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磁共振类PET成像
- 格式:ppt
- 大小:12.72 MB
- 文档页数:42
磁共振(MRI)全身弥散(类PET成像)扫描技术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body 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又称类PET成像(不是很严谨),在自由呼吸下完成全身大范围的DWI成像,最后通过MIP及灰度反转得到类PET 样图像,常用于筛查肿瘤及肿瘤全身转移的检查。
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去除患者身上的所有金属异物,全身弥散容易产生伪影,检查前应禁水禁食4小时以上。
线圈:磁铁内置体线圈注意:由于全身弥散扫描范围较大,需进行拼接及后处理操作,利用单一线圈不能完成全身的扫描,需采用主磁体本身的体线圈进行扫描。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身体与床体保持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人体中心线与主磁场的中心线重合,人体冠状面应在同一水平上,用海绵垫固定减小运动伪影,注意保护听力。
定位位置:双眉连线。
常规扫描方位:横轴位。
扫描方法:一些厂家机型扫描较为简单,如西门子的直接扫描自带的三个序列(COR haste T2,COR vibe dixon T1,diff Stir B(B 值))分段扫描即可得到类PET图像,但一些厂家机型较为复杂,下面以GE为例。
根据被检者的身高,全身弥散分为6-8段(LOC1 DWI,LOC2 DWI,LOC3 DWI……..)扫描,每段扫描30-40层,上至颅顶下至膝关节,最后进行图像的后处理。
以扫描6段 GE设备为例。
第一段:LOC1 DWI第一段DWI序列。
无需手动定位,系统自动定位移床至扫描位。
1. 保存第一段LOC1 DWI,下载-Auto Prescan,预扫描完成后界面会显示中心频率,记下该中心频率F1,停止扫描。
2. 保存第三段LOC3 DWI,下载- AutoPrescan,预扫描完成后界面会显示中心频率,记下该中心频率F3,停止扫描。
然后计算平均中心频率(F1+F3)/2,作为1-6段的扫描中心频率。
3. 再次选择第一段LOC1 DWI,下载- AutoPrescan -Manual Prescan,在界面修改填入平均中心频率(F1+F3)/2,回车-完成-Scan。
PET-CT和全⾝MRI谁才是真正的⾼端查癌神器?随着癌症的⾼发和⼤众越来越恐惧癌症,⼀般体检项⽬不再能够满⾜全⾯早期癌症筛查的需求,⾼端防癌体检应运⽽⽣。
在这个谈癌⾊变的时代,以“PET-CT”和“MRI”为主流的⾼科技影像检查变得炙⼿可热。
先来看看“PET-CT”和“MRI”的区别是什么。
PET-CTPET-CT即(正电⼦发射-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它结合正电⼦发射断层显像(PET)和X射线断层扫描(CT)两种诊断技术,既能提供疾病的分⼦⽣物学信息,⼜能提供疾病的解剖学信息。
MRI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 MRI),它是⼀项可信赖的⽆辐射影像技术,可提供实时的体内影像,以更清晰地了解神经、⾎管和⾝体各个器官的具体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磁共振MRI主要是⽤于医院对病灶的确诊及疾病追踪,检查⽅式更多也是针对患病单部位的拍⽚。
这⾥要说的是⼀种全新的概念也就是全⾝MRI核磁共振健康检查。
虽然PET-CT与MRI的检查费⽤较⼀般健检项⽬昂贵,但其⾮侵⼊性、⾼癌症筛检率、与短时间内侦测肿瘤的特性,让它们在国内的健检领域备受关注。
既然是做癌症筛查的体检项⽬,⼤多数⼈都会关⼼检查对健康⼈的⾝体是否有影响呢?⽐如有辐射吗?下⾯我们先从安全性上去看看,这些查癌神器适不适合健康⼈做?安全性1. 对⾝体是否有伤害?PET-CT虽然是⼀种⾮侵袭性的、但具有⾼辐射的功能性的分⼦影像检查。
通常情况下做⼀次全⾝PET-CT检查辐射量约为10~32毫西弗,正常⼈⼀年可以接受的天然辐射量为1mSv毫西弗。
如果没有充分的临床理由应避免多次接受PET-CT检查,更不要把它当做常规体检项⽬。
磁共振(MRI)是⼀种利⽤「核磁共振」原理的医学影像检查,是完全没有辐射线、⾮侵⼊性的。
磁共振MRI在现阶段所使⽤的磁场强度,对⼈体是安全的。
安全度甚⾄可以利⽤于检查胎⼉。
⼩结通常情况下做⼀次全⾝PET-CT检查辐射量约为10~32毫西弗,如果没有充分的临床理由应避免多次接受PET-CT检查,更不要把它当做常规体检项⽬。
磁共振PET成像技术检测全身类肿瘤的临床研究应用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rgraphy)成像技术检测全身类肿瘤并查找病灶的临床研究应用。
方法:对本院使用磁共振PET成像技术检测全身类48例已发现肿瘤患者寻找原发病灶进行分析。
