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生旦净末丑指的是什么
生旦净末丑是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
1、生指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大类。
除去红生和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扮相都比较洁净俊美。
2、旦指旦行,扮演的是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分为正旦、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花衫七类。
3、净指净行,俗称花脸或者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可分为正净、副净、武净。
4、末指末行,扮演的是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数挂有胡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老外一般扮演老年男子。
5、丑指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
包括文丑和武丑,文丑扮演的是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扮演的是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总结:
生旦净末丑是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末都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戏曲生旦净末丑的末代表什么
“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曲中的人物角色行当分类。
生指的是扮演男性角色的;旦指的是戏中的女性角色;净主要是性格较为突出的男子,丑是主要负责滑稽表演的角色,末是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大多数是挂须的。
每个行当中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与表演特色。
末又可细分为老生、老外以及末,像老生指的是所扮角色主要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而末指的是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比较小的中年男子。
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均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在北杂剧中,末称之为末尼色、末泥,泛指末本正角,和宋元杂剧中所称的“生”同,而和“末”的含义不同。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中的五个主要角色,也称五行。
生行,又分为老生、红生、小生、武生等。
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的剧中人,要口带胡须;红生:扮演勾红脸的须生;小生:扮演带雉翎的将侯、纱帽的官生、扇子书生、穷酸文人等;武生:戏中的武打角色。
旦行,又分为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刀马旦等,全是女性。
青衣: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花旦:扮演皇后公主贵族夫人等角色;武旦、刀马旦:扮演会武功的女性;老旦:扮演中老年妇女的角色。
净行,亦叫花脸,分为铜锤花脸、黑头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和摔打花脸。
末行,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
丑行,主要扮演丑角,分为文丑、武丑。
文丑:扮演文人和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清末民初,京剧艺术达到鼎盛,产生了一批不朽的艺术家和杰出作品,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的国粹艺术。
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介绍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华夏之艳冠”,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京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其中的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末丑。
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角色特点和表演风格。
生行当是京剧中的男性角色,通常扮演英雄、官员、壮士等形象。
生行当的表演风格以刚健、威武、阳刚为特点。
生角色的动作要求力度大、身姿挺拔,行走、站立时要显得有力而稳定。
生行当有很多具体的角色类型,如文生、武生、外行生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旦行当是京剧中的女性角色,通常扮演女主角、女侠、妃子等形象。
旦行当的表演风格以柔美、婉约、优雅为特点。
旦角的动作要求柔和、流畅,舞台上的步履轻盈、姿态优雅。
旦行当也有不同的角色类型,如正旦、花旦、老旦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净行当是京剧中的丑角,通常扮演憨厚、滑稽、幽默的形象。
净行当的表演风格以夸张、搞笑、活泼为特点。
净角的动作要求灵活、敏捷,舞台上的表情和动作要能够引起观众的笑声。
净行当也有不同的角色类型,如亮净、黑净、老净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末行当是京剧中的配角,通常扮演男性角色,如丞相、官员等形象。
末行当的表演风格以稳重、端庄、严肃为特点。
末角的动作要求稳定、大气,舞台上的表情和动作要能够凸显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末行当也有不同的角色类型,如正末、小末、老末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京剧生旦净末丑四大行当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生旦净末丑四大行当的表演形式和技巧都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创新,成为了京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四大行当的表演,京剧能够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吸引观众的目光,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京剧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戏剧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世人所称道。
