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关系视角下的玛莎·诺曼作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99.79 KB
- 文档页数:5
玛莎诺曼的戏剧《特鲁迪布鲁》中的疾病叙事和自我重构王莉
【期刊名称】《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玛莎·诺曼的戏剧《特鲁迪·布鲁》是疾病叙事中追寻叙事的代表作品.在追寻叙事中,女主人公金杰经历了回忆、与幻想世界的决裂和回归三个阶段,最终实现了自我重构.诺曼采用回忆剧的模式将金杰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后的内心挣扎进行了戏剧刻画.同时,诺曼使用分裂人格的手法,表现了金杰的现实自我与幻想自我特鲁迪·布鲁之间的冲突,并最终摆脱幻想自我.尽管最终金杰未能摆脱癌症的困扰,但是她通过重新与家人建立联结,在关系中实现了自我重构.通过这部具有自传性的剧作,诺曼实现了叙事治疗,探讨了叙事伦理.
【总页数】10页(P141-150)
【作者】王莉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南非共和国政府等诉格鲁特布案——法院在保护经济和社会权利中的角色 [J], 黄金荣;王嫣
2.布鲁夫村庄餐馆,特拉什-杜博鲁,葡萄牙 [J],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鲁米特中m-氨鲁米特含量 [J], 葛红柳;潘欣;包建全
4.中水电公司签署马达加斯加安布迪鲁卡水电站项目EPC合同 [J],
5.布鲁特罩面网垂直绿化技术在边坡防护中的应用 [J], 龚勇;万勇;李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哥特式特征分析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历程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目的论下进口汽车说明书的翻译研究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初中英语合作学习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论商务名片英译——以功能对等为指导《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The Impact of Emotional Factors on English Learning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与衔接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父权制社会的傀儡—从安吉尔看父权主义思想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对比研究The Multiple-Personality in the Hero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英文商标的汉译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如何培养初中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A Study on Effective Multimedia-assisted SEFC Teaching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边缘人的挣扎——浅析《断背山》之恩尼斯《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交际教学法在当前高中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心灵的挣扎:浅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烧马棚》中萨蒂的困境由英语外来词谈中英文化《鲁宾逊漂流记》中殖民主义思想浅析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双城记》中表现的仁爱精神解析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女性主义视角下《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Confucianism’s Influence on Transcendentalism:Reflection on Emerson’s and Thoreau’s Philosophy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从《金银岛》看英国人的冒险精神从文化角度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从《通往雨山之路》看美国印第安文化的逐渐衰落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从《嘉利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双关的不可译性探索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The Embodiment of Xu Y 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广告语言特点分析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电影片名英译中的运用分析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象征意蕴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O 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文本特征与高中英语阅读商标词翻译的本土化《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On C-E Translation of Company Prof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中西酒文化比较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xx大学翻译方向学生发展规划《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atitude Expressing Approach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atives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从世纪后服饰发展比较中西文化差异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李清照词英译研究《小妇人》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分析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On the Differences of Jocasta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Jin Suo Ji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滑稽背后的严肃--浅析王尔德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人物话语特征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O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探讨武侠和骑士形象的异同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英译浅析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 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A Comparison of Advertising Cultur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网络英语资源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中英酒吧文化对比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I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incidental Plots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英语修辞的翻译方法《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中美传统节日差异对比研究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英语习语中隐喻的汉译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从语域角度分析《瓶中信》中书信的语言特色血性意识—D.H.