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与三彩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古建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各时代特征在我国的古建筑历史上,彩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建筑彩画是极富特色的装饰,在柱、梁、枋等处绘制图案花纹,在美化了建筑构件的同时,又增加木料防腐防蛀性能,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筑物寿命。
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彩画的雏形,六朝和隋唐时期则是彩画发展的高潮,到了宋朝,宋式彩画在《营造法式》中有专门的记载。
清朝,彩画发展到了高峰。
下边,一起来了解下彩画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发展和特征吧!1、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与建筑彩画此时期的殿堂和庙宇,均在墙壁表面施色涂饰,广泛流行墙面涂白,但也有佛寺中用红色涂壁的,如洛阳北魏永宁寺塔“内壁彩绘,外壁涂饰红色”。
南朝建康同泰寺和郢州晋安寺,也用涂饰红色的做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题材,仍沿袭汉制,以云气、仙灵、圣贤为主。
佛教题材的壁画,早期仅有维摩、文殊等诸菩萨相,至南朝梁武帝时渐趋兴盛。
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此时期砖石墓内壁彩画更是丰富多彩。
建筑构件彩画,由于此时期地面木构建筑实物早已不存,故只能从绘画、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了解其概况。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胡统寺和高阳王寺的“朱柱素壁,甚为佳丽”、“白壁丹楹,窈窕连亘”,以及考古发掘的同时期墓葬材料等,可知其木柱多涂饰朱红色;《洛阳伽蓝记》记载及敦煌莫高窟的彩画情况是在门楼彩画云气纹和绘出神灵奇异之象,木塔之柱子和斗栱也施以彩画。
替木、散斗、栱和栌斗皆以土红为地,石绿界边,以黄色绘忍冬纹和流云纹。
柱子是在红地绿边内绘黄、黑和石绿相间的卷草纹。
随着佛教艺术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人了“晕”或“晕染”的绘画技法,如梁丹阳一寺门楣上所画凹凸花纹,为文献记载的“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常如凹凸,就视即平”相符。
这种画技在敦煌石窟中也有实例,即画青绿山头时,趁湿在石绿峰峦边缘加染石青,使二色相接,使二色形成渐进的过渡。
使单色涂饰更进一步,在木构件表面形成五彩缤纷的彩画(图1)。
2、隋唐五代时期彩画隋唐时期彩画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研究1. 引言1.1 唐三彩的历史背景唐三彩是唐代时期的一种彩绘陶器,起源于唐代初期,其独特的色彩艺术特点和美学特征深受人们的喜爱。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
唐三彩作为唐代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繁荣与璀璨。
唐三彩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当时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陶瓷工艺得以迅速发展,唐三彩作为其中的一种代表作品,展现了当时陶瓷工艺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貌。
唐三彩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唐代的陶瓷制作技术,也为后世的陶瓷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唐三彩的历史背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古代陶瓷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标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唐三彩的历史背景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陶瓷作品的重要线索和关键影响因素。
1.2 唐三彩的文化意义唐三彩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唐三彩在表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作品中常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后人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唐三彩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化交流达到了巅峰。
唐三彩作为中国瓷器艺术中的瑰宝,广泛流传到海外,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唐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唐三彩的艺术作品随着商贸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唐三彩在审美观念上也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
其独特的色彩艺术和造型特征,反映了唐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标准。
