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

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

一、引言

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

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巴登斯贝格曾在《比较文学杂志》中撰写了著名发刊词“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他批判性地总结了学界的观

点并提倡系统采用严密考证的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和法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并与阿扎尔一起推动了该学派的发展。

梵?第根的经典论著《比较文学论》全面阐述了法国学派观点,其中包括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即比较应摆脱美学的含义而取得科学的含义。他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输出者、传递者和接受者。1954年法国成立“比较文学协会”,标志法国学派的正式成立。在法国学者看来,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文学史的分支。

作为科学的比较文学可按照文学跨国界传播的环节∶放送、传递、接受分为渊源学、媒介学和流传学三个大的范畴。法国中心论是一种固执的民族主义情结,这决定当年的法国学派从民族文学突破出去,研究了一圈后,又回到民族主义的自我满足之中,致使法国学派作为比较文学的开创者却一度演变为比较文学进一步拓展的“障碍”。

2、美国学派

美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牧师沙克福德早在1871年在康奈尔大学就作过《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1899年在伍德贝里倡导下,哥仑比亚大学创办了第一个比较文学系;1903年《比较文学杂志》在美国问世。此后,巴尔登斯伯格和弗里德里契在1950年合编发表的《比较文学参考书目》为比较文学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的问世标志着美国学者开始在比较文学领域迈出了自己的步伐。美国学者继承了20世纪人文学科语言学转向的潮流,将形式主义的文本研究加以有效地本土化,以新批评为主导方式敞开了自己的文化立场。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更是比较文学领域的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韦勒克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发言,他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脱离不了文学性,文学作品是差异性的有机体,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

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美国学派第一次认真对待了“比较”和“文学”。雷马克1962年发表的《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全面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他从比较文学的定义入手,指出“比较文学是超越某一具体国家的局限去研究文学,研究文学跟其他知识和信仰的领域(诸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其他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1969年奥尔德里奇在《比较文学论文选集》中更是清晰地提出了“平行研究”的主张。

美国学派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旨在打破法国学派的局限,将有实际接触和影响的两国或多国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或艺术门类加以比较研究。然而美国学派在自身理论的建设中不够严谨周密,对研究范围的划分模糊,受形式主义影响,且过分强调“美学价

值”以至将难以用美学研究方式解决的东西加以简单排斥。

3、中国学派

不管是法国学派还是美国学派,由文化的异质和学者个体的局限性、狭隘的民族性,因此西方比较文学研究始终脱离不了“西方中心论”的思维模式。然而世界是一个整体,较文学领域若离开东方学者的参与研究,若忽略了非英语文化区域的文化及文学资源的渗透,那么这种研究因没有达到比较文学旨在“跨越”和“打通”的目的,而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的比较文学研究,它的学理意义就自然值得怀疑。而以跨文化研究为特点的中国学派。

1983年,在天津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比较文学会议。会上,我国老一代学者季羡林、杨周翰、贾植芳、朱维之等人积极呼吁和极力主张建立比较文学中的“中国学派”。他们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通过扎实的实践和不断的开拓,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道路。90年代,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问题再度成为我国广大中青年比较文学学者们热议的焦点。

“中国学派”的提出,“正是为了清除不仅在西方,也包括在东方都存在的欧洲中心主义,重估与科学认识非欧洲国家,尤其是中国自身文学及其文化体系,以更客观地沟通中外文学与更正确地把握其规律”。中国大陆学者以跨文化对话作为新的研究范式,在探讨东西方文学异质性,即特色

性、独立性和话语权等层面的探讨进行问题研究,取得了异同方法论的成熟;在倡导多元互补、互为参照、互为主观、互为语境等层面展开东西方文化及文学核心范畴的追溯和对比,取得了跨文化对话的入口。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阶段[J].中国比较文学,2001(3).

[2]谢会昌.论比较文学的目的性[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2).

[3]查明建.近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理论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1997(4).

[4]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2 论吴宓的比较文学观

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人,著名学者。早年就学于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1917年至192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留学,专攻欧洲文学和比较文学。回国后曾在多所大学任教,率先开设比较文学课程,主编《学衡》杂志和《大公报·文学副刊》。50年代后任重庆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吴宓是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为开创和发展现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从

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时代的限制和吴宓毕生坚持古典主义的学术思想,他的比较文学观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古典主义的倡导者

吴宓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期,深受他的老师白璧德的影响。白璧德(IrvingBabbit ,1865 —1933 )是美国“新人文主义”(NewHumanism)文学运动的著名领袖,在哈佛大学讲授法语文学和比较文学。他提倡古典主义,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持批评态度,呼吁回到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去,强调文学在保存传统价值方面的作用。吴宓本来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初叶的境遇充满了忧虑,到美国留学后,他从小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白璧德的学说不谋而合,使他从白璧德的学术思想中找到了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和话语力量。可以说,自留美时期起,白璧德的深刻影响就贯穿了吴宓的全部文学生涯。

吴宓1921年回中国后,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正努力吸收西方的思想,与传统守旧势力形成激烈对峙的局面。吴宓以在美国留学的亲身经历,认为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是非常必要的,问题在于怎样吸收。他指出:“今日中国文字文学上最重大急切之问题乃为‘如何用中国文字表达西洋之思想;如何以我所有之旧工具,运用新得于彼之材料。’”(注:吴宓:《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周年纪念》,首发于《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后载《学

衡》杂志第65卷(1931年),又收入《吴宓诗集·卷末》,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他写于1928年的《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是一篇关于中西文学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论文。文中介绍了法国“七星诗社”的文学主张,讨论了中国白话新文学运动与法国“七星诗社”运动的异同。

“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的诗人团体,作为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影响的文学革新运动的产物,其宗旨是:研究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提倡摹仿希腊拉丁作家,并以此作为借鉴,对法国诗歌进行革新。马莱伯(Francoisde Malherbe,1555—1628,吴宓译作“马勒尔白”) 是法国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以作品格律严谨和用词纯正著称,对“七星诗社”的文学主张持批评态度。吴宓认为,从表面上看,中国新文学运动与法国“七星诗社”运动所涉及的问题有共通性,二者都是要尽量吸收外来影响以创造本国的新文字新文学,因而前者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很像后者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之间的关系;然而在实质上,两者却大相径庭,前者试图创新,而后者实为复古。据此,吴宓认为,中国的韩愈和桐城派更适合与法国的马莱伯相比:“韩昌黎提倡古文,而后世之桐城派严立义法,于各种不见于古书而不甚常用之字面,概不许阑入文中。

