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美学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6
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特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境界说,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
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得境:得境是指人们在欣赏景致时,通过心灵的悟性融入到境界中,产生情感上的参与和投入,达到心境与景物的完美交融。
2.意境:意境是指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借助形象化的艺术语言
表现出来,使人产生共鸣和感受。
3.艺境:艺境是指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也关注艺术形式和技巧,包括色彩、构图、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4.神境:神境是指作品之中透出的人文意蕴或宗教信仰,是一种超越
感性体验的精神境界。
以上四个境界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理念,强调了艺术作品与审
美过程中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文情感和
宗教信仰的重视。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
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
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
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
”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
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王国维的一本小册子《人间词话》,是一部评词的论集,其主要的观点就是用“意境说”来衡量诗词之高下。
他在《人间词乙稿序》里就很明确的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这里他提到了几个根本的问题,第一就是人心内外的关系。
文艺作品中的“意”是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抓住情思,而从这个意,外化出来的境,就是主要为了同别人起共鸣,即“感人”。
所以意境都是要有的,是要统一于诗文当中的,而这统一的手法有高有低,就决定了上乘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区别。
上乘的作品追求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合二为一。
这个就是王国维的主要的评价标准。
第二是文学的本质的问题,王国维认为,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在于是出于一己之意,而感动外界的,只要缺其一个,就不是文学了。
纵观他整个文学思想体系,能够感觉到,前者是更为本质的,因为王国维是一个很纯粹的学人,他对于文学有一种本体意义上的定位,反对社会功利性,政治性。
这跟后来五四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相似的地方。
而感人只能够说是它的效果,不能起着一个根本上的定位。
这里他又依据意与境的根本关系,物与我以及创造意境的不同方法出发,将意境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王国维将这两种写法对立起来,是有一定的深刻的见识的,但我觉得,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也仅仅相对意义上的,因为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文艺都是有我的,是人化的一种东西。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摘要:一、王国维的美育观简介二、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三、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四、王国维美育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五、总结与启示正文: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他的美育观在我国美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的美育观以西方美学和哲学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理论体系。
一、王国维的美育观简介王国维的美育观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美育是一种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人格的途径。
在他看来,美育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还关乎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
二、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康德、席勒、尼采等西方美学家的思想。
他认同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观点,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应超越功利目的,追求纯粹的审美价值。
同时,王国维深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提倡通过艺术教育和审美体验,实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包括: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的目标、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美育应旨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个体在心灵上达到和谐与自由。
此外,王国维强调美育应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倡导通过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实施美育。
四、王国维美育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在教育实践中,王国维的美育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艺术教育的普及,提倡全民参与艺术创作和欣赏;二是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使他们具备独立审美能力。
五、总结与启示王国维的美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王国维美育观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型美育模式,将美育融入教育各领域,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审美修养的人才贡献力量。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诗集,它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着美好梦想的诗歌世界。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就是以自然和宁静的美感来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王国维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极具美感的宝库,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源泉,他热爱从大自然中获取美的感受。
他的诗歌中,经常能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他把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美丽的风景,还有生机勃勃的鸟兽描绘得非常生动,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其次,王国维也极尊重宁静之美。
他认为,宁静是所有美的根源,是人们心灵的安身之所,也是灵感的源泉。
他的诗歌里,常常能看到他对宁静的追求,他把梦中的宁静海洋、宁静的湖泊、宁静的夜晚等描绘得非常细腻,让读者感受到宁静的恬淡美感。