通过欣赏唐三彩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趣味,体会到古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唐三彩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魅力,更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三彩主要颜色6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唐三彩主要颜色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唐三彩的颜色是哪三彩(一)唐三彩是我国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术陶瓷,古代陶瓷制作艺术的瑰宝,全称唐代三彩釉陶器,是唐代兴盛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简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既指唐代陶器或陶俑上的彩釉,也指着此彩釉的唐代陶制品。
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美称。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三彩的诞生也是三彩釉装饰工艺的诞生,是釉彩装饰和胎体装饰结合的过程。
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1899年修陇海铁路时,在洛阳出土了一批陶器,每一陶器上都施有黄绿白、黄绿蓝或黄绿赭等三种颜色的彩釉。
这批陶器后来运到北京,引起着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重视,定名为唐三彩。
随着出土陶器、陶俑的增多,人们知道唐三彩并不限于三种颜色,单色、双色、三色以上的都有,但“唐三彩”的名称却约定俗成了。
唐三彩的种类很多,主要为人、动物和器物三种。
由于当时日用青瓷和白瓷的生产已经发展起来,而三彩陶器烧成温度较低,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价值远不如瓷器。
所以唐三彩除极少部分作日用品与陈设品外,大部分都用作随葬品。
现在所见的完整的唐三彩,大多是从唐墓中出土的。
唐三彩主要出于中原地区,尤其是洛阳、西安附近,其他地方数量有限。
可见唐三彩当时流行于中原地区,供两京一带大小官僚享用。
唐三彩的胎料是高岭土,唐三彩上的釉质,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呈色剂是加入釉料中的各种不同的适量的金属氧化物。
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黄釉,有从棕红色到浅黄色的不同变化。
黄、绿、白、蓝、黑等几种釉色虽然简单,但经过艺人们精心创作,就会呈现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翠蓝、茄紫等色彩,而产生一种斑驳晕缬、十分富丽的艺术效果。
三彩俑的头部多不施釉,这一方面是为了“开相”的需要,便于在上面涂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釉质下流成为大花脸。
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研究1. 引言1.1 唐三彩的历史背景唐三彩是中国陶瓷的一个重要品种,起源于盛唐时期,是汉唐时期陶瓷的代表之一。
唐三彩在历史上被称为“唐代三彩”,是指唐代釉下三彩和施釉三彩的统称。
唐三彩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陶瓷的品种,展示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兴盛。
唐三彩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永徽年间,那时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类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表现。
唐三彩因其独特的设计、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而备受赞誉,凸显了唐代陶瓷艺术的特点和风范。
唐三彩的历史背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唐代陶瓷的性质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唐代社会的背景下,唐三彩逐渐形成并繁衍发展,成为当时陶瓷艺术的一大亮点。
1.2 唐三彩的艺术地位唐三彩是中国古代综合艺术品中的一种,以其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的造型和独特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唐三彩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珍品之一。
其独特的色彩搭配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唐代陶瓷工匠的高超艺术水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化底蕴。
唐三彩作为唐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也成为后世艺术家借鉴学习的对象。
在历史上,唐三彩在陶瓷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瑰宝之一,并且对后世的陶瓷制作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三彩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2. 正文2.1 唐三彩的色彩特点唐三彩的色彩特点主要表现在釉彩的运用上。
