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门诊PICC导管维护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分析与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21.46 KB
- 文档页数:4
PICC置管患者维护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处理对策发布时间:2021-09-29T10:57:40.5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期作者:陈丽琼[导读] 研究PICC置管维护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处理对策。
陈丽琼(弥勒第一医院;云南弥勒652399)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维护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处理对策。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PICC置管的患者2341例,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置管情况。
结果:在这2341例PICC置管的患者中,共出现了并发症7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9%(70/2341),其中以穿刺点发红31例,渗血18例居多,分别占总并发症的44.29%、25.71%。
结论:医院在对PICC置管患者的维护中,需重视穿刺点发红和渗血情况,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做好穿刺点护理,提高置管成功率。
关键词:PICC置管;维护;护理问题;对策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的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的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科、肿瘤科应用最为广泛,置管后,可避免化疗药物直接接触静脉,流速快,可迅速稀释药物,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更好的保护上肢静脉,减轻患者疼痛,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是安全、简便的穿刺方法。
PICC置管后,需长时间输液,而高渗透性药物长时间输入、维护不当、置管操作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或患者胸腔压力大,可能会导致穿刺点发红、渗血、穿刺点硬结、过敏、穿刺点化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1]。
因此,本研究对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2341例PICC置管患者的置管情况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的2341例患者,均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置管,男1349例,女992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53.64±4.58)岁,病程1-9年,平均(3.36±1.23)年;穿刺血管:右贵要静脉564例、左贵要静脉1777例,置入导管44-53cm,平均(47.53±2.31)cm。
PICC置管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从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进入中心静脉的技术[1]。
PICC置管术在内地已经广泛开展,它可以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既可以保护患者的外周血管,又能快速而又准确的输入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营养液、甘露醇等,为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提供了便利,同时减轻了反复穿刺的痛苦。
但在置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归纳如下,以便更好的开展PICC的临床应用。
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5年12月—2008年11月共行PICC置管122例,男63例,女59例,7岁小儿1例。
其中7例置管不顺,3例置管失败,3例置管第二天出现穿刺点处下方肢体肿胀,1例第二天出现穿刺上方肿胀。
现将穿刺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总结如下。
2 置管不顺的原因及对策2.1穿刺侧衣袖过紧一例患者穿刺进针时很顺利,在置管10—15cm时,出现导管送入困难,用生理盐水边冲管边送管后无效,最后发现病人衣袖过紧,经剪开衣袖后,导管顺利置入所需长度。
分析原因:穿刺侧衣袖过紧,使血管壁受压,血管变瘪、变细,导管难以送进。
预防及处理措施:在其后的穿刺过程中,我们一般让患者脱去穿刺侧衣袖,或穿袖口宽松的衣服,这种现象不再发生。
2.2导管头部打折弯曲两例患者在导管进入到15—25cm时出现导管送入困难。
分析原因:其一:导管的头部在血管内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静脉瓣,导管头部进入受阻,可使导管头部弯曲;其二:在导管推进过程中,因反复进管退管的过程中,细软的导管头部可打折弯曲,此时可退出导管2—5cm后用生理盐水5—10ml缓慢推注冲管,边冲管边送导管[2],细软的导管头部随着液体的回心血流使导管伸直,可继续送入导管至所需部位。
2.3导管异位三例患者在导管进入所需的长度后,回抽无血或回血缓慢,说明导管未进入上腔静脉而发生了异位。
另一例患者在置管的当天出现心慌、心前区不适,说明导管进入右心房。
