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苏东坡传 学案2.27
- 格式:docx
- 大小:24.01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④《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位作者深沉的情感。
3.感受苏轼的旷达豪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比较阅读,认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感受两种词风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词风的魅力。
【教学难点】解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领会苏轼旷达的胸襟。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先诵读全词,感知内容;再以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领略豪壮宏伟的景象,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最后比较阅读,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进而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孤独。
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雨霖铃》风格迥然不同的词作,这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出示投影(词作),教师范背。
2.学生齐读。
(板书课题)三、鉴赏分析1.由题材类别引出鉴赏思路。
由题目“赤壁怀古”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通常怀古词的写法,都是作者因眼前的景物,进而联想到相关的历史人事,从而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慨。
(出示投影)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2.欣赏“观眼前之景”部分(1)速读上阕,讨论:上阕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眼前之景有什么特点?找出最能反映眼前之景特点的句子并加以鉴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明确:上阕的确写了眼前之景,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词中的一个短语加以概括:江山如画。
最能反映眼前景物特点的句子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在我国文人中,苏轼是独到的一位。
他思想上力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迷;文学上诗文俱工而终以词有名,众体兼顾而以豪迈见长;宦途上满腹才干却怀才不遇,一世屡遭贬谪却宽宏大批。
他以其独到的人品魅力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学习这两首词,重在理解其豪迈的艺术风格,掌握词的境界,领会词人豪迈超脱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我国北宋期间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二年( 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在文学上,他力主创新,开豪迈一派;在政治上,他比较守旧,全力反对王安石新政。
因作诗冒犯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
《念奴·赤壁古》和《定波》都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年45 。
在此以前三年,即元丰二年(1079)因作刺新法被捕入,史称“ 台案”。
坐牢103 天,几次被砍的境地。
幸北宋期在太祖匡胤年即定下不士医生的国策和气友的相救,才算一劫。
出此后,被到黄州。
其,游了黄州的“赤鼻”,即相三国周瑜大曹操的赤壁。
作者借咏史表达了自己古代英豪好汉的和功早就的周瑜的敬慕之情,又系到自己的境,遂生了年将老、壮志酬的无穷感触。
《定波》是一首事抒之作,据《坡志林》卷一:“黄州南三十里沙湖,亦曰螺店。
予田其,因往相田得疾⋯⋯”在《定波》一的小序中也有比的明。
叙的不过出游途中遇雨一件小事,但从中表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度,更寄寓了他自己所遭到的政治打的和崎岖后的达之情。
★ ( 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坡居士。
与父洵、弟合称“三”。
在文章上,与欧阳修并称“欧”,“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上,与黄庭并称“ 黄”;开豪迈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辛”;法擅行、楷,能自新意,与黄庭、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画上,喜作枯木怪石,画主神似。
文有《坡七集》等,有《坡府》。
《苏东坡传》阅读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1、拓展课内知识在高二完成林语堂《苏东坡传》的阅读,实现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苏东坡作品等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苏东坡,读懂其人与其文。
2、提升阅读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
3、探究人生意义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养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
4、培养思辨品质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同时,引进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开展比较阅读,理解为何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样的形象,为何与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不一样,进而思考真实的苏东坡形象究竟该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二、活动准备(一)分析学情教情1、访谈调查。
(1)你读过哪些苏东坡的作品?称了解有关苏东坡的哪些东西?诸如诗词、文章、书画、生平等。
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的?教材、课外读物,还是百家讲坛,抑或影视作品(2)你了解林语堂吗?读过他哪些作品?(3)你现在一年大概阅读几部文学作品?主要阅读哪类书?影响你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没时间,不知阅读什么书,还是家长、老师反对,抑或觉得和考试联系不紧密?(4)你对以下几组对象的关联性有何看法?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与成绩、阅读与人生。
(5)你父母反对你阅读吗?他们知道苏东坡吗?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苏东坡的?他们读过苏东坡的哪些作品?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吗?2、整理并分析学情教情。
(二)明确阅读意义1、打通课内外,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教材中苏轼的作品把教材中收录的苏轼作品,诸如小学课文中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初中课文中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少I·I出猎》等、高中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放到苏轼整个生命历程,人生长河中去品读,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更全面、更透彻地形解苏轼这个人。