在今天,京剧生旦净末丑的艺术传承依然在不断进行着,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
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每行当又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1]丑(丑角)文丑武丑三花脸彩旦2特色化妆编辑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
生旦净末丑古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旦、净、末、丑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戏曲艺术的代表。
它们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有特点。
在古代,这四大行当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形象,甚至被广泛应用到诗词中,成为了古代文人雅士们创作诗歌的灵感源泉。
在古代诗词中,生常常被描绘为英俊有为、风度翩翩的形象。
生的形象在诗词中经常被用来描绘男子的风采和气质,例如《满江红·写怀》中有“生如夏花之绚烂”等描述,展现了生的英姿飒爽,英俊潇洒的形象。
生的形象也经常被用来表达青年人的朝气蓬勃和豪情壮志,比如《琵琶行》中有“长安城里一少年”等形象描写,表现了生的青春活力和英勇豪情。
而旦则被描绘为温婉娴静、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
旦的形象在诗词中被用来描绘女子的美貌和温柔,如《绮怀》中有“旦暮情缠缠”等描写,展现了旦的娇柔动人和美丽动人的形象。
旦的形象也经常被用来表达女子的柔情似水和温柔娴静,比如《凤栖梧》中有“旦角婆娑”等描写,表现了旦的娇艳与温柔。
净则被描绘为狡黠灵巧、机智过人的形象。
净的形象在诗词中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机智和聪明,如《浣溪沙》中有“净白若云烟”等描写,展现了净的灵巧过人和狡黠机智的形象。
净的形象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聪明才智和机智过人,比如《浣溪沙》中有“净文斯卦”等描写,表现了净的聪明和机智。
丑则被描绘为耍宝调皮、滑稽可笑的形象。
丑的形象在诗词中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滑稽可笑和耍宝调皮,如《竹枝词》中有“北方丑不可与夷邓、函谷之北举也”等描写,展现了丑的耍宝调皮和滑稽可笑的形象。
丑的形象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低俗荒唐和滑稽可笑,比如《赤壁》中有“大汉无多让”等描写,表现了丑的滑稽和可笑。
这五大行当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古代诗词创作的重要元素。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象,为古代诗词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色彩。
生代表着阳光和热情,旦代表着温婉和美丽,净代表着机智和聪明,末代表着凄凉和悲伤,丑代表着滑稽和可笑。
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指的是什么
京剧中的生旦净丑指的是行当,也就是京剧中对于角色的划分。
其中,生泛指男子角色,主要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旦指各个年龄的女子角色;净指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丑指演滑稽人物,主要分为文丑和武丑。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但随着京剧的发展,末角融入了生角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四大行当,也就是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每个行当都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也有典型的代表角色,从而衍生出了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
京剧中对于角色的分行十分细致,早先分为十行,后来才归并为生旦净丑四行。
各类角色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气质与性格的不同,都有固定的脸谱、扮相和服饰,各行角色的舞台动作也都有规范。
生旦净末丑的末是啥
生旦净末丑的末是扮演中年的男子。
而其它的“生”指的是扮演男性角色;“旦”指的是戏中的女性角色;“净”主要是性格较为突出的男子,“丑”是主要负责滑稽表演的角色。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京剧分生旦净末丑四大类说明方法一、引言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于世。
其中,生、旦、净、末、丑是京剧中的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表演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生旦净末丑四大类说明方法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京剧的艺术魅力。
二、生行当生行当是京剧中的男性角色扮演者,代表了男性的正面形象。
他们的表演风格以刚毅、豪迈为主,通常扮演英雄、君子、将军等角色。
生行当的表演方式注重形神兼备、威严大气,通过动作、音调和嗓音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1.服装和妆容通常,生行当的服装以中国古代官服为主,色彩鲜艳。
妆容上以红色为主,突出男子气概。
2.动作和舞蹈生行当的动作和舞蹈注重力度和雄姿,常常表现出刚猛有力的形象。
特别是在表现武打场面时,生行当需要展现出卓越的身手和灵活的动作。
3.声腔和唱腔生行当的声腔较为庄重,音调高亢,嗓音沉稳有力。
唱腔上多采用激昂的曲调,展示出角色的豪迈和英勇。
三、旦行当旦行当是京剧中的女性角色扮演者,代表了女性的形象和情感。
她们的表演风格以柔美、娴静为主,通常扮演仕女、贵妇、公主等角色。
旦行当的表演方式注重婉约、细腻,通过动作、音调和嗓音来展现角色的独特魅力。
1.服装和妆容旦行当的服装以华丽、绚丽为主,常常采用丝绸、绸缎等材料打造。
妆容上重点突出女性的娇美和高贵。
2.动作和舞蹈旦行当的动作和舞蹈注重流畅和柔美,常常表现出优雅的姿态和婀娜的身段。
她们的舞蹈动作优美动人,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3.声腔和唱腔旦行当的声腔柔美婉转,音调甜美。
唱腔上多采用细腻的曲调,展示出角色的温婉和柔情。
四、净行当净行当是京剧中的丑角角色扮演者,代表了戏剧里的滑稽和幽默。
他们的表演风格以搞笑、夸张为主,常常扮演笑料人物、丑恶角色等角色。
净行当的表演方式注重夸张、活泼,通过动作、音调和嗓音来展现角色的滑稽和幽默。
1.服装和妆容净行当的服装色彩艳丽,通常使用光线材料打造。
生旦净末丑末代表着什么
