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论笛卡尔之上帝观笛卡尔的哲学体系包含几个重要的命题:“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说”、灵魂肉体两分说,这些都建立在他对上帝及其存在的论证上。
“我思”推出“我在”,“我在”的不完满性推出必有完满的“上帝”,因此有上帝赋予我们灵魂的“天赋观念”,才使得人们从一无所知开始追求真理。
笛卡尔肯定“上帝”的存在,肯定“上帝”是“永恒的、全知的、全能的、一切真与美的源头、天地万物的创造者”。
所以笛卡尔不是反对“上帝”,而是对经院哲学和神学中宣扬的“上帝操纵人的一切”的观点的不满。
他提倡理性,认为人们应该排除感性的干扰正确认识自己,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发现真理。
标签:笛卡尔;上帝;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说在哲学思想的发展史上,每一次历史即将转向的时代都会人才辈出。
被黑格尔誉为“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就是在腐朽经院哲学和自由新思想的碰撞中涌现出的勇士之一。
一直以来,很多人坚信,笛卡尔反对宗教,反对神学,他的思想是摆脱宗教意识的桎梏、提倡个人自由理性的发端,他确立了人的自主理性而摧毁了上帝的权威。
因此笛卡尔是怀疑和反对“上帝”的。
但是,我们在研读笛卡尔的著作中不难发现,笛卡尔固然推崇理性,提倡自我意识,可其中也频繁且不加掩饰地透露出他对“上帝”的崇高地位的无比敬畏。
甚至他细致地从哲学角度论证“上帝”的存在,并且将“上帝”视为万物之根和人类知识的基础,郑重提出“上帝”存在的必要性和认识“上帝”的必要性。
这不得不使我们仔细思量,笛卡尔真的反对“上帝”吗?一、笛卡尔的“上帝”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笛卡尔是对当时的宗教是存有疑惑和不满的。
但我们应分清对当时腐朽的基督教教义不满,并不等同于质疑“上帝”的存在并否认他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反,在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之一就是论证上帝存在的确然性,坚信上帝是存在着的,是至高无上的,是万物的创造者。
所以,判断笛卡尔是否反对“上帝”,我们须辩证地看问题。
首先要明了的就是笛卡尔所信仰的“上帝”究竟是什么。
笛卡尔的观点:
1.怀疑主义:笛卡尔认为人在获取真知时必须要对自己的信念进行怀疑,因为
人的感知和认识常常受到偏见、错觉以及其他干扰的影响,而这些干扰会导致人的认识不准确。
因此,人需要以怀疑的态度来审视一切,从而排除错误和虚妄的信念。
2.存在唯一神学:笛卡尔认为存在唯一的上帝,并且上帝是绝对完美的、无限
的、智慧的和真实的。
他通过自己的《第一哲学沉思》一书,在证明上帝存在的过程中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经典论证,强调思考是不可否认的存在,这也成为他哲学体系的基础。
3.理性主义:笛卡尔认为人的知识来自于理性,而非经验。
他认为只有透过纯
粹的理性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感觉或经验。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科学和数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4.精神-物质二元论:笛卡尔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分别属
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或影响。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哲学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勒内·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及评价勒内·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及评价17世纪前期在笛卡尔生活的法国,批判经院哲学,建立为科学撑腰的新哲学,是先进思想家的共同任务,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笛卡尔哲学思想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勒内·笛卡尔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着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
笛卡尔常作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笛卡尔-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他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
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哲学思想笛卡尔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
笛卡尔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
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
(他举出了一个例子:在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自己身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然而其实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参见庄周梦蝶)。
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除了清楚明白的观念外,绝不接受其他任何东西; 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思想必须从简单到复杂; 我们应该时常进行彻底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笛卡尔将这种方法不仅运用在哲学思考上,还运用于几何学,并创立了解析几何。
由此,笛卡尔第一步就主张对每一件事情都进行怀疑,而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
