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3.72 MB
- 文档页数:25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心情。
教材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领导下,我国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认识,对其深层意义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土地改革深层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八年级历史学科第 3 课土地改革姓名达标测评题(时间约5分钟)(要与同步结合起来使用,题目、题型要根据本节内容灵活把握)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前,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进行了()A土地改革 B镇压反革命C追歼国民党军队残余势力D社会主义改造2.建国初期,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最重要的权利是对土地有()A.使用权 B.管理权 C.经营权D.所有权3.建国初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法令是()A.《共同纲领》 B.中央人民政府公告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 [2008年吉林省]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A.完成土地改革 B.实现农业合作化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5.我国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在()A.1949年B.1952年C.1950年D.1951年6.土地改革是要改变()A.农民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 C.土地私有制D.土地国有制7.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不包括()A.消灭了地主阶级B.巩固了人民政权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二.非选择题(内容小标题五号宋体加粗)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材料二: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2)阅读材料二,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广大农民的梦想所采取的措施。
课题:第3课土地改革一、教材内容分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课程标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嗨嗨,一个呀嗨,呀呼嗨呼嗨,呀呼嗨嗨嗨,呀呼嗨嗨一个呀嗨.教师:你想知道为什么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为什么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为什么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吗?学习了《土地改革》你就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利用歌曲,创设情境,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展示:材料一:在欢庆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序幕。
第3课:土地改革学习目标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2、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导入:今日开讲1950变化大,颁布《土地改革法》。
彻底摧毁旧制度,翻身农民当了家。
农业恢复和发展,准备建设工业化。
二、明确目标三、达成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
1、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思考:①建国初期的农民阶级过着什么样的生活?②农民长期遭受地主剥削的根源是什么?③如果不对当时农民的生存状况加以改变,会对新中国产生什么影响?④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2、阅读教材第二段及小字内容思考:①当时农民阶级最大的愿望是什么?②土地改革是如何进行的?③此次土地改革的内容、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④土地改革中是如何处置地主的?3、阅读教材第三段及小字内容思考:①土地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②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就真的被消灭了吗?③“农民翻了身”,就是指在经济上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是吗?④如何理解“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这句话?1、我汇报四、达成目标2:你知道我们现在的农村实行的是什么土地政策吗?它和1950年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现在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改革完成后的所有制有什么不同吗?你能为现在的“三农建设”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吗?五、收获盘点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华落后总根源。
新区农民盼土地,中共土改又施行。
概况中共颁布土改法,土地制度大变更。
三亿农民喜获地,农民真正得解放。
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制,农民翻身做主人。
有利国家工业化,巩固政权赢民心。
六、当堂检测1、精挑细选(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一部有关土地改革的法律,这部法律是A、《中国土地法大纲》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农村土地承包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农民可以高兴地说:“以后再也不会受地主的剥削了,因为这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了。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练习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具体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1、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题1、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彻底摧毁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 西藏和平解放C. 土地改革完成D. 三大改造完成3、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4、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
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A.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B.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C. 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D. 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5、上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A. 土地改革运动B. 农业合作化运动C. 对手工业的改造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6、新中国实施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B.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C. 地主、富农剥削和压迫农民D.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标志着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历史事件是()A. 新中国的成立B. 祖国大陆基本解放C. 抗美援朝运动D. 全国土改基本完成8、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 消灭了地主阶级B. 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C.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9、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A. 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 农民土地所有制D.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10、下列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A. 土地改革的法令是《中国土地法大纲》B.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C. 到1952年底,我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D.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1、下列有关我国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A. 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B. 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 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 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2、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
第3课土地改革【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习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学习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知识链接】1、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的悲惨生活《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白毛女”在现实中,是确有此人存在的。
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
2003年去世,死时80岁。
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
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
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2、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第3课土地改革
课程目标: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
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第3课土地改革
1、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C消灭土地私有制度 D.解放农村生产力
2、土地改革的完成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是( )
①基本消灭了土地私有制②消灭了地主阶级③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④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⑤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⑤
3、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
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
4、下列事件发生在1950年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抗美援朝战争开始③土地改革运动开始④土地改革运动胜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四川省金堂县一农民分田三亩七分,这一史料应属于:( )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
C.解放战争时期
D.建国后土地改革时期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D.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款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保护富农所有的自耕地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得侵犯。
请回答:
①根据上述材料,判断它们的出处。
②材料一中,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8、建国初期全国土地改革完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业方面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土地改革。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了解土地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
此外,学生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意义及其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学生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境,引出土地改革这一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政策角度分析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土地改革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