高二年级《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教学设计方案一、活动目标1、拓展课内知识,在高二完成林语堂《苏东坡传》的阅读,实现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苏东坡作品等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苏东坡,读懂其人与其文。
2、提升阅读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
3、探究人生意义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养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
4、培养思辨品质。
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同时,引进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开展比较阅读,理解为何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样的形象,为何与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不一样,进而思考真实的苏东坡形象究竟该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二、活动准备(一)活动组织人员(二)分析学情教情1、访谈调查。
(1)你读过哪些苏东坡的作品?称了解有关苏东坡的哪些东西?诸如诗词、文章、书画、生平等。
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的?教材、课外读物,还是百家讲坛,抑或影视作品(2)你了解林语堂吗?读过他哪些作品?(3)你现在一年大概阅读几部文学作品?主要阅读那类书?影响你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没时间,不知阅读什么书,还是家长、老师反对,抑或觉得和考试联系不紧密?(4)你对以下几组对象的关联性有何看法?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与成绩、阅读与人生。
(5)你父母反对你阅读吗?他们知道苏东坡吗?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苏东坡的?他们读过苏东坡的哪些作品?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吗?2、整理并分析学情教情。
(三)明确阅读意义1.打通课内外,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教材中苏轼的作品。
某某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二语文课外阅读《旷古全才苏轼》时间:30分钟【学习目标】一、了解苏轼的“词”在其文学创作及文学史上的影响。
二、学习苏轼的婉约词作代表——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三、把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借词作中“亡妻”形象的分析强化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苏词】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词在传统的婉约之外别立一宗,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南宋辛弃疾接受他的影响,也与他形成后先辉映的两位大家。
苏轼词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一)拓展革新领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了词的领域,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无论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他都有很大的开拓和创造,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使词从音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便于抒情写志的独立的新诗体。
(二)突破“写词”苑囿苏轼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是“艳科”,主要用来歌唱男欢女爱和离愁别绪的狭小X围,极大地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
几乎凡是可以写到诗里去的内容,他都可以写到词里去。
前人说他“以诗为词”,这确实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贡献。
(三)内容丰富苏轼今存词300多首,除了传统的男女爱情和离愁别绪之外,写景、咏物、悼亡、怀人、咏史、怀古、抒怀、写志等,内容十分丰富。
(四)风格多样同时,适应于题材内容的丰富多彩,苏词的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
有的写得缠绵深婉,有的写得明丽清新,有的写得雄健豪放,有的写得飘逸洒脱。
特别是他的豪放词,虽然数量不算很多,但在婉约正宗之外别立一派,为南宋辛弃疾等人的爱国主义歌唱开了先河,在词的发展上有重大意义。
苏轼虽是豪放词的开派作家,但他也写作了不少婉约词。
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得缠绵深挚,是他婉约词的代表作。
【悼亡诗】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感情。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根本方法: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 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第—课时【学习目标】1、积存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课前自学】一、文学常识积存1、作者简介:“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X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绩,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派词。
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三苏:苏洵、苏轼、苏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豪放派词〕2、写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绩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绩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沉着,一种总算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淡,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峻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奇妙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3、词牌、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词牌名,题目是“〞。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苏轼词两首》,培养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诗词的结构、意境和语言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词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欣赏《苏轼词两首》,把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意境。
2. 分析诗人的语言表达手法,深入理解诗意。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苏轼词两首》的原文和注释。
2. 学生准备好相关的词学习材料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与学生共同回顾上一课的内容。