此其注重纯粹之文字与精严之规律,与马勒尔白之主张亦多有合也。”(注:吴宓:《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周年纪念》,

首发于《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后载《学衡》杂志第65卷(1931年),又收入《吴宓诗集·卷末》,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在比较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作了归纳:“夫古今中西论文字文体者虽多,其结论要必归于明显雅正。

已达此鹄,则美与用合一。而文字之能事尽矣。”(注:吴宓:《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周年纪念》,首发于《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后载《学衡》杂志第65卷(1931年),又收入《吴宓诗集·卷末》,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吴宓因坚持其古典主义立场和受时代限制等原因,对于中国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持批评态度,认为这一场革新运动与他所追求的“明显雅正”、“文字纯粹”和“规律精严”等目标背道而驰,是“芜杂零乱”,“漫无标准”:“解放之事尚未终,吸收西洋文化学术之功尚未成,而日常所见之书籍文报中,已有‘射他耳’(即satire ——笔者注) ‘幽默’等不能了解之名词,‘吹牛’‘呆膀子’等市井污秽之俗语,‘前提’‘场合’等误解其义之译辞。”

他认为这是“支离破碎”、“迷乱心目”(注:吴宓:《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周年纪念》,首发于《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后载《学衡》杂志第65卷(1931年),又收入《吴宓诗集·卷末》,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他甚至认为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失之偏激,对中华民族有害,说他“之所以不慊于新文化运动者,非以其新也,实以其所主张的道理,

输入之材料,多属一偏,而有害于中国之人。”(注:吴宓:《论新文化运动》,载《中国留美学生月报》1920年。)今天我们来看吴宓当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持的批评态度,可以发现其局限性十分明显。

且不说“幽默”、“前提”和“场合”等词语早已在现代汉语中广泛运用,用现代汉语创作和翻译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已经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认同和肯定,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使是用吴宓当年提出的标准来衡量,这些优秀作品也完全符合。

二、“溶铸中西文化精华”

吴宓的比较文学观植根于他主张“溶铸中西文化精华”的思想。20世纪初叶,中国经历着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亡国灭种的危险。吴宓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西方文化修养的基础上产生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大力提倡“保存国粹,倡明欧化,融汇贯通”,这也成了其比较文学观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

他指出:“西洋真正之文化与吾国之国粹实多互相发明,互相裨益之处,甚可兼收并蓄,相得益彰,诚能保国粹而又倡明欧化,融汇贯通,则学艺文章必多奇光异彩”(注:吴宓:《论新文化运动》,载《中国留美学生月报》1920年。)。而这“融汇贯通”乃至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则是创造和发展中国的新文化:“今欲造成中国之新文化,自当兼取中西文

学文化之精华而溶铸之,贯通之”(注:吴宓:《论新文化运动》,载《中国留美学生月报》1920年。)。这里他所谓的“精华”即是指东方和西方的传统文化。

在东西方传统文化的融汇贯通方面,白璧德始终对吴宓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白璧德认为,新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体现在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中,体现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也体现在以佛陀为代表的佛教教义中,他将此视为人类文化的精髓和医治现代文明疾病的良方(注:参见 Irving Babbitt:Literature and American College, 1908.),吴宓在白璧德的影响下,提出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中国之文化以孔教为中枢,以佛教为辅翼;西洋之文化以希腊罗马之文章哲理与耶教融合孕育而成。

今欲造成新文化,则宜予以上所言之四者为首当着重研究,方为正道。”(注:吴宓:《论新文化运动》,载《中国留美学生月报》1920年。)吴宓力主对中西文化“宜博采东西,并览古今,然后折衷而归一之。”(注:吴宓:《沧桑艳传奇序文》,载《吴宓诗集·卷末》,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为达此目的,他对世界主要文化体系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1.西方源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2.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统;3.印度哲学与佛学传统;4.中国孔子哲学与儒家传统等。吴宓大力提倡的“博采东西,并览古今,折衷归一”

这条准则,涵盖了他毕生从事的文学、文字、哲学和历史等研究,以及诗歌创作和翻译实践等诸方面,在比较文学领域也有鲜明的体现。

如在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方面,他主张打破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界限,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具有的道德和伦理作用。通过对中西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对比研究,颂扬真、善、美,提高学生(读者)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使他们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真假,贤愚。他在体现其学术体系的《文学与人生》中标举出文学的十大功用: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情,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注:吴宓:《文学与人生》第59—68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其中为首的“涵养心性”和“培植道德”就体现了吴宓对文学活动中精神和道德的重视,其他几点也体现了其“溶铸中西文化精华”的一贯主张。吴宓主张通过“沟通东西文化”进而在文学研究方面实现“破除畛域,观其同异。”(注:吴宓:《文学与人生》第68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他的比较文学观正是植根于这样的思想文化基础。

这一基本观念,贯穿于他的《红楼梦》研究、《文学与人生》等著述和他开的课程“中西诗之比较”中(注:见李赋宁:《怀念恩师吴宓教授》,载《回忆吴宓先生》第1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三、融汇中西的诗学观念

吴宓的诗学观念融汇了中国和西方的诗学传统,主要反映在他写的《诗学总论》、《空轩诗话》、《余生随笔》和《英文诗话》等文章中,外国诗人专论如《论安诺德之诗》、《论罗色蒂女士之诗》和《罗色蒂诞生百年纪念》中,以及他翻译的《论韦拉里说诗中韵律之功用》(Paul Valery,1871—1945,现通译“瓦雷里”)等外国诗学译著中。吴宓对“诗”的定义是:“诗者,以切挚高妙之笔,具有音律之文,表示生人之思想感情者也。”(注:吴宓:《诗学总论》,载《吴宓诗集》第51页,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他认为在文学的各门类中,诗歌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感化功能:“益诗者一国一时,乃至世界人类间之摄力也,其效至伟,以其入人心者深也。”(注:吴宓:《余生随笔》,载《吴宓诗及其诗话》第19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吴宓出于长期郁结的民族忧患意识,针对当时中国的落后状况,尤其强调诗歌在弘扬中华文明、焕发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国人欲振兴民气,导扬其爱国心,作育其进取之精神,则诗宜重视也;而欲保我国粹,发挥我文明,则诗宜重视也……欲使民德进而国事兴,则诗尤宜重视也。”(注:吴宓:《余生随笔》,载《吴宓诗及其诗话》第19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将诗歌与焕发民族精神及振兴国运联系起来,这或许是比较诗学在吴宓的比较文学观中,以及诗歌与诗学