唐三彩的釉彩主要有黄、绿、白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效果。
黄色代表土地的肥沃和生机,绿色象征着植物的生长和繁茂,白色则代表纯洁和高贵。
这些色彩的组合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唐代人对自然的感悟和热爱。
唐三彩的色彩运用还表现在对比和层次感上。
作品中的黄、绿、白三种颜色相互衬托,又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色彩对比,使得作品更加饱满生动。
唐三彩是哪三种颜色一唐三彩是黄、绿、白三种颜色。
其实唐三彩不止黄、绿、白三种颜色,还有蓝、黑、褐等颜色,但是因为很多陶器都是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所以才被人统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指的是从唐墓里面挖掘出来的陶器的统称,也被学者视为是陶瓷分类上的一种术语。
唐代讲究用三彩明器作为陪葬物,根据唐礼明器的制度,不同官职的人死后陪葬的明器是不一样规格的。
因为唐代的陶瓷业发展迅速,各种制造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人物到动物再到各种生活用品,唐三彩都能体现出来,所以唐三彩在唐代兴起了。
唐三彩为中国的陶瓷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二中国的唐三彩颜色以黄色、褐色、绿色为主。
唐代生产的低温釉陶器被统称为唐三彩,生动逼真的造型、绚丽多彩的色泽、生活气息浓郁是它的三大特点。
唐三彩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
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明器,因其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同时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三唐三彩中的三是多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唐三彩诞生于唐代有其文化渊源,第一成熟的陶瓷技术是唐三彩诞生的物质基础;第二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之风是促成其诞生的直接导向;第三唐代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艺术养料。
唐三彩是瓷器的珍品,唐三彩是在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
虽说是叫唐三彩,其实全名是唐代三彩釉陶器,他不只是只有三彩,是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从唐墓挖掘出来的陶器之泛称,后来学者视为一种陶瓷分类上的术语。
在唐墓中挖掘出来的陶瓷有的只有一彩,有的二彩,有的具有较复杂的多彩颜色。
一般而言,除了胎体的白地之外,铅黄、绿、青三彩最为普遍,在三彩的调配技法上,也最富艺术的韵味。
唐三彩的器皿较少,而小马、家畜、家禽数量较多,均具丰美的艺术意匠,尤以各种人物的陶俑,以及超自然形象的魌头,最具艺术价值。
唐三彩是哪三彩唐三彩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下面店铺分享了唐三彩,一起来看看吧。
唐三彩是哪三彩唐三彩的“三彩”则指的是唐三彩以某三种颜色为基本色。
其实,唐三彩中的“三彩”指的是绿、黄、白三色。
但唐三彩的三彩是一种通称,它有可能只有一种颜色,也可能具有超过三种颜色。
唐三彩独有的优势“唐三彩”并不是特指某件陶瓷物品,而是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中国是战国时代发明的,西汉后期至东汉十分兴旺,东汉末期开始衰落。
十六国时又重新出现,北朝后期出现了釉中挂彩新工艺,并转移到生产瓷器的手工业作坊中生产,即白胎釉陶。
唐代釉陶工艺来了一个大飞跃,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唐三彩”。
它雄浑绚烂,表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盛唐时期典型的艺术风格。
唐三彩是一种挂铅釉的陶器,它的胎质大多为白色黏土,即北方坩土作胎,也有少数红陶胎。
先入窑素烧至1000℃左右作出陶坯,然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烧至900℃即成,由于烧釉温度较低,所以不易变形,三彩铅釉一律用氧化焰烧成。
三彩釉是由坩土、石英、草木灰和铅的氧化物配成的一种透明釉。
这种铅料,不加呈色剂就是白釉,羼入适量的氧化铜就烧成绿色,羼入氧化铁就出现褐色、黄色,如果羼入氧化钴就呈现蓝色,这是三彩釉的基本色调。
在此基础上发挥工匠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就配出了白色、浅黄、赭黄、褐红、翠绿、深绿、天蓝、藏蓝、茄紫等色彩。
一彩、二彩,或彩色缤纷的多彩,几乎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作出搅胎器皿,具有年轮、大理石纹理的艺术效果,在艺术陶器中别具一格。
关于唐三彩的用途,根据多年考古经验,唐三彩由墓葬出土占绝大多数。
唐朝文化遗址也有部分出土,这说明很大部分作品是为满足当时厚葬之风需要而生产的明器。
中国陶瓷珍品“唐三彩”唐三彩的特点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
盛唐时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十分繁荣,唐三彩陶器是这种制陶工艺繁荣的重要标志。
各种各样的唐三彩有其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是以普通的黏土制成的,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三”在古汉语中又有“多”之意。