1、生是指生行;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
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
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
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
2、旦指的是旦行,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
旦行分为青衣(正旦)、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花衫。
3、净指的是净行,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
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
净行可分为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
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
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
4、末行: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
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
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5、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
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
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生但进末丑按传统习惯,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生旦净末丑对“宫商角徵羽”,因为“生旦净末丑”和“宫商角徵羽”都是中国的传统国粹;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
生旦净末丑是中国京剧戏曲里的人物角色行当分类;生一般是正派的中老年男子,旦指戏中的女性角色,净主要为性格比较突出的男子,丑是主要负责滑稽表演的男子。
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中国戏曲表演有行当之分由来已久。
早在唐朝的参军戏中,就有“参军”、“苍鹃”两个固定角色。
在宋元杂剧和明传奇时代,有“杂剧十二科”之说,角色分为: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老旦、正旦、小旦、贴旦、杂。
1790年徽班进京时,徽剧有九门角色: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
继徽斑之后进京的汉剧,角色最为齐整,分为十门: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
这是京剧形成以前行当划分的情况。
京剧自形成以来,在行当的划分和归类方面,经过了几次变化。
最初京剧的行当,划分为“十行角色”,即: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
稍后,又有另外一种“十行角色”的说法,即“生旦净末丑,跟头(筋斗)上下手”,其中的“跟头”、“上下手”都属于武行,这种说法,实际上只是六个行当。
本世纪20年代,“梨园公会”(京剧演员的组织)曾将京剧演职员分为“七行七科”。
舞台演出人员分“七行”:老生行、小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武行,流行。
“武行”是演武戏时的各类配角。
“流行”是演出时打旗、跑龙套的演员,又称“文堂行”,除打旗、跑龙套外,还兼演各种男性零碎活。
京剧的生旦净末丑各代表什么人物京剧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不是很熟悉了,里面的人物分为生旦净末丑这些角色,代表不同的人物。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京剧的生旦净末丑各代表什么人物,谢谢阅读。
京剧的生旦净末丑各代表什么人物1.生行京剧中的生行指男性角色,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一般都以唱工为主,也有一种做工老生,专以念白和表情见长,代表人物是周信芳。
另外,有些唱做之外还注重兵器武打的老生,叫文武老生。
小生指青年角色,又细分为巾生,穷生,官生。
小生中有三大著名流派,代表人物分别是姜妙香,俞振飞和叶盛兰。
武生指会武艺的人物,分为长靠和短打两种。
武生还可分出武老生,指年纪大的武生。
武小生指年轻的武生,周瑜风流潇洒而在战场上又是手持兵器的武小生,因此这种角色被称为文武小生。
2.旦行旦指女性角色,按年龄分为老旦和小旦;按性格分青衣和花旦;按武功可分为武旦和刀马旦。
老旦指一般老年妇女,唱与念用真嗓,近似老生,动作比生角带有女性色彩。
花旦代表性格活泼,天真和泼辣的青年女子,服装以袄裤为主,表演上着重京白与各种动作。
武旦,顾名思义是指会武艺的女性角色。
其表演动作既要英勇善战,又要婀娜多姿。
打破青衣与花旦的界限,兼有二者特点并吸收了刀马旦表演特点的一个新行当“花衫”是王瑶卿和梅兰芳所创,便与表现更多不同的妇女性格。
四大名旦老师王瑶卿把他们表演特点概括为4句话:梅兰芳的‘相’,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此外,还有一些未被归类推选,但功力深厚,艺术成就较高的坤旦,满台升辉,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3.净行也叫花脸,因为脸上涂抹大量颜色,是性格与相貌有特点的男性角色。
用宽音,鼻音和假音演唱,讲究胸腔和颅腔的共鸣,一般多念韵白。
重唱工的净叫“正净”,也叫“大花脸”或“铜锤”。
侧重表演身段,功架与对白的净叫“副净”,也叫“架子花”或“二花脸”当今最有名的演员是袁世海。
净的表演程式是最夸张的,尤其是脸面的化妆,涂上各种图案和花纹。
生旦净末丑哪个是女的问题:?答案:旦【相关阅读】生旦净末丑概述中国戏曲中人物主角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主角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主角;“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主角。
生:男性小生老生武生旦:女性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净:花脸末:年纪较大男性丑:丑角文丑武丑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到达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
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主角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主角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
“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构成比较。