阅读与解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苏轼词两首》的原文和注释,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并尝试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结合注释逐句解读词的含义和语言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苏轼在《苏轼词两首》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探讨这些手法在表达词意和增强情感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意境、修辞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词作仿写(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苏轼风格的词作,可以选择《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作为模板,也可以自选其他苏轼的作品进行仿写。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体会苏轼的词作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词作,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苏轼的词,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更多的苏轼的词进行学习和欣赏,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高二语文集体备课导学案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苏轼(1)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2)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3)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2、背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二、基础知识1、字词注音芒.鞋()蓑.()料峭.()思量.()难忘.()鬓.如霜()松冈.()从教.坠()缥缈..()孤鸿.()无人省.( ) 不肯栖.()2、名句默写(1). _________________。
谁怕?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
归去。
_________________。
(3).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苏东坡传林语堂【课时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体会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2.分析选文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的。
重难点:分析选文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的。
【教材自学】任务一、通读课文,解决字词。
1.阅读选文,勾画重点字词,如“戏谑”“推心置腹”等,做好积累。
2.阅读P126---P130,积累素材,了解作者。
任务二、阅读“两兄弟”部分,回答问题。
1.文章除了一些主题事件外,还写了一些细节,诸如写“苏轼帮助苏辙的儿女婚配”,写了“张方平、欧阳修喝酒的海量”,写了“苏轼与晁端彦的一段对话”,写了“苏轼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等等,其目的何在?2.从这一部分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看出传主身上的一些什么特点?试分析之。
3.这一部分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任务三、阅读“赤壁赋”部分这一部分共写了苏东坡的哪几件事?这一部分所选择的素材,表现苏东坡身上的什么东西?【合作互学】小组内合作交流,组长讲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精讲点拨】答案明确任务一1.目的都在补充完美传主苏轼的形象和品格:“帮助苏轼的儿女婚配“——突出苏轼对弟弟的帮助;“张方平、欧阳修喝酒的海量”——突出苏轼的自信和深刻;“与晁端彦的对话”——突出苏轼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的品格;“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突出苏轼对弟弟的情深。
2.从这一分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看出苏东坡身上的如下特点:求善求真的做事之法;毫无掩饰的处世之道;轻快率真的为人之风;至大至刚的英雄之气。
3.选材上:披沙拣金——苏东坡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沙”,日常生活多如海滩之沙,但就在这“沙”中就有闪闪发光的“金子”在,这些“金子”如同一滴水一样,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文中所选的都是苏东坡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琐事,但它们都反映出了苏东坡身上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
在语言表达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任务三1苏东坡的仙居生活。
2苏东坡在东坡之地的生活。
3.苏东坡的夜游生活4.苏东坡黄州生活的伟大成就。
高二下册语文《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高二下册语文《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预设】二课时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自主阅读3分钟,识记重点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嘉佑二年。
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揭露作诗挖苦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是北宋出色的文学家、书法家。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沉着,一种终于停顿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淡,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名句?回味】写两句 (看谁积累的名句多,4分钟)(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长淮忽过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4)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5)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7)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8)大勇假设怯,大智假设愚(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1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1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1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16)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2、写出以下加点的字词注音: (自读并识记,2分钟)故垒(lěi) 羽扇纶巾(guān) 樯橹(qiáng lǔ)早生华发(huā fà) 雄姿英发(fā)还酹江月(huán lèi)3、解题:(结合注释完成填空,2分钟)《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词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坎坷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苏轼一定深有体会,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为宰相人选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难不死,重获自由。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怎样的精神飞跃呢……二、学习目标三、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学生个别读,教师点拨。
