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观察与猜想 看图时的错觉》
- 格式:pptx
- 大小:7.66 MB
- 文档页数:39
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视觉错觉和其对人的影响;2.知道视觉错觉的分类;3.理解视觉错觉的原因;4.通过图片观察和思考,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视觉错觉与人的感知错觉之间的关系,教师将让学生看一些视觉错觉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特点,认识视觉错觉的现象,以此来帮助学生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可以先通过自己的话或短小精悍的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视觉错觉与人的感知错觉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视觉错觉对人的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步骤2:示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已知为视觉错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并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图片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视觉错觉的现象。
教学步骤3:计算判断教师通过简单的计算判断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视觉错觉的原因和影响。
例如,经过计算后让学生判断哪个图形是更长的,或直接比较两幅图形的大小。
教学步骤4:示例练习教师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已知为视觉错觉的图片,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后,让学生讲解自己发现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
教学步骤5:反思总结教师通过简单的反思总结,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成果,并在讨论中总结几个视觉错觉的分类和表现形式,加深理解。
教学扩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扩展。
例如,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有趣的视觉错觉图片,或者在课堂上加入更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从思维启发、创新设计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扩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总结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视觉错觉对人的影响,认识视觉错觉的分类和表现形式,并通过观察和思考、计算和判断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在教学扩展中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从而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等多方面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目标1、知道看图时会产生错觉,明白眼见不一定为实。
2、能借助现有的工具(刻度尺、三角尺等),验证自己对图形的猜想是否正确。
3、在观察、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增强推理意识,提高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能借助现有的工具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难点掌握观察猜想与实践操作结合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观察图(1),思考:图片中哪个人的身高最高?生1:他们的身高不一样高。
生2:他们的身高一样高。
观察图(2),思考:图片中的两条线是直线吗?生1:图片中的两条线是曲线。
生2:图片中的两条线是直线。
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生:人的错觉。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看图时的错觉》。
二、观察猜想观察以下图形,并回答所提的问题。
1、图1中的线段a与b哪一条长?2、图2中的圆A大还是圆B大?3、图3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4、图4中的直线a与b平行吗?生:通过观察,发现图1中的线b长一点,图2中的圆B大一点,图3中的两个四边形一个凹进去,一个突出来,图4中的两条线都不平行。
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得到的结论正确吗?反思小结:观察——猜想——得到结论,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
三、验证猜想1、学生利用刻度尺、三角尺和量角器量一量、测一测,独立完成验证。
生:通过测量等方法的验证,发现图1中的线一样长,图2中的圆一样大,图3中的两个四边形都是正方形,图4中的两条线都是平行的。
2、以上活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要对事物作出判断,总是基于对这个事物的观察、实验与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所以观察必须认真、仔细,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有时观察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还要借助实验进行检验。
四、知识拓展什么是错觉?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知觉误差,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扭曲的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观察与思考看图时的错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与思考看图时的错觉》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图形和图像往往会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错觉。
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发现这些错觉的奥秘,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典型的错觉图例,以及一些与错觉相关的知识和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于图形和图像的认识已经较为成熟,但可能还没有注意到图形和图像中的错觉现象。
因此,本节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发现错觉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图形错觉现象,理解错觉产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图形错觉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解释错觉产生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
2.运用多媒体展示错觉图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错觉图形素材。
3.笔记本纸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典型的错觉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错觉现象。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错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更多的错觉图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错觉图形的特征,以及错觉产生的原因。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这些图形为什么会产生错觉?”,“你们认为这些错觉是如何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成果。
每个小组选择一幅错觉图形,进行分析和解说。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教学设计——安龙县戈塘初级中学吴刚【教学内容】:教材P10 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探索研究,经历体验“观察—猜想—验证”过程;认识和理解“结论的得出必须经过验证才能确立”道理.【教学重点】:理解“验证结论”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寻找合适的验证方法【教学方法】:引导、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展示、总结【教学准备】:刻度尺、直尺、三角板、研究图形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看一看,想一想:“观看3D影片”,看到实际与事实是否相符;2、看一看,猜一猜:(1)观察图片1,进行思考,图片中的哪个人的身高最高(2)观察图片2,进行思考,图片中的两条线是直线吗二、新课学习1、观察与猜想4组图形:(1)线段a与b哪一条长(2)是圆A大还是圆B大(3)四边形是正方形吗(4)直线a与b平行吗3.图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4.图4中的线a与b平行吗2、对以上猜想的4组图形,进行分组验证,看看与猜想的结论是否相符。
感受验证环节必不可少。
三、学习提升1、经历体验“观察——猜想——验证”:图中两个黄色圆哪个大2、经历体验“观察——猜想——验证”:两幅图中红色线段与蓝色线段,谁长3、经历体验“观察——猜想——验证”:这幅图中红色线段与蓝色线段,谁长4、经历体验“观察——猜想——验证”:图中有黑点在闪烁吗5、经历体验“观察——猜想——验证”:圆形图在转动吗四、课堂小结说一说: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想到了些什么1、事物判断不能简单看表象,要研究弄清事物的本质才行。
2、结论的得出必须经过验证才能确立,验证环节对数学学习很重要。
五、趣味拓展1、你能找出几张人脸据说能找出9张人脸的人智慧达到180哦!2、试一试验证:“难解之谜”(1)64=65(2)3、赠送同学们一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结束本节课堂)图(1)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