最后,王国维也认为,人们应当以理智的审美来衡量美的真谛。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抨击空洞的浮华,赞美纯粹的审美,他认为,只有经过理智审美的过滤,才能把美的真谛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美的感受。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和理智审美完美融合起来,把自然和宁静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他的诗歌激发了读者对美的追求,也指示我们正确认识和追求美的真谛。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美学批评领域里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思想对于中国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古雅”和“意境”是他最为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简要阐述,并探讨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学的意义。
“古雅”是王国维所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它承袭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
王国维认为,“古雅”首先要具备的是一种清新脱俗、自然优美的视觉感受。
这种古朴、古雅的美感是一种文化传承,需要由文化传承者利用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心灵体验把握,并传递下去。
王国维认为,“古雅”美感可以从文化、精神、艺术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例如古诗词、古乐器等。
在王国维看来,“意境”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所在。
他认为,“意境”既是诗歌中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情感,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是,他同时认为,“意境”并非只是诗歌的题材或者主旨,而是包含在诗歌的文艺形式之中。
因此,他提出“文学艺术气息”的概念,这包括了诗歌语言的音韵、形象、情感等方面,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情境和视听感受。
王国维认为,一个好的诗歌作品必须具备古雅的美感和独特的意境,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经典之作。
“古雅”和“意境”这两个美学概念不仅仅是美感体验的表述,更是代表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通过“古雅”这个美学概念,王国维强调了以自然朴实的审美为中心的态度,其中包括对于文化传承的巩固和推广。
这种以清新、自然、优美为美的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特有精神。
而通过“意境”这个概念,王国维强调了文艺作品的整体性和内在价值的体现。
他提出的“文学艺术气息”的概念,也为我们深入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目标。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艺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曾著有《人间词话》,提出了“古雅”与“意境”等一系列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王国维详细地论述了“古雅”与“意境”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本文将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入手,探讨他对“古雅”与“意境”的研究及其在中国文学美学中的意义。
一、“古雅”与“意境”的内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1. 古雅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古雅”定义为:“古者,正也;雅者,美也。
他们千年来至此代及未来万精、万美不可详极他们叠加於细微丝缕中,滋长益美、区别淀雅。
”(《人间词话》卷一)这里的“古雅”并不是简单的古老和优美的意思,而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经过岁月的精华积淀,成为经典之作,具有无穷无尽的美感,成为了后人的楷模和典范。
王国维认为,“古雅”的作用是能够激发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养。
2. 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定义是:“人之形骸,可感而役谐;其所谓风化,实感而通要。
具此理,韵味所发,正是意境之感。
”(《人间词话》卷一)在王国维看来,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由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构成的。
这种情感和思想并非表面的文字和词句所能表达的,而是通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所无法触及的深层意蕴。
意境不仅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到一种特有的心灵境界,产生共鸣和共鸣的感情体验。
“古雅”和“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并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国维的美学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美学角度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视角。
二、王国维美学要论对现代文学与美学的启示1. 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文学创作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上。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中国美学史大纲王国维的美学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离开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我们对于王国维美学中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例如壮美与优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眩惑”,“古雅”,等等,就不能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王国维的著名的境界说,并不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的范围,而是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的范围。
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或“意境”),实际上相当于“意象”这个范畴。
过去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这一点,因此在如何评价王国维境界说的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混乱。
已故史学家陈寅恪把王国维著作的学术内容和治学方法概括为三条。
其中第三条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应该说,王国维在把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互相参证”方面,确实做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成绩。
但是他的这种尝试并不全是成功的记录。
这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也同他本人的世界观有关。
真正要把中西美学融会贯通,必须要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这是王国维(也是全部近代美学史)给我们留下的一条重要教训。