从这里他悟出一个道理:他必须承认的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在怀疑。
而当人在怀疑时,他必定在思考,由此他推出了着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笛卡尔将此作为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里他得出结论,“我”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
笛卡尔论上帝及其存在豪情只是劝咱们去做能够缓行的事的时分,该当抑制本人不好立即作出任何判别,用另一些思惟使本人定必然神,直到工夫和歇息使血液中的情绪完全安宁上去。
▼在这个世界上,良知被分派得最为公道。
▼恐惧的主要原因是惊奇,摆脱它的最好办法是临事先思考,并使自我对所有不测事件(惊奇是由对它们的害怕引起的)有所准备。
▼当感情只是劝咱们去做能够缓行的事的时候,应当克制自我不好立刻作出任何决定,用另一些思想使自我定务必神,直到时刻和休息使血液中的情绪完全安定下来。
笛卡尔勒内·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现改名为笛卡尔以纪念这位伟人),1650年2月11日逝世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笛卡尔是二元论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译为“思考是唯一确定的存在”),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
论上帝及其存在我试图从思维中排除通过感官获得的一切关于物体的影像,当然这很难做到,但至少我要把它们看做是假的,这样我就可以仅仅考察我自身。
我是一个在进行怀疑、肯定、否定、想象等思维活动的实体,虽然这些思维活动的对象在我之外,但它们作为思维方式则一定存在于我心里,这就是我目前所知道的全部东西。
那么在我心里是否还有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在第二个沉思里,我知道了自己是一个思维的实体,而这一认识之所以为真,是因为我清楚明白地认识到了它。
所以,我必须制订这样的总则,即“凡是我领会得十分清楚分明的东西都是真实的”。
这条总则是除“我思故我在”这一观点外,可以确定的第二个观点。
原先我认为通过感官所领会的东西是十分清楚明白的,根据这一总则,它们应该是真实的,但现在我却发现它们是可疑的,这不是矛盾的吗?其实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我确实有关于这些东西的清楚明白的认识,而之所以说领会得清楚明白,是指这些东西在我心中形成的观念;还有,我原先自以为清楚地领会到,有些观念表象在我之外的某些东西,并且和那些东西一模一样,但其实在这件事情上我犯了错误。
笛卡尔哲学中的上帝导言:本文试图就《第一哲学沉思录》中笛卡尔关于上帝性质、地位的描述,对书中不断提到的上帝做一分析。
同时由此为一个小切入点,对哲学与宗教这个命题一瞥,找到两者之间的一些联系。
关键词:笛卡尔上帝哲学体系一、宗教上的上帝笛卡尔教育背景笛卡尔八岁时被送到法国国王亨利第四创立并由耶稣神父们经办的欧洲当时最有名的学校之一——拉夫赖公学,在那里血刺拉丁文、希腊文、诗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道德学、形而上学等等课程,为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在宗教信仰的教育方面,耶稣会的神父们对他从来没有放松过,而他一生也始终不渝地以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自居,即使在他后来长期居住的新教国家荷兰,他也非常骄傲地称“我是天主教徒,身上流淌着法国人的血”。
笛卡尔与1616年被授予法学硕士学位,学了很多书本知识后,又从军跟随部队转战了很多地方,结识了诸多的著名科学家。
笛卡尔从小的宗教教育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得在日后的著作里反思自身的时候不断地提到上帝,并试图证明上帝和灵魂不朽,使不信教的人们相信上帝。
教会的控制十七世纪初欧洲仍处于极权主义的封建统治之下,经院哲学控制着哲学思想。
虽然自然科学逐渐走上的发展的道理,伽利略于1611年制成天文望远镜,初次看到以前用肉眼看不到的许多天体星象,进一步中国农史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论;哈维创造了血液循环理论,推进了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
但是此时教会中的传统保守势力仍有余威。
布鲁诺、伽利略的悲惨遭遇,使笛卡尔更加小心翼翼,尽量避免与天主教会发生正面冲突,并为此而旅居新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荷兰长达二十年。
笛卡尔虽然后来改学法学,并接触到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周游欧洲是又获得了不少社会知识,使世界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但他仍不敢直接与宗教神学和传统思想发生冲突,更没有勇气为自己的自由思想和理性哲学而殉道。
笛卡尔写《沉思录》的“动机”1他在《致神圣的巴黎神学院院长和圣师们》中写道:“我一向认为,上帝和灵魂这两个问题是应该用这些的理由而不应该用神学的理由去论证的主要问题。
收稿日期:2007—07—10作者简介:刘莘(1955-),男,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笛卡尔哲学中的上帝刘 莘(重庆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重庆 400047) 摘 要: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论证,主要是从完满存在的观念和自我的有限存在这两个论据展开的。
处于思想近代化初期的17世纪复杂的思想背景,决定了那个时代思想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信仰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交织差不多是笛卡尔及其同时代杰出思想家们的共同特征。
而上帝,无论是作为信仰的根基,还是作为理性之先定必然性,都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不可须臾离弃的支点。
没有这个支点,笛卡尔的思想就成了无根的游魂。
关键词:笛卡尔;完满存在;上帝;有限实体;无限实体;信仰;理性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07)06-0005-07一终其一生,笛卡尔都像他所说的那样,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他从未怀疑天启的真理性,但却对经院哲学尤其是主导着神学话语权的托马斯主义把握这一真理的方法感到怀疑。