劳伦斯的自然主义爱情观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庞德诗歌《在地铁站里》的意象分析。
那别一番风景——观剧《晚安啦,妈妈》
叶舟
【期刊名称】《大舞台》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晚安啦,妈妈》是美国剧作家玛莎·诺曼的作品。
该剧于1979年在美国百老汇首演,一举成功,获1983年普利策奖。
后在德国、俄罗斯、芬兰、日本等国和台湾上演。
最近,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
《晚安啦,妈妈》是一部心理剧。
它着重描写了女儿杰茜自杀前的心理状态和妈妈塞尔玛在这一非常时刻的【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叶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5
【相关文献】
1.自杀与自我保护《晚安,妈妈》中杰茜的情感和归属需求的探寻 [J], 寇泽思
2.天上的星星,妈妈的眼睛——观姚剧《母亲》有感 [J], 余敏
3.隔离、边缘与重塑:女性主义地理学视域下《晚安,妈妈》之主题再探 [J], 黎林
4.自杀与自我保护《晚安,妈妈》中杰茜的情感和归属需求的探寻 [J], 寇泽思
5.无言的伤害:玛莎·诺曼《晚安,妈妈》中微妙的语言暴力 [J], 黄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安,母亲》语用文体探析英语论文《晚安,母亲》语用文体探析天津外国语大学于菡《晚安,母亲》是美国现代戏剧作家玛莎诺曼地代表作.该剧年在百老汇上映,即刻轰动全美,随后还获得了包括年普利策戏剧奖在内地多个奖项.该剧剧情非常简单:美国南部乡村地一个傍晚,杰西告诉母亲希尔马她要用父亲地枪结束自己地生命.在随后地分钟里,母女俩就要不要自杀不断争论.杰西努力安排自己自杀后母亲地生活、母亲满怀深情地劝阻女儿,却无法阻止女儿地做法.最终母亲所有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一声刺耳地枪声宣告了杰西地死亡.一、“合作原则”理论概述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认为,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地目标,言者和听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循地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地合作原则(, 简称)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及其相关准则:数量. 准则():所说地话应包含交谈目地所需要地信息,但不要超出所需要地信息;.质量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地话和缺乏足够证据地话;. 关系准则():谈话内容与话题有关;.方式准则(原):传递信息地方式要避免晦涩和歧义;要简练并且井井有条.二、对《晚安,母亲》地语用分析《晚安,母亲》这部戏剧围绕杰西自杀前与母亲地对话展开,对话不再是表现出传统意义上地母女关系,而是“母女之间意志地冲突,人类原本最亲密地关系在这里被异化”.杰西和母亲虽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多年,看似两人关系亲密,“由于长久生活在一起,她和她地母亲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她们用很简单地语言就能互相了解.”,然而事实上,母亲和女儿地关系却很疏远,母亲不了解女儿内心地真实想法,更无法理解女儿地感受,女儿也不愿意与母亲有着深入内心地交流,这也意味着无论母亲怎样劝说,最终仍无法改变女儿自杀地决定.剧情地开始是一个最平常地周末夜晚,母亲等着女儿为她做指甲.女儿杰西却忙着寻找父亲地枪,她寻找了一个中午都没有找到,最后寻求母亲地帮助,母亲则告诉她:我想是在他地一个鞋盒里.女儿一连串地寻问“在哪儿?阁楼哪儿?一直找,哪儿也找不到”,显然表明出女儿地焦急,然而母亲地一句“在一个鞋盒里”地漫不经心地回答违反了数量准则,不仅没有告诉女儿枪地具体位置,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女儿急需枪这一反常现象.表面上是母亲地疏忽,实际上表现出母亲并没有对女儿地生活状况和内心需求给予足够地重视.当母亲终于问及女儿找枪地原因时,女儿地回答与之后地用来自杀地真正目地相比显然是模糊和相反地,这违反了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此时地女儿并没有做好告诉母亲自杀真相地准备,用枪来防身地回答造成了母亲地误解,以为是女儿用枪来保护自己驱赶盗贼.这种误解一直贯穿在对话当中,推动着情节地发展,充分体现出长期以来母女之间内心真实交流地缺失.当母亲得知女儿自杀地真相之后,想尽一切她能想到地方法劝说女儿,争取时间.性格开朗地她尝试着说一些有趣地内容,来缓解紧张地气氛.母亲地朋友艾格尼丝,成了母女讨论地对象.女儿无法相信艾格尼丝烧过八间房子、养了好多鸟地故事,认为母亲在撒谎;而母亲则认为“人们谈论地事不必都非得是真地不可”,这违背了质量准则,母女地交流再次陷入争执当中.性格孤僻地女儿想要了解事实地真相,而活泼开朗善谈地母亲则更加随意,在她眼中不必事事都要刨根问底弄个明白.这样长此以往,女儿不相信母亲地话,母亲也无法了解女儿地想法.在这特殊地最后一晚,母女之间地爱还是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争吵之后,她们静下心来,女儿开始询问母亲和父亲地关系,母亲是否爱父亲,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知道地真相.这次,母亲懂得了女儿地想法,一个“不”字告诉了女儿婚姻地真相,符合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母女之间才开始有了真正心灵地交流.随着谈话地继续,杰西也说出心中地感受,丈夫离去、儿子吸毒,她无法在这乏味单调地生活中找到任何生存地意义.然而,当母亲询问原因时,女儿并没有说出真相,而给出了责怪母亲不了解自己地负面回答,这明显违反了质量准则.由于两人地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即便女儿告诉母亲,母亲也无法理解女儿地感受,这在戏剧地后半部分也得到了证实.三、结语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母亲虽然非常关爱女儿,但并不了解女儿内心地想法,女儿也没有完全表露自己内心地真实想法,她们之间从来都没有“真正地交流”,她们地心灵之间已经有了一道(无法逾越地)鸿沟,她们只是同一个屋檐下“熟悉地陌生人”.。
舞台魅影:玛莎诺曼剧作中不在场的男性形象
岑玮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 戏剧不同于小说,主要在于它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只有被搬上舞台,戏剧文本才有生命力.如何在有限的戏剧舞台上浓缩地表现社会生活中复杂广阔的内容是戏剧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演出场地和经费的限制,戏剧家在创作时会考虑用较少的人物、较简单的场景表现原本丰富的故事情节.
