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26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第一阶段(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独立自主”。
新中国诞生后外交上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捍卫革命胜利果实。
中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积极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确立了以和平为宗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展示了东方大国的鲜明形象,站稳了脚跟,改善了国际处境。
第二阶段(1978—2012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和平与发展”。
党中央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根本判断,我国外交工作的目标随之调整为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外部环境。
在国际上,我们倡导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高。
第三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民族复兴,人类进步”。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定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正式确立,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
新中国外交70年史诗般的历程,凝结着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果,对于我们是一座思想宝库,其中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
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最大优势。
从新中国外交奠基时期中央提出的“外交无小事”“外交工作授权有限,大权在中央”的根本原则,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有关论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贯穿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条主线,并为之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毛泽东时期(1949-1976),这个阶段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主要是面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封锁和压力。
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原则。
在外交上,中国先后同苏联、朝鲜、越南、缅甸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同时,中国还大力推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互助合作,提出了“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步转向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
这个阶段的中国重视保持国际政治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思想,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先后加入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并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了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阶段是习近平时期(2013至今),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外交政策重点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全球伙伴关系。
中国提出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思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重塑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区域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外交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独自面对封锁压力到与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提升。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着独立自主的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履行好大国的责任。
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中华文明的辐射影响。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外交在近代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式的发展。
首先是中国外交的现代起点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外交的起点。
中国在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让大片领土并向外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个时期,中国外交陷入了被动和被剥削的状态。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崛起,中国外交开始发生变化。
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共和国,外交事务逐渐独立于封建的朝廷制度。
然而,由于内部政治的分裂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冲突,外交努力受到限制,为国家发展和统一带来了困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新时期。
中国外交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集中于争取国际地位和进行外交斗争以打破国际封锁。
中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197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经历了更加开放的一段时期。
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与世界各国进行全面接触与交流。
1971年,中国取得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随后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从一个被孤立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大国。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和对国际事务的日益重要角色,使其外交战略更加积极主动。
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构想,倡导建设持久和平的国际体系,推进共同发展的全球治理。
近年来,中国外交继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
中国还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对外交往和合作范围,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背景介绍
第一阶段: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49-1950)
1. 中苏友谊的建立与对美关系的调整
2. 对西方国家的外交突破
3.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合作与交往
第二阶段:援助战友与国际间的均衡(1950-1976)
1. 对朝鲜战争的支持及国际影响
2. 对越南战争的干预与对美苏关系的平衡
3. 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下的扩大外交合作(1978-现在)1. 友好邻邦与周边合作
1.1 中印边界问题与改善关系
1.2 中俄关系的复苏与合作
2. 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的拓展
2.1 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与合作
2.2 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与合作
3. 参与国际机构与国际事务
3.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全球经济合作
3.2 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与国际合作
4. 维护国家利益与跨国事务的处理
4.1 对台湾问题的严正立场
4.2 处理南海争议
4.3 非洲与拉美国家的经济利益与移民问题结论
参考文献
1.XXXX
2.XXXX
3.XXXX。
优化设计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例1、建国初,中苏结盟的根本目的是()A、支持苏联与美国对抗B.推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C.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D、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政策C点拨:此类题目考查对历史现象本质进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联系时代背景回答问题。
如本题中,关键是把握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这个重要背景,从而认识中苏结盟的实质。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主要特点是()A.发展与邻国的关系B、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B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就是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例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A.独立自主B.“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点拨:题干所提供的选项都是建国之初外交方面的政策,很容易混淆。
可通过列表法,把历史事件与政策列举出来,理顺头绪,强化记忆。
1、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在22日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宣布,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准则提出50周年纪念大会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你知道这是年的新闻吗()A.1998 B.2000 C.2002 D.2004D点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的时间是1953年12月,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的时间是1954年6月,据此可以推断D项正确。
问题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哪些相同的国际环境?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分别执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原因是什么?(1)相同的国际环境: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国家都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