按照康德的说法,通过思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有三种,即宇宙论的、本体论的和自然神学的证明。
前两种都是先验的,但也有不同。
本体论证明抽象掉一切经验,完全从纯粹概念即“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出发来推论上帝存在。
与之相较,宇宙论证明之“小前提包含有一个经验,大前提包含有一个一般经验到必然之物的存有的推论”[1](P480),因而并非纯粹先验论的证明。
不过,宇宙论证明虽以某种非限定存在为始点,实际上却并未依从经验的导引,而是基于纯粹理性的原则[1](P487),因此实为先验的,其所包含的所有证明力皆来自本体论证明。
[1](P482)从这个角度看,宇宙论证明不过是“隐藏的本体论证明”。
[1](P496)自然神学的证明则是经验的,即从确定的经验及由经验所知之感性世界之特殊状态出发,遵循因果律向上推论,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笛卡尔的上帝观“上帝究竟是否存在?疑问?谜团?不从得知!“大爆炸宇宙论”表明了宇宙开始于一个“奇点”,所有的科学规律对其都不适用,就这样一个特殊的点之后,宇宙就遵循现有的模式开始运转了。
当然也只有这样的运转的模式,才能最终演化出人类,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模式,而不是其它的模式呢?是谁在导演这一切呢?并且,是谁预定了,或者主宰了这个模式呢?再次,我想问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呢?自古至今,这个问题不知被争议过多少回,这期间,无数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哲学思维去论证上帝的存在,虽开创了好多新的哲学思维,但终究有其不足的地方,被后世一一驳倒。
不过,这极大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并将延续下去。
所谓上帝,就我自己来看,他不是物化了的具体形象,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它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如果他存在的话,那么他就是永恒的。
就这点而言,有点类似老子所提倡的“道”,万物生于“道”,又皆消亡与“道”,可见“道”掌控着世间的一切,安排着世间的一切,而上帝也一样,妥善地安排着世间的一切,一切规律都在其掌握之中,但你看不见“道”的存在,只能感受到,或者说心灵深处领会到。
如果他存在,对我而言,他就是一个类似“道”的超自然力量。
古今,既然有人信仰上帝的存在,说明其存在本身就有一种价值,当某些问题解决不了时,就可以把它归到上帝的安排。
比如,牛顿的第一力学定律。
当牛顿提出第一定律时,很困惑,既然物体在不受外力时,靠惯性运动,那么,当初那个让物体开始运动的第一个力,又是哪来的呢?牛顿对此苦苦思索,无解,然后他说是上帝踹了一脚,也就是说,第一个力来自于上帝。
就这样诡异地糊弄过去了,因为把一切都归于上帝的话,一切都显得那么妥帖。
当然,对一个唯物主义者来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从上面得出,上帝不仅为人们的信仰而存在,也为人们解决问题时,提供一个回避的手段而存在。
就上帝存在问题,自我感觉就是信不信的问题,它牵扯到宗教信仰,对于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无神论者,总是试图去反驳他的存在。
按几何学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区别引言人是可能或偶然的,即它的存在性总是有所缺失,只有上帝才能补足这种完满性。
因为上帝是必然存在的,他保存并完满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和上帝的存在通过观念得以沟通:一方面它指向自由却必然趋向完满的意志;另一方面指向作为其客观实在性原因的实体。
上帝是绝对必然性的实体。
一切实体都因上帝的绝对必然性而完满。
可是上帝何以存在的呢?作者从三方面加以证明:1.上帝的本性;2.我们的上帝观念的客观实在性;3.人的存在的缺失性。
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性也附带地证明了人所能领会的一切东西的存在,包括肉体和精神。
正是因为上帝,精神和肉体才在实际上是不同的实体。
定义一、思维(Pensée),我是指凡是如此地存在于我们以内以致我们对之有直接认识的东西说的。
这样一来,凡是意志的活动、理智的活动、想象的活动和感官的活动都是思维。
可是我加上"直接"这个词,这是为了把附加和取决于我们思维的东西排除在外。
举例来说,出于意愿的运动虽然真正来说是以意志为其原则的,但是它本身并不是思维。
二、观念(idée),我是指我们的每个思维这样的一种形式说的,由于这种形式的直接知觉,我们对这些思维才有认识。
因此,当我理解我所说的话时,除非肯定在我心里具有关于用我的言词所意味着的东西的观念,我用什么言词都表明不了。
因此,仅仅是任意描绘出来的影像,我不把它们称之为观念;相反,这些影像,当它们是由肉体任意描绘出来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们是大脑的某些部分描绘出来的时候,我不把它们称之为观念,而只有当它们通知到大脑的这一个部分的精神本身的时候,我才把它们称之为观念。
三、一个观念的客观实在性,我是指用观念表象的东西的实体性或存在性说的,就这个实体性是在观念里边而言。
同样,人们可以说一个客观的完满性,或者一个客观的技巧等等。
因为凡是我们领会为在观念的对象里边的东西都是客观地或者通过表象存在于观念本身里。
谈论笛卡尔形而上学哲学思想谈论笛卡尔形而上学哲学思想笛卡尔强调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精神的重要性,如何论笛卡尔形而上学哲学思想?众所周知笛卡尔是典型的二元论者,这种二元论的观点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
那么什么叫做“我思故我在”呢?从笛卡尔本身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其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惟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这句被笛卡尔当作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名言,在过去的东欧和现在的中国学界都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遭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而批判方的观点是“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
