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4-2-1 隧道平纵横断面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476.63 KB
- 文档页数:14
第四章 铁路线路平面及纵断面设计第一节 设计的基本要求如图4—1所示,路基横断面上距外轨半个轨距的铅垂线AB 与路肩水平线CD 的交点O 在纵向上的连线,称为线路中心线。
线路的空间是由它的平面和纵断面决定的。
线路平面是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表示线路平面位置;线路纵断面是沿线路中心线所作的铅垂剖面展直后线路中心线的立面图,表示线路起伏情况,其高程为路肩高程。
各设计阶段编制的线路平面图和纵断面图是线路设计的基本文件。
各设计阶段的定线要求不同,平面图和纵断面图的详细程度也各有区别,绘制时应遵循铁路行业制定的线路标准图式。
图4—2为新建铁路简明的线路平面图和纵断面图,可应用于线路方案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中的概略定线。
简明平面图中,等高线表示地形和地貌特征,村镇、道路等表示地物特征。
图中粗线表示线路平面、标出里程、曲线要素(转角α、曲线半径R )、车站、桥隧特征等资料。
简明断面图的上半部为线路纵断面示意图;下半部为线路基础数据,自下而上顺序标出:线路平面、里程、设计坡度、路肩设计高程、工程地质概况等栏目。
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以下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1.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和平顺主要指:不脱钩、不断钩、不脱轨、不途停、不运缓与旅客乘车舒适等,这些要求反映在《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简称《线规》)规定的技术标准中,设计要遵守《线规》规定。
2.应力争节约资金即既要力争减少工程数量、降低工程造价;又要考虑为施工、运营、维修提供有利条件,节约运营支出。
从降低工程造价考虑,线路最好顺地面爬行,但因起伏弯曲太大,给运营造成困难,导致运营支出增大;从节约运营支出考虑,线路最好又平又直,但势必增大工程数量,提高工程造价。
因此,设计时必须根据设计线的特点,分析设计路段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工程和运营的要求、通过方案比较,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
3.既要满足各类建筑物的技术要求,还要保证它们协调配合、总体布置合理铁路上要修建车站、桥涵、隧道、路基、道口和支挡、防护等大量建筑物,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不但关系到这些建筑物的类型选择和工程数量,并且影响其安全稳定和运营条件。
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1. 概述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适用于铁路隧道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阶段,旨在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高效、环保、质量可控。
2. 设计阶段2.1 隧道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包括隧道轴线、纵断面、横断面、坡度、曲线、超高、排水等设计参数。
2.2 隧道设计应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影响等因素,并采用适当的支护结构、排水系统和防灾设施。
2.3 隧道设计应考虑施工阶段的安全性,包括地下水的排泄、测量监测、通风和通信设备的设置等。
3. 施工阶段3.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地质勘察、设计图纸的制定、设备的采购和施工队伍的组建等。
3.2 施工过程中应确保安全生产,包括岩层探测、支护结构的施工和监测、开挖和临时支护等。
3.3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噪声、震动和灰尘的产生,保护环境和周边设施的安全。
3.4 施工质量要求包括隧道的几何尺寸、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平整度、支护结构的牢固性等。
3.5 施工过程中应与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的控制。
4. 验收阶段4.1 隧道竣工验收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包括隧道的几何尺寸、纵横断面的平整度和支护结构的牢固性等。
4.2 验收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功能测试,包括通风、排水和通信设备的使用性能等。
4.3 隧道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但仍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5. 运营阶段5.1 隧道的使用人员应经过相关培训,了解隧道的安全、应急和维护等知识。
5.2 隧道的通风、排水和通信设备应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5.3 隧道内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如灭火器、应急电话等,确保安全事故的及时处理。
5.4 隧道的使用应遵守相关交通规则,包括限速、禁止逆行和超载等规定。
综上所述,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对于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高效、环保、质量可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确保隧道工程能够满足正常的使用需求。
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要点隧道作为一种交通基础设施,具有连接城市、提高交通效率等重要作用。
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确保隧道安全和可靠运营的关键。
本文将从隧道工程设计的要点、施工过程的要点以及施工质量的要点三个方面来论述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一、隧道工程设计的要点1. 地质勘察:隧道工程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下岩土的情况,包括承载能力、含水层、地下水位等,以便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施工。
2. 设计标准:隧道工程的设计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包括隧道尺寸、排水设计、通风系统设计等。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后期维护和使用的需求,确保隧道的可持续发展。
3. 安全性考虑:隧道设计应考虑各种紧急情况,包括火灾、地震等,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隧道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保持安全运行。
4. 施工因素考虑:隧道设计还需要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包括隧道开挖方法、边坡支护等。
合理的设计可以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
二、隧道工程施工的要点1. 施工计划:隧道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包括施工进度、资源调配等,确保施工过程的有序进行。
2. 施工风险管理: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风险,如地质灾害、水与泥石流等。
施工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3. 施工技术:隧道施工需要采用适当的施工技术,如爆破、隧道掘进机等。
施工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