一、王国维及其美学著作1、王国维: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是比较保守2、著作:《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二、王国维的美学基本观点1、王国维把康德、叔本华的美学简单化了,但王国维美学≠康德、叔本华美学2、王国维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追求欲望必然带来痛苦,要摆脱这种痛苦只有求助于美和艺术3、王国维认为:美在于形式,美和美感都是超功利的,他反对把艺术作为政治道德的手段,保持艺术的纯粹性、独立性4、王国维提出:眩惑(他把美和眩惑相对立)——就是不但不能使人摆脱生活之欲,反而使人从纯粹之知识回到生活之欲5、王国维提出一个论断:艺术美高于生活美(Y艺术美使人易忘物我利害的关系)6、王国维还提出一个艺术家观物的原则(审美观照的原则):“通古今而观之”摆脱时空规定和利害关系,观照“物之种类之形式”二“不视此物为与我有利害之关系”7、王国维的美学观与其政治立场有关系:他的人生观反映了没落阶级的情绪,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8、王国维这种美学观在写《人间词话》时并没有大的变化三、王国维的“境界说”(一)“境界”(或“意境”)作为美学范畴,并不是王国维第一次提出来的(二)在王国维看来,“境界”与“意境”的涵义有无差别1、王国维谈到艺术作品时是把“境界”和“意境”当作同义词使用的,但仍是有“差别”差别:(1)强调的侧重点不同(2)“意境”只能用于艺术作品;“境界”不仅用于艺术作品,也可以指艺术家描写的对象(三)王国维“境界”(或“意境”)的涵义1、“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2、“境界”或“意境”,要求再现的真实性3、“境界”或“意境”,还要求文学语言能够直接引起鲜明生动的形象感※平常人们在使用“境界”这个词时,有时把它作为美学范畴使用,有时并不把它作为美学范畴使用(四)王国维“境界说”在美学史上的地位:(王国维的新贡献)1、王国维借用西方美学的概念对“情”与“景”作了明确的解释2、王国维明确地把人心喜怒哀乐的情感列入艺术家观照和再现的对象3、王国维根据艺术家观照的侧重点不同,对审美意象分为:以意胜、以境胜、意境两浑4、王国维认为艺术的认识功能是由审美意象本身的性质决定的5、王国维认为“境界”(即“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比起其他美学范畴来更为本质、重要四、王国维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1、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也就是壮美和优美的区别2、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由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产生,而区别在于客体和主体之间是否存在敌对关系3、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实质上是对于审美观照中两种状况的区分,这就要求把情感排除到审美观照之外,但在理论上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4、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价值在于:他企图通过对于审美观照的分析来对审美意象进行分类五、王国维认为“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1、关于“造境”(现实主义)与“写境”(浪漫主义)2、小说分为两种:“理想派小说”:“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写实派小说”:“所怀抱之想象,所经阅之境界”3、王国维提出“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区别在于作品的题材不同,亦即诗人观照的对象不同“主观之诗人”一一偏重于“观我”,作品“意余于境”“客观之诗人”一一偏重于“观物”,作品“境多于意”(真正理想的作品一一意境两浑)4、王国维提出了“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也”的主张是错误的六、王国维论“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确有观察社会生活状况、掌握丰富的创作素材这样一层含义,但是更深一层的含义却是要体验到生活的本质在于“欲。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开创性的文学理论家、美学家之一,他的《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曲品》、《浮生六记》等文学评论和批评作品,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
批评的代表之一,对中国文学批评以及中国艺术、美学和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古雅和意境。
古雅是指具有古典风范和高
雅品味的审美特征,而意境则是一种具有和谐、完整和深刻的概念境界。
古雅是王国维美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之一。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应该追求技
巧和形式上的完美,还要有一种古雅的风格,这种风格兼具古典的庄重和高雅品味。
例如,他曾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时说:“白氏,雅正清华,深沉穆静,尤有古人之风骨”。
这句话中,王国维明确提出了古雅风格的三个特征:雅正、清华和古人之风骨。
意境是王国维另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所呈现出的意境,
即一种生动感人而又超越具象的情感、心境或境界。
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王国维认
为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赤壁赋》等都具有出色的意境。
综上所述,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的古雅和意境联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
关注于艺术作品中古典的品味和意境的表达。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
示意义,特别是在当代文化和艺术创作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地方。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美学家,他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学观。
本文从王国维的美学观念入手,探讨了他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以及他认为美学不应被功利目的所束缚的观点。
文章也分析了王国维的美学观对当代艺术的启示和影响,探讨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文章总结了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独特的贡献,指出其对美学理论的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王国维的美学观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学的本质和价值,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王国维,超功利美学观,美学观念,当代艺术,实践意义,个人生活,独特贡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王国维(1881-1927)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美学宗师”。
他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被视为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学的桥梁。
王国维在其美学理论中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学观,强调艺术的内在境界和灵性追求,与当代功利主义浮躁的社会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注重审美的高尚情操和内心的触动,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交融。
他主张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引发思考和启发。
王国维批评功利主义对艺术的极端功利化,强调艺术应该超越物质利益和功利心态,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超越,把艺术视为一种对人类情感与精神生活的提升和启迪。
王国维的美学观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追求快速的成功和物质享受,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层面的成长。
王国维的美学理念提醒人们,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回归内心、感受灵魂的力量和美好的情感。
