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课堂新导航配套课件高二语文:4.16《短文两篇》(人教大纲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8
3.《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的三个不同的人生追求有无内在联系,请说明理由。
分析:三者有着关联,对于爱情、知识的追求是为了个人的幸福与充实,他认为这些能够把他引上天堂,得到超出现实的享受;而后面的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是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注,体现了他具有博爱的精神,他没有局限于个人,而是把爱洒向受苦受难的人。
实际上前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后面(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是罗素本人的两个方面,二者合在一起构成罗素这个整体,不可分割。
4.罗素是如何述说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的?分析: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的述说集中在第四自然段。
全段由三句构成。
第一句是转折复句,前一个分句“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在内容上和下一分句以及后面述说的“痛苦”形成强烈的对比,起到了衬托作用。
第二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经常”和“在我心中回荡”从时间上和程度上反映出这种同情的强烈,铺陈了人类的苦难。
用四个短语排列,揭示了人类苦难的深重、繁复,能激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第三句则表达了作者因不能减轻人类的苦难而产生的痛苦心情。
整个语段,感情基调是沉重的、悲伤的。
5.《我为什么而活着》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如何评价罗素的观点?分析:罗素是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伟大的文学家。
他以独特的眼光来审视人生,进而思考人生,剖析人生,从三个方面对“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了逐层深入的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构成了作者一生生活的全部内容。
作者的这种“渴望”,这种“追求”,这种“同情心”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第一,“对爱情的渴望”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情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追求爱情,就是追求美好的人生境界;第二,“对知识的追求”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阶梯;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则是更高尚更伟大的情感,因为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人类。
这三种情感,构成了作者的全部人生,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3.《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的三个不同的人生追求有无内在联系,请说明理由。
分析:三者有着关联,对于爱情、知识的追求是为了个人的幸福与充实,他认为这些能够把他引上天堂,得到超出现实的享受;而后面的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是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注,体现了他具有博爱的精神,他没有局限于个人,而是把爱洒向受苦受难的人。
实际上前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后面(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是罗素本人的两个方面,二者合在一起构成罗素这个整体,不可分割。
4.罗素是如何述说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的?分析: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的述说集中在第四自然段。
全段由三句构成。
第一句是转折复句,前一个分句“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在内容上和下一分句以及后面述说的“痛苦”形成强烈的对比,起到了衬托作用。
第二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经常”和“在我心中回荡”从时间上和程度上反映出这种同情的强烈,铺陈了人类的苦难。
用四个短语排列,揭示了人类苦难的深重、繁复,能激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第三句则表达了作者因不能减轻人类的苦难而产生的痛苦心情。
整个语段,感情基调是沉重的、悲伤的。
5.《我为什么而活着》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如何评价罗素的观点?分析:罗素是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伟大的文学家。
他以独特的眼光来审视人生,进而思考人生,剖析人生,从三个方面对“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了逐层深入的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构成了作者一生生活的全部内容。
作者的这种“渴望”,这种“追求”,这种“同情心”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第一,“对爱情的渴望”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情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追求爱情,就是追求美好的人生境界;第二,“对知识的追求”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阶梯;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则是更高尚更伟大的情感,因为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人类。
这三种情感,构成了作者的全部人生,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虽然,作者对苦难的拯救常常失败,这令他更为痛苦,但这种愿望乃至这种痛苦,都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的人道主义良知。
当然,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作者对苦难仅仅同情是不够的,这体现了作者的时代和思想的局限性。
四、创新思维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观点:作者提出自己因三种理由而活: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和同情苦难。
发散角度1:我们为追求奉献而活着。
从古至今,多数人都在默默奉献不求索取之列,且不必说那些为人楷模的伟人,就是那些普普通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人、农民、教师……何尝不也是在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着奉献呢?他们把奉献当作人生价值的主旋律,竭尽全力推动时代进步。
为了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为了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应为追求奉献而活着。
发散角度2:我们为追求美好的生活而活着。
人类是为了创造物质美与精神美而生存的。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我们不但要追求美的仪表,而且还要追求美的环境,更要追求美的生活。
为此我们应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去发现美、辨别美、追求美。
我们的一切拼搏与努力都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所以我们为追求美好的生活而活着。
五、拓展延伸一个人要充实地活着,要目标明确地活着不容易,罗素作为大哲学家,支持他活着的竟然只是这么简单的三件事,那我们呢?我们为什么而生?你能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吗?【思路点拨】活着就要思索,如果不思索,就会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
希望能用这一问题启发我们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 【大纲版】课堂新导航配套课件高二语文上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十六短文两篇名句品读 (一)富兰克林名言录 1.对于不知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2.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