浅谈PICC常见护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目的:探讨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护理体会及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对100例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
结果:100例患者中发生静脉炎2例,导管堵塞3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
结论:PICC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减少对患者的疼痛刺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PICC;护理问题;并发症;策略PICC管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插至上腔静脉的导管,使用经皮外用静脉插管(PICC)可减少对外周静脉的刺激,保护血管、减少渗漏、感染及减少穿刺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1]。
1 临床资料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科室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6例,女24例,年龄38~72岁,平均(53.7±2.8)岁。
2 PICC技术的操作要点2.1 合理确定导管的长度和臂围根据患者身体解剖位置的测量结果决定导管的长度。
测量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角;测量自穿刺点起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3肋间止;测量臂围基础值方法:肘窝中部向上10 cm臂围大小[2]。
2.2 准确选择穿刺位置选择在肘下两横指处。
进针位置偏下,易引起回流受阻或导管与血管发生摩擦等并发症;进针位置过上易损伤淋巴系统或神经系统。
同时要做好穿刺部位的消毒。
2.3 退针芯及送管技巧穿刺时以15°~30°在皮下潜行少许进行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进针0.5 cm,再送套管鞘。
送套管鞘后嘱患者松拳,松开止血带,左手食指固定导入鞘,中指轻压套管鞘尖端所处上端的血管,再退出针芯。
送管技巧:送管至肩部时,嘱患者头偏向穿刺侧,下颌贴近肩部缓慢将导管送入上腔静脉。
导管尖端位置放置必须正确,置管后应常规接受胸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并排除气胸[3]。
3 结果笔者所在科室置管100例患者全部插管成功,发生静脉炎2例,导管堵塞3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
加强PICC导管维护的措施及体会杨英;达朝锦;王雅宁【摘要】目的:减少PICC并发症,提高PICC置管护理质量.方法:通过采取设立PICC置管换药室、建立置管护理档案、实行“护士长-责任护士-PICC责任人”负责制、加强护士的专业培训、加大患者的健康教育力度等措施,以期提高PICC置管护理质量.结果:将采取措施前的PICC置管情况做为对照组,采取措施后的置管情况做为实验组.比较两组置管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静脉炎、感染、脱出、血栓形成、导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我科采取的PICC导管维护措施全面可行,效果良好,达到了提高PICC置管护理质量的目标.【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2(031)012【总页数】2页(P943-944)【关键词】PICC;维护;措施【作者】杨英;达朝锦;王雅宁【作者单位】730050甘肃兰州,甘肃省肿瘤医院血液消化科;730050甘肃兰州,甘肃省肿瘤医院血液消化科;730050甘肃兰州,甘肃省肿瘤医院血液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即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是从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送管至上腔静脉的置管技术,是较长时间肠外营养和肿瘤化疗患者常用的静脉输注途径[1]。
PICC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减少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若PICC导管护理不当,会引起静脉炎、感染、堵塞、移位、脱出等并发症,严重时导致被迫拔管,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给治疗护理工作增加了困难。
为减少PICC并发症,降低被迫拔管率,自2011年7月,我科采取了一系列加强PICC导管维护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措施及体会报道如下。
1 组织管理1.1 设立专用的PICC置管、换药室选定科室一面积约为1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专门的PICC置管、换药室。
PICC导管门诊维护及并发症的处理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携带PICC导管患者日常维护和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方法对64例携带PICC导管患者日常维护和常见并发症如静脉炎、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返血等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进行总结。
结果64例PICC患者中有1例出现机械性静脉炎,2例出现穿刺点渗血,1例出现穿刺点感染,1例发生导管返血,经处理后继续留置,64例均未发生计划外拔管。
结论在护理中加强日常维护,严格无菌操作,出现并发症后及时处理,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PICC导管的优越性,使PICC导管在临床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标签:PICC导管;并发症;静脉炎;感染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由肘前部的外周静脉置入,沿血管上行最终到达上腔静脉[1]。
