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4单元 13.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短文两篇》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3课,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文章或谈
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具有思想性兼艺术美。
阅读这些课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
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
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结合
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基于本单元的设计和结合本课的特点,明确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举例论证、道
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
和态度读书。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等方法的运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是由两篇短文组成的阅读材料。
第一篇短文《不求甚解》,主要讲述了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问题,提倡读书时要注重理解和领会,而不是只求表面的了解。
第二篇短文《论诚信》,则阐述了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这两篇短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注重诚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文章的主题和观点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概括。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各有不同,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探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注重诚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及其所传达的观点。
2.难点:对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以及对诚信问题的深入探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纸质教材等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两篇短文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短文: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其主要内容和观点。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引导他们关注学习态度、方法和诚信问题。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短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观点的理解。
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4.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两篇文章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2.学习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读书对我们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短文两篇》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
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
开浪漫主义的先河。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第13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文章先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选例典型,,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严密。
【学情分析】本单元主要是议论文,前三课是立论文,本课是驳论文。
驳论文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陌生的。
因此,首先让学生明确驳论文的特点是首先树立一个批驳的靶子,然后进行批驳论证。
“不求甚解”现在多理解为读书只求懂个大概,不去深入体会,多用于贬义。
而本文提倡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
即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在学习了本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人的“不求甚解”是何意,与“马马虎虎”区分开来。
谨防陷入理解的误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3)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4)理解正确的读书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将多种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锻炼驳论文写作技巧,初步形成驳论文写作思维。
(3)将“不求甚解”的精神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2)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2、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理解正确的读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一)学法 1. 讨论法 2. 阅读法 3. 朗读法 4. 辩论法(二)教法 1. 展示法 2. 阅读指导法 3. 组织活动法 4. 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二、作者简介:马南邨,即邓拓,1912年出生于一旧知识分子家庭。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古代散文名篇。
课文主要讲述了要做到真正的不求甚解,就要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4.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能够培养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
2.分析法: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例如,可以谈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13.2 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三、写作背景《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四、课外延伸——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五、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不求甚.解(shèn )狂妄.自大(wànɡ )咬文嚼.字(jiáo )王粲.(càn )豁.然贯通(huò )死抠.(kōu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九下语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2.了解驳论的特点,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教学重点:1.了解驳论的特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2.了解本文论证的递进结构。
教学难点: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教学方法:自学与合作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词语,对于“不求甚解”一般性的理解是怎样的?引出新课。
二、速读课文,学习词语,整体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词语,掌握:不求甚解要诀咬文嚼字豁然贯通2.从论证方式看本文是什么类型的议论文?作者批驳的靶子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三、研读课文。
1.作者是怎么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探讨本文的论证思路。
(1)独立默读课文2-9节,归纳出每节内容。
(2)针对2-9节补充下面的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先组内讨论,再全班纠正。
)首先(2),介绍……;其次(3-4),阐述了……的两层含义;接着(5-6)……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接着(7-8),提醒人们……;最后(9),强调……明确:首先,作者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再次,从反正两方面举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提醒人们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最后,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
教师总结全文结构层次:树靶子——引出处——释新意——举例证——结全文(递进结构)2.自读发现。
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一例说明)3.以“我说‘不求甚解’”为题说一段话。
要求:选择“不求甚解”两层含义中的一层作为论点,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展开论述。
《不求甚解》说课稿
1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简单的议论文,在此基础上学习驳论文,大部分分学生没有任何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一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哪些感悟?
活动2【讲授】活动二
资料助读
1.“不求甚解”的出处。
出自陶潜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功夫,属褒义。
2.作者简介。
活动3【讲授】活动三
1.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活动4【讲授】活动四
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活动5【活动】活动五
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
活动6【作业】活动六
作业: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