“净”、“丑”主角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主角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
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
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
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一样,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
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
戏剧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生行,扮演的是男性角色;这里面又有老生(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年轻英俊的男性),武生(勇猛战将),红生(红色脸谱的老生)等等。
也就是说戏剧中的男性角色基本上都可以称为生。
旦行,扮演的是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这里面又分为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武旦(勇武的女性),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等等。
基本上也是涵盖了全部的女性角色。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扮演男性角色;这里面分为正净(地位较高的忠臣良将),副净(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武净(武打为主的角色)。
总的来说净扮演的角色都是正面男性人物。
末行,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后归入生行;一般都是有挂须的。
而在宋元南戏中末则还有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人物,简单来说就是要给戏剧进行一个报幕。
这在不同的戏剧中不同的朝代中也都是不同的。
丑行,男女都可,又叫小花脸、三花脸。
多为制
造喜剧效果的角色,因为丑角的形象多是在鼻梁上抹
一小块儿白粉,所以有些也把丑行叫成“小花脸”。
主要是分为文丑和武丑。
文丑指的就是伶俐风趣或阴
险狡黠的角色,而武丑指的就是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
的豪杰义士。
京剧角色生旦净末丑介绍
京剧的角色包括生、旦、净、末、丑五种。
生:有雄性生、雌性生之分,它们在舞台上一般都是年轻人,主要表现青涩热情、用眼睛表达弹颤情怀或隐喻对某种情感的表达,用身体动作表示健康活泼;有的特殊角色假扮老人,用老人的艺术表演手法表现。
旦:又叫雌主角,是营造故事情节和提供爱情或情爱线索的主要角色,有雌性生角色演员扮演;因担当着重要的表演任务,使演员要具备戏剧的表演能力及艺术的雅量,以容貌、眼神、表情等表达着中性的特征。
净:是京剧舞台上最伟大的角色之一,由男演员扮演;它们的演唱主要以宋词为主,大致可分为离合宋和追随宋两类;表演“净”的演员,能把精力集中于歌以外的舞蹈,吟唱歌曲和节奏表演,情绪表演也要活跃,富有表现力和变化性;
末:又叫“少男末”,出场后头戴执佩,映衬出一种英俊、燃烧的青春气息,主要表现大胆行动、浪漫游刃有余;动作灵动,技巧轻灵,既能运用气势,又能营造幽雅清新的情调,表演时需注重情绪交待;
丑:又称伴舞丑,主要负责表演某些轻杂角色,把舞台热闹和有趣的艺术气氛表现出来,主要以滑稽笑脸、灵动舞姿、轻轻从艺等舞
姿表现,同时又不失其非凡大气,把笑声、无穷的艺术表演带入戏剧台前。
生旦净末丑的丑指的是什么
生旦净末丑的丑指喜剧角色。
丑行一般是指戏曲中的喜剧角色,他们一般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数情况下扮演滑稽调笑的人物。
同时,丑行也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
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丑行,也称小花脸、三花脸,分文丑、武丑。
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
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多为活泼伶俐、精明干练、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等角色。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中角色扮演的一种说法,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它们所代表的角色互不相同,比如生就代表了很多,比如老生、武生、小生等等。
生所代表的多半都是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
比如提到的武生多半指的是绿林好汉或者是武艺超群的勇猛战将。
而旦则代表着女性角色,比如正旦,又叫青衣,多半时候都代表着那些端庄典雅的女子。
净则代表着花脸,不过多半都是男性角色,比如正净,就是多数代表着忠诚良将。
末则代表着男子角色,但是一多半都是那种上了年纪的男子。
丑则代表着滑稽人物,多半都是小花脸或者是三花脸。
生旦净末丑的人生感悟1. 生就像一场冒险,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你看那刚出世的婴儿,不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描绘吗?比如我小时候,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这就是生的魅力啊!2. 旦啊,那是美丽与优雅的象征。
就像舞台上的花旦,一颦一笑都那么动人。
咱生活中不也有这样的女子吗,那举手投足间的韵味,真让人陶醉呀!3. 净,多鲜明的角色!那不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直率豪爽的人嘛。
就像我那个朋友,说话做事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真是个“净”角儿!4. 末,看似不起眼,却有着自己的坚守。
就如同那些默默在幕后工作的人,没有他们哪来台前的精彩呢?想想每次活动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不就是末吗?5. 丑,可别小瞧了丑角呀!他们能带来多少欢乐呀。
像喜剧演员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给我们带来笑声,难道不是生活中的丑角吗?我上次看的那场表演,那个丑角可把我逗得不行!6. 人生如戏,我们都在生旦净末丑中不断转换角色。
有时候我们是生,充满希望;有时候又像旦,展现美丽;或者像净,直爽坦率。
这不就是生活的精彩之处吗?7. 生旦净末丑,各自有各自的精彩。
我们难道不应该像他们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吗?难道要默默无闻地过一辈子?8. 想想那些京剧演员们,把生旦净末丑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活出自己的特色呀!不然多无趣,就像吃饭没味道一样!9. 生旦净末丑的人生,才是丰富的人生。