四、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诗从三个方面欣赏:①观眼前之景②写历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怀(一)观眼前之景1、齐读上片2、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明确:这个景物属于“骏马西风塞北”之景,而非“杏花春雨江南”之景,正是这锦绣江山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3、上阕以哪句结尾?“一时”指何时?三国英雄辈出,为何如此衷情周瑜呢?(二)写历史之事1、分析周瑜形象2、苏轼生平介绍(多才多艺、多灾多难)(三)抒一己之怀1、苏轼才华横溢不逊周瑜,人生际遇却相去甚远,心中怎会不生感慨?2、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情感。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这里既有人生的失意,又有抛却英雄梦的无奈,还有诗人欲从痛苦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的释然。
这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次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跃历史的翱翔,这,不正是诗人要极力挣脱的束缚吗?要知道,个人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可怜可笑。
苏轼正是在这种历史与个人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人生的自觉,从而获得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
3、齐读4、黄州成全了苏轼,介绍苏轼在黄州的作品。
黄州成全了苏轼,使他开始了智慧的人生;苏轼成全了黄州,使他成为了天下名城。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精神的飞跃!世间种种的运途在他心底都未见沟壑,想来,身处黄州,心中风波已定吧。
《苏东坡传》教学目标:1.通过《苏东坡传》的阅读,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熟悉苏轼的主要作品,体会苏轼人格魅力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意义;2.研读教材所选文本,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3.了解学者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2.了解学者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2课时学前尝试:1.知识链接(1)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作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风格豪放,一改婉约之风,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3)本文选自《苏东坡传》第16章“赤壁赋”。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4)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1036 苏轼降生1054 娶王弗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 举家前往京都1061 仁凤翔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 任职史馆1065 妻丧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 娶王闰之1069 返京;任职史馆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 任密州太守1076 任徐州太守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 谪居黄州1084 往常州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1126 北宋亡2.尝试练习:(1)注音札.记鼾.声惝恍....醉醺.醺酣.睡诙谐醇.甜窥.探寂寥.缆.绳(2)释义樵苏:嫚(màn):被酒:偃(yǎn):草为茵而块为枕兮:清晏:素月:恐牛羊之予践:蹶(jué)然:晏(yàn):腓(féi):侑(yòu):家童鼻息已雷鸣:此身非我有:语出《》,营营:榖(hú)纹:措大:桂棹(zhào):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怀:缆绳:寂寥:惝怳:相与:藻荇(xìng):闲人:茫然无知:毁誉:诙谐:溢美之词:2.1.在黄州期间,苏东坡的精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本文大量引用了苏东坡的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举例说明作者笔下的苏东坡的性格特点。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二)一、苏轼大致生平及评价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
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
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
二、苏轼在黄州生活概况在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苏轼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出狱后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谴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日他都到那里去读书,与朋友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这一年(1082)。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故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轼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三、词句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宽广的背景和阔大的气势沉郁苍凉的情调。
羡慕古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流露出他被贬黄州的失意心情。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火烧赤壁时代、地点、事件、人物。
“人道是”苏知赤壁之战的“赤壁”不在黄州,他真正用意不是考证“赤壁”本身,只是“借地抒情”。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苏东坡传
林语堂
【课时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体会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2.分析选文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的。
重难点:分析选文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的。
【教材自学】
任务一、通读课文,解决字词。
1.阅读选文,勾画重点字词,如“戏谑”“推心置腹”等,做好积累。
2.阅读P126---P130,积累素材,了解作者。
任务二、阅读“两兄弟”部分,回答问题。
1.文章除了一些主题事件外,还写了一些细节,诸如写“苏轼帮助苏辙的儿女婚配”,写了“张方平、欧阳修喝酒的海量”,写了“苏轼与晁端彦的一段对话”,写了“苏轼给
好友李常的一首诗”等等,其目的何在?
2.从这一部分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看出传主身上的一些什么特点?试分析之。
3.这一部分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任务三、阅读“赤壁赋”部分
这一部分共写了苏东坡的哪几件事?这一部分所选择的素材,表现苏东坡身上的什么东西?