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对个人生活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欲望所困扰,迷失了内心的方向和情感的纯粹。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声音,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平静,通过艺术的感悟和体验来获得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启迪。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他对于美学的研究和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所提出的"以美育人"和"诗词意境"等美学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首先,王国维主张"以美育人"。
在他的美学理论中,他认为美是一种高尚的存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和情感。
他提倡人们通过欣赏和创造美,来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
他认为,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能够寄托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促使人们达到心灵的升华。
王国维的"以美育人"理论为中国文学界奠定了一种以美为中心的审美教育思想,并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王国维提出了"诗词意境"的概念。
他认为,诗词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还要追求一种高度的意境,即通过表现特定的意象和意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他主张诗人在创作中要追求一种跳跃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意境的最高境界。
他通过对诗词的解析,强调了表达意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追求意境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还重视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他认为,作品的结构应该是有机的、有层次的,通过艺术的安排和选择,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他强调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一体的,互相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一种高度的艺术整体。
他在批评古代诗词时,常常对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进行分析和评判,以此来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这种注重形式和结构的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对后来的诗词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王国维的美学观念和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其"以美育人"的思想和对"诗词意境"的追求,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发展。
他注重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1. 引言1.1 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性王国维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国维提出的古雅与意境的美学理论,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国维认为,古雅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是一种经典的美感标准。
古雅所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质感和情感,而非外在的形式和技巧。
古雅的审美特征在于温润典雅、深沉秀丽,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与古雅相对应的是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营造的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意境,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意境的构建方式主要依靠语言的表现和形象的塑造,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氛围。
王国维美学思想强调古雅与意境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古雅的基础上才能营造出真正深刻的意境。
古雅与意境在文学艺术中的应用,使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思想性,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魂魄,为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2 古雅与意境的定义"古雅"一词源自《庄子》,描述一种古老而高雅的美感。
在王国维美学思想中,古雅被理解为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美感,是一种既具有古代文化传统的沉淀,又具有当代审美价值的美学特征。
古雅并非单纯地追求古朴、典雅,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和内在品味的提升。
对于意境的定义,王国维将其理解为文学艺术作品所独具的一种抒情情境和心灵意趣。
意境是通过文字、色彩、音乐等艺术手段来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摘要】王国维是一位具有超功利美学观的学者,他对传统美学观念进行了重塑,并反对了功利主义观念。
王国维认为,美并非只是功利性的追求,而是一种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追求。
他深入探讨了美的真正意义,将之与当代的价值观念联系起来。
通过对美学观念的解构和重新定义,王国维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学理念,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为人们审视美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王国维, 超功利美学观, 传统美学观念, 反对功利主义, 美的真正意义, 当代价值观念, 结论.1. 引言1.1 引言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超功利美学观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反思。
王国维认为美学追求的是超越功利目的的纯粹美的境界,而非仅仅满足个人欲望或社会功利。
在他看来,美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使人超脱琐碎的现实,体验心灵的升华和净化。
王国维对传统美学观念的重塑,主要体现在他对“情感美”、“形式美”和“意境美”等方面的独特诠释。
他认为美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发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共鸣,而非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的审美享受。
这种观点对当时的美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中国美学界的发展方向。
王国维也与当时盛行的功利主义观念进行了坚决的对抗。
他认为美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一种工具或手段,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的功利需求。
相反,美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独立于功利目的之上的存在,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通过探讨美的真正意义,王国维试图揭示美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精神的积极影响。
他认为美具有提升人的情感境界和思想境界的力量,能够使人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神秘。