在吴宓的文学生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诗人的学识品德产生出高尚的思想感情,刻苦的推敲磨砺形成优美严谨的格律,这两者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前提:“故善为诗者,既博学行德,以自成其思想感情之美;更揣摩谙练,以求得韵律格调之美。夫然后其所作乃璀灿深厚,光焰万丈。中国之屈原、杜甫,西方的但丁、弥儿顿,皆是也。”(注:吴宓:《诗学总论》,载《吴宓诗集》第51页,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吴宓认为中外诗歌都具有“以情动人”的共性:“文重思想,诗重感情……故文主以理服人,而诗则主以情动人。”(注:吴宓:《诗学总论》,载《吴宓诗集》第51页,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优秀诗作必然是“其理最真,其情最挚,其词最显,其动人最广且深”(注:吴宓:《余生随笔》,载《吴宓诗及其诗话》第19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在上述诗歌的两个重要前提中,吴宓非常重视诗歌的形式与格律,他曾系统地比较了中西诗歌的格律节奏,分析了希腊拉丁诗、英国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在韵律节奏方面的异同之处,强调严谨的格律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参见吴宓《诗学总论》,载《学衡》杂志第九卷及《吴宓诗集·卷末》)。

他在《希腊文学史》中以专章对荷马史诗与中国弹词作了详细的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在内容、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很相似,应当以中国弹词的形式来翻译荷马史诗;在其

他章节中还对古希腊希霄德(Hesiod)的教训诗和中国古代的教训诗作了比较研究(注:参见吴宓:《希腊文学史》,载《学衡》杂志第13、14期(1923年)。)。

应当看到,他所标举的“理真情挚,词显动人”的诗作,是指那些符合传统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中外格律诗。基于这样的准则,吴宓在他的著述里涉及的众多中外诗人中,实际上有所轩轾:“吾于中国之诗人,所追慕者三家,一曰杜工部,二曰李义山,三曰吴梅村……。吾于西方诗人,所追慕者亦三家,皆英人,一曰摆伦或译拜轮Lord Byron,二曰安诺德Matthew Arnold,三曰罗色蒂女士Christina Rossetti”(注:《吴宓诗集·卷首自识》,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吴宓在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注意吸取中西经典诗歌的精华:“掇莎(即“莎士比亚”)、米(即“弥尔顿”)之菁英,扬李、杜之光焰,创为真正之新诗。”(注:缪钺:《读吴雨僧兄诗集》,载《吴宓诗及其诗话》第17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他所喜爱的西方经典诗歌直接影响着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如他的《西征杂诗》(1927年)就是仿效英国诗人拜伦(G.G.Byron)的《哈罗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的产物,他在其前言中详细地说明了摹仿拜伦诗作的地方(注:吴宓:《西征杂诗·前言》,载《吴宓诗及诗话》第101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这正是他主张“溶铸中西文化精华”的实证之一。另一方面,吴宓对于他认为不符合传统道德观念,不符合传统诗律的新诗,包括中国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和英美自由诗,却持批评态度:“中国之新体白话诗,实暗效美国之自由诗(free verse )……今美国虽有作此种新体诗者,然实系少数少年,无学无名,自鸣得意。

所有学者通人,固不认此为诗也。”(注:吴宓:《论新文化运动》,载《中国留美学生月报》1920年。)在中外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中国的白话新诗和英美自由诗尽管存在着若干问题,但毕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优秀的诗人和作品也已载入文学史册。说中外新诗不过是少数“无学无名”的少年“自鸣得意”之作,学者专家不承认其为诗歌,此说实难成立。吴宓出于其古典主义立场,从保存中外传统文化出发,对违背传统诗律的中西自由体新诗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是偏激而具有严重局限的。

四、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吴宓强调文学作品“教育读者,指导人生”的社会作用,尤其重视文学的伦理道德作用。在文学的不同门类中,小说最接近生活,也最能全面地反映生活。所以吴宓对中西小说作过比较研究,并常引用中西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来说明人生的道理。他从中西小说中总结出五条原则,用以指导人生,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崇真去伪”和“好善恶恶”(注:吴宓:《文学与人生》第24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在小说的比较方面,吴宓曾涉及多部中西小说,如他在评论杨振声的长篇小说《玉君》时提出一个观点,即中国的旧小说,如《彭公案》、《施公案》、《水浒传》和《西游记》等,十分接近于西方的流浪汉小说(Picaresque Novel)(注:参见《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年卷),第4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而在跟中国小说《红楼梦》作比较时,就涉及到萨克雷、菲尔丁、乔治·摩尔、德莱塞、左拉、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等多位西方小说家的作品(注:参见杨周翰:《吴宓——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载《回忆吴宓先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他还翻译介绍过一些西方的小说评论,如《佛斯特小说杂论》(载《学衡》杂志第70卷)。

吴宓在研读多部中外小说的基础上提出,小说家的严肃目的应当在作品中包括真理和爱情这两个主要方面,而一部好的小说必须具备六个条件:宗旨正大,范围宽广,结构严谨,事实繁多,情景逼真,人物生动(注:吴宓:《文学与人生》第24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他认为中国的《红楼梦》和英国小说家菲尔丁(H.Fielding)的《汤姆·琼斯》(Tom Jones)就是符合这些必要条件的好小说,他也最喜欢这两部小说,并对其作了比较研究。

吴宓最早运用西方比较文学的理论,用中西小说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早在1920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读研究生时就发表了《红楼梦》与西方小说比较研究的论文,受到白璧德的好评。以前中国的《红楼梦》研究,一般都是采取欣赏、批点和考据索隐的方法,吴宓却一改传统方法,以西方的文学理论和哲学思想来阐释《红楼梦》。

如他用西方亚里多士多德关于悲剧人物的理论和西方浪漫主义文艺理论来阐释贾宝玉,还将卢梭的“二我”说,即心理学上的“双重人格”运用到曹雪芹身上,说“甄贾宝玉”都是作者的化身等,确有许多新颖的见解。他还将《红楼梦》与英国作家萨克雷(W. M. Thackeray )的《纽康氏家传》(The Newcomes,现通译《纽可姆一家》)作了比较,认为两者在故事内容和风格上都很接近,便用了《红楼梦》的文体将这部英国小说译出,发表于《学衡》杂志第一至八期。译文维妙维肖,妙趣横生。