结果:48例通过病理发现的肿瘤患者中,检测原发病灶和是否转移的诊断中,磁共振扫描仅20例对原发病灶进行准确评估,在常规磁共振扫描基础上加以全身类PET成像技术则可以对46例肿瘤患者进行准确评估,检测准确评估率为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PET成像技术对检测全身类肿瘤并且寻找原发病灶有着精确、无辐射及不需要注射造影剂等优势,并且对人体完全无副作用伤害,适合健康体检人群和肿瘤分期治疗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医学科技水平也不断提升,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每年坚持做全身体检的人数持续增长,而早期检测出肿瘤会提高治愈率,在初诊后疑似有肿瘤时使用磁共振(MRI)全身类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成像技术检测评估确诊率也较高[1-2]。
相较与PET-CT技术检测的辐射损伤,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的优势在于无辐射、不用注射造影剂等[3-6]。
PET-CT检测费用高昂,而且操作繁复,同时还要受注射药物限制,而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技术在查找发现肿瘤病灶的各方面具有高敏感性,能检测到肿瘤的原发病灶而且能发现其是否转移,这在一程度上已经达到与PET-CT相似的效果。
磁共振全身类PET在肿瘤的分期方面有巨大潜力,但是对于病变的细节分析则是有限的,而常规磁共振扫描能弥补这一细节缺点。
本次研究重点分析磁共振PET全身类成像对肿瘤的检查与原发病灶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本院已发现肿瘤的48例患者分别进行普通磁共振及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检查,男39例,女21例,年龄39~79岁,平均(52.0±11.3)岁。
CT、MRI、PET三种检查的比较CT(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主要是利用X线断层扫描,电光子探测器接收,并把信号转化为数字输入电子计算机,再由计算机转化为图像,是一种无痛苦、无损伤的辅助检查工具。
CT的特点:具有检查方便、安全、无痛苦、无创伤的特点。
图像清晰、分辩力高、解剖关系明确、病态显影清楚。
与MRI比较起来,CT的优点主要在于对骨性疾病、早期脑出血的显示优于MRI,同时成像速度快,器官的运动伪影较小,CT的优势还在对肺部、肝脏的检查,MRI(磁共振)主要看软组织病变,看脑质的问题,无论是看肿瘤性病变还是血管性病变,核磁共振的效果均远好于CT。
但CT在看颅骨和钙化性病灶方面优于核磁共振。
CT价格低廉,对人体有一点危害。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有磁距的原子核在磁场作用下,能产生能级间的跃迁的原理而采用的一项新检查技术,对人体无害。
MRI检查安全。
MRI对脑内低度星形胶质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动静脉畸形和血肿等的诊断确认率极高。
MRI能清楚地显示癫痫患者的脑萎缩,对脑实质和脑脊液的显示度极好。
MRI与CT比较,其主要优点是:1.对脑组织无放射性损害,也无生物学损害2.可以直接做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3.没有CT图像中那种射线硬化等伪影4.不受骨像干扰,对后颅凹底和脑干等处的小病变能满意显示,对颅骨顶部和矢状窦旁、外侧裂结构和广泛转移的肿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5.显示疾病的病理过程较CT更广泛,结构更清楚。
能发现CT显示完全正常的等密度病灶,特别能发现脱髓鞘性疾病、脑炎、感染性脱髓鞘、缺血性病变及低度胶质瘤。
6.对神经、血管、肌肉等软组织成分显示明显优于CT。
其主要缺点为: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磁共振成像方法简介一、成像类别1、一般成像:(1)平扫;(2)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的主要作用:(1)突出病变:由于病变与背景组织的结构或血供特点不同,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某一时相,两种组织中所含对比剂的浓度不同,从而使病变与背景组织的对比增大,使病变凸显出来,病变的形态、边界变得清晰,可防止漏诊。
(2)有助于病变的定性:由于不同病变有着不同的血供特点,通过增强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可揭示病变组织的血供特点,从而有助于病变性质的判别。
如心肌延迟强化提示心肌纤维化,为不可恢复性改变。
(3)有助于病变的分期:由于增强扫描可区分病变邻近的血管和淋巴结,也使病变与邻近组织、脏器的关系显示的更清楚,从而有助于病变的临床分期,有助于病变可切除性的判断。