这批陶塑属唐代制品,又因色彩丰富,有翠绿、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其称作“唐三彩”。
也有学说认为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而有“三彩”之名。
这种彩色釉陶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而制作成功的。
之间历经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代时,终于烧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唐三彩一词,不见于古代文献,最早的记载是民国时期。
而世人对唐三彩的重视大约在20世纪初,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损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颇多的唐三彩作品。
这批唐三彩被运到了北京市场上,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的垂青,从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
建国以来,唐三彩之名长期沿用至今,当然,专业研究者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
唐三彩在唐代的盛行并予以大量制作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唐朝政治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昌盛,国家的强大促使了各方面的发展。
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
厚葬之风使唐三彩的烧造数量及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
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广阔的海外市场。
至公元9世纪,唐三彩陶器开始向外输出。
由于政治经济的发达,致使各国商贾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阳和扬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运回自已国家。
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研究【摘要】唐三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彩绘陶器,具有独特的色彩艺术特点和美学特征。
本文从唐三彩的历史背景入手,探讨其色彩特点以及蕴含的艺术和美学特征,分析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通过对唐三彩的色彩运用、造型技巧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其独特的色彩艺术特点和美学特征。
这对今人在审美领域有重要的启示,也为未来对唐三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展望。
通过对唐三彩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色彩艺术特点和美学特征,进一步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丰富我们的艺术审美体验。
【关键词】唐三彩、色彩艺术、美学特征、历史背景、艺术特征、艺术史、启示、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色彩艺术特点和美学特征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研究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可以为今后的陶瓷艺术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旨在深入探讨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的色彩运用和美学表现。
通过系统研究唐三彩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征,分析其色彩特点和美学内涵,揭示唐三彩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希望通过对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的详细解读,加深人们对这一传统艺术的认识,为后人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和传承提供重要参考。
也探讨唐三彩对当代艺术的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灵感。
未来,希望能够对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其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推动唐三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3 研究意义唐三彩作为中国古代陶器的一种,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研究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对于探讨唐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其色彩特点和艺术特征的深入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中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状态。
