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中国公民、个 体工商户以及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人员(包括无际 无国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
上述纳税义务人依据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 区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分别承担不同 的纳税义务。
居民纳税人
(1) 判定标准 ①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住所是指因户籍、
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而不 是指实际居住或在某一特定期内的居住地)
(5)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 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 20%的比例税率。
三、应纳税额计算
(一)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采用分项确定方法, 即以某项应税项目的收人额减去税法规定的该项目费 用减除标准(采用定额或定率扣除方法)后的余额, 为该项应纳税所得额。
费用扣除标准 1.工资薪金所得:月扣除3500元
2.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减除成本、费用及 损失。
3.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减除必要费用(即 每月3500元)。 4.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 产租赁所得:四项所得均实行定额或定率扣除,即:每
次收入额,4000元;定额扣除800元每次收人额>4000元 ;定额扣除20%。
所得来源地是确定某项所得是否征收个人所得税 的重要依据,但是所得来源地与所得支付地并不是同 一概念,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却不相同。这在判 断外籍来华人员的纳税义务尤为重要,高级管理人员 按支付地判断纳税义,而一般雇员按来源地判断纳税 义务。
二、应税所得项目与税率
(一)应税所得项目 应税所得项目,明确了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目
对于“次”的理解
②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 个人。居住满1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即公历1月1 日起至12月31日止,下同)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 36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