》中采用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以祁家四代人的命运为线索贯穿始终。
他的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情节安排紧凑,让人读起来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5. 富含哲理:老舍在《四世同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事件,表达了许多深刻的哲理思考。
例如在描述祁瑞宣的内心矛盾时,老舍写道“一个亡了国的人去给敌人鞠躬敬礼,还能有点人的气味吗?”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祁瑞宣的内心挣扎,也反映了老舍对于民族尊严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总之,《四世同堂》的语言特色丰富多样,既有口语化的特点,又有生动描绘、讽刺幽默、叙事流畅和富含哲理的表达。
这些语言特色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也使得老舍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
作者:李佳伦
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4期
摘要:老舍是我国的现代作家,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有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有不失温婉的戏谑与幽默,由文窥心,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体现在它的幽默,他的幽默不是哗众取宠的娱乐他人,而是让人在幽默的语言中体味不一样的情感,是笑中带泪的。
其次,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还受到地域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老舍出生于北京,他爱北京,因此,老舍的语言较多的受到北京方言的影响和,尤其是儿化音。
同时,中国古典文学对老舍的文学语言影响重大,使得他的语言简约凝练,且追求古典的声韵美,语言魅力自成一派。
关键词:老舍;老舍作品;文学语言;魅力
引言
老舍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其文学语言的魅力最大的特点在于真。
老舍真不是浮于表面的说事,他的真来自于他的经历深厚,能够抓到事情中最重要的东西,他的真让他有畅所欲言的需要和骨气,每每读他的语言,就觉得他的喜怒哀乐,似乎都要透过纸面向外扑散而来,像是一股不可阻遏的倾诉,里面的东西,没有半点掺水。
在《骆驼祥子》里,他虽处处以上帝地视角说话,可是却不会让人感到厌烦和多余,他擅于讲故事,同时又在讲故事当中,融入了他生命的精华的体验。
现代文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广泛接受外国文学而形成新的文学,对在这个的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老舍的作品也不例外形成自己民族特有的特点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1. 老舍及其作品概述
老舍是出生于清末民初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也是满族人,原名舒庆春,现代作家。
他是第一个纯粹用北京人的口语进行创作的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他写了一辈子的北京。
他笔下的北京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动荡,而随之变化的是生活在北京城下的百姓生活、命运与心理。
他的一生写过许多的作品,代表作有《茶馆》、《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对于老舍,冰心曾这样评价:“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在老舍的作品中包含了以下特点:(1)语言通俗幽默。
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似鲁迅的文章那般晦涩难懂,语言冷峻犀利,极具讽刺评判的意味,他的文章遣词造句浅显易懂,是任何人都可以读懂的,是真正的人民的文学。
同时,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常会出现幽默诙谐、机智俏皮的语言,但却有着别样的深意,使人在读他的作品时常常发中带泪。
(2)京味十足。
这是老舍作品的另一特点,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擅长描写老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通过对平民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描写反映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由小及大,让读者
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了解更深层次的含义,并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深思。
(3)主题鲜明,包含强烈的民族意识。
老舍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但他的“民族”不是个人民族主义,代表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他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高度统一。
在读他的作品时可以发现,他对与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思考,从而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族主义,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
2. 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
2.1语言变异
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语言被应用到文学创作中是会发生改变的,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其中的一个魅力就是语言变异,而语言变异又包含了一下几方面:
(1)词语的语音变异。
语言最为普遍的功能就是交际,大家通过语言来沟通交流,表达情感,这些是将语言的内在意义转化为外在的语音,简单来说就是遣词造句。
在文学作品语言中,通过词语的语音变异,可以将有的语句通过谐音化的表现来达到修饰语言、刻画人物的目的。
而老舍在他的作品中刻画人物时就采用了谐音。
(2)词语性类的变异。
词语性类的变异也可称之为词类活用。
虽然在传统的词语应用上,每一类的词语都有其固定的搭配和功能,但是在文学创作室为了使得文学作品的语言更适应情感的表达和文章的结构,有时就需要创造性地使用词语,对词语的词性作出适当的改动,使简单的词语拥有不一样的作用和意义。
(3)词语的义位变异。
词语的义位指的是词的最小意义单位,词语的义位变异就是词义的义项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超出了原有的意思。
(4)词语色彩的变异。
通常情况下,每一个词语都有其特定的意思,有着特定的使用语境。
但是,当词语的色彩发生变异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加强文章的语言突出的特点或使得语言的褒贬性发生转移,看似褒奖却实则暗含贬义,看似变又实则是在赞扬。
这样的语言生动而有诙谐,达到修辞的效果,老舍的作品中有许多类似的应用。
2.2京味儿语言
老舍作品中的文学语言魅力的另一表现就是京味儿语言,老舍也是京味儿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提起北京话大家就会联想到普通话,但北京话与普通话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尤其是京味儿语言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儿化音。
提到北京话大家都会想到儿化音,将儿化音运用到文学作品当中,能够更加的突出作品的风格和人物的性格。
尤其是在特别的语言环境中,儿化音会有不同的语义,虽然它是原有词语的儿化,但意义却不尽相同,形成了特别的魅力。
(2)幽默和大家气派。
京味儿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色彩。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融合了各方的文化因素,形成其固有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幽默和大家气派尤为突出,这点在老舍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3)大量的使用北京方言。
京味儿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使用北京的方言,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地域特征的语言,并且方言能够给人一种比较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更能够贴合读者的心理。
(3)浓郁的北京传统味。
自古以来北京就是历代王朝的都城,是政治文化中心,更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传统的民风民俗都根植于北京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老舍出生与北京,更是深受其影响,他作品中的京味儿语言极其浓厚。
(4)有北京乡土味儿。
京味儿语言并不是说单纯地采用北京方言,文学作品用京话堆砌而成。
这里的京味儿语言还要从北京乡土生活中取材,有着北京乡土味儿,这样的作品才更加接地气,充满烟火气息,贴近读者。
2.3欧化句式
现代文学史是变革的文学史,广泛的接受外国文化的熏陶,对国内的传统文化进行变革,老舍生活于这个时代,顺应时代潮流,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的最特别的语言魅力之一就是欧化句式。
老舍曾在英国生活过五年,受到欧洲文学的影响较大,但他的作品有没有完全地照搬凑周文学的特点和样式,而是取其精华,批判继承,融合中国文学的特点,将其民族化,形成自己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文学语言魅力,即欧化句式。
老舍作品中的欧化句式表现为:(1)将状语放在句首作为开头。
这是欧洲语言特有的特点,可以起到修饰主语的作用。
(2)主语在后一分句中出现。
中国传统语言一般采用的都是将主语放在句首,而老舍将主语放在后一分句中,可以起到强调主语的作用,引起读者注意。
(3)人称代词或指人的专有名词作定语。
在文学作品中采用这样的句式,可以再次强调主语,并对其作补充说明,加深读者的印象。
结语
老舍可以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它的作品或许没有太多宏伟壮阔的场面,但就是平事件的描绘,幽默诙谐的语言,最能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大家的共鸣,这也正是老舍作品中特有的文学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陈莉.从老舍的语言风格追溯其文化基因[J].青海社会科学,2009(6):83.
[3]刘照雄.说儿化[J].语言文字应用,2003(3):5.
[4]刘东方.论老舍的名族化语言观[J].东岳论丛,2007(28):93.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陕西西安 7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