在与多位西方小说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之后,吴宓给《红楼梦》以很高的评价:“其入人之深,构思之精,行文之妙,即求之西国小说中,亦罕见其匹”,“若以西国文学之规律衡《石头记》,处处合拍,且尚觉佳胜。”(注:参见杨周翰:《吴宓——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载《回忆吴宓先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关于小说技巧,吴宓认为《红楼梦》不像西方小说那样,有许多背景描写、心理描写和作者自己

的议论,而是“芜词空论,删除净尽。描绘人物,均于言谈举止,喜怒哀乐之形于外者见之。”(注:参见杨周翰:《吴宓——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载《回忆吴宓先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吴宓的这些观点,当然不无商榷之处。

如背景和心理描写以及作者议论应该视为小说技巧的进步,吴宓认为不可取仅是出于他个人的美学标准;又如他认为在小说的结构和容量方面,《红楼梦》的特点是“轻重大小,各如其分;权衡至当,褒贬咸宜”,与之相比,西方小说则通常是“仅着眼于一点,所叙无非此事”(注:参见杨周翰:《吴宓——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载《回忆吴宓先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在结构、深广度和容量等方面都显逊色。这样的论断显然与事实不尽相符,即在吴宓所举出的若干西方小说家中,仅以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为例,就可以看出他的这一论断失之偏颇。尽管如此,吴宓将西方的文学和哲学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小说研究,开中西小说比较研究的先河,其研究的视角和见解无疑是很新颖的,给后人以启迪。

五、结语

吴宓毕生坚持古典主义,提倡“溶铸中西文化精华”,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持反对态度。在他的文学生涯中,其活跃时期是20年代和30年代。从40年代末以后,他因

固守其学术思想而屡遭不公正待遇,被斥为“守旧”、“复古”乃至“反动”,在“文化大革命”中更遭受了骇人听闻的残酷打击和折磨,最终以身殉道,这是当时用极“左”的政治观点宰割学术所造成的惨剧。

吴宓最早将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引进中国,功不可没。如他曾详细介绍勃兴于法国的比较文学之影响研究:“近者比较文学兴,取各国之文章,而究其每篇、每章、每字之来源,今古及并世之作者所受之影响,考据日以精详。”(注:吴宓:《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周年纪念》,首发于《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后载《学衡》杂志第65卷(1931年),又收入《吴宓诗集·卷末》,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经他(以及后来的其他学者)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他对中西文学作品作比较研究的实践,都为开拓和发展现代中国的比较文学起到了巨大作用。

吴宓在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深厚基础上接受了西方文化,并努力使两者融汇贯通,跟当时的“国故派”“守旧派”相比,他对中西文化文学的认识显然要深刻全面得多。以吴宓为中坚的“《学衡》派”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昌明国粹”就是继承和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化新知”,则是吸收西方思想文化。

同当时的“国故派”“守旧派”的种种观念,如唯我独尊的“西洋无传统”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中华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 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 一、引言 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

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巴登斯贝格曾在《比较文学杂志》中撰写了著名发刊词“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他批判性地总结了学界的观

2015《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期末考试

《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 分) 1 以下属于写作的特征的是? 1.0分 A、 价值功能预设 B、 遵循语言规律 C、 使用修辞和表达技巧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以下哪项不属于按照学科对学术论文的划分? 1.0分 A、 自然科学论文 B、 社会科学论文 C、 艺术学科论文 D、

人文学科论文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以下不属于论文选题范围的集中体现方面的是? 1.0分 A、 历史 B、 理论 C、 作品 D、 实践批评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什么发展水平1.0分 A、 科技 B、 社会 C、 文化 D、 都是

5 安格尔的《泉》是什么主义的代表 1.0分 A、浪漫主义 B、修正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什么时候我国第一次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0分 A、1980.0 B、1981.0 C、1982.0 D、1983.0

7 以下关于《糖史》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糖史》的作者是季羡林。 B、《糖史》重视史料的搜集。 C、《糖史》重点在于讲述冶糖工艺的流程。 D、《糖史》的材料显明了作者的论据和观点。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西方历史上最早的美术史专著是? 1.0分 A、《古代美术史》 B、《艺术的故事》 C、《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D、《艺术社会学》