【总页数】3页(P95-97)
【作者】岑玮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玛莎·诺曼的戏剧《特鲁迪·布鲁》中的疾病叙事和自我重构 [J], 王莉
2.父亲的女儿?还是母亲的女儿?--玛莎・诺曼剧作《晚安,妈妈》女主人公的生存困境 [J], 黄姗姗
3.一曲安魂为重生——玛莎·诺曼在《晚安,母亲》中的创作思想 [J], 朱姝
4.“魅影”中的服装魅力“《歌剧魅影》25周年纪念演出”舞台服装设计分析[J], 李昭庆
5.无言的伤害:玛莎·诺曼《晚安,妈妈》中微妙的语言暴力 [J], 黄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安妈妈》中女性禁闭状态的存在主义解读
袁慧
【期刊名称】《青年作家》
【年(卷),期】2015(0)12
【摘要】《晚安妈妈》是玛莎·诺曼获普利策奖的经典剧作。
剧中的杰西和母亲西尔玛过着禁闭的生活。
为了终结生活对她的折磨,杰西决定通过自杀来了结虚无的生命。
本文试图借助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来研究杰西和母亲的禁闭状态,挖掘她们禁闭生活的深层原因并找出杰西自杀的深刻内涵。
【总页数】1页(P94-94)
【关键词】经典剧作;普利策奖;尔玛;玛莎;棉花糖;毫无意义;就这样;她说;我爱;一所【作者】袁慧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1
【相关文献】
1.晚安妈妈的存在主义解读 [J], 王萌
2.解读萨特存在主义的钥匙——论《禁闭》中的“他人就是地狱”思想 [J], 王宇
3.她从"魅影"中走来——《晚安,妈妈》的存在主义解读 [J], 尚凯
4.从杰茜的结局看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玛莎·诺曼《晚安,妈妈》的悲剧性解读
[J], 黄姗姗
5.生存还是死亡——《晚安,妈妈》的存在主义解读 [J], 王静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存还是死亡作者:王静华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存在主义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晚安,妈妈》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世界是荒谬的”和“自由选择”两方面对女主人公自杀前看似正常的一系列行为进行解读,进而剖析她自杀的自身原因,家庭原因以及社会原因,分析造成自杀这种现象的深层次根源,从而理解作品的生存主题,获得存在主义思想对人们生存和自由的启示。
【关键词】《晚安,妈妈》存在主义荒谬性自由选择【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04-02一、引言作为美国当代著名女戏剧作家之一,玛莎·诺曼引起了众多戏剧评论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她的经典作品《晚安,妈妈》尤为瞩目。
作品主要包含了女主人公杰西在自杀前的晚上与其母亲的大量对白。
同时代的剧作家一般选用的主题都比较积极,玛莎·诺曼却反其道而行之,正如《晚安,妈妈》这部戏剧是围绕“自杀”这个比较避讳的的主题而展开的。
相较于之前众多评论家对于其女性主义主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点是对其生存意义的探讨。
存在主义思想认为,哲学思考必须基于个人经验,只是单纯的道德和文化思考并不足以理解人类的存在。
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发展了存在主义的理论,他认为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概念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和“自由选择”。
[1]本文以存在主义为理论依据,深刻分析了其中暗含的生存主题,以此来反思现代社会人们的自由选择和生存意义。
二、世界的荒谬性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谬的,没有规则和秩序。
这种荒谬性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上。
世风日下,人际冷漠”。
[2]他们想要强调的是世界是人性的一面镜子。
人类无法改变它的荒谬性。
在《晚安,妈妈》中充斥着社会中复杂淡漠的人际关系,人性的扭曲以及精神的摧残。
1.杰西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杰西虽已人到中年,但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并不好。
文中字里行间里透露着杰西从童年到成年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晚安母亲》中杰西的“男性气质”与自我探寻作者:薛巧萍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4期薛巧萍内容摘要:《晚安母亲》从始至终只有杰西和母亲两位女性在场,可关于父亲的一切都与杰西的自杀息息相关,这也是为什么杰西的成长带有更有更多的“男性气质”而非“女性气质”。
现实生活中不和谐的母女关系和生活的无意义让杰西陷入生存的困境,认为“自杀”是实现自我的人生选择,这其实也是她走向父亲的一种方式,是作者对女性寻找自我的拷问。
关键词:《晚安母亲》男性气质自我探寻女性气质《晚安母亲》是玛莎·诺曼的重要代表作,其中杰西的自杀一直是学界广为争议的话题。
诺曼在该剧中运用大量的对话,将目光聚焦于母女的内心世界,透过女儿主动告诉母亲自己将要自杀这一行动,进入人物本身来探讨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结合美国80年代社会价值观崩溃的大背景,加之诺曼自身的成长经历,《晚安母亲》是对普遍美国家庭关系的一种写照,她想要通过这部剧唤起人们对个体自主权利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并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女性主义作品。
一.玛莎·诺曼的成长折射玛莎·诺曼的成长经历与她的思想和性格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童年时期母亲对玛莎管教十分严厉。
玛莎在小时候不被母亲允许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因为母亲认为别人家的小孩子缺乏教养,可能会对玛莎喊声不好的影响,但在如此高压的成长环境里,童年时期的玛莎也找到了自己的一个解压方式,她有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和弹钢琴。
因此,对于玛莎来说,尽管童年时期度过了一段孤独的时光,可正是因为如此,她才得以阅读大量的书籍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心灵,相比母亲严格的管教,广泛的阅读对她的创作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成年后诺曼也对童年的这段阅读时光十分感激。
诺曼在1987年7月9日的访谈中,她也说道自己非常幸运,家庭成长环境不允许自己看电视电影,这才使得她能够得以阅读大量书籍,并得以接触到戏剧。
另外,童年时期对戏剧的接触也为她后来的创作埋下了种子,加上天性敏感且对生活有着极强的感受力,这都造就了诺曼成年后的戏剧创作。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2 从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看麦康伯的死亡3 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4 论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5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6 谈呼啸山庄的复仇主题7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8 A Study on Cultural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9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10 The Joy Luck Club-A Bittersweet Picture of Chinese-Americans across Two Generations11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12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13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情节14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15 (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16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17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18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1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20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21 不同的音乐折射不同的文化22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23 汉语公示语翻译中的误译现象研究24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25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26 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的翻译27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28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29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30 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31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32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33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34 归化与异化在《老友记》字幕翻译中的运用35 英语中“r”的分析36 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与翻译策略研究37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38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39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40 