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4.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5.对上司谦逊,是一种责任;对同事谦逊,是一种素养;对部属谦逊,是一种尊荣。
(二)伯特兰??罗素名言录 1.三种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 2.使人生愉快的条件是智慧,而智慧可经由教育而获得。
3.三次搬家等于一场大火。
4.记住:时间就是金钱。
5.自助者天助。
6.为了找一颗铁钉马蹄铁丢了,为了找马蹄铁马丢了,为了找马骑马的人完蛋了,他被敌人追上杀死了,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找一颗马蹄铁上的铁钉。
经典美文赏读十六短文两篇基础知识梳理文本预习必知文本解读探究高考真题演练知能优化训练文本预习必知作家作品富兰克林(1706~1790),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
他曾参加起草著名的《独立宣言》。
他还写过一本著名的《富兰克林自传》,自传的文笔优美,而其坦率性更是足为后人表率。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
被孙中山先生称为“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
他曾于1920年到中国讲学一年,后来他根据所掌握的材料,结集成《东西方文明比较》。
在1950年,他的《婚姻与道德》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因为有着“多产而重要的哲学著作”而“成为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代言人”。
他所写的《西方哲学史》通俗易懂,极具可读性。
写作背景 1.《美腿与丑腿》这篇短文是富兰克林在步入人生<a name=baidusnap0></a>黄昏</B>之际时为世人留下的。
在这篇短文中,他认为世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和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却大不相同:一种人是幸福的,另一种人却得不到幸福。
在文中,他诚恳地对第二种人提出忠告――应以宽广、坦荡的胸怀与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这一条忠告来自富兰克林的人生体验。
因为家境窘迫,他只上过两年小学,便做了学徒工。
在店里当学徒时,他整日被人呼来呵去,受尽责骂侮辱,三餐无着,境遇虽差,却活得非常自信。
可以说,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是他成功的一件法宝。
富兰克林这些质朴的思想闪烁着人生的哲理,无论在18世纪的昨天,还是在21世纪的今天,都对人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2.《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一生追求爱情、知识,同情苦难。
他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关爱人类。
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这一切源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知识链接 1.美国独立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富兰克林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外交家,美国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为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富兰克林毅然断绝了同英国的一切联系,把自己的财产支援革命战争。
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受“大陆会议”的委派,作为外交特使出访欧洲,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富兰克林运用他渊博的知识和在学术上享有的崇高声誉,首先在法国取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他利用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矛盾,对法国政府施加压力,同法国政府签订了《美法友好商务条约》和《美法同盟条约》,并争得了法国远征军赴北美参战。
后来,他以出色的外交手段又争得了西班牙、荷兰公开参加对英战争;以俄国为首的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宣布中立,这样,英国陷于空前孤立,而美国却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逐步扭转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独立战争胜利后,富兰克林又肩负同英国和谈的重任。
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迫使英国在1783年签订了美英和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2.获得成功的十三个条件富兰克林年轻时,发明了一种方法。
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十三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谦逊。
决心获得这十三种美德,并养成习惯。
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个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在反省时若发现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
3.富兰克林的墓志铭据说,富兰克林逝世前几年,为自己写过这样的墓志铭:印刷业者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身体(你一本旧书皮,内容已经撕破,书面的印字和烫金也剥掉了)长眠于此,作蛆虫的食物。
然而,作品本身绝不致泯灭,因为我深信它将重新出版,经过作者加以校正和修饰,成为一种簇新的更美丽的版本。
(这里,富兰克林用了大量自己热爱和熟悉的印刷行业用语,比喻后人能继续他的事业,对未来充满了自信,语言风趣而深刻。
) 4.富兰克林墓碑碑文富兰克林有两块墓碑,都在费城。
第一块墓碑立于富兰克林逝世时,碑文是:印刷工本杰明??富兰克林。
第二块墓碑是后来群众为他立的,碑文是: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
5.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叫作“南意大利学派”,它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于一体的组织。
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被迫解散,其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
它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
基础知识梳理瑕疵遏制遐迩闲暇伶俜拎包高屋建瓴竭力拜谒暮霭碣碑偈子文本解读探究内容剖析一、辨识主题 1.《美腿与丑腿》:所谓“美腿与丑腿”就是指如何认识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问题,它决定着一个人最终幸福与否。
2.《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信仰与追求。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人生崇高境界的热烈追求,感情激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理清结构三、探究重点 1.作者用“美腿与丑腿”做文章的题目,有何妙处?分析:用“美腿与丑腿”这样鲜明对比而又有一定暗示性的事物做文题,同时又是文章的事例,内涵丰富,颇具特色,既显得具体生动,又寓“美”“丑”于标题之中,点明文章的主旨。
读完前三段,仍不见美腿伸出,亦不见丑腿露面。
第四段先说自己的朋友有一个“显示气温的寒暑表,和一具预示晴雨的气压计”,往下一读,才知此“表”此“计”是用比喻来判别乐观者和悲观者的鉴别仪器(美腿与丑腿)。
读完全文,才知作者把上一个比喻中的本体“美腿与丑腿”又做了全文的比喻中的喻体(用来比喻事物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令人莞尔,真有曲径通幽、渐入佳境而浑然不觉之感。
2.《美腿与丑腿》一文,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分析: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世界上有两种人”。
虽然这两种人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比如,“健康”“财富”“生活上的各种享受”。
然而在这些基本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却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福。
为什么呢?作者认为,一个人幸福与否主要取决于他“对物、对人和对事”的不同观点,是这些导致了他对人生的“苦”与“乐”的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