9 以下属于亚写作的是? 1.0分 A、诗歌创作 B、公文写作 C、编辑写作 D、小说写作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以下不属于知识产权的是? 1.0分 A、著作权 B、财产权 C、专利权 D、商标权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摘要:“语言”和“文学”这两个术语是韦斯坦因视为决定学科独立与否的关键性词汇,“语言”和“文学”将比较文学集成为立体浑成的有机体,既有历时的发展脉络,也有共时的彼此观照,呈现出稳定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稳定色彩。 关键词:比较文学;语言 一、“文学”之维和“语言”一样 “文学”/“文学性”也是韦斯坦因确立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一环。在完成了什么算是“比较的”文学的回答之后,对于什么样的文学可以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韦斯坦因也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在韦斯坦因看来,“文学”/“文学性”也和“语言”一样,有着丰饶的立体构成和深邃的理论价值,它既指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范畴,也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其重要理论著作《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中,韦斯坦因对“文学”作了言简意赅的探讨:在英语和法语中,“文学”一词原来是“学 问”learning或者“博学”eruditi on的意思。例如,伏尔泰谈到夏普兰时,就说他有“渊博的学问”une littérature immense。直到18 世纪,研究的焦点才从主观的人转到了客观的作品上。但即便在这一较晚的发展阶段,文学所包括的还是所有出版物,不管它们在实质上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在英、法、德诸语言中,“文学”常常用来指那些非文学的作品。 在 18 世纪,非功利的作品常常被称为“诗”poesy或诗类。直到 19 世纪,才将实用性作品与非实用性作品作了系统的区分。只有当这种区分获得了普遍性的时候,“文学”才获得其真正的含义。正如西蒙?格诺在《七星百科辞典》的序言中告诉我们的,“在搞技术的人们逐渐把他们的专业提到科学这一高度”的时代,“文学是与功能性地使用书面语言完全不同的写作方式”。但我们不应忘记,直到世纪之交,诺贝尔文学奖还多次授予那些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呢。由上,韦斯坦因总结,文学可分为“科学的”和“美学的”两部分里面也有像科幻小说这种属于两可的情况,但是,因为有诸如历史小说、散文、日记、自传等杂交类型的出现,这一领域往往不能划出准确的界限。他说:“从理论上讲,如果希望充分考虑文学研究,就应当限制研究非文学现象,而集中探讨文学现象。但在实际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把研究的范围扩展到文学界限之外。” 韦斯坦因主张一种“收”与“放”两相结合的“文学”研究。所谓“收”,是指他对“文学”范围的考察和规范,他所强调的立基于文学基础上的比较研究,他的“文学”研究所指,乃为出色的语言艺术品和文学性相结合的作品,而非一切文字作品,韦斯坦因和韦勒克一样,强调文学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他说:“文学研究如果降格成为材料的堆砌,它就丧失了尊严,因为不再判断其美学价值了。”所以他认为,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渊源,应该是英国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关注的题目;研究《高老头》中金钱的作用,则是传奇学者和经济史学家感兴趣的题目。此外,他将尼采定位为“诗人”,认为他可以进入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经参考了部分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实例,力图克服学生因教学目标不甚明确而产生的学习难题。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反馈该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意见。不仅是教材五花八门,而且类似于古代文学教学纲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疑虑随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比较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过程中较为敏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集中讲解枯燥理论和单纯灌输西方文化的单调性,本人发现,从区域特色出发,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显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在参考其他民族类院校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本人发现,以罗庆春教授为主导的西南民族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研究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期末复习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期末复习 一、填空 1从总体上讲,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独创性;科学性;理论性 2从总体上看,学术研究有两大类,一类是开创性研究一类是发展性研究 二、简答 1选择课题,主要应当考虑哪几方面的因素? 一、选题与客观需要是否相符合;二、选题与研究状况是否相适应。 2获取资料有哪些主要途径? 答:观察、实验、调查以及利用图书情报机构、利用计算机网络是获取论文写作资料的基本途径。 3论文观点必须符合哪些基本要求? 答:论文观点必须符合基本要求是正确、新颖、深刻。 4资料对于学术论文写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只能从资料中产生;二、有说服力的学术观点只能靠资料支撑。 三、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毕业论文写作知识,列出教材中论文案例《宝玉十二哭-析贾宝玉的悲剧情结》一文的内容提纲 提示:拟写论文写作提纲,首先必须了解论文写作提纲的构成。一份完整,正规的论文写作提纲,应由以下项目构成:(1)标题,(2)观点句,(3)内容纲要答:标题:《宝玉十二哭-析贾宝玉的悲剧情结》 观点句:宝玉十二哭的悲剧情结是了解《红楼梦》一书中的家族从繁荣到衰亡的重要取向。 内容纲要: 一、因景伤情 面对生活平常景色常常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凄凉感。第二十八回,第五十八回 二、因人伤情 1、为黛玉而悲-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第五十七回贾宝玉的第7哭 2、为晴雯而悲-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第七十四回 3、为金钏而悲-世上无情空大地,人间少爱景何穷第三十四回 三、对未世的痛苦感受 1、未世情与爱 2、未世宗族第二回 3、人生无常最苦《庄子》《好了歌》《飞鸟各投林》 一、填空 1、依照学术论文的直接写作目的的不同,学术论文可分为:交流论文;学位论文 2、用于书面表达的书卷主体包括文艺语体、公文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毕业论文要有学术性,应注意哪几个环节? 答:1 研究课题的选择要注重学科意义。2 内容的表述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含量。 3 结构的安排应当注重逻辑框架的严整。 4 对论文的总体构成格式也有明确的要求。5 语言的运用要体现语特征。 2、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应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超星尔雅专业论文写作章节测验答案

专业论文写作(一)已完成成绩:75.0分1 关于学术论文描述不正确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下列不属于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博士学位论文的字数规定在()万以上。 ?A、 ?B、 ?C、 ?D、 我的答案:A 得分:0.0分 4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学术对话的重要基础。() 我的答案:√

1 下列不属于写作相关情况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 得分:0.0分 2 要确定选题,首先要做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下列关于硕士学位论文描述错误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4 翻译写作、编辑写作属于亚写作。() 我的答案:√

1 一般而言,材料和案例应该是作为()出现在论文中的。 ?A、 ?B、 ?C、 ?D、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2 对明代历史而言,《明史》是()材料,明代档案是()材料。 ?A、 ?B、 ?C、 ?D、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硕士论文的开篇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 得分:0.0分 4 在阅读别人的研究成果时,既不能抱有成见,也不能盲目跟从。()我的答案:√

1 关于论文选题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一篇论文的成败关键在于()。 ?A、 ?B、 ?C、 ?D、 我的答案:D 得分:0.0分 3 对一件美术品,必须记录的信息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选题范围一般都在历史、理论和实践批评三个方面。()我的答案:√

比较文学考试论文范文

浅谈“天人合一”与“人天合一”的文明相通性 异质性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华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作为东西方不通文化代表的老庄学说“天人合一”同希腊神话中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的“人天合一”同样具有相通的跨文明异质性,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坚持传统老庄学说中的同时还能不断接受西方文明中的合理成分。然而,虽然这两种精神具有异质性而同时他们又是各自独立的。 一、“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天合一”中的“天” 老庄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天”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千字文》开宗名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时的“天”是一个浑沌不清的大园筒,先民们把“天”看成一种绝对的力量来崇拜;到了周朝,对“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文王作《易经》卦一:“乾。元享,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天”是一个相当于河图、洛书的天园地方的宇宙,相当于“太极”阴阳两极相抱旋转的球,是一个造生万物的主体“一”。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就是一人头顶“一”,“一”就是“天”,“天,颠也。至高无上”;老子庄子则把它与“人”联系起来,多指是人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老庄的“天”多指与人类共存的自然,按造字会意拆字讲“天”字可有二种理解:(1)“一大”就是“天”最大;(2)“一人一”就是“天人合一”之意。“人”,按文字学看它由一撇一捺组成。按《易经》的观点这一撇一捺就是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的相互支撑与相互抵抗,它是阴阳相斗相和的产物。按现在观点讲人是自然界中有智慧有意志的高级主体。在老子、庄子思想中“人”是相对于“天”的一个概念,还有很多新的意义,《庄子·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就有“人”意义的延伸。 按现代的理解则是,老庄中的“天”是至高无上的代表,人应该顺应而存在,自然万物皆是一样,要按自然规定的天命运转。 然而,与老庄不同的是,在希腊神话中,“天”并不是最至高无上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人”与“天”有着同等的地位。希腊神话精神强调“人天合一”,强调人本主义,认为人即是神,而神即是代表天,神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主宰着一切生灵的地位与命运。希腊神话体现了一种尚武的精神,崇尚力量,它更加侧重以自我为中心,鼓吹冒险、占有、自我满足的思想,所赞扬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人天合一的本位主义。原始幻想中最有力者是希腊的天神,是创造一切支配一切的能者。希腊崇拜力量和知识的精神最初表现为崇拜最有力的天神,希腊神话是以利作为推动历史的杠杆的。天并不代表一切,也并不是天主宰人,人与天地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忍有时还能控制天。 二、关于“人”的地位 老子庄子认为,在天、地、人的相互关系上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自然,杜绝人们自以为是,和“不知常,妄作凶”的行为。反对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人,更反对那些将政治强人与圣贤将主张、教条强加于社会与自然的主张。这是老庄“无为而治”、“大道自然”的“天人合一”。人应该要顺应自然而发展,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都同时要遵循天的规则。不存在任何人比别人低也不存在任何人比别人高一等,每个人都是顺应天命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是地位一样的不同个体,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 也许仅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到,老庄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是将“天”放在首位的,天就是一切,人必须要顺应天命。而在希腊神话所体现出来的“人天合一”精神则是将“人”凸现出来的,“人“与”天“同等重要,甚至超越了”天“而存在,它是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的。 希腊神话充分肯定个人的权利、利益和个人的价值,理解人的自然性和自由性,甚至认为为了获得功名利禄,为了个人尊严,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甚至走极端的做法。古希腊神话,因为它的肯定人欲,所以就非常注意个体的独立,个体的利益,所以就非常多的宣扬个