(4)有助于临床疗效评价:有些病变,如恶性肿瘤,经过放射治疗或介入治疗,病变已经失去活性,但肿块大小并没有明显缩小,而通过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就可判断病变的活性,从而避免过度医疗。
2、血管成像:(1)MRA(不用对比剂);(2)CE-MRA(对比剂增强血管成像)MRA为静态显像,可分别显示动脉和静脉,且无需静脉注药;CE-MRA可静态成像,也可动态成像,动态成像可显示对比剂从动脉流入到静脉流出的全过程。
胸腹部及大范围血管成像,因血流方向不一致、呼吸运动干扰及血液质子反复受激产生饱和等原因,影响MRA成像效果,建议使用CE-MRA。
MRA与CE-MRA相比,有成像简便(无需注射对比剂)、价廉、可分别进行动脉成像和静脉成像等优点,但显示细小血管的能力稍差,且有时会因湍流等因素干扰,造成诊断的不确定性。
CE-MRA显示细小血管优于MRA,一般不受湍流等因素影响,但操作复杂(需团注对比剂)、费用高,且动脉成像易受静脉污染,影响细节观察。
动态成像可避免静脉污染,但空间分辨率稍差,且受呼吸运动等限制。
一般而言,颅脑血管首选MRA,其他部位血管首选CE-MRA。
3、水成像:由于水中氢质子含量最多,MR可单独对液体积聚的部位(如胰胆管、椎管、尿路、内耳淋巴系)进行三维成像检查,达到类似造影的效果。
医学临床中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的研究磁共振成像技能依据原子核能级跃迁开释能量在物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经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的电磁波,取得构成物体的原子核品种和方位,然后制作出物体内部的结构图画。
近年来,跟着快速改变的梯度磁场的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能不仅在医学,并且在其他科研范畴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标签:临床医学;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研究近年来,跟着核磁共振设备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层出不穷的检查新序列新方法不断的运用于临床,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即“类PET”成像技术)的呈现,已经遭到全世界的印象科医生喜爱。
这是一项暂新的技术,它可以对全身快速的扫描,获得类似PET-CT图画,因而,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B-Dwl)又称为“核磁共振类PET技术”,可以对良性肿瘤的进行区分,可以对肿瘤进行临床分期,可以对健康人群进行常规体检。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具有价格优势,检查费的价格只需PET-CT检查费价格的四分之一,因而,可以对肿瘤患者进行常规运用,大大提高了此项检查的临床运用价值。
1.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的原理现在只需核磁共振成像能检测活体的水分子弥散运动,跟着检查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前进,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越来越老到成像速度也逐渐加速,图像清晰度明显改善新技术的使用可在极短时间内一次收集一幅图像明显降低了呼吸运动所构成的过失,能在安闲呼吸下收集较高信噪比的MR图像;短T回转恢复序列可以克制布景噪声,改善信噪比,明显前进了全身弥散检查图像的质量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弥散序列的平台上,克制了正常组织的布景信号出色病灶Dw信号的作用。
弥散加权成像对水分子的弥散运动非常灵敏,弥散的越快信号越弱:弥散的慢则信号越强,可以把病灶出色的显示出来。
脑脊液等能活动的液体弥散速度较快呈低信号,正常细胞组织有细胞膜的束缚,弥散明显变慢。
神经组织因为轴突结构的原因弥散速度变慢,所以呈高信号。
2.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b-dw)的特点(l)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使用了最新的布景信号抑制技术,能够发现较小的病灶,极大地提高了转移性病灶的检出率。
类PET成像临床价值类PET成像是近几年最新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技术,之所以称为类PET成像,是因为其对恶性肿瘤检查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可以获得类似PET 的全身特异性肿瘤成像,具有和PET相似的临床价值,类PET成像与PET相比具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优势:检查费用远低于PET,因而可以实现在肿瘤病人的常规应用,以及常规体检的应用,因而无论是临床应用,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PET缺点:1,所有葡萄糖代谢旺盛的组织(如心肌、神经、肾脏和膀胱)都会有显像剂浓聚,因而PET的特异性较低。