广告翻译41 从合作原则看《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对话42 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43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44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45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46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47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48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49 在冲突与迷茫中凋零--浅析苔丝悲惨命运的必然性50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ompanies Facing Anti-dumping51 To Foster Pupils’Interests in English Teaching52 数字口译及其训练策略53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54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55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56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57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58 论译语本土化的可行性与局限性59 中西文化中的颜色内涵之异同60 《红楼梦》中座次表达的英译比较61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62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63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64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65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66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67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68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69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70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71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72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73 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74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75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形成过程分析76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77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意译78 探析《蝴蝶梦》中的悬念写作手法79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80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81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82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非语言交际83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84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85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86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87 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教学88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89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90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91 分析场独立与场依赖对任务型教学的影响92 论归化翻译法在宋词文化意象英译中的运用93 五官习语的翻译94 A Study on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EFL Classroom95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96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97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98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99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100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101 米字旗下的荣耀与忐忑——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社会价值观102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103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104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105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106 从意象理解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107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108 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109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10 《沉默的羔羊》三部曲中汉尼拔博士性格探析111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112 从语域角度分析《瓶中信》中书信的语言特色113 人名名词词汇化问题114 英汉语言颜色与文化的差异115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116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merican Place Naming117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118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19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120 论汉语四字格的英译121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122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123 塞缪尔-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爵爷书》的文体学分析124 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125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126 Study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olou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ry Works 127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128 中美幽默的比较129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130 美学原则指导下的英文商标汉译131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132 文化语境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133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134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135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136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137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138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139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140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141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142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的堕落143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144 从文化角度研究中英礼仪模式差异145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146 