4. 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控制等。
只有确保质量合格,才能保证隧道的安全使用。
三、施工质量的要点1. 施工工序质量控制:隧道工程施工要按照规定的工序进行,对每个工序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保证工程的连续性和质量。
2. 断面控制与调整:隧道工程的断面几何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断面的测量和调整,确保隧道的几何形态和纵横断面符合设计。
3. 隧道衬砌质量控制:衬砌是隧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过程要确保衬砌砖石的尺寸和质量符合标准,衬砌的厚度和平整度能满足要求。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一、引言本工程勘察报告以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为主题,旨在详细介绍隧道工程的勘察与设计过程,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可行的设计方案。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全面分析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工程要求以及相关设计方案,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营。
二、工程背景隧道工程是为了满足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需要,通过建造隧道来解决地理障碍的通行问题。
本工程位于XX地区,总长度约XXX米,主要贯通一座山脉,是连接两个城市的重要交通通道。
隧道工程的建设对于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质勘察在进行隧道工程勘察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以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
根据勘察结果,本工程地质背景主要包括岩层类型、构造形式、断裂走向等方面。
1. 岩层类型根据岩层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将地质层分为砂岩、泥岩和硬岩三种类型。
其中,砂岩为主要构造岩层,其力学强度适中,适合进行隧道开挖。
泥岩层较薄,力学性质较差,需要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硬岩层强度高,对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采用爆破等措施进行处理。
2. 构造形式根据地层构造的不同特点,将地质背景划分为折叠构造、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三种类型。
这些构造形式对隧道工程的穿越有一定的影响,需要精确地确定隧道线路和相应的施工技术。
3. 断裂走向通过勘察,我们确定了主要断裂的走向及位移量。
这些断裂面对隧道工程造成了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
同时,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四、勘察数据分析在进行隧道工程勘察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地下水位、地表水位、地应力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等。
这些数据对于隧道设计和施工非常重要。
1. 地下水位根据实测数据,我们确定了地下水位的深度和变化规律。
在隧道设计中,需要考虑地下水的渗流压力和水位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确保隧道的排水性能。
2. 地表水位通过监测地表水位的变化,我们评估了地震、降雨和河流等因素对地表水位的影响。
纵横断面的技术总结纵横断面技术总结一、概述纵横断面技术是一种用于描述地质构造和地下水流动情况的方法。
该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和地下水渗透性等信息,来研究地质构造和地下水流动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纵横断面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
二、数据采集1. 采集方式纵横断面技术的数据采集主要包括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测试两个方面。
现场调查主要包括钻孔、井口测量和地下水位监测等方法;实验室测试主要包括土样分析、岩石力学试验和渗透性试验等方法。
2. 数据处理在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数据绘制三个步骤。
其中,数据整理是将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整合,并进行初步筛选;数据分析是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取有用信息;数据绘制则是将分析结果以图形化方式呈现出来。
三、纵横断面绘制1. 绘制方法纵横断面的绘制主要包括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两种方式。
手绘是指通过纸质或透明胶片等材料,使用铅笔、钢笔或彩色笔等工具进行绘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则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自动化绘图。
2. 绘图要素纵横断面的绘图要素包括地形、地层、岩性、水位、井孔和地下水流动等信息。
其中,地形是指地表高程和坡度等信息;地层是指不同类型的岩石或土层;岩性则是指不同种类的岩石或土壤的物理特性;水位则是指地下水位线的高度;井孔则是指钻孔或井口位置和深度;地下水流动则是指地下水流向和流速等信息。
四、应用案例1. 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中,纵横断面技术可以用于确定建筑物基础的稳定性,并预测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例如,在隧道工程中,通过对隧道内部进行纵横断面分析,可以确定隧道的地质构造和地下水流动情况,从而对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力支持。
2. 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领域,纵横断面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并预测污染物扩散范围。
例如,在垃圾填埋场的管理中,通过对填埋场周围地下水位和水流动情况进行纵横断面分析,可以预测垃圾渗滤液的扩散范围,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简述纵断面设计的步骤
纵断面设计是道路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查与分析:首先需要对道路所在区域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水文地质情况等。
还需根据交通流量、车速要求等确定设计标准。
2. 确定纵断面线路:根据调查分析结果,确定道路纵向剖面的线路,包括起点、终点和中间控制点。
3. 建立纵断面模型:在道路设计软件中建立纵断面模型,根据设计标准和线路确定道路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根据纵向坡度和弯道半径的要求,设计道路的坡度变化和道路曲线。
4. 设计纵断面要素:在纵断面模型中,根据设计要求设置路床宽度、交叉口、过水管、排水设施、路基坡度等要素,确保交通安全和道路使用的可行性。
5. 优化设计:对纵断面模型进行优化调整,确保道路符合设计要求和交通流量需求。
6. 完成设计报告:根据纵断面模型,编写详细的设计报告,包括纵断面的尺寸、标高、线型等信息,以便后续的施工施工。
总之,纵断面设计是道路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调查分析、
线路确定、纵断面模型建立、要素设计、优化调整和报告编写等步骤,确保道路纵断面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