在《哲学原理》中,“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条原理,也是他哲学思想最集中的精炼表述。
他从各种感觉的怀疑入手,指出,按照普遍怀疑的原则,我们可以怀疑所有一切,可以设想没有上帝、没有上天、没有物质,甚至可能没有收集整理我自己的身体。
但是在怀疑这些事物的真实性的时候,却不能假设我们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惟一不能怀疑的是“我在怀疑”。
笛卡尔哲学的第二条原理是“上帝的存在”,是从“我思故我在”进一步推演出来的。
他认为,可以把所有的观念分为天赋观念、从外界得来的观念和自我创造的观念。
人心中最原本的观念不是从外界得来,也不是自己创造,而是上帝天赋的。
这个天赋观念是全知、全能、全善的神明观念,一切不完全、值得怀疑的观念,而我们所感觉到的所有不完全、记得怀疑的观念都是由两者对比来的。
由此笛卡尔得出结论“我心之外有个上帝实体存在,他是产生最完满观念的实体,上帝是一切已经存在或将来存在的事物的真正原因。
”通过上述的原则,笛卡尔强调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精神的重要性,他以一块蜂蜡作为实例。
各种感官能够体会到对这块蜂蜡的感受,例如视觉能够看清它的形状、颜色、大小,嗅觉能够闻到它芬芳的气味,味觉能够尝到它甜蜜的味道,触觉能够感受到它坚硬冰冷的外表。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我们认识了蜂蜡。
笛卡尔 3 次和5 次的思考与上帝的证明杰克鲍曼© 1998在笛卡尔“话语的方法”,他写了“ 我思,测功的总和”,并说:“有没有在所有给我”保证这个真理更远的地方。
他继续说,他可能会采取“作为一般规则”,清楚地感知一切事物是真实的。
他补充说,“但是,有一些”困难对象正确地确定我们清楚地设想。
有两个关键词在这里“一般”和“困难”。
他的话,这两个后说:“我思故我在”,其余的是一般和困难的。
他没有说,困难是不可能的,但用这个词“困难”,他没有打开,前提是我们应该而且会质疑他的结论。
虽然笛卡尔没有说明,(至少在3 次和5 次沉思),有一个限制因素,这是对词语的使用来证明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他说:“上帝存在”笛卡尔似乎感觉到这个词的限制时,他在地中海。
5使用了更多的数学参考。
“我最算作某些人的真理,我清楚地构思方面的数字,数字和其他事宜与几何属于算术,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纯粹的,抽象的数学。
” 他似乎在做数学参考资料,以便他能证明的东西比较具体的神的存在,抽象的方法研究。
不过,如果他能证明上帝在3 届地中海。
他就不会写了5 次地中海。
另一个限制,并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是,笛卡尔是17世纪的哲学家,大约200年前达尔文。
这个论点可(不一定是好的)说,哲学逻辑是永恒的,应该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一个柏拉图的洞穴最强的论据是永恒的哲学。
尽管柏拉图是别的东西后证明他实际上描述的电影和电视世纪世界上20 日。
作为迄今才证明达尔文是上帝的主要限制。
看来,笛卡尔感觉到的事情时,他的演化医学谈到时间的推移第三和时间上他。
“这其实是一件事情非常清楚的,大家有目共睹的考虑与关注谁挺过来的性质时,为了保护它可以在每一时刻,其中一个物质的行动需要得到同样的权利和将要生产和创造,才配,假设它还不存在,从而使自然光的告诉我们清楚地创造和保护之间的区别仅仅是区分的一个原因。
“笛卡尔,不要说,因为他本来可以,时间,或时间的流逝本身是上帝,他只用它作为论据,他一小部分。
笛卡尔及其哲学思想笛卡尔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
他自成体系,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炉,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堪称17世纪及其后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笛卡尔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
他反对经院哲学和神学,提出怀疑一切的“系统怀疑的方法”。
但他还提出了“我思故我在” 的原则,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笛卡尔的自然哲学观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
他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
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
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在笛卡尔那里,首先把“我思”(纯粹的思)和“我思的内容”(具体思想的东西)区分开。
然后“我思”推出“我在”,这个“我在”的“我”和“我思”是同一个东西。
也就是说,“思”和“反思”都是同一个“思”。
换句话说,笛卡尔是从普遍怀疑开始的,可以怀疑一切都是虚假的。
唯一不能怀疑的就是怀疑本身。
如果对“怀疑”进行怀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怀疑”。
因此我思推到出我在,因为这两个就是同一个东西。
用行话说就是思维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
笛卡儿的哲学命题,采用所谓“怀疑的方法”,是在求证“知识”的来源是否可靠。
我们可以怀疑身边的一切,只有一件事是我们无法怀疑的,那就是: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怀疑“我们的怀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我们的“怀疑”。
笛卡儿也就是从他的“我思故我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因为“我”这个思想的主体不能被“怀疑”,那么就有一个使“我”存在的更高“存在体”。
换句话说,因为我存在,所以必须有一个使我存在的“存在者”,而那个使我存在的“存在者”,也必定是使万物存在的“存在者”。