《比较文学》小论文

西方诗人对中国诗人创作影响 ——以拜伦和梁启超为例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兼革命家,他的诗歌大胆、自由。他对中国近代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梁启超是近代诗人中受影响最早也是较深的一个。拜伦精神及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诗风都对梁启超创作的新诗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梁启超的诗歌在思想内容及风格上都有别于传统诗,别树一帜,开拓出传统诗歌的新国土,成为真实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充满慷慨豪迈之气的时代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拜伦诗歌创作影响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功勋人物,在古老的中国风雨飘摇之际欲扶大厦之将倾。他锐意革新,救亡图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他立志将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制度。他是一名出色的革命家,同时在学术领域也卓有成效。他的散文、诗歌等均渗透着他的政治思想。他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中外交流碰撞的时期,在中国文学由传统的古典型向现代型过渡、转化的过程中,梁启超无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他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了世界性的眼光,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境、大框架下,构筑诗界、小说界、文界革命的瑰丽殿堂。当然,他在文学上所做的努力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来说是功过参半:功,在于使中国文学以外国文学为类比模式而获得了新的活力;过,在于把刚刚萌芽的现代型文学引入了功利主义的非文学轨道。但由于他在政治上抱着理想主义态度,并且以诗、文、小说作为鼓吹这种理想的工具,加上他本人又有浓厚的浪漫气质,所以他的作品在宣传启蒙救国的同时,也带上一种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拜伦,19世界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学生时代即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扮演着诗人兼革命家的双重角色,对世界各国的近代政治与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为欧洲各民族民主自由而奋斗,为希腊的独立而

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考试大概

Ⅰ. Gone up → increased set up → established Put up with → tolerate looking into → investigating Figure out → determine put into practice → implement Come up with → developed make up → constitute Get rid of → eliminate keep up → maintain Gone down → decrease thinking → considering Ⅱ. Structure of Data Commentary Data commentaries usually has these element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1.location elements and/or summary statements 2.highlighting statements 3.discussions of implications,problems,exceptions,recommendations,or other interesting aspects of the data 可能涉及到排序题,有例如下: ①A computer virus is a program that is specifically and maliciously designed to attack a computer system,destroying data.②As business have become inceasingly dependent on computers,e-mail,and the Internet,concern over the potential destructiveness of such viruses has also grown.③Table X shows the most common sources of infection for U.S. businesses.④As can be seen, in a great majority of cases,the entry point of the virus infection can be detected,with e-mail attachments being responsible for nearly 9 out of 10 viruses.⑤This very high percentage is increasingly alarming,especially since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caution such infections are largely preventable.⑥In consequence,e-mail users should be wary of all attachments,even thoes from a trusted colleague or a known sender.⑦In addition,all computers used for e-mail need to have a current version of a good antivirus progarm whose virus definitions are updated regularly.⑧While it may be possible to lessen the likelihood of downloading an infected file,businesses are still vulnerable to computer virus problems because of human error and the threat of new,quickly spreading viruses that cannot be identified by antivvirus software. ①②→Theory and common beliefs. ③→The start ④⑤⑥⑦⑧→Implications Ⅲ.信息性摘要 An informative abstract,as its name implies,summarizes the key points in the RP.It is an overview that briefly state the purpose,methods,results and conclutions with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信息性摘要主要报道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它是论文全文的高度浓缩,相当于论文的简介或概要,但它又不是简单对原文篇幅进行按比例的缩减,而是要进行深入加工。 比较流行的信息性摘要架构有: ①Objective→Methodology→Results→Conclusions ②Background→Purpose and aim→Methods→Results→Conclusions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5题) 15 1、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 A、爱因斯坦 B、牛顿 C、诺贝尔 答案:A 2、衡量国家科技领先的标志之一是: A、获诺贝尔奖的人数 B、国民经济总产值 C、人口数量 答案:A 3、衡量一个人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之一是: A、论文 B、家产 C、经历 答案:A 4、理论要不要经过实验验证: A、一切理论都要 B、有些理论不一定要 答案:B 5、检验理论正确的实验是必须能够重演的: A、是 B、不一定 C、不是 答案:A 6、称赞你的论文的人都是: A、坚持真理的人 B、认同你的观点的人 C、奉承你的人 答案:B 7、一篇论文其关键词可以选择几个: A、两个 B、3~8个 C、9个以上 答案:B 8、论文引言就是: A、前言 B、绪论 C、引论 答案:C 9、参考文献的编号一律用什么括号括起: A、大括号 B、中括号 C、小括号

答案:B 10、参考文献号一律用: A、阿拉伯数字 B、汉字 C、英文 答案:A 11、论文中对重要的公式: A、应编号 B、不应编号 答案:A 12、论文中使用别人公开发表的结论,并注明出处的属于: A、引用 B、抄袭 C、剽窃 答案:A 13、论文是如何写出的: A、研究后写出的 B、编写出的 C、从书上抄来的 答案:A 14、博士学位论文至少应有: A、创新点 B、新理论 答案:A 15、论文中对表的题目要求为: A、表的题目在表上部 B、表的题目在表下部 C、随便什么位置 答案:B 二、案例分析题(每题5分,共5题) 25.01 16、 在一篇题目为《目标运动分析新论》论文中,论文摘要是: “在我的《TMA理论》那本书中,介绍了TMA的经典方法,在本论文里,主要叙述目标运动分析的几种新的方法,它们是:1)识别-滤波-控制原理;2)交互多模型方法;3)多站信息融合的方法。” (1)、上述摘要犯了那几方面的毛病? A、使用“我的”第一人称 B、使用了缩略语TMA C、前两句是过去研究信息,应删掉 D、没有交代成果与结论 E、以上全部是 答案:E