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对当代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2. 正文2.1 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源自于他的美学著作《人间词话》,在这部著作中,王国维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美学观念。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研究内容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把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文的美学观点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运用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诗词和戏曲方面,卓有贡献。
虽然,他的美学理论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对人生有着悲观色彩,具体论断亦不一定都准确,但是,其对封建主义儒家文学理论专讲“文以载道”的思想是一种突破。
此前,梁启超、黄遵宪致力于“诗界革命”,偏重于内容带有政治色彩,而对于诗中美的境界的艺术塑造探讨很少。
近代讲美学是从王国维开始的。
因此,他的美学思想、文艺批评是有历史贡献的,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
(1)以《红楼梦评论》为例《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早期的一篇重要美学论文。
王国维借对《红楼梦》的评论,表达了他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苦苦思索。
他以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为基础,融含中国的道家思想,对人生作出的分析是:人既有身,就必有欲望,有欲望就不可能没有追求。
然而在生活中,并不是人的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满足。
一个欲望被满足了,就会有其他的欲望随之而产生,如此生生不已、循环往复,人就永远处于欲望不能被满足的苦痛之中。
但是,即使人的所有欲望都获得了满足,人不再有新的欲求对象了,人也不会感到幸福。
因为当人无所事事的时候,空虚、无聊、厌倦之情就会立刻同人袭来,这时生活本身就将变成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负,这同样是一种痛苦。
由此,王国维得出的结论是:生活即欲望,人生即痛苦。
王国维将入生的本质归于欲望与痛苦当然片面,但这种敢于直面人生、不粉饰和掩盖人生患难的生存态度是比那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要深刻的。
王国维还把对《红楼梦》美学价值的体认与对国民性的剖析结合起来。
他认为中华国民的精神是世间的、乐天的,表现在艺术趣味上,则是喜欢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结局。
《红楼梦》却一反这种传统的乐天文化,以悲剧告终,从而使人透彻地看待人生与痛苦的关系,虽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但这正是其深刻美学价值之所在。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王国维的时代开始接受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而真正对王国维产生影响或者说被他所接受的只有叔本华一家之说,而对于康德、尼采等并未接受太多,基本采取了与叔本华一致的观念。
在接受叔本华思想中,王国维将重点落在了叔本华美学中,并与传统审美经验做论述,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对叔本华美学的转化上,他主要将叔本华美学思想具体到文学作品上,在文学批判中展示美学主张,极少抽象地谈论美的概念、美的本质。
虽然王国维深受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曾两度以前清遗老身份投江殉情,但在对待传统审美趣味上,王国维大胆以西方美学价值标准对其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一切美皆形式之美”,并把美的形式分成“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
第一形式指自然美和社会美,即客观现实中的美;第二形式指客观现实反映在各种艺术中的美的形式,也就是由客观自然之美的第一形式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并系统地将西方美学观念在中国艺术领域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综观历史,中华文化到了近代日渐衰落,文学、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每况愈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审美上的停滞、疲劳。
王国维感慨:"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
“长久以来,美学一直附庸于儒家的政治主张需要与伦理实际需求。
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缺少应有的独立性地位,致使艺术形式停留在如何生计、如何服务的层次,不能进入存在的层次、精神的层次,最终沦落为情感表达与宣泄的工具,失去了更为纯洁、质朴的精神品位,造成了对中华民族群体性无意识伤害。
《红楼梦》的成书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一方面似乎又回到了《山海经》的混沌缥缈、《诗经》的柔情浪漫另一方面又对权力、政治的一反常规地否认。
对于《红楼梦》的美学研究,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讲:“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于其解脱之道。
"“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从“古雅”、“境界”理论论王国维与中国美学宣庆坤【专题名称】美学【专题号】B7【复印期号】2002年02期【原文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合肥)2001年06期第86~89页【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宣庆坤(1972—),男,安徽省怀宁县人,滁州师专政教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生.【内容提要】王国维一生为学三变。
其美学思想历经“正-反-合”三阶段,古雅、境界理论是其逻辑层面上的最后一环。
本文考察“古雅”、“境界”理论,以期沟通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理论源流,并希望王国维的人文精神能对今天的中国现实有所观照。
【日期】收稿日期:2001-04-25【关键词】王国维/古雅/境界/人文精神/中国美学王国维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天才”说、“游戏”说、“古雅”说、“境界”说。
鉴于“天才”与“游戏”二说无论是从观点,还是从范畴基本与西方美学思想无异。
故本文试图阐述“古雅”说与“境界”说,以期沟通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理论源流,并愿王国维的人文精神能通过本文的阐析而观照今天的现实。
一陈寅恪先生曾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注:王国维:《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人间词话·人间词》,谭汝为校注,群言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诚哉斯言。
若不如是,岂有王国维之《人间词话》耶?有的研究者认为:王国维“把康德、叔本华美学的一些结论照搬过来,作为自己讨论美学问题的出发点。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把康德、叔本华的美学简单化了。
”“尽管王国维美学的基本观点是来源于康德、叔本华的美学,甚至是照搬康德、叔本华的美学,但是王国维的美学并不等于就是康德的美学或叔本华的美学。
”(注:叶朗:《中国美术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05—606页。
)但笔者认为:王国维虽曾在甲午海战之后,转向“新学”,但应该指出的是,王国维转向“新学”,并不是为了“新学”而“ 新学”,而是在中国面临被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下,赞成维新而求“新学”的。
即使如此,他也非“照搬”西学,而是以之“参证”(陈寅恪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毕竟他是一位传统学养深厚,对传统文化“达极深之度”,终生服膺中华文化的。