彩绘与三彩邛窑是四川最负盛名的古代陶瓷窑群,它最重要的窑群――十方堂窑位于距成都约80公里的邛崃市临邛镇南河乡十方堂村。
十方堂窑是邛窑诸窑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创烧于南朝晚期,盛烧于唐至五代,终于宋。
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后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后经80年代的几次发掘,已知遗址东西长530米,南北宽210米,总面积11万平方米,由13个窑包组成。
遗址内清理出9座窑炉,其中龙窑6座,马蹄窑3座,出土古陶瓷上万件。
有各种生活用具、工具、玩具、文房用品、人物、动物瓷塑和佛教造像以及少数建筑材料。
器物胎质以灰褐胎居多,釉色20余种。
除绿、灰、黄、褐等各色乳浊釉外,还大量采用了釉下彩绘、印花、刻划花、堆贴花等装饰技法。
尤其以颇具创造性的釉下彩绘和无铅高温三彩(简称“邛三彩”)而名贯天下。
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十方堂邛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是邛窑遗址博物馆大门。
在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一带,除邛窑以外,还分布着玉堂窑、琉璃厂窑、青羊宫窑、青莲窑、横山子窑等跟邛窑相似或有传承关系的古窑群。
由于邛窑品种多、时间长、水平高、影响大,所以四川考古专家提出了“邛窑系”的重要概念,并于2001年4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国邛窑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上,得到全国顶级专家的一致确认。
本文重点讨论的彩绘与三彩陶瓷,可说是邛窑系的核心窑群――邛窑的精华之作。
提起四川陶瓷上的彩绘,可追溯到秦代以前,周至战国时期四川的硬陶上就有红白双色彩绘。
东汉时,四川出现了绿釉彩绘勾连云纹黄釉陶壶。
三国至两晋时期,在四川青羊宫窑、青莲窑的青瓷上,褐色点彩纹层出不穷。
然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彩绘瓷是在南朝晚期出现的。
这时的彩绘瓷是建立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之上的:1 无色透明釉的成熟;2 浅色化妆土的广泛应用;3 多色乳浊釉彩的出现。
四川邛窑及其体系内诸窑,在隋代以前就具备了这些技术条件,并在隋代烧制出了成熟的高温釉下多色彩绘瓷。
图2为邛窑绿褐彩四系盘口瓶(它的另一面为褐彩),环形竖耳与盘口等都是典型的隋代特征。
彩绘与三彩
作者:李铁锤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07期
邛窑是四川最负盛名的古代陶瓷窑群,它最重要的窑群——十方堂窑位于距成都约80公里的邛崃市临邛镇南河乡十方堂村。
十方堂窑是邛窑诸窑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创烧于南朝晚期,盛烧于唐至五代,终于宋。
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后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后经80年代的几次发掘,已知遗址东西长530米,南北宽210米,总面积11万平方米,由13个窑包组成。
遗址内清理出9座窑炉,其中龙窑6座,马蹄窑3座,出土古陶瓷上万件。
有各种生活用具、工具、玩具、文房用品、人物、动物瓷塑和佛教造像以及少数建筑材料。
器物胎质以灰褐胎居多,釉色20余种。
除绿、灰、黄、褐等各色乳浊釉外,还大量采用了釉下彩绘、印花、刻划花、堆贴花等装饰技法。
尤其以颇具创造性的釉下彩绘和无铅高温三彩(简称“邛三彩”)而名贯天下。
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十方堂邛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是邛窑遗址博物馆大门。
在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一带,除邛窑以外,还分布着玉堂窑、琉璃厂窑、青羊宫窑、青莲窑、横山子窑等跟邛窑相似或有传承关系的古窑群。
由于邛窑品种多、时间长、水平高、影响大,所以四川考古专家提出了“邛窑系”的重要概念,并于2001年4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国邛窑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上,得到全国顶级专家的一致确认。
本文重点讨论的彩绘与三彩陶瓷,可说是邛窑系的核心窑群——邛窑的精华之作。
提起四川陶瓷上的彩绘,可追溯到秦代以前,周至战国时期四川的硬陶上就有红白双色彩绘。
东汉时,四川出现了绿釉彩绘勾连云纹黄釉陶壶。
三国至两晋时期,在四川青羊宫窑、青莲窑的青瓷上,褐色点彩纹层出不穷。
然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彩绘瓷是在南朝晚期出现的。
这时的彩绘瓷是建立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之上的:1无色透明釉的成熟;2浅色化妆土的广泛应用;3多色乳浊釉彩的出现。
四川邛窑及其体系内诸窑,在隋代以前就具备了这些技术条件,并在隋代烧制出了成熟的高温釉下多色彩绘瓷。
图2为邛窑绿褐彩四系盘口瓶(它的另一面为褐彩),环形竖耳与盘口等都是典型的隋代特征。
其彩绘为1200℃以上烧制出的釉下彩,在白色化妆土的衬托下,色彩显得格外艳丽,这标志着隋代邛窑彩绘瓷的成熟。
在画风方面,一改自汉晋开始的单调的褐点连珠图案,开创了多色没骨花草画的先河。
图3的双系无柄彩绘壶具有明显的唐早期特征,隋至唐早期的壶大都无柄。
它的彩绘已由褐、绿分置,变为褐绿共生,两种色彩共同组成一幅丰富的画面,比单色更加生动。
图4是唐代双系彩绘执壶,它的造型与短流充分显示出唐代特征。