论笛卡尔之上帝观导读:本文论笛卡尔之上帝观,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理的源泉),这个妖怪的狡诈和欺骗手段不亚于他的本领的强大……不是上帝(他是非常善良的,并且是至上的真理源泉)而是某一个恶魔……”[1]24笛卡尔一边想要表达出自己普遍怀疑的思想,一边还要避过对上帝怀疑的不敬,因此他假定了一个与上帝不同的“恶”的代言人——妖怪或恶魔。
他把人们意识中已知的一切知识都假设为因为恶魔而可能导致的欺骗性的假的知识。
很显然笛卡尔的观念明显受到了宗教神学的制约和影响,他不敢也不能否认或怀疑上帝的至善性和无上地位。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提出怀疑“我思”之外的一切,但这“一切”并没有包含“上帝”在内。
这个“一切”是我所已知的一切知识,一切实体的观念,这“一切”是我所领悟的“上帝”赋予我灵魂中的真理后所得到的。
“上帝”是远远高于“我”这个层面之上。
故而“我思”“我在”都仅仅是在“我”的层面上而言,“我”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所以“我”不能也不会质疑“上帝”。
另外,根据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中的论述,我是这样理解的:笛卡尔认为,上帝赋予人们的知识或称观念,和人们现在所掌握的了解的知识和观念也是不同的。
在他看来,上帝赋予人们的观念必然是正确的,但这些正确的观念,人们可以领会多少,领会到什么程度是在于每个人自身,与上帝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并且“上帝”对每个人赋予的知识都是平等的,人们得到错的知识,是因为人们理解错了上帝赐予的真理。
他的这个重要学说,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提供了重要论证。
由此可以看出,笛卡尔的思想里“上帝”所处的重要地位。
“上帝”是无所不能的,是至高无上的,它创造了一切,赋予人类智慧和知识,人们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实际上不过是在不断地发掘埋藏在自己灵魂深处的上帝赐予的真正的智慧罢了。
即使是这样,作为上帝创造物的人类,无论如何努力也永远不可能完全理解上帝赋予的全部真理,不可能达到上帝那样至高无上的完满性。
笛卡尔的哲学思想笛卡尔的哲学思想笛卡尔(1596—1650),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先驱,是理性哲学的开启者。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笛卡尔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
被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是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是理性主义和二元论的奠基人,与培根并称为近代哲学之父,在西方影响深远。
在笛卡尔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命题就是“我思故我在”,也是近代哲学开启的标志,所以对这个命题含义的把握不仅对于笛卡尔思想的理解而且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理解都有重要的意义。
笛卡尔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哲学上,笛卡儿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
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创立了“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一、笛卡尔生平与著作笛卡尔1596年3月21日生于法国都兰城。
少年时期在欧洲著名的拉弗莱希耶稣会学院读书,打下了牢固的数学基础和天文学基础。
1613年进入波瓦蒂埃大学,1616年毕业,获得法律学学位。
由于家庭富有,不需要他开业作律师,同时由于他对经院哲学和神学的反感,从1618年起他离开法国游历欧洲各国,先后到过荷兰、丹麦、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
1618年他结识了物理学家伊萨克·毕克曼。
在毕克曼的鼓励下,笛卡尔开始从事理论数学的研究,这对他后来建立解析几何学产生很大影响。
1620年笛卡尔在游历德国时,产生了把自然科学各学科相互协调起来的思想。
1625年笛卡尔回到法国,开始致力于科学研究活动。
为了获得良好的条件,1628年起到社会比较安定,思想比较自由的荷兰定居。
此后他除去法国进行几次短暂的访问外,直到1649年没有离开荷兰。
在荷兰他完成了多部著名著作,如1629年--1633年写了《论世界》,1641年出版了《形而上学的沉思》,1644年又出版了《哲学原理》等。
解析笛卡尔哲学认识论中的上帝观念作者:张浩楠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8期摘要: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为其哲学找到了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并从"我"自身的不完满性发现内心中固有的完满的至上存在体观念,即"上帝"观念,最终由效果和从本质两方面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上帝"观念在笛卡尔哲学认识论中已由中世纪传统经院哲学的本体论转变为其认识论的最高范畴,是知识确定性和可靠性的坚实基础,保证了自然科学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是一种全新的"上帝"观。
关键词:上帝认识我思存在确定性享有黑格尔赞誉的“近代哲学的真正创始人”的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先驱笛卡尔,正如他那久为传颂的墓志铭所言,“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的人”,毕生竭力摆脱中世纪经院哲学关于本体论“上帝”的“先信仰,后理解”的盲目愚昧的信仰主义,使得哲学与信仰得以区分开来,始终高扬人的自我主体性意识,重新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并且将寻求确定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作为其哲学认识论的崇高目标,重新建构起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新的哲学体系,最终开创近代哲学先河,“因为近代哲学以思维为原则,他的‘方法’和‘我思’概念最大的意义在于,开始了对世界的清楚描绘,使现在的我们可能对世界有一幅清楚的图画”,并且“从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体性的领域,转入确定性的东西。
