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414.50 KB
- 文档页数:42
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从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下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大纲亦称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它是学科之“纲”。
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任务是:确认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语文学科的总的目的、要求和分阶段或分年级的目的、要求,提出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和语文教材编写原则,明确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考试标准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每次大纲的调整均产生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于当时国家对未来人才之要求。
每次大纲都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语文教学改革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全球经济竞争日趋剧烈的国际形势下,国家的发展愈需要教育的发展水平,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量的创新人才。
加快基础教育改革的速度已成为共识,因此,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的需要,用课程标准来替代大纲就显得尤其的必要了。
指导思想的转变教学大纲主要是面对教师,给教师提供教与学的内容纲要;课程标准主要是面对学生,给师生提供学生学习结果的纲要。
在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部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如“指导、使、开拓、发展、激发、培养、传授、训练、重视、提高”等,其动作行为的主语部分都是教师;而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表述里,通篇所使用的大量行为动词,其主语部分基本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转变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要求,目的是完全预定的,“目的”表示注重结果,同时有封闭化、简单化的弊端;课标提出的“目标”是基本要求,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且,目标表示注重过程,同时强调开放性、灵活性;有清晰的一面,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亦有不精确性。
如对识字量,阅读总量,背诵古诗文篇目的规定,作文次数是精确的量化。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门学科的知识、能力的范围和结构,体现了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
教学大纲一般有说明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每门学科的教学大纲既是本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又是本门学科教学的基本。
教学大纲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一、建国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建国至今,我国一共颁布了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他们是1952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订草案)》,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一)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由说明和“教学大纲”两部分组成。
这部大纲是学习苏联的产物,它的特点:第一,专辟一部分讲汉语教学,让儿童在语言实践中认识和运用语言规律等对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教学有指导意义。
第二,阅读教学采取讲谈法,把语文课讲的详而又详,这对加强阅读教学有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导致了后来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阅读教学进行串讲串问,繁琐分析课文内容的弊端。
但它还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教学大纲,也是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教学大纲。
(二)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部大纲的特点是:(1)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第一次明确了语文学科这一工具性的特点,回答了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
(2)强调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重视“双基”是1963年大纲的又一显著特点。
大纲规定,在小学阶段“使学生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在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制定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带有法律意义的文件。
课程标准以准则的形式,规定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编写的体系和结构,同时提出对教学的原则要求。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进行教学的依据,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于1950年颁发了第一部《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而从1956年开始到1992年间,连续颁发了5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直到2001年又改名为《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都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指导课程编制和教育活动的文件。
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法律的效应。
在建国以后将近50年的时间,广大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了“教学大纲”这一名称,进入21世纪以后,为什么要重新恢复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名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其名称解说和功能内容上究竟有何区别?1.从浅表层次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和政治形势有关。
解放以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受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影响比较大,因为欧美国家的这类文件叫做课程标准,因此我国也称为课程标准。
1950年颁发的第一部《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沿用的还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习惯名称。
从50年代初期开始,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经验被大量地引进,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名称自然而然地要和苏联接轨,因此1956年就按苏联的习惯改称“教学大纲”。
从1956年到1992年的36年时间里,国家教育部一共颁发过5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到了2001年,又重新启用“课程标准”的名称,颁发了新世纪第一部课程标准。
2.从深层原因看,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实质上表达的是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认识的变化。
“课程”和“教学”历来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领域。
什么是“课程”?根据辞海的解释,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
第三章: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语文课程设置情况,学习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方法: 讲述、自学课时:3课时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联系与区别课程标准又称课程纲要。
解放后我国曾长期使用是类似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大纲”(或“学科教学指导纲要”)。
1、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2、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所阐述的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3、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某项技能是否形成。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
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比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后,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本刊编辑部就此召开了“学习新课标座谈会”,学习中教师们提出了一些疑问,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请教了教育部有关部门和课程标准组的有关专家。
现将部分问题和专家解答简要整理如下(以后还将陆续刊载)。
问: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比较,有哪些发展?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此只能提纲挚领地简要回答一下。
《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有:(1)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等等。
新课标对《教学大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问:新课标颁布后,原有大纲还用不用?答: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课程改革实验采取‘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发挥实验区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
2001年至2003年,主要对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进行验证实验,并修改完善,成熟的课程标准将在全国推广使用。