2,由于探测器密度低,所以PET的空间分辨率要远低于CT和MR,需要与CT图像融合才能对病变进行定位(PET-CT)3,费用高,由于PET显像剂使用的是短半衰期的核素,只能随需随做,因而其制做成本非常高,加之PET扫描仪价格不菲,因而PET检查费用极高,每病例达7000-10000元。
类PET成像的原理类PET成像实际上是磁共振的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是通过一种特殊设计的序列,对于水的弥散(或扩散,布朗运动)非常敏感;扩散速度越快,则信号越弱;扩散速度越慢,则信号越强,因而在图像上形成对比。
自由水(如脑脊液、尿液、胆汁)具有最快的扩散速度,而正常组织由于有细胞膜的限制,细胞内水的扩散受限,因而扩散速度慢于自由水。
正常组织之间扩散速度有一定的差异,最突出的是神经组织,因为其独有的轴突结构使水的扩散速度明显慢于其它组织。
在病理情况下,有两种原因造成水的扩散受限:1、细胞水肿。
细胞水肿后,细胞间液减少,细胞内水增多,因而扩散受限的水增多,水的整体扩散速度慢于正常组织,主要见于脑急性梗塞。
2、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细胞较正常细胞体积大,恶性肿瘤的细胞间液较正常少,二者结合,水的整体扩散速度慢于正常组织。
类PET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原理可知,类PET成像能够检测到细胞级的病变,其对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相当高。
由于其假阳性只有神经组织和细胞水肿,故特异性较高。
生物医学影像生物医学影像,是指对人类身体内部进行成像的一系列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X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摄影(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等。
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剖并成像人类身体的不同结构和器官,进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这些技术中,MRI是一项强大而广泛使用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用电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制造图像来检测身体内的组织和结构。
在MRI制图中,水分子是最常用的被成像物质。
因为水分子在我们的身体中量特别大,而且分布很均匀,所以它们可以提供很好的MRI成像结果。
此外,MRI也可以用来检测人体所含有的其他有机化合物。
与MRI不同,X射线通过使用电子束产生高能射线来成像。
该技术是检测骨骼和牙齿疾病的最常用方法。
在使用X射线进行成像时,医生会将身体部位放在特殊的板子上,然后使用X射线产生图像。
在成像过程中,危险辐射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医生仅在有必要时使用X射线成像技术。
计算机断层摄影(CT)是一种成像技术,也使用X射线来成像人体。
这种技术通过许多X射线图像叠加到一起来生成三维图像。
这种成像方法假定体内的结构是均匀的,能够使医生发现隐藏的问题。
SPECT和PET是两种成像技术,它们都通过使用放射性物质来检测人体内部的器官。
这些成像技术对于了解身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和结构非常有用。
PET是甲状腺癌分期使用的一种常见方法,因为它可以检测转移的位置。
SPECT则被广泛用于诊断中风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
在生物医学影像技术中,与临床实践紧密相关的还有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将影像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和图表,以便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准确和权威的信息。
例如,在图像处理技术中,通过滤波等方法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删去图像中的噪声干扰。
另外,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也可以更准确的定位和分析病变的情况,并为医生提供多个治疗方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