是故陈寅恪先生挽道:“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竟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
”(注:王国维:《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人间词话·人间词》,谭汝为校注,群言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并释道:“至于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辩,故亦不之及云。
”(注:王国维:《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人间词话·人间词》,谭汝为校注,群言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应该说,王国维先生是为了中国之学而将中西美学思想沟通融会的一代宗师,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者,又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前驱者。
他的美学著作基本都是与中国古典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从《〈红楼梦〉评论》(1904年)到稍后的《人间词话》(1908年定稿),再到后来的《宋元戏曲考》(1 912年)等,无不深蕴着他那对中华文化的执着。
二王国维从1901年夏天开始学习西方哲学,其中主要是叔本华、康德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并且以叔本华哲学和美学思想为前提来研究《红楼梦》等,发表了《<红楼梦>评论》等论文。
但当他沿着《<红楼梦>评论》的思路将他所体悟的西方美学(主要是叔本华、康德的美学)来沟通中国艺术体系的内在精神时,他发现:康德、叔本华的优美、宏壮两个审美范畴与艺术天才论皆不能体证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审美经验。
于是王国维便以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观念与中国的传统艺术相融会为要求,用“古雅”来界定。
正如其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开宗明义道:“‘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
’此自汗德(康德)以来百余年间学者之定论也。
然天下之物,有决非真正之美术品而又决非利用品者,又其制作之人决非必为天才,而吾人之视之也若与天才所制作之美术无异者。
无以名之,名之曰古雅。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35页。
)“古雅”作为王国维美学中的“新”美学范畴,根源于中国古典美学。
《诗经》中的“雅”就是“正”,《毛诗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有废兴也。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131页。
)可以说,“雅”一般用于文艺评论中居多,多带有炎黄民族汉文化的审美特色,基本上是与“俗”、“郑”(古代指靡丽甚至低俗的文风)等相对。
《乐记·魏文侯篇》:“讯疾以雅。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68页。
)《乐记·师乙篇》:“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70页。
)班固在《离骚序》中评《离骚》一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奏议宜雅。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136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处涉及“雅”,在《体性》篇中归文为八体,其一曰:“典雅”,并认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196页。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 高古”、“典雅”,其《高古》言:“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312页。
)《典雅》言:“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312页。
)由此两品内涵观之,“高古”与“典雅”各自在审美经验上的体悟应相近。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早涉及“古” 、“雅”的。
至米芾《海岳名言》便将“古”、“雅”二字拈连一处:“心既贮之。
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当王国维面临着以康德、叔本华美学来观照中国文艺精神的矛盾之时,作为深受中国传统影响的他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古雅”,以“古雅”来弥合中西美学相悖的差别,并达其中西美学沟通而中国之学得以弘扬之理想。
那么,在这一点上,王国维是否是成功的呢?总体上来说,王国维是成功的,但不乏遗憾。
“古雅”虽来自中国古典美学,但并未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得到像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专门论述“古雅”的性质、地位等那样详细。
应该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专论古雅(实即艺术之形式美)的美学论文。
王国维说,“因美学上尚未有专论古雅者,故略述其性质及位置如右。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39页。
)王国维在学习康德、叔本华的哲学与美学的过程中,认为康德、叔本华的艺术天才论并不合理,因为在中国古代缺乏艺术天才但艺术修养和实践很好的作品也具有审美形式。
这样,王国维便“无以名之,名之曰古雅。
”此其一。
其二,“至宏壮之对象,汗德(康德)虽谓之无形式,然以此种无形式之形式能唤起宏壮之情,故谓之形式之一种无不可也。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35页。
)并指出,“故除吾人之感情外,凡属于美之对象者,皆形式而非材质也。
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无他形式以表之,惟经过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
而吾人之所谓古雅,即此第二种之形式。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36页。
)也就是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35页。
),但“形式之美”的“形式之美”呢?康德谓之“无形式之形式”。
而王国维拈出“古雅”,既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又简约明快。
其三,“判断古雅之力亦与判断优美及宏壮之力不同。
后者先天的,前者后天的、经验的也。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37页。
)其四,从艺术创造而言,“苟其人格诚高,学问诚博,则虽无艺术上之天才者,其制作亦不失为古雅。
而其观艺术也,虽不能喻其优美及宏壮之部分,犹能喻其古雅之部分。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37页。
)其五,“古雅之位置可谓在优美与宏壮之间,而兼有此二者之性质也。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38页。
)其六,“古雅之能力能由修养得之,……,虽中智以下之人不能创造优美及宏壮之物者,亦得由修养而有古雅之创造力。
”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38页。
)“古雅之价值自美学上观之,诚不能及优美与宏壮,然自其教育众庶之效言之,则虽谓其范围较大、成效较著可也。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38-439页。
)由此观之,以上六个方面皆王国维拈出“古雅”以集中国古典美学大成、区别于优美与宏壮的成功之处,而此也实系中西文化精神之差异。
但缺憾也是有的。
主要是由于王国维在学习康德、叔本华的哲学与美学思想过程中,没有真正把握住康德、叔本华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唯心之处。
当然这也还是没有科学世界观为其指导的缘故。
同时,王国维把书法看作“低度之美术”,(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36页。
)显然不合乎中国汉字起源的实际(因为中国汉字多为象形文字,乃“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类万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