2003年至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一至九年级分年段推广使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也就是说,现阶段,新课标是在实验区使用,新课标中提出的理念和目标是否恰当,还要看实验的情况。
要在实验成功(也许还要修改)之后,经教育部正式颁布,才会用新课标取代大纲。
问:新课标中有“语文素养”“语文综合素养”“基本的语文素养”等不同的说法,请问它们有什么区别?答:基本含义是“语文素养”,只是在某些地方为了强调某一方面的特点,加一个相应的限定词。
“语文综合素养”强调综合性;“基本的语文素养”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统一的指导。
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使学生培养正确的语言文字观念,掌握基本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识字与词汇a) 学习并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书写与基本意义。
b)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学习并掌握常见词汇的读音、用法及基本搭配。
2. 语法与句子a) 学习并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本规则。
b) 学习并掌握词汇的基本构词法。
c) 学习并掌握常用句型的基本结构和用法。
3. 阅读与理解a)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
b) 学习并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技巧,包括提问、主旨概括、细节理解等。
4. 写作与表达a) 培养学生正确、流畅、连贯的写作能力。
b) 学习并掌握常见写作题材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5. 口语与演讲a) 培养学生正确、流畅、自信的口语表达能力。
b) 学习并掌握演讲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景、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语言表达,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 任务驱动教学:通过设计具体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表达和互动交流能力等。
2. 作业考核:通过书面作业、阅读理解、听力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总结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时各项考核的综合评定,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时数教学时数根据不同年级和学期的具体情况而定,具体请参阅各年级学期教学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比较《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比较《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比较山东师范高校训练科学院周慧霞2000年3月训练部出台了《九年义务训练全日制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此次《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着眼于素养训练新理念,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大纲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但“修订后的大纲属于过渡性质,它保留了原大纲试用的部分,又留意到和基础训练课程改革的思路接轨。
它虽然是大纲的修订版,但是体现了很多改革的精神”。
随着我国基础训练改革的不断推动前进,2022年6月《国家基础训练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已初步形成。
在此基础上,2022年8月国家训练部又出台了各学科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即为其中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训练课程改革纲要》的详细体现,也是编写教材、老师教学和同学学习的重要依据。
“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了学校语文的课程理念。
首先,学校语文旨在正确把握语文训练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突出强调了语文训练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其次,主动率先提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综合性学习对培育同学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再次,强调语文训练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强调“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应当满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同学的需求,并能够依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整、更新进展”。
新的课程理念使课程标准具有截然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现代内涵。
首先,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始终实行一元化课程体制,语文教学的依据就是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超“纲”教学被认为是不符合要求的。
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课堂45分钟而提出的关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框架。
长此以往,人们习惯地认为课程就是在“大纲”规范下的教材,没有教材就没有学习,同样没有了课堂也就没有了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教版是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规划和指导的教学参考书。
本大纲旨在帮助教师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教版。
一、课程目标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教版的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具体目标如下:1.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能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 文学素养: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教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写作、听力、口语、语法等方面。
1. 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字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写作: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
3. 听力和口语:通过听力训练和口语表达,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 语法:学习基础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教版提倡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文并茂的案例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4.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总结: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教版提供了具体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参考。
小学各年级语文教学大纲一、绪论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小学各年级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进行论述,旨在指导语文教育实践,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一年级语文教学大纲1. 目标通过一年级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
2. 内容a)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辨别、听话理解和记忆的能力;b)说: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c)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感;d)写: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方法通过课堂教学结合游戏、歌唱、绘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 评价通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阅读理解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二年级语文教学大纲1. 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加强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
2. 内容a)听:培养学生听懂简单文段和故事的能力,提高听取信息和理解的能力;b)说: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c)读:培养学生正确、流利阅读的能力,增加阅读材料的难度,开拓阅读广度;d)写: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写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方法通过课堂教学结合阅读活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评价通过书写练习、口头表达和阅读理解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各项语文技能上的发展程度。
四、三年级语文教学大纲1. 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内容a)听:培养学生听力理解和表达能力,加强对信息的提取和运用;b)说:注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社交交流的能力;c)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d)写:培养学生准确、清晰的书写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写作创作。
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联系与区别课程标准又称课程纲要。
解放后我国曾长期使用是类似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大纲”(或“学科教学指导纲要”)。
1、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2、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所阐述的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3、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某项技能是否形成。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
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