利用PICC可将药物直接输注在血流量大、流速快的中心静脉,既避免了药物给血管带来的损伤,又减轻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2]。
我于2012年10月8日~10月21日对64例PICC导管进行日常维护,出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PICC导管均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导管规格为4Fr,操作者为一位具有PICC资格认证的专业护士采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PICC导管日常维护内容经过严格的培训,基本具备有关使用和维护导管的知识和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无菌观念与无菌操作、导管维护、并发症预防与观察及处理等。
1.1 导管的日常维护包括给穿刺点消毒、冲洗导管,更换3m贴膜,更换输液接头等。
1.2 严格无菌观念与无菌操作原则,酒精棉球勿接触穿刺点,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酒精3次,1%碘伏3次,上下直径25cm×25cm,左右两侧至臂缘。
治疗期间每7d对PICC导管进行冲管、换贴膜、更换输液接头等维护。
遇贴膜松脱、潮湿、卷边、静脉炎等情况,及时维护。
1.3 冲洗导管的护理用PICC管输液前后都应以20ml及以上的注射器抽取足量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入,并做到正压封管。
PICC 置管患者的护理及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和处理目的探讨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例PICC 置管患者的护理,总结其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结果14例患者中共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发生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2例,穿刺点渗血1 例,皮肤过敏1例,并发症发生率总计35.7%。
结论PICC 置管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途径,它可避免患者因长期外周静脉输液及反复穿刺推敲所带来的痛苦,也可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采用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护理流程,强化护理人员技能培训,高质量的PICC维护,可以减少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相关感染、过敏等并发症的发生,延长PICC 留置时间,保证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
标签:PICC;护理;并发症;处理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NICU 患者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者[1]。
PICC避免了患者因长期输注大分子、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伤害;减轻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2],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PICC 置管的留置时间和使用效果与护理人员对PICC正确维护及对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密切相关。
本文就我科2014年1 月~2015 年1 月14例PICC 置管的护理体会及其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2014年1 月~2015 年1 月PICC置管患者14 例,其中男5 例,女9例,年龄27~83 岁,平均58.57 岁,平均置管时间41.36d。
2 护理2.1置管前的护理2.1.1 心理护理根据病情向患者及家属讲解PICC置管的目的、必要性、优缺点和留置导管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讲解成功案例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签署知情同意书。
2.1.2血管评估观察穿刺手臂皮肤情况,是否完整,有无破损感染。
PICC门诊带管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原因分析与处理范爱飞;李九群;丁小容;贾宏;吴清香【期刊名称】《国际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0(029)005【摘要】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nursing problems to the patients with PICC catheter in ontpatient department, and to analyze causes, and to raise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To adopt analysis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8. 