比较文学论文

插入部分标题: 1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与 发展 孙振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2017级西班牙语班 学号:0171106022

摘要 对于更多的中国读者来说, 1982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自然是掀起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热潮的起点,但是真正引起大规模的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 理解和思考应该是2012年,当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出现在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颁奖词中时,莫言与马尔克斯的写作风格的相似性和区别性开始 引起各国的思考和争论的时候。Hallucinatory realism 先后被译为“谵妄现实主义”和“幻觉现实主义”用以区别“Magical realism”——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中毫不掩饰地提到那位前辈对他曾有过的影响时说: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 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 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尽管如此,莫言无疑是受到了马尔克斯巨大的影响,并作为中国当代对其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和发展的代表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比较容易 地能够看出这种影响的痕迹,所以研究中国文学对于马尔克斯的借鉴、融合和发展, 通过马尔克斯与莫言作品的比较就可见一斑了。 关键字:马尔克斯;当代中国文学;影响与发展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发展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不到十年间开始 逐步兴盛,而其进入我国并在我国迅速变热发酵却是大约在20世纪 8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学术的说法实际上并非来自于拉丁 美洲,而是出现在德国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1925年发表的专著《后期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用来解释德国和欧洲后期表现主义绘画作品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向。而从1948年委内瑞拉作家阿杜罗·乌斯拉尔·彼特在论著 《委内瑞拉的文学与人》中首次用“魔幻现实主义”来评论拉丁美洲文学的创作现象,到1954年美籍哥斯达黎加裔教授安赫尔·弗洛雷 斯在美国纽约举办的全美文学教授协会年会上作了《论西班牙语美洲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报告并明确使用“魔幻现实主义”来概括拉美当代文坛的一批令人注目的文学创作潮流,“魔幻现实主义”才开始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拉丁美洲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起来。 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马尔克斯也可算得上是20世纪对中 国文学影响最为巨大和持久的外国作家之一,以其为代表的拉美魔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毕业论文写作规范与要求 一、写作毕业论文的态度和要求 1.每位毕业生必须恪守学术规范,以严肃、认真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毕业论 文写作。不允许剽窃他人成果或由他人代作。发现类似问题,论文不予通过。 2.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3.论文应力求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创见,而不是对一般事物的简单叙述和 介绍,也不是别人观点和材料的堆积。 4.论文应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述清楚、材料扎实、文字流 畅。 5.论文字数:中文3万字左右;英文2万字左右。 6.论文写作所用语言:中英文任选一种。 7.上交的论文必须按照本规范要求的标准格式打印。 二、毕业论文的具体写作方法和步骤 1.选题与资料收集等前期准备 (1)选准题目。学生选题时,在首先考虑题目意义的同时,要根据本人的兴趣、基础和条件,选择恰当的题目。一篇论文的 题目不能做得太大,不要做因条件限制难以搜集资料、难以 调查研究、难以完成的题目。 (2)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3)调查研究、围绕选题搜集、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在本题目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主流和非主流的各种不 同观点、论据、数据资料。 (4)认真考虑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中心、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论据、写作的框架。 (5)撰写提纲。论文提纲应列入文章的纲、目,分为几个部分或几个层次。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结论等。 (6)开题报告。由至少三名本本专业指导教师组成开题小组,对选题和提纲进行可行性评估和具体建议。 (7)进行写作,反复修改。写作过程中要继续搜集、补充资料,写作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观点明确,旗帜鲜明,论证有 理有据,具有说服能力。文章的文字要简洁、通顺、流畅、 无错别字。凡引用文字、数据注明出处。写完初稿后,根据 文章的内容写一份300字左右的论文内容提要(中英文各一 份),并附3到4个关键词。

慕课《如何写好科研论文》期末考试答案

1.论文写作前的积累包括哪些(2/2 分) 实验细节Idea专业知识讲座 正确答案 :实验细节Idea 专业知识讲座 答案解析 :论文写作前的积累包括实验细节、Idea、专业知识、讲座、文献追踪 多选 2. 文献一般重点引用哪些(2/2 分) 重要文献最新文献便捷获取文献大家的文献 正确答案 :重要文献最新文献 答案解析 :答案如选项 多选 3. 提高研究与写作的技巧包括(0/2 分) 导师的言传身教大量阅读与思考联系很重要学会和学术期刊打交道 正确答案 :导师的言传身教大量阅读与思考联系很重要学会和学术期刊打交道 答案解析 :提高研究与写作的技巧包括:提高研究与写作的技巧包括、大量阅读与思考、联系很重要、学会和学术期刊打交道 多选 4. 学术论文质量标准包括(2/2 分)

形式标准质量标准内容标准学术标准 正确答案 :形式标准内容标准 答案解析 :学术论文质量标准包括形式标准和内容标准 多选 5. 什么情况下可以发表你的成果(0/2 分) 研究有原创性对既有研究有提升文章的逻辑和文字都很完美对某领域有独特领悟的总结正确答案 :研究有原创性对既有研究有提升对某领域有独特领悟的总结 答案解析 :答案如选项 多选 6. 如何同期刊打交道(0/2 分) 善于察言观色善于认识编辑善于推荐自己善于交流 正确答案 :善于推荐自己善于交流 答案解析 :同期刊打交道包括:善于推荐自己、善于交流 多选 7. 编辑认为好的学术论文应具备的条件(0/2 分)

知识积累创新思维学术功底研究(写作)技巧 正确答案 :学术功底研究(写作)技巧 答案解析 :编辑认为好的学术论文应具备的条件有:学术功底、研究(写作)技巧 多选 8. 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科研(论文作业)结合的好处(0/2 分) 节约时间可以得到老师的真正指导积累写作经验尽快发表论文 正确答案 :节约时间可以得到老师的真正指导积累写作经验 答案解析 :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科研(论文作业)结合的好处有:节约时间;可以得到老师的真正指导;积累写作经验 多选 9. 如何培养科研兴趣(0/2 分) 本身就热爱做成后产生多读论文兴趣无所谓 正确答案 :本身就热爱做成后产生 答案解析 :培养科研兴趣,要么本身就热爱,要么做成后产生 多选 10. 科技论文语言的特征是(2/2 分) 清晰客观准确简明

