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的张力——王国维-欧穆亚-说的三重视界
- 格式:pdf
- 大小:461.39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
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
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
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
”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
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
百家讲坛全部文本资料-名家谈文学-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姚淦铭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 -姚淦铭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05日 09:56主讲人简介:姚淦铭:1948年生,苏州吴江人,文学硕士。
现为教育部所属“211”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专著有:《王国维文献学研究》、编校《王国维文集》(四卷本)、《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礼记译注》、《趣谈中国摩崖石刻》等,已发表160多篇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论文。
曾获国家图书奖。
内容简介:一、王国维是怎样一个人王国维是一个自有境界的人。
青年王国维是一位英气勃勃的诗人、哲学家、美学家。
他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三句话,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名言连缀成“三境界”说,从而脍炙人口。
二、第一境界的历练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什么王国维如此喜欢这句话的意境,因为这里的意象太符合王国维的所见、所思、所为了。
他要独自去寻找学术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整个民族的学术。
三、第二境界的历练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
王国维是一个情商、智商都很高的杰出大师。
他曾经赞扬大学问家看书目光直透纸背。
其实他自己就是这样。
四、第三境界的历练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次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之长河,这是何等地令人欣慰~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
五、境界的关键在人格学者的人格是境界的关键。
第29卷第1期2003年1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9,No.1Jan.,2003[收稿日期]2002209208[作者简介]陈鸿祥(1940—),男,江苏南京人,《世纪风采》杂志社编审。
王国维在文艺美学上的三大论说陈鸿祥(《世纪风采》杂志社,江苏南京 210013) [关键词] 王国维;写人生;古雅说;游戏论[摘 要] 从1905—1907年,王国维撰写和译编了一系列文学、文艺鉴赏和美学论文,提出了“写人生”、“古雅说”、“游戏论”等三大论说,其侧重虽有不同却有其内在一致的美学精神,这就是鄙弃汲汲于功利,反对“饣甫饣 的文学”;试图化合“中西”,呼唤创造跻入世界文学之林的中国之“大文学”。
[中图分类号] I01;I20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425(2003)0120085207 王国维从日本留学归国以后,应聘为罗振玉译编《教育世界》杂志。
所谓“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固然令他“酷嗜”,但他也未忘情于文学,更“酷嗜”着“纯粹之美学”,而且与他第二、三、四次攻读“汗德(康德)之书”大致同步。
他神游于中西文学艺术,继1904年发表著名的《红楼梦评论》之后,在1905—1907年间,又相继撰写和译编了一系列关于文学、文艺鉴赏和美学问题的论著,提出了文学创作上的“写人生”,诗文鉴赏上的“古雅”说,以及美学理论上的“游戏论”等三大论说。
一、论述“屈子文学”,推重文学创作上的“写人生” 《屈子文学之精神》,是王国维广览先秦诸子,汲取其精髓,化合西说,而以屈原为中国“纯粹诗歌”之开先河的人物,畅发了他自己的文学见解。
就篇幅而言,此文仅3000字上下,但理论密度高,思想容量大,将其视为近代第一篇以全新的文学观点研究屈原的重要论文,也毫不过分。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著作,其“境界”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美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对“境界”理论进行阐释,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的提出“境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通过分析诗歌、词等文学作品,探讨了境界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境界为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的观点。
境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情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世界,体现了作品的深度和高度。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1. 道家思想的体现“境界”理论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自然、无为。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应追求自然流露的情感和意境,而非刻意雕琢。
这种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正是道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2. 儒家思想的渗透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在“境界”理论中,作者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这种以情感和道德为纽带的创作方式,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渗透。
3. 禅宗思想的融合禅宗思想强调心性、悟性,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在“境界”理论中,作者通过描绘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这种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审美追求,正是禅宗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传统文化精神。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然、道德、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审美观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在中国文化内部具有重要地位,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结论“境界”理论作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黑格尔对王国维三种境界的理解黑格尔(1723-1799)是18世纪德意志哲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的哲学思想贯穿了整个德国理性主义时期。
黑格尔在法律、政治、宗教、历史等领域的贡献,如同比尔斯特罗普拉夫共同构成了德意志哲学的精髓。
从概念来看,黑格尔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哲学观点,它也是一种实际的抽象理论。
其中,黑格尔对王国维境界的研究非常重要。
根据黑格尔,有三种境界,即国家、家庭和教会。
国家是一个政治社会,它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秩序,它的最高原则是宪法的立法性原则,它的权利是由国家法律赋予的,而它的利益是服务大众的福祉。
家庭也是一个社会秩序,它的原则是道德原则,它也具有权利,但它不是由国家法律赋予的,它的利益是维护家庭个人的利益。
最后,教会是一个教学社会,它的原则是关于信仰的原则,它有它自己的权利,但这些权利不是由国家法律赋予的,它的利益是保护和宣传宗教教义。
因此,黑格尔倡导一种“三自由原则”的理念,即国家的独立、家庭的自由和教会的独立。
首先,国家的独立,即国家公民应该服从国家立法的原则,而不必受任何其他任何权力的约束;其次,家庭的自由,即家庭内部应该遵循其自己的道德原则而不必受到任何外部力量的约束;最后,教会的独立,即教会应该服从它自己的信仰原则,而不必受任何外部力量的约束。
实际上,黑格尔的这一理论被当时的政治家所采纳,他们认为这能促进社会稳定,而且可以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公平。
如此一来,国家的政府应该对它自己的公民实行法律制裁,家庭层应该遵循家庭道德,而教会层要遵循宗教教义。