5% the patients with PICC catheter had problems such as tube block, infection, veinitis, out of tube, poor technology. Conclusions The nursing instruction and qu-qlity contyol timely and effective could reduce the tube compication, and to prolong the tube time, and to raise life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PICC catheter in ontpatient department%目的了解出院PICC带管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与处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有8.5%的PICC带管患者在治疗间歇期出现堵管、感染、静脉炎、脱管、知识缺乏等问题.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指导与全程的质量监控,能降低出院PICC带管患者的导管并发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页数】3页(P786-788)【作者】范爱飞;李九群;丁小容;贾宏;吴清香【作者单位】518036,深圳,北京大学深圳医院;518036,深圳,北京大学深圳医院;518036,深圳,北京大学深圳医院;518036,深圳,北京大学深圳医院;518036,深圳,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9【相关文献】1.应用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常见的护理问题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2.PICC置管患者护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3.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处理4.PICC置管患者带管回家的护理问题及对策5.PICC置管患者带管回家的护理问题及对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ICC置管患者护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我科2005年2月~2006年4月共行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253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常见问题及其原因,制订护理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5年2月~2007年4月,我科行253例PICC置管,其中男106例,女147例,年龄12~84岁,平均54.32岁。
大肠癌58例,乳癌53例,肺癌42例,食道癌29例,胃癌22例,胰腺癌10例,肝癌21例,胆囊癌9例,其他癌症9例。
贵要静脉穿刺142例,正中静脉73例,头静脉28例,PICC留置时间3~111天,平均73.5天,置管长度40~55 cm。
1.2 PICC导管材料:应用的PICC导管材料有两种,德国贝朗和法国美德公司生产的PICC管,其中贝朗公司生产的PICC管211例,法国美德公司生产的PICC管42例。
1.3 方法:观察、记录、总结。
2 结果(见表1)3常见护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3.1穿刺失败3.1.1原因分析:常见原因为选择的血管细、弹性差,患者消瘦、静脉不易固定;穿刺者操作技巧和心理素质对穿刺成功也起一定的作用。
本组出现的4例穿刺失败,其中1例与选择的静脉细有关;1例与血管弹性差有关;2例与操作者技巧与心理素质有关,致使刺破血管形成血肿。
3.1.2对策:置管前选择适当的静脉非常重要,应选择粗直、弹性好、容易固定的血管,穿刺时应做到稳、准,切忌局部反复穿刺,增加损伤,如刺破血管,应立即拨针后按压,选择其它血管重新穿刺或选择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其它深静脉置管方法。
3.2送管不畅3.2.1原因分析:选择的血管细小;管进入错误的位置;患者体位不当;患者过于紧张致静脉痉挛,遇到静脉分叉处或静脉瓣膜。
本组8例送管不畅,其中5例为经头静脉置管,2例正中静脉,1例贵要静脉。
3.2.2对策:术前详细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包括粗、细、弹性、走向、静脉瓣、有无受伤史等,与患者及家属交流PICC的目的、部位、方法,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门诊PICC导管维护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的经验总结(全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针对需周期性治疗的肿瘤患者,其有操作安全、留置时间长、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等特点。
我科于2008年11月开展该项技术,次年1月创立PICC 导管维护门诊。
本文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124例PICC导管留置患者门诊维护期间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探讨相关的预防护理对策,给患者提供更完善的全程健康教育。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本科2009年1月~2011年8月PICC维护门诊共随访124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我科置管出院患者112例,外院置管患者12例。
置管静脉选择贵要静脉64例,占51%,正中静脉37例,占30%,头静脉23例,占19%;男性71例,占57%;女性53例,占43%;年龄32~76岁。
其中胃肠肿瘤24例,占19%,肺癌46例,占37%,乳腺癌11例,占9%,肝癌10例,占8%,胰腺癌18例,占15%,鼻咽癌11例,占9%,其它肿瘤4例,占3%。
导管留置时间为1~54(中位29)周。
1.2 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对高年资护师实行PICC置管及维护规范化培训,制定PICC置管及维护相关管理制度,成立PICC静脉输液维护小组,小组成员5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门诊开诊半天。