它周身大面积的彩绘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唐代邛窑工匠们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彩绘技能。
以上几件器物多为酒器,四川自古酒业和酒文化兴盛,唐宋时期名酒甚多,如四川的清酒、醴酒、鹅黄酒、临邛酒、郫筒酒、戎州春、玻璃春、锦江春等酒享有盛名。
这是四川陶瓷发展的社会需求因素之一。
唐代是我国文化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尤其唐代四川安定,文化发达,文人墨客入川者甚多。
唐代的文化名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吴道子、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商隐等都曾在四川生活、工作或游历过。
而饮酒、吟诗是当时的社会风尚,这是邛窑陶瓷创新与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
因此,除了酒器以外,文房用品也是率先“彩绘化”的一个门类,图5的唐代彩绘水盂就是一例。
图6是唐代铜红斑彩水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唐代铜红釉彩的出现,为宋代以后铜红釉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可以说,唐代的邛窑和长沙窑造就出我国彩瓷的第一个高峰,突破了我国瓷器(北方唐三彩低温釉陶除外)青与白为主的色调格局,开创出万紫千红的彩瓷时代。
图7是唐代乳浊禄釉盏托,这种全身艳绿的色彩,也可视为周身彩绘。
邛窑及邛窑系玉堂窑的乳浊绿釉是非常出色的,这种绿釉来源于从隋代起就较多使用的乳浊绿釉彩料。
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它的成分为:二氧化硅54.80%,三氧化二铝10.10%,三氧化二铁2.90%,二氧化钛0.80%,氧化钙18.00%,氧化镁3.40%,氧化钾2.40%,氧化钠0.80%,氧化锰0.30%,氧化铜3.70%,五氧化二磷2.30%。
其中,氧化铜是绿色的主要呈色剂;五氧化二磷是乳浊剂,可从草木灰中得到。
我国唐代只有邛窑和长沙窑有这种乳浊绿釉。
唐至五代时期,四川邛窑正处于兴盛期,除生产大量单色釉瓷、彩绘瓷外,还创烧出一种高温唐三彩。
“安史之乱”以后,不少高官显贵入川,作为金银器替代品的邛窑唐三彩器物获得了发展机会。
唐三彩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釉和彩都是透明玻璃状的。
邛窑唐三彩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色彩非常艳丽。
请看图8所示的唐代三彩皱壁洗,在它的金黄底色上,渲染上鲜艳的绿、褐色斑块,用“色彩缤纷”来描绘它一点儿都不言过其实。
唐代流行化妆,图9的唐代三彩龙纹盒应是贵妇人用的粉盒,它的龙纹清晰、生动,内黄外绿的玻璃釉釉层晶莹剔透,光芒闪烁,彰显出邛窑三彩的高品质特色。
我们知道,我国北方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是河南巩县、陕西铜川和西安西郊、河北内丘,迄今已知南方仅邛窑一处。
而且邛窑唐三彩与北方唐三彩有很大区别:北方唐三彩多为冥器,邛窑唐三彩都为实用器;北方唐三彩釉为铅釉,易起“银釉”,邛窑唐三彩釉中不含氧化铅,历经千年仍光亮如初;北方唐三彩釉彩烧成温度多为800℃左右,邛窑不低于1100℃。
邛窑唐三彩历经千年仍光亮如初的秘密在于釉彩的配方。
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邛窑这种透明玻璃釉彩的成分如下:
透明绿釉:二氧化硅59.91%,三氧化二铝10.11%,三氧化二铁2.56%,二氧化钛
0.73%,氧化钙17.52%,氧化镁4.27%,氧化钾1.54%,氧化钠0.32%,氧化锰0.47%,氧化铜1.48%,五氧化二磷1.87%。
透明黄釉:二氧化硅59.92%,三氧化二铝10.76%,三氧化二铁2.96%,二氧化钛
0.72%,氧化钙16.54%,氧化镁4.50%,氧化钾1.38%,氧化钠0.43%,氧化锰0.37%,氧化铜0.08%,五氧化二磷2.34%。
由于邛窑唐三彩不含氧化铅,提高了烧成温度,大大增加了釉彩的化学稳定性,因此可以作为各种高档实用器,以替代需求剧增的金银器,所以邛窑唐三彩器型多为仿金银器型。
图10是唐代三彩玩偶与动物,都是儿童玩具或案头珍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富庶
与安详。
图11的唐至五代玻璃绿釉花口盏是件精美的餐具。
邛窑采用高温无铅釉彩烧制,可以防止铅中毒,如今看来是很符合卫生要求的。
古代蜀人烧制的高温唐三彩,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创造。
还需指出,图11的唐至五代玻璃绿釉花口盏采用三个芝麻钉覆烧而成,这在陶瓷工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常认为覆烧(即底朝上烧制)技术是宋代定窑首创的,事实上唐代邛窑已大量采用。
邛窑覆烧为的是器物全身施满釉,仅用三个芝麻钉支撑器物,器物口沿不但不芒口,而且釉面格外圆润,也就是说覆烧显著地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三个芝麻钉,使支烧痕迹降到了最小。
过去认为三个芝麻钉支烧技术是北宋汝窑的创造,事实上唐至五代邛窑已在三彩器物烧造中广泛采用了,不少支钉痕迹大小不到1毫米。
图12的唐代三彩佛像由正面黄和绿色、背面黄色、莲座红色三色组成,胎色上白下红。
唐代邛窑虽然已经创烧出乳浊铜红釉彩,但是,尚未看到有透明玻璃红釉。
这里采用红胎作为佛像莲花座的胎体,这部分又不上化妆土,使莲花座呈现出浓浓的红色,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
此外,四川早在汉武帝时期以前就跟南亚有过人员交流和贸易往来,四川是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唐代四川邛窑有这么珍贵的佛像留世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