换句话说,只有实施三自由原则,国家、家庭、教会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序发展,从而让社会稳定、和平、发展。
从历史上看,黑格尔的这一概念对推动19世纪德国社会秩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也被广泛用于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的社会秩序的发展中。
因此,黑格尔的理论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三自由原则”的理论,它也成为现代社会学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概念。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王国维(1857-191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文学家。
其学术思想涵盖文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多个领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深受朱子学和宋明理学的影响,他不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更对西方哲学有着独特的洞见。
本文将对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论述,探讨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基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基础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宋明理学。
他广泛研究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孟子》和《大学》等经典著作,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道德、伦理、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思想。
他也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包括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的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为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精神文化的内涵王国维强调文化的内在精神和道德观念,他认为文化是精神与道德的表达,是一种社会精神的载体。
他主张要从文化的内涵中辨明文化的真正价值,强调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人的教化与启迪的作用。
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是非夜航,兴哲保身,修身是斯文之本,兴国是雅思之经,三者无一者存。
”可见他提倡修身、兴国、兴哲的理想,以培养道德修养,推动国家兴盛。
2. 诗教一致的美学观念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提出了“诗教一致”、“神与形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真正的诗意在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文化的内在精神不仅体现在诗歌、文学之中,也融入到人们的道德修养与处世态度之中。
在他的美学观念中,诗与教合一,以文学教化人心,正所谓“授名其道,帮助其辅”,并将这种美学观念贯穿到他的诗论、绘画论等各个学术领域中。
3. 大美的追求王国维在美学上提出了“大美”的观念,认为真正的美应该是“大美”,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美。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超越,是一种境界的升华,而不只是形式的装饰。
他针对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神韵、人生境界进行独到的分析,强调大美的内在品质和高尚价值,从而提出了“大美”的美学理念。
王国维与康德的审美超功利思想王国维一生并不很长,研究学术也不到30年,却能够在哲学、美学、诗学、考古学等多方面颇有建树,说明其研究能力非常强。
他开启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在他对美学的思考中渗透着他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和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并且他也在为寻求一种对生命的超越而努力,这种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努力就是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故以此为基点研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
即要知其人,论其世,就必须了解其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每个人从小到成年的生活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了解王国维,要探究其研究的格局,进入其学术思想的精神腹地,就必须了解其精神状态、生活背景、以及内心的诉求。
王国维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凝结了他个人对生命的关怀。
王国维的一生堪称就是悲剧的一生。
4岁时,母亲凌氏去世;11岁时,祖父去世;在他30岁时,他的夫人莫氏去世,同年他的继母也离开了,而更使他想不到的就是在他50岁时,他的长子王潜明也先他而回去。
这样的家庭变故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就是难以拒绝接受的,更何况对于“体素羸弱,性为丛藓科扭口藓忧伤”的王国维。
忧伤的性格,凄惨的家庭变故,家庭经济的重任,这些都对王国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因此这样的经历使他在性格上也异常灵敏。
恰恰在他青年时代,刚好又遭遇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冲突交织、文化秩序也相当纷乱的年代,所以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所忍受的心理压力显然打听没解决之道。
以学术为性命的王国维,爱好民主自由,有著玄远高迈的人生境界和人生志向。
陈寅恪为其编写的碑文写下至:“思想而不民主自由,毋宁死耳”。
王国维思想的构成,除了他自身性格催生外,还必须必须提及的就是西方近代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
特别就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对王国维悲剧观的影响很深,甚至可以说道,王国维的“人生悲剧”观轻易源于叔本华。
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解读-回复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还是一位深思熟虑的哲学家。
王国维以他的《人生三重境界》而闻名,这篇短文展示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独特见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地解读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王国维的背景和文化观念。
王国维活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受到儒家和佛教思想的熏陶。
他对传统文化持有深厚的敬畏和热爱,同时又积极吸收并融会贯通西方哲学和思想。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种对于世界的洞察力和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
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包括:学习、了解和拥抱。
在这三个阶段中,他认为人们会逐渐摆脱自我的局限,与外界和世界融为一体,实现高度境界的超越。
现在,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探讨这三个境界。
首先是学习。
王国维认为,学习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接触和学习知识,获得了解和理解的基础。
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对于外在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并通过积累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思想。
在这个阶段,人们尚未完全摆脱个人的视野,只是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和思考。
然后是了解。
了解是人生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多的体悟和认识。
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们逐渐超越了自我的局限,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内外的统一,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还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