1.3 材料124例门诊患者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导管型号为4Fr。
1.4 操作对门诊导管维护患者第一次维护时即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实行专科技能知识培训,发放导管维护手册,告知导管维护常识,每周换药及通管一次。
通管前查看维护手册,核对患者基本信息,询问患者有无碘、酒精、松节油等过敏史,查看患者体温及上臂围。
操作人员常规洗手及局部消毒后开始通管。
消毒时若出现贴膜污垢残留,予松节油轻试。
通管时注意无菌操作,观察患者穿刺点皮肤状况、导管刻度、导管有无破损移位、穿刺点周围有无溢液等。
门诊PICC导管维护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分析与处理湖北航天医院外一科杨玲【摘要】目的了解门诊PICC导管维护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有14.23%的PICC带管患者在门诊维护期间出现知识缺乏、皮肤过敏、感染、堵管、静脉炎、脱管等问题。
除1例皮肤过敏和1例导管感染病人应病人要求提前拔管,1例完全脱管外,其余经对症处理后,留管使用。
结论正确的导管维护方法、主动实施并发症的干预措施、全程的质量监控、有效的健康教育能降低出院PICC带管患者的导管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门诊;PICC;护理问题;原因分析;预防措施随着静脉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深静脉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其中PICC(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以其留置时间长、经济、操作简单、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广受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亲睐。
由于患者带管时间长,出院病人的导管维护问题已成为很突出的问题,我院于2011年1月开设了PICC专科护理门诊,除了给出院置管患者进行常规的导管维护外,还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咨询及各种健康宣教,对患者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与处理,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并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PICC专科护理门诊就诊的PICC带管患者780例次,其中男501例次,女279例次;年龄34—82岁,平均(51±9.5)岁;实体瘤患者742例次,血液肿瘤患者12例次,其他非肿瘤患者26例次。
导管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4F单腔三向瓣膜PICC导管,贴膜为3M 1626W 10×12透明敷贴。
1.2 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就诊PICC专科护理门诊的患者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及给予的相应处理与指导,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并总结。
2结果2.1一般情况780例次患者中有111例次患者存在着不同的护理问题,占就诊人数的14.23%。
2.2护理门诊PICC带管患者常见护理问题(见表1)表1 PICC护理门诊带管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常见护理问题例次%知识缺乏567.18皮肤过敏243.08感染131.67堵管70.90静脉炎60.77导管脱出50.643原因分析与处理3.1知识缺乏3.1.1部分病人出院后在日常活动、洗澡时不知如何保护导管;不会观察穿刺点、敷料、导管等出现的异常情况先兆;出现紧急情况时不知如何处理和寻求帮助;不知换药和冲管的时间及重要性;对留置PICC导管不适应,思想负担重等。
3.1.2预防与护理措施患者知识缺乏占首位,应引起高度重视。
加强PICC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健康教育,责任到人,做到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出院时对病人的知晓程度进行评估,直至病人或家属掌握为止;置管后将PICC《长期护理手册》交患者保存,病人及家属可自己阅读,换药时随身携带;PICC门诊定期举办患者交流会,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知识宣传和讲解,促进病友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等等;加强PICC专科护士的培训,提高专科护理能力。
3. 2 皮肤过敏3.2.1 24人次贴3M敷贴后PICC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红疹、瘙痒,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皮肤溃烂。
过敏体质的病人和天热时,发生率高并尤为严重。
主要原因是普通3M敷贴透气性较差,加上天热时出汗较多,以及对酒精和胶布过敏有关。
3.2.2 预防与处理措施局部换药:局部用0.5%碘伏消毒后待干,用庆大霉素24万单位、地塞米松10mg配制在0.9%氯化钠250ml溶液中,冷湿敷患处30分钟,每日2次,待干后局部皮肤涂擦派瑞松软膏,将3M透明敷贴改为4层无菌纱布外缠弹力绷带固定,以患肢松紧舒适为宜。
加强心理护理,安慰患者,分析原因,耐心讲解有关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
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适当活动,避免过多出汗,如出现松动、潮湿立即更换;局部禁止用手抓挠;嘱患者加强营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1例病人过敏症状比较严重,应病人要求提前拔管,其余均治疗后好转。
皮肤过敏占第二位,过敏体质的病人和天热时我们现在采用低敏感度,透气性良好的施乐辉IV3000贴膜。