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47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148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149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150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151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152 On C-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53 《麦克白》的独白15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155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156 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情结(开题报告+论文)157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158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159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160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Business Letters161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162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163 离开“美国出品”164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165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166 On the Transculturation Reflected in Disney Mulan167 On Aesthetic Value of Thomas Hardy’s Poems168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169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170 《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圣经原型解读171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172 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73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Love in E.M. Forster’s A Room with a View174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175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176 埃德娜: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177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的语言特色178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179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180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81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182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183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184 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语表达的影响--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角度分析185 艾米丽的心理性格分析186 爱神简论187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188 从《牧师的黑面纱》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情结189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190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191 论爱丽丝·沃克《紫色》中西丽女性自我的缺失与重塑192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193 对《斯佳丽》中生态女权主义的解读194 从《喜福会》中透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95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196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197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198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99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200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
从母女关系的角度解读《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女勇士》是一部讲述了一个母女关系的小说,通过描写母亲与女儿在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经历和成长,展现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和解,以及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小说中的母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的生活中,都受到了文化冲突的影响。
母亲在美国生活的初期,由于语言不通、习俗不同,面对很多的困惑和不适应。
她也不甘心只是一个局限于家庭的人,努力适应新环境,学习英语,工作,尝试改变。
她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勇敢地面对种种困难,成为了一个女强人。
母亲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冲突的影响。
她追求成功和物质的欲望,导致她忽略了家庭,特别是与女儿之间的关系。
她始终抱着自己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对女儿的要求十分严苛,对她的独立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并不支持。
母亲希望女儿能够在美国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又不愿意接受女儿在这里追求自由与独立的方式。
这种文化冲突使得母亲和女儿之间产生了隔阂和矛盾。
小说中也展现了母女关系中的融合。
母亲和女儿尽管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但她们在生活中互相支持和帮助。
母亲教导女儿如何应对困难和挫折,给予了她很多的启示和力量。
女儿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逐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帮助母亲从传统的思维中解脱出来。
女儿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成长,让母亲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更加开放。
最终,母亲与女儿在争吵和冲突中相互理解和支持,找到了彼此之间的平衡点。
《女勇士》通过母女关系的描写,反映了移民家庭中的文化冲突和融合。
母女之间的矛盾和和解,展现了两代人在文化冲突中互相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呈现了移民家庭中的普遍问题和困惑,让读者对母女关系和文化冲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思考和探讨自己生活中的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启发。
从母女关系的角度分析《大披巾》作者:刘志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2期摘要:《大披巾》是辛西娅·奥其克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作者唯一一部直接描述大屠杀的作品。
在大屠杀的环境下,母女之间变得冷漠,大屠杀对人们心灵的残害可见一斑。
本文试从母女关系这个角度分析《大披巾》中的人物形象,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体会罗莎的悲剧,并且反思历史,珍惜和平。
关键词:《大披巾》;母女关系作者简介:刘志田(1989.10-),女,汉族,山东日照市人,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汉语对比与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1一《大披巾》1980年刊登在《纽约人》杂志上,曾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发生在集中营的故事。
波兰籍犹太人罗莎在集中营里被纳粹士兵强奸,生下了女儿玛格达,她把婴儿藏在一条围巾里。
罗莎的侄女斯特拉一直嫉妒玛格达可以躺在相对温暖的披巾里。
一天,母女二人被纳粹士兵驱赶着往前走,斯特拉因为太冷,一把抢过披巾裹在自己身上,使得玛格达暴露。
那一刹那,罗莎本能地想要冲上前去抱起自己的孩子,但是,求生的本能压倒了母亲的冲动,她跑到另一边,抓起披巾,归队。
于是,罗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骨肉被士兵提起来,扔向营地的电网……这篇小说的场景是集中营,主要人物有三个,罗莎、玛格达、斯黛拉。
虽然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但是通过作者的描述,使得全文笼罩在一种悲伤的氛围中,读罢难以言喻的悲伤涌上心头。
辛西娅·奥齐克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犹太小说家之一,一生笔耕不辍,出版六部长篇小说,七部短篇小说集,五部散文集,亦有诗歌、戏剧和译作发表,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多项美国文学大奖。
她所创作的这篇短篇小说《大披巾》,由于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被误认为是纪实创作。
这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