最后是拥抱。
拥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完全超越了自我的限制,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
他们拥抱一切事物,包括喜欢和厌恶的事物。
他们对生活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接纳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内心已经达到了绝对的宽广和包容,从而获得了最高境界的自由和平静。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以其独特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和文化领域。
他的三重境界不仅仅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分类,更是一种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收稿日期:2018-03-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文人事迹编年汇考”(编号13&ZD117)。
作者简介:陶运宗(1983-),男,安徽枞阳人,2017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彭海云(1980-),男,江西萍乡人,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论研究。
①本文“晚清最后十年”主要是指:1901年,王国维从日本留学归国,协助罗振玉编辑《教育世界》杂志,到1911年避居日本,专攻经史小学为止。
这是王国维从事美学、文学研究和教育革新活动的最重要时期。
②罗钢的《传统的幻象———跨文化语境中的王国维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是其系列研究的集成之作,从跨文化理论角度,对王国维的“意境说”“自然”“古雅”“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清理,深入到日本、德国学术对王国维的具体影响,认为王国维的审美现代性理论建构是在中西文化不对等的情形下发生的,在某种程度是西方理论的变体与“自我他者化”。
并对王国维理论的经典化历史过程的进行分析,让人看到其理论流行是被新文化派推崇而形成的“被发明的传统”。
还可参见肖鹰《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评〈人间词话〉的思想根源》(《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③杜卫《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一文对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内涵与本土内涵作了初步概括,具体表现在“审美独立”“人生论美学”“本土问题意识”三个方面。
王国维审美现代性话语张力及其历史生成陶运宗1,彭海云2(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00;2.嘉兴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摘 要:王国维是晚清巨变时代的美学家,他的审美现代性话语的生成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深受西学影响,又与自身的文化教育活动紧密相联。
王国维的审美现代性话语显示出了丰富的时代症候和多重张力,在话语结构上,表现为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矛盾对立;在话语形态上,表现为通俗与古雅的二元并举;在话语实践上,表现为社会疗救与境界超越的双重统一。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美学家,他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学观。
本文从王国维的美学观念入手,探讨了他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以及他认为美学不应被功利目的所束缚的观点。
文章也分析了王国维的美学观对当代艺术的启示和影响,探讨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文章总结了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独特的贡献,指出其对美学理论的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王国维的美学观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学的本质和价值,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王国维,超功利美学观,美学观念,当代艺术,实践意义,个人生活,独特贡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王国维(1881-1927)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美学宗师”。
他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被视为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学的桥梁。
王国维在其美学理论中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学观,强调艺术的内在境界和灵性追求,与当代功利主义浮躁的社会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注重审美的高尚情操和内心的触动,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交融。
他主张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引发思考和启发。
王国维批评功利主义对艺术的极端功利化,强调艺术应该超越物质利益和功利心态,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超越,把艺术视为一种对人类情感与精神生活的提升和启迪。
王国维的美学观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追求快速的成功和物质享受,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层面的成长。
王国维的美学理念提醒人们,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回归内心、感受灵魂的力量和美好的情感。
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对个人生活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欲望所困扰,迷失了内心的方向和情感的纯粹。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声音,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平静,通过艺术的感悟和体验来获得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启迪。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作者:秦梓栋孙杨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4期(武警警官学院四川双流 610213)摘要:王国维,作为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其发表了许多远近闻名的著作,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诸多文学创作中最为突出的作品,以其超凡脱俗的境界说作为核心,集中的体现了“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的思想,人间词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艺术的代表作,充分的表达了王国维的个人思想,当然,在这其中,以美学思想为主线,以境界说作为其表达的核心思想,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于后人的文学创作以及美学的理解影响深远,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为其人间词话的核心,如今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传统文化王国维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早年因其路途不顺,从而对于人生有着重新的思考和定义,在探索和思考中,王国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在当时,相比于其他学者的各类作品,他的作品鹤立鸡群,尤其是人间词话,其在当时可以说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而且王国维的许多作品也非常的具有现代意义,伟大的近代文学家郭沫若老先生曾说过,他的一生对两个人非常的钦佩,其中之一就是王国维,可见王国维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王国维的作品尤其是人间词话,在当时的文学创作的背景下的意义不言而喻,他的一生坎坷,但是它的作品却永远的闪耀在文学界,下面我们就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核心思想境界说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释,以供大家参考。