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一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区别1971年10月24日,联合国2758号决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台湾当局代表的“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同时剥夺。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真正继承了旧中国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二、新中国外交的五个阶段1、“一边倒”(1949-1958)(1)什么叫“一边倒”“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这包含两方面的涵义: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
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一边倒”的特殊背景:美苏对峙(3)“一边倒”的实施步骤:A:发展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友好合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0年1月20日)B:积极谋求建立新型国际关系C:坚决反对美国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4)“一边倒”的影响:与西方完全决裂。
到1956年,中国建交国共有25个。
(第一次建交高潮)2、“两个拳头打人”(1959-1969)(1)什么叫“两个拳头打人”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末,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两个拳头打人”,时间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指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中国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和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也尝试着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这些变化,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提出了团结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新战略。
结果是中国逐渐走上了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的道路。
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建国初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国际认可,并扩大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转变。
首先,在冷战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关系。
中国发起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议,旨在推动国际和平与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并通过援助项目和支持解放运动来加强南南合作。
然而,1970年代发生了重大的外交转变。
中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始寻求与西方国家的接触。
这一时期,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外资和技术,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加强了经济和贸易往来。
外交重心也逐渐转向更加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外交政策。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全球贸易体系的一部分。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和国际组织,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合作,并促进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
如今,中国外交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通过倡导多边
主义、维护国际规则和推动合作发展来实现这一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等。
中国外交政策正努力实现国家的和平发展和世界的共同繁荣。
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学习目标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求同存异方针所起到的作用。
回忆旧中国的外交政策、原因:(屈辱外交,没有地位。
综合国力弱,丧失国家主权)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这种外交政策的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对立自主的地位,受尽列强的欺辱(2)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敌视、包围、封锁(3)新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谁、何时提出?1953年12月,中印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谈判,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2、后来由哪些国家共同倡导? 中国、印度、缅甸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三、万隆会议1、背景:二战后,亚非出现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美国推行霸权政策使世界局势变得错综复杂。
2、时间:1955年4月3、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4、特点: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5、主要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6、中国代表团提出什么方针、起到什么作用:“求同存异”(“同”、“异”分别指什么)有力推动了会议取得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1、提出对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创造了条件,,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外交准则。
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3、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增进了中国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4、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1、在中共领导下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
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1.新中国外交的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目的: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3.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乘专列前往莫斯科4.1950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斯大林等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孤立和封锁,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时间:1953年12月2.双方:中国、印度3.问题: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4.地点:北京5.内容:提出按照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6.影响: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7.1954年12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印度和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
三.万隆会议上的声音1.时间:1955年4月2.人物: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3.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4.地位: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5.主要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6.出现矛盾的原因: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错综复杂的矛盾7.解决措施:周恩来及时而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与合作,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周恩来的发言博得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赞扬,有力推动了亚非会议取得成功8.万隆精神:摆脱大国政治干涉,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精神。
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50年代1、⽅针政策:新中国成⽴初期,我国外交的⾸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和主权。
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净屋⼦再请客”和“⼀边倒”的三条⽅针。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净屋⼦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之后,再请客⼈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
“⼀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边。
“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民,共同奋⽃。
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产阶级和⼴⼤⼈民,结成国际统⼀战线”。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原因:国际⽅⾯——(1)以美国为⾸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军事包围和威胁(2)第⼆次世界⼤战后⼀系列国家⾛上了⼈民民主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3)⼴⼤的亚⾮拉国家纷纷⾛上独⽴⾃主的道路;国内⽅⾯——(1)新中国成⽴,是中国能够执⾏独⽴⾃主外交的前提(2)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3)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树⽴新中国的国际形象。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第⼀年就与17个国家建⽴了外交关系,也就是说17个国家承认中华⼈民共和国为唯⼀的合法主权国家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内⽡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内容。
⼆、60年代1、⽅针:“两个拳头出击”2、原因: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分化、⼤动荡、⼤改组。
从苏共⼆⼗⼤开始,苏联推⾏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敌视中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