宗教所假定的东西被抛弃掉了,人们寻求的只是证明,不是内容。
”纵观笛卡尔整个哲学认识论体系,他在提倡理性的同时又保留了上帝的存在,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冲突和矛盾,因而使得一些读者感到不解。
究其原因,笛卡尔所处的那个时代,虽然经院哲学江河日下,日趋没落,但是宗教余威依旧很强盛,再者笛卡尔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宗教信仰对他的影响根深蒂固,种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他不可能彻底绕开“上帝”观念从而进行纯粹的哲学思考和哲学研究以建构起自己的新哲学。
理论学刊1997年第3期试论上帝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体系中的作用郑 伟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唯理论学说的创始人、理性主义的先驱。
他高扬理性的权威,崇尚思维的自由,并把寻求具有确实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作为哲学的最高使命。
为此,黑格尔将他称作“近代哲学的真正创始人”,并认为“从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观性的领域,转入确定性的东西。
宗教所假定的东西被抛弃了,人们寻求的只是证明,不是内容。
” 但另一方面,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又保留了上帝的存在,并赋予上帝以很高的地位。
这样,理性的权威与上帝的存在之间就构成了矛盾。
这一矛盾的存在,无疑是与笛卡尔严谨的哲学精神不相符的。
那么,笛卡尔为什么会容忍这一矛盾存在呢?这主要在于上帝观念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弥补了笛卡尔哲学体系中的某些缺陷。
下面,将从笛卡尔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方面,分析一下上帝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体系中的作用一 笛卡尔的认识论是笛卡尔哲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
在以唯理论为主要倾向的认识论学说中,笛卡尔系统地考察了诸如理性思维的能力、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天赋观念和天赋能力、客观确实性的知识等认识论问题,这些研究不仅具有创造性,而且具有启迪性,直接影响着此后欧洲哲学的发展。
但在他的唯理论学说中,上帝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认识论学说的构建,时常借助于“上帝的协助”。
首先,上帝观念的确立,为笛卡尔克服怀疑论提供了可能。
众所周知,普遍怀疑是笛卡尔哲学的开端和出发点,当他开始哲学“沉思”时就指出,凡是早先信以为真的见解,没有一个是不能怀疑的。
但笛卡尔式的怀疑,不是极端的怀疑论,即只为怀疑而怀疑,而是一种方法上的怀疑,他试图通过怀疑找出确实可靠的东西,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并不是模仿那些为怀疑而怀疑并且装作永远犹豫不决的怀疑派,因为正好相反,我的整个计划只是要为自己寻求确信的理由,把浮土和沙子排除,以便找出岩石或粘土来” 。
西方哲学:唯理论笛卡尔:笛卡儿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
他自成体系,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炉,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笛卡儿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
他反对经院哲学和神学,提出怀疑一切的“系统怀疑的方法”。
但他还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则,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的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并论证以广延为其属性的独立物质实体的存在。
他认为上述两实体都是有限实体,把它们并列起来,这说明了在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上,他是典型的二元论者。
笛卡儿还企图证明无限实体,即上帝的存在。
他认为上帝是有限实体的创造者和终极的原因。
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他主张唯理论,把几何学的推理方法和演绎法应用于哲学上,认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赋观念”。
笛卡儿的自然哲学观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
他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
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科学方法的四条准则:一、“决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
”(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除非我明明白白知道它确实为真。
)——怀疑原则二、“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将我们所要检查的每一道难题,尽可能分解成许多部分,以作为妥善解释这些难题的要害。
)——解构原则三、依照次序引导我们的思想,由最简单的、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步一步地上升到最复杂的知识。