1境界说的涵义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我们知道了境界说,但是,从这本书里,我们却没有发现境界说的概念,这也许是王国维对于境界说的一个以抽象形式表达的一个中心吧,也正是因为境界说的概念的模糊性,所以后人对于境界说的猜想层出不穷,那么具体都有那些关于境界说的解读呢?从如今的学术界来观察,主要包括三种几种解读方式。
1.1境界说是意境、境界、景物的产物境界说的主要涵义和中心观点是“意境”,那么意境从哪儿而来,所谓的“意”指的是“意境”,而“境”指的是“境界”,而意境远不指意境和境界那么简单,它还包括两个个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情意,正是因为情意的因素被掺杂在其中,这就给读者在阅读时,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以及无限的遐想,从而使读者在读完并且读透境界说以后,会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另外一个包含的因素就是景物,所谓的触景生情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从王国维老先生的笔触中,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地方,或者是大自然,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容易触景生情的地方,然后在景物中,我们读出了意境,我们读出了境界,从而我们对于境界说的理解也就顺利成章了。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的三重视域作者:苟小泉来源:《人文杂志》2009年第03期内容提要在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存在图景中, 与“人”的存在相联系,可以划分出三重视域:一个是具有现象、经验和规律的“可道”视域,一个是超越经验、现象、有限并且恒常不变的“常道”视域以及统合“可道”视域与“常道”视域的“道德”视域。
“可道”视域与“常道”视域性质互异,构成类似西方哲学二元论的“两个世界”,但并不完全壁垒森严、互不干涉,这关键在于中国哲学本体论中还存在“道德”的统合视域。
关键词可道常道道德〔中图分类号〕B016;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3-0050-一般而言,在中国哲学本体论中,(注:中国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又叫“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有时还指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物质世界存在依据的学说,如王弼的“贵无”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35页)这里的“本体论”是在现代中国哲学语境中的称谓,其既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涵义,又与西方哲学的“是论”或“存在”论(Ontology)、形而上学(Metaphysics)有相关之处。
)对本体的存在图景的研究,似乎更注重“合”、“齐”、“同”、“一”等统合概念,如“天人合一”论、“齐物”论、“尚同”论、“万物一体”论等等。
细致的“分”、“离”、“析”、“别”不能说无所作为,但总体上似乎有“支离”的嫌疑。
(注:比如,陆九渊批评朱熹“支离事业竟浮沉”,而强调:“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陆九渊:《与曾宅之》,《陆九渊集》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第4-5页。
))换一个角度看,分析性的概念、观念仍然是必须的。
注重分析、划分,非但不是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背离,反而是另一种层次上的展开和建构。
因为从认识的一般规律上看,对一个存在的研究对象,只有经过不同向度、层面或各组成要素的具体之“分”,才能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获得此对象的整体之“合”。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境界说”探源之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王国维的“境界说”,特别是他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精妙论述。
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奠基人,其“境界说”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该理论主张文学创作应追求深邃的意境,通过艺术手法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体验融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本文首先将对“境界说”的内涵进行梳理,明确其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的独特地位。
接着,我们将重点解读王国维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阐述,探究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追求。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将揭示王国维如何运用“闹”字这一艺术手法,将复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体验融入文学创作中,从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本文还将分析“境界说”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实际应用,探讨其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境界说”如何指导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追求深邃的意境,以及读者如何借助这一理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境界说”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新的文学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如何继续发挥指导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解,为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阐述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他的“境界说”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了文学艺术作品中情感与景物、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作品的整体美感和艺术价值。
三、“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解读与分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这一理论,强调了诗歌创作中情感与景象的交融,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意境。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观点,更是对如何创造这种意境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句话,字面上看似乎是在说,只要用一个“闹”字,就能让整个诗歌的境界展现出来。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阐释的张力——王国维"欧穆亚"说的三重视界
作者:杜安, DU A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名: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7,7(5)
1.朱立元;张德兴西方美学通史第七卷:二十世纪美学 1999
2.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1997
3.王国维国学丛刊序 1997
4.罗素西方哲学史 1976
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982
6.周宪屈原与中国文人的悲剧性 1996(05)
7.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1979
8.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1999
9.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 1999
10.佴荣本文艺美学范畴研究 2002
11.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 1987
12.王国维王国维遗书 1983
13.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教程 1993
14.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198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dzdxxb-shkx20070502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