【合作互学】
小组内合作交流,组长讲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精讲点拨】
答案明确
任务一1.目的都在补充完美传主苏轼的形象和品格:“帮助苏轼的儿女婚配“——突出苏轼对弟弟的帮助;“张方平、欧阳修喝酒的海量”——突出苏轼的自信和深刻;“与晁端彦的对话”——突出苏轼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的品格;“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突出苏轼对弟弟的情深。
2.从这一分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看出苏东坡身上的如下特点:求善求真的做事之法;
毫无掩饰的处世之道;轻快率真的为人之风;至大至刚的英雄之气。
3.选材上:披沙拣金——苏东坡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沙”,日常生活多如
海滩之沙,但就在这“沙”中就有闪闪发光的“金子”在,这些“金子”如同一滴水一样,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文中所选的都是苏东坡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琐事,但它们都反
映出了苏东坡身上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
在语言表达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任务三
1苏东坡的仙居生活。
2苏东坡在东坡之地的生活。
3.苏东坡的夜游生活4.苏东坡黄州生活的伟大成就。
作者所选素材都有一个指向:苏轼在面对人生灾难时所秉持的一种人生态度:安然自在、解脱自由、超然物外、积极面世。
【拓展训练】
①殿试的日子到了。
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
在读书人
一生这个紧要关头到来之际,大家心中都是紧张激动,患得患失。
过去多年来三更灯火五
更鸡的苦读力学,都是为了这一时刻。
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来到皇宫之外,
身上带着凉的饭食,因为没考完是不许出考场的。
在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
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借以防止纳贿或徇私。
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
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
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
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时,考试官则关入宫中闱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
通常是从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试卷阅毕呈送给皇上为止。
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
次考
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陛下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
策论。
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
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
有时为避免泄露,他还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
②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
苏东坡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
那
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
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
欧
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
为了避免招人
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
在
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
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
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
于天下。
③苏东坡这个才气纵横的青年,这次引用历史事例,却失之疏忽,而且在试卷上杜撰
了几句对话。
他发挥文意时说,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
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
之三。
”这几句对白读来满好,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
可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
判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尧与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
提出查问,因为一经提出,即表示自己对年久湮没的古籍未曾读过。
苏东坡因此,才得以
混过。
考试过去之后,梅圣俞一天问苏东坡:
“可是,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
”
苏东坡这位年轻学者承认说:“是我所杜撰。
”
梅圣俞这位前辈宿儒大惊:“你所杜撰!”
东坡回答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
④主考官录取一学生,即表示自己克尽其职发现了真才,二人彼此之间即形成了“老师”与“门生”终身不渝的关系。
考中的门生要去拜谒主考老师致敬,并修函感谢恩德。
欧阳修为当时文学权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贬,即足以关乎一学人之荣辱成败。
当年一个
作家曾说,当时学者不知刑罚之可畏,不知晋升之可喜,生不足欢,死不足惧,但怕欧阳
修的意见。
试想一想,欧阳修一天向同僚说的话,那该有何等的力量啊!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
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这种话由欧阳修口
中说出,全京都人人都知道了。
据说欧阳修一天对儿子说:“记着我的话。
三十年后,无
人再谈论老夫。
”他的话果然应验,因为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谈论苏东坡。
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之时,有人还暗中偷读呢。
(选自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第四章)
19.请分别概括全文四个部分的大意。
(4分)
20.本文结尾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它对刻画苏轼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分)
2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及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谈谈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19.(4分)
(1)朝廷准备殿试。
(2)苏轼名列前茅。
(3)苏轼杜撰论据。
(4)苏轼受到推崇。
(一个要点得1分。
学生答案与参考答案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
20.(5分)
(1)结尾一段主要运用的是侧…贬,历尽坎坷,却活的潇潇洒洒。
等等。
(2)苏东坡是一位个性飞扬,亲切可爱的读书人。
如,①竟然在科举考试中杜撰故事。
当梅尧臣询问苏轼所写论据来自何处时,苏轼轻松的说:“是我所杜撰。
”继而又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②与佛印交往中表现出的幽默、机智。
③《石钟山记》对前人的质疑。
④一反婉约词的缠绵悱恻,创豪放词派。
等等。
(3)苏东坡才华超群,令人敬佩。
如,他的诗、词、散文、绘画、书法自成一家。
(答出一个要点,且结合文本和对苏轼的了解分析,得2分,满分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