——建构原则(在解构或分析的基础上,必须依照事务的内在关系,重新将各个单元、部分、要素组合起来,洞悉事物内在的法则、结构或秩序。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作者:李娜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8期摘要:"上帝"观念是笛卡尔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笛卡尔用大量篇幅来解说上帝,论证上帝的存在,坚信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万物之创造者,并且笛卡尔之后的整个哲学是以上帝为中间枢纽而架起来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他对"上帝"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要想认识世界、洞察宇宙,首先必须认识"上帝",对于上帝存在的论证,笛卡尔做了三个证明。
笛卡尔对上帝的确证反映着他的哲学及他的理性的怀疑主义,这些思想在后世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发扬,对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启蒙理性的推进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上帝理性存在实体一、上帝之说与笛卡尔的“上帝”上帝之说源远流长,在西方哲学史上,“上帝”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是当时以色列人的祖先赋予他们最伟大的国王的称呼。
究其词意,“上帝”一词的英文和德文词源来自于基督教盛行前的印欧语系中的古哥特语,意为“受祈求者”或“所祭祀者”,词根为“铸造”之意,指铸造而成的神像,因而“上帝”一词逐渐开始成为基督教里所说的“天主”,后来被基督教用来指代至高无上的“神”。
但是“上帝”并不是基督教的专有名词,也不等同于“神”的概念。
到了古希腊时代,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对“上帝”有了新的阐释,他指出“上帝”就是万物之源,是大自然在不变与恒变中交织而存在的“一致性”,他还将其称为“理性”。
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上帝”是世界运动的最终原因,是万事万物的第一推动者,也可称之为“不动的动者”。
在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里,“上帝”并不是基督教所称的至高无上的“神”,而是一个抽象的、高于自然、高于一般的终极根源。
到了笛卡尔这里,他这样描述到:“用上帝这个名称,我是指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常住不变的、不依存于别的东西的、至上明智的、无所不能的,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东西由之而被创造和产生的实体说的。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笛卡尔所论说的“上帝”既有宗教神学的“上帝”的全知全能和至高无上的特点,同时又有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说的终极根源的性质。
但笛卡尔的“上帝”与宗教神学的“上帝”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创造了世界万物的知识之源,是脱离人脱离世界而高高在上且远不可及的至善。
二、笛卡尔上帝观的思想渊源笛卡尔的哲学作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开端,它的产生离不开其时代影响和文化传承。
笛卡尔所处的时代是自然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在打破传统封建宗教自然观的同时,很多哲学家开始思考人自身关于理性的问题。
早在公元前500 年,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就提出了“感官幻想”的思想,他认为我们的感官不能使我们对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只有理智才能。
这种理智至上的态度在后来被称之为“理性主义”,并且崇尚“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也越来越多,受此时代与文化影响,笛卡尔也成为了其先驱者。
笛卡尔哲学思想的来源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和教父哲学的代表圣?奥古斯丁有着很深的关联。
在于人类灵魂和理性的思考上,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类似于柏拉图的“回忆说”,不同的是柏拉图沉迷于“洞穴神话”,把对事物的真正认识归结为对理念的回忆,而笛卡尔则把灵魂中埋藏的知识源于“理念世界”改造成了源于“上帝”。
教父哲学的代表圣?奥古斯丁认为真正的哲学是爱上帝的,人们只有通过进入自己的心灵来体验上帝的存在。
笛卡尔借鉴了奥古斯丁的心灵直觉理论,将其改造并加以发展来证明上帝是确实存在着的。
除了柏拉图、奥古斯丁等人对笛卡尔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环境、思想潮流以及国内的政治宗教斗争等都为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笛卡尔认为,要想认识世界首先必须认识“上帝”,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对“上帝”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不能认识“上帝”,那么认识万事万物就成为空谈。
所以,要理解笛卡尔的那些重要哲学思想,我们必须首先理解笛卡尔对“上帝”的诸多论证。
三、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证明论证上帝存在的确然性是笛卡尔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笛卡尔用大量的篇幅来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为了说明知识的确定性,笛卡尔用上帝来为自己的知识论服务。
笛卡尔在沉思一中这样描述到:“有一个全能的上帝,使我成为我现在所是的这种生物,也许上帝不允许我这样被欺骗,因为我们称他为至善的,如果他把我创造出来总是受欺骗,这与他的仁慈是不相容的。
” 笛卡尔的上帝已经不是神学意义上的上帝,而是“理性主义”的上帝,对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笛卡尔做了三种论证:第一,基于观念的完满性等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观念的产生需要一共原因,而观念是通过表象和分享程度更大的存在来获得更多的客观实在性的,因此观念的原因应该是形式而卓越地存在于观念本身之上的。
“凡是我领会的清楚明白的东西都是正确的。