比较文学专业论文题目

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夏季硕士研究生毕业暨学位论文答辩论文题目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论文题目 盖格尔现象学审美价值论Criticism of Moritz·Gaiger’s Aesthetic V alue of Phenomenology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对话与批判—论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的创造性解读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 and Western Poetics ——The Study on the Creative Treasons in Translation and Criticism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ory of Stephen Owen 法侬后殖民理论研究The Studying of Postcolonialism Theory about Frantz Fanon Mainland 对认知诗学世界理论的初步整合 Preliminary Integration of World Theories in Cognitive Poetics 叛逆与承担——无政府主义影响下巴金文学创作中的人格心理障碍分析 Rebel and Responsibily 论九叶诗人郑敏的诗学观 Study of Zheng Min’s Poetic Theory 回忆与构建—《五号屠场》中的创伤记忆与集体记忆 Retrospection and Construction:Traumatic Memory and Collective Memory in Slaughterhouse-Five 从唯美到耽美——对中日两国耽美文学现象的思考 From Aestheticism To Tanbism —— A Thought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Tanbi Literature 燕卜荪《含混七型》研究 A Study of William Empson's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人生自由的追求者——《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象征主义 The Pursuer of Life Freedom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论V. S.奈保尔《河湾》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意识 The ambivalence of V.S. Naipaul’s Post-colonial Writing in A Bend in the Rive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里的中国人形象研究 Study on the Chinese Images i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约翰·费斯克后期文化理论研究 John Fiske’s Later Cultural Theory Research 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父亲”形象研究 A Study of the “Father” Image in Philip Roth’s Works 叙述的张力:论托妮·莫里森新作《慈悲》的叙事技巧 Narrative Tension: on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Toni Morrison’s latest novel A Mercy 教育与联结—《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与《霍华德庄园》文化传承主题比较研究

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

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可以将《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吗?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英国文学史上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情而死亡的悲剧,具有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 相同点: ①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两篇课文都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表现为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它是邪恶的、反人性的,违情悖理的。但是却在现实中占统治地位。 ②从矛盾发展的结果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以善良弱小者——男女主人公殉情的结局来结束矛盾冲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但是当现实不能容许男女主人公那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实现的时候,则这种死亡就是对刻薄寡恩的现实的最大反叛和抗拒,他们并不是不热爱生命,只是不愿让生命在无爱的境地和违背人性的环境中苟延残喘,所以他们坦然无畏地选择死亡,显示出人物不屈于压力,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高贵与充满尊严。无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于逆转,都以他们那短暂却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生强烈地震撼人心,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看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和卑鄙。 ③从对男女主人公死后的反响来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长辈后悔不迭的举动。《孔雀东南飞》写双方家长求合葬,满足男女主人公生不能相随,死亦要相伴的愿望,而他们自己,可以推想将要在漫长的孤苦岁月中独自咀嚼丧失亲人的悲痛;《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写出了两大家族的长辈后悔自责,并捐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好。而且还在维洛那城为这一对青年男女塑像,让他们的友爱永远照耀维洛那城。应该说,两篇课文写到的双方家长本质上也是善良的,并不是生性邪恶。是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观念使得他们顽固地逼迫自己的亲人,在这样的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受害者。 不同点: ①从悲剧主人公对待外界强制力量的态度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孔雀东南飞》塑造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主要还是平民的形象,作为平民的家庭妇女和作为平民的衙门差吏。平民首先关心的是在遵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获得自己应有的平静、幸福的生活。他们总是力求个人在道德、人格和才能上的完美,力求自己符合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标准,渴望获得权力者的真诚的爱和同情。他们好象总是在那里顺从,顺从他们应顺从的一切权力。刘兰芝在娘家谨从兄命、勤习女红,在婆家对婆母礼节周全、对小姑关顾怜爱以及对家务“夜夜勤作息”的辛苦操劳,焦仲卿对母亲孝顺依从、对妻子则出以生死相依的深情,无不深深地感动人心,成为凉薄的社会永远的温暖。他们不会像精卫一样要填平造成他们苦难的大海,而是试图以毁灭自己来获得他们在尘世间没有获得的爱和同情,他们以自己顽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自己的生命意志,从而谱写了一曲哀感绵绵的苦情之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是由于违背了家族的规则,轻视了家长的权力。悲剧主人公是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中导致灭亡的。这一对青春少年的追求总是显得那样的主动、积极,那样的无所畏惧,全然是毫无顾忌,气势磅礴。在他们的心目中,唯一重要和神圣的就是那使两心相悦的爱情,而狭隘的家族私利在美好的爱情面前则显得荒唐可笑、丑陋卑劣。他们爱得像一把火,轰轰烈烈;他们也毁灭得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他们以自己短暂却又惊心动魄的生命,证明了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从而谱写了一曲激情洋溢的悲壮之歌。 ②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们所坚持的美学理想来看,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与延续性。《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经过董仲舒的整理加工,儒家思想逐渐显露出它的反人性、反感性

比较文学专业必读论文60篇书目..

比较文学专业必读论文目录60篇: 1.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国粹学报》总第26期(1907)。 2.王国维:《人间词话》,《国粹学报》总第47期(1908)。 3.令飞(鲁迅):《摩罗诗力说》,《河南》2、7期(1908)。 4.迅行(鲁迅):《文化偏至论》,《河南》7期(1908)。 5.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教育世界杂志》70-86号(1919)。 6.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小说月报》12卷3期(1921)。 7.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11月9日。 8.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13卷7号(1922)。 9.梁启超:《情圣杜甫》,《晨报副镌》1922年5月28-29日。 10.梁宗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晨报副镌》1926年3月25-31日。 11.赵景深:《鲁迅与柴霍甫》,《文学周报》11月18日(1926)。 12.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本2分(1930)。 13.方重:《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原载《文哲季刊》2卷1期(1931)。 14.钱钟书:《中国古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文学杂志》,第1卷第4期,1937年8月。 15.范存忠:《〈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 16.戈宝权:《普希金和中国》,《文学评论》,1959年第4集。 17.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文学研究集刊》,1964年第1册。 18.赵毅衡:《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4期。 19.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 20.冯至:《杜甫与歌德》,《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6辑。 21.乐黛云:《尼采和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2.钱钟书:《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23.王佐良:《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 , 《文艺研究》, 1983年第4期。 24.张隆溪:《诗无达估》,《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25.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85年第3期。 26.袁可嘉:《西方现代派诗与中国新诗》,《读书》,1985年第5期。 27.[美]勒内·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 研究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