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这不就是一场最精彩的大戏吗?1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旦净末丑,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我们要珍惜每一个角色,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我的看法,很简单,也很实在!。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行简称“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简称“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
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行简称“末”。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
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行简称“丑”。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所以我们在讲京剧生行的时候,应该顺便把生和末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给大家介绍一下。
因为在元杂剧里,末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明清传奇里,末也是一种重要的行当,汉剧行当中的末行,就延续了这个传统。
即使在京剧已经成熟甚至繁荣的时期,在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很多剧本结集(叫作《戏考》、《戏典》),或是论述文章,在标示京剧行当的时候,也还是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种行当(包括“贴旦”在内)。
如果不解释清楚,很多人对于末行为什么与生行合并,就不理解了。
关于末行的情况,我们在谈到生行中的老生分类时再给大家介绍。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
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内行术语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总体上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一个行当还都可以细分,如生分为老生,演中老年男性;小生,演青年男性;娃娃生,演小男孩;武生,演武戏中的男性。
小生中又可分为扇子生,翎子生,武小生,穷生等。
旦行中分为花旦、青衣和老旦。
武戏中有武旦和刀马旦。
四大名旦当中,梅兰芳、程砚秋都属于青衣,荀慧生属于花旦,而尚小云实际是身兼数行,一般来说,青衣以唱为主,花旦念占较大比重,而刀马旦、武旦以打为主。
尚小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唱、念、做打并重,每一样都很擅长,在表演当中,也是唱念做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前一场唱,下一场念,再下一场打,这是一个单独的行当,叫做“花衫”,除尚小云外,刘秀荣、关肃霜也应算是花衫演员。
一般来说,各个行当各有其相应的角色,但也有时候会发生错位。
如三国戏中诸葛亮是老生,周瑜是小生,而实际上周瑜比诸葛亮的年龄大,赤壁之战时,周瑜33岁,诸葛亮27岁(二手资料,未经考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的性格老成持重,而周瑜雄姿英发,由此可见,一个角色由什么行当演员应工是由角色的性格特点决定的,其次才是年龄。
比较为难的是唐僧这个人物,按年龄来说应该是小生,但他性格上又极为老成,但唐僧又不能戴胡子,老生也不合适,因此唐僧多是老旦应工,而唐僧的性格上也的确有点像老旦。
孙悟空有时是武生应工,有时是武丑应工。
还有霸王项羽,有武生霸王和花脸霸王的区别,最开始的时候是花脸霸王,自从杨小楼和梅兰芳演了霸王别姬以后,武生霸王成了主要的形式,后来,从金少山开始,花脸霸王又多起来了。
我们看看字典里的解释:
生: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小~。
老~。
武~。
旦: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
花~。
净:中国传统戏剧扮演男人的角色名:~角(亦称“花脸”、“黑头”)。
丑:传统戏剧角色名:~角。
~旦。
末: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
副~。
外~。
~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如果没有专指,不要总是以京剧一统江湖。
生: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小~。
老~。
武~。
旦: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
花~。
净:中国传统戏剧扮演男人的角色名:~角(亦称“花脸”、“黑头”)。
丑:传统戏剧角色名:~角。
~旦。
末: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
副~。
外~。
~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河南豫剧和曲剧的区分: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
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
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
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
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
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豫剧流派分祥福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四派。
其中,豫东调和豫西调占主导地位。
豫东调多用假嗓,声音高亢欢快,兼之多夹花腔,故它以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见长。
豫西调则多用真嗓,悲壮低缓,又多夹哭腔,故长于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曲剧: 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
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
曲剧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
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这是两个不同的剧种,主要区别是唱腔不同,伴奏的乐器也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