这是由一个真正比我更完满的本性把这个观念放进我心里来的,而且这个本性具有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完满性,他就是上帝。
” 在笛卡尔看来,上帝就是形式而卓越地存在于观念本身之上的存在。
在这里,笛卡尔引用几何学家关于三角形的真理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从三角形的并没有因此发现任何东西使我确知世界上有三角形,考察我的关于一个完满的实体的观念时,我发现这个观念已经包含了存在,作为这个如此完满的实体的上帝是有的或存在的,这个命题是确定的。
” 他认为凡是可以清楚明白的设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也认为在他的心灵中有一个清楚明白的上帝的观念,所以上帝一定是存在的,不然是什么把这个观念赋予我的呢?笛卡尔认为上帝观念在我的心中,它是以我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如果我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那么我就有极大的完满性,也不用怀疑什么希望什么,这样一来我就是上帝了。
因此,上帝才是我们存在的原因,他在创造我的时候把关于他自己的观念同时赋予了我。
我虽然具有上帝的观念,但我不完满,我会怀疑,因而我只是有限实体,而上帝则是至高无上的完满的无限实体,因而我不是上帝观念的原因。
上帝的观念只能由上帝自身得出,是上帝把它放进我的心灵中的,因而上帝存在。
这样一个基于观念的完满性等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事先承认了上帝的存在,然后才拿上帝的观念来对应其存在。
而这种由一个事物的存在推导出这个事物存在的证明过程,说服力会强吗?第二,基于实体的完满性等级来证明上帝存在在沉思三中,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出发,肯定“我”是存在的,我会怀疑,会对所怀疑的东西进行思考,所以我的存在是不完满的。
怀疑表明一种不完满性,而我会怀疑,因而我只是一种不完满的有限实体,我虽然此刻存在着,但我并不具有使现在存在的我将来继续存在,我得以继续存在的原因来自于一个形式的或卓越的更高的无限实体的存在,即上帝。
如果没有一个无限实体创造我、保存我,那么我怎么能够得以继续存在呢?笛卡尔在这里提出了持续存在的问题,以往我以为我是父母生的,但是父母生了我的肉体,我的精神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问题的原因一定至少具有和结果一样多的实在性,既然我是一个思维的、在我心里有上帝观念的东西,那么我就必须承认它一定同样也是一个思维的、具有我归之于上帝本性的一切完满性的东西,原因的原因以至于终极的原因最后都会导向上帝。
“我”是一个不完满的、有限的存在体,我的存在即是有限实体的存在,通过比较上帝,使我认识到我自己的缺陷,理解我是不完满的有限实体。
有限实体不能通过自身来保证自己的存在,所以它必须依赖一种形式而卓越的存在,即完满的无限实体才能得以存在。
上帝就是这一至高无上的完满的无限实体,因而上帝存在。
在笛卡尔的思维中,他已经事先赋予了上帝以完善的本质,只是因为世间万物的不完善。
笛卡尔在上帝存在的证明之前已经肯定了上帝的存在,如果在他的思维中上帝不存在,那么上帝又何来其完满性呢?第三,基于上帝的本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笛卡尔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他认为上帝的本性是完满的,是完善的,并且这个上帝不是骗子。
在沉思四中,笛卡尔说,“我认识到上帝不可能欺骗我,因为凡是欺骗都含有某种不完满性;而且尽管欺骗看起来是聪明或能力的标志,但是欺骗的意愿毫无疑问是邪恶或缺陷的证据,因此这不适用于上帝。
” 上帝是全智全能、绝对完善的,他创造我、保存我,给予世界永恒真理,赋予我们认识真理的能力。
证明了这样一个完善全能的理性主义的上帝存在,笛卡尔认为我们就能从认识上帝走向认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了。
当我转向我自己时,我不仅认识到我是一个不完满的、依存于他物的东西,不停地渴望更伟大、更好的东西,而且同时也认识到我所依存的那个他,在他本身里面就具有一切伟大的东西,不是不确定地和潜在地,而是现实地和无限地具有这些东西,他就是上帝。
笛卡尔认为上帝的本质和存在是不可分的,就像三角形之和等于二直角不能和三角形的本质分开,因此认为作为一个至上完满的存在体的上帝不可能缺乏存在性。
上帝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上帝的存在决定了事物的存在及其必然性,不是因为我把事物想成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因为事物本身的必然性即上帝的存在性决定了我的思维要去这样领会它。
根据上帝的本性,上帝具有至高的完满性,而完满性中必定包含着存在性,所以,上帝是存在的。
笛卡尔用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能观察到的事物和上帝进行类比,这种拿不同时空、不同层次的事物进行比照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是否带有强烈的个体思维倾向呢?四、论证上帝存在的意义和影响尽管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每一种都有其他问题生出,但是他的思想仍旧很严谨,他对上帝的确证反映着他的哲学,他的理性的怀疑主义也体现在他对上帝的论证及其态度上。
而在肯定了上帝的存在之后,笛卡尔以上帝作为中枢,联系其他观点,并企图以此帮助其他知识获得更牢靠的根基。
首先,通过上帝使“我”摆脱了“唯我论”困境。
“我思故我在”所得出的结论“我存在”只肯定了自我的存在而没有涉及其他物,这就很容易陷入“唯我论”困境。
通过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帝的观念是由上帝放进我心里的,上帝作为万物的原因使得世界的存在得以确定,这样一来自我就可以从唯我论困境中摆脱了。
其次,在认识论上,上帝是构成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的根基,是一切天赋观念的来源,保证了只要是我领会得清楚明白的东西必定是真的。
既然我认识了上帝,而上帝又是万物的原因,那么我就可以取得万事万物完满的可靠知识。
最后,在本体论中,上帝不仅赋予了作为思维性存在的“我”以实体的地位,同时也保证了物质性物体的存在。
就笛卡尔哲学本身而言,他对物的思索和对人的思索的彻底分离的心身关系必然会导致二元论的对立,他只有依靠上帝来建立他们之间的统一性,上帝构成笛卡尔心物二元论的基础,即由绝对实体上帝产生了两种有限实体,思维的精神实体和广延的物质实体,二者分处二元论的两端,由此他的理性主义学说才得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