3.3 感染3.3.1 原因分析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低,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
患者出院以后导管维护质量缺乏有效、连续的监管,更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本组患者发生的导管感染都为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点周围出现红肿、硬结、疼痛,严重者渗液、流脓。
3.3.2 预防与处理措施换药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强调戴无菌手套;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至少三遍75%酒精、三遍0.5%碘伏;消毒范围要达到穿刺点上下10 cm,左右到臂缘;导管及所有附件均要用0.5%碘伏消毒三遍以上;皮肤上、导管接头上的胶布残迹一定要用75%酒精纱布擦洗干净,不留死角。
嘱咐患者按时返院换药,加强电话回访。
本组病人感染症状较轻,予以每日或隔日换药,常规消毒后用0.5%碘伏纱条湿敷用无菌纱布包扎,同时口服或静脉运用抗生素,持续治疗3-5 d后好转。
1例病人因要到外地,应病人要求提前拔管。
3.4堵管3.4.1 原因分析本组患者发生的导管堵塞全部为血凝性堵塞。
我院PICC封管均采用的是肝素钠盐水,浓度为20U/ml,10ml脉冲式正压封管。
分析堵管原因有:材料方面:侧端开口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内瓣膜损坏,出现血液返流入管腔;胸内压骤然升高的情况下如剧烈咳嗽等均可使导管内瓣膜向外打开,血液返流人管腔。
患者方面:不按规定时间返院换药和冲管,任意延长换药间隔时间。
本组有2人次延长冲管时间3天;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或用置管侧手臂负重,大量血液返流入管腔;肿瘤患者机体呈高凝状态[2],活动及维护不当易发生堵管。
护士方面:冲管、封管手法不正确有关。
3.4.2 预防与处理措施7人次堵管病人均用l:5 000 u的尿激酶溶液进行溶栓,48小时内溶栓成功。
导管内经常回血考虑为瓣膜损坏建议其使用正压接头替代肝素帽。
嘱咐患者若发现导管及肝素帽内有血液返流,及时到医院冲管。
此外,加强护士的培训,需人人掌握脉冲式正压封管方法。
指导病人不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避免置管侧手臂受压和负重。
堵管已发生时,不要轻易拔管。
高凝状态的病人改用50-100U /ml肝素钠盐水封管。
3.5机械性静脉炎3.5.1 原因分析主要是因为血管条件太差,如外周血管已输注过化疗药物,血管太细;穿刺者动作粗暴,反复穿刺、送管。
发生在术后1周内;6人次患者置管静脉都不同程度出现红、肿、热、痛、条索状改变,臂围增粗。
3.5.2 预防与处理措施PICC置管术中需注意规范操作,充分冲洗无菌手套上的滑石粉;应选择较粗的血管及合适的导管;操作者动作要轻柔;置管后嘱其多握拳,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但需避免置管侧上肢剧烈活动、引体向上、过度屈伸持重、长时间受压及在该侧肢体测量血压;置管后常规置管血管上段涂擦喜辽妥软膏,每日2次,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6人次患者均采用穿刺点上段肢体热敷加喜辽妥软膏每日2-4次外涂,1周内好转。
3.5导管脱出、破损与断裂3.5.1 本组患者有2例导管脱出4-5 cm,1例病人完全脱出,2例连接器处导管破损,冲管时出现渗液。
原因分析:固定方法不正确、不牢靠、打折;不正确的活动姿势;病人保护意识差,不会观察及紧急处理或及时寻求帮助。
3.5.2 预防与处理措施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倒“L”型固定[1],连接器的翼形处用横、交叉、横三条胶布固定在贴膜和皮肤上,导管不打折,必要时加用白色固定翼,防止导管自由进出体内;避免高压注射、暴力冲管;肘部穿刺的病人指导病人避免过度屈肘,尽量穿着袖口宽松的棉质内衣,穿衣服时先穿置管侧,脱衣时后脱置管侧,轻脱轻穿,避免碰拉导管;指导患者出院后根据自身手臂粗细,裁剪一截弹力丝袜套于病人手臂留置导管的部位包括肝素帽用以固定导管[3]。
教会患者自检自查导管的异常情况,增强患者防范意识。
脱出4-5 cm的2例病人和2例连接器处导管破损的病人在无菌操作下修剪多余或破损的导管部分继续使用。
若发现导管完全断裂时,需即刻固定好PICC 导管体外部分,酌情修剪或拔管。
若导管回缩至血管内,应立即用止血带或松紧带结扎置管侧上臂[4],并通知专业人员紧急处理。
4讨论PICC置管技术在各地已广泛开展,置管患者带管出院后的导管维护效果直接影响到PICC的使用寿命,乃至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开设PICC护理门诊,建立一个专业的护理网络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PICC门诊的坐诊护士需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及娴熟的专科技能,对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要了如指掌。
通过对患者正确的导管维护、主动实施并发症的干预措施、全程的质量监控及有效的健康教育,能降低出院PICC带管患者的导管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1] 范爱飞,李九群,丁小容,等.PICC门诊带管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原因分析与处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5):788.[2] 刘琼玲,高竹林.PICC治疗间歇期堵管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护理学报,2012,19(12A):54.[3] 邓娇燕,彭军,马琴.弹力丝袜在PICC导管加固保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35:3360.[4] 邢冬婕,单丽霞,邢凤梅.PICC患者自我管理研究现状[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