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标准模型共3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34
《国际贸易》图表体例一、图形1.请使用黑白图,图形必须达到出版质量,制图制表文件需作为附件随稿件一起发送到投稿邮箱,方便排版时修图处理。
2.按图1、图2、图3等依次对所有图排序(图的序号和标题之间不加标点,只空一格)。
图的标题(图题)置于图下方正中的位置。
3. 图例置于图形底部,图的注释(或说明文字)和资料来源也置于图形底部。
4.图题采用五号幼圆体,图中文字采用六号宋体字。
“注:”“资料来源:”等采用小五号黑体,冒号后文字采用小五号仿宋体。
5.曲(折)线图、柱形图、饼图的图例请以形状区分,勿以颜色区分。
6.不使用边框。
例:1.自绘图EA iES i 01ττ2τττ2Nτ0N τ2i N 图1 土地调整的个人选择价值注:……(冒号后文字采用小五号仿宋体)2.曲(折)线图 (网格线一律用虚线)图2 GDP的国际比较注:……(冒号后文字采用小五号仿宋体)资料来源:……(冒号后文字采用小五号仿宋体)3.柱形图(网格线一律用虚线)图3 某地区教育进展情况4.饼图图4 股份持有比例二、表格1.按表1、表2、表3等依次排序(表的序号和标题之间不加标点,只空一格)。
表的标题(表题)置于表格上方。
2. 表的注释(或说明文字)和资料来源置于表格下方。
3.表题采用五号幼圆体,表中文字采用五号细黑体。
“注:”“资料来源:”等采用小五号黑体,冒号后文字采用小五号仿宋体。
例:注:……(冒号后文字采用小五号仿宋体)资料来源:……(冒号后文字采用小五号仿宋体)。
第5章國際貿易標準模型⏹前言✧前面章節討論的各個貿易模型,對於生產可能邊界各有不同的設定,各有優缺點。
李嘉圖模型假設單一要素在各個部門的配置而形成PPF,著重於較利益的分析,但無法討論所得分配的分析。
HO理論認為,各國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貿易型態,而要素有多種,故得以分析所得分配之議題。
✧在分析國際貿易問題時,可以綜合所有模型架構,以利於對實情的了解。
例如,在1990年代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出口成長速度快,這些國家經歷生產力速成長,要討論生產力成長的影響,可以引用李嘉圖模型分析之。
貿易型態改變對於美國國內各個團體有不同的影響,分析與日俱增的貿易對美國所得分配的影響,可以利用HO模型。
✧本章模型具有下列的特性:一個經濟體系的生產可能邊界代表其生產力,各國PPF的差異會誘發國際貿易。
PPF決定一國之RS線。
國際貿易後世界市場的均衡由世界RS與RD決定(RS W=RD W)✧具有上述特性的一般化模型,之前討論各種貿易模型只是其特例。
國際貿易中的許多課題都可以由此一般化模型分析,只有討論若干細節的議題一才須用特定的貿易模型來說明。
⏹本章討論之主要議題有:1 國際貿易分析的標準模型2 國際間的所得移轉: RD線的移動3 關稅與出口補貼: RS線與RD線同時移動1 國際貿易分析的標準模型✧標準的貿易模型建立在四個重要關係上:PPF與RS線之關係相對價格與RD之關係RS與RD決定世界均衡貿易條件(一單位出口品可換得多少單位進口品)對一國福利之影響1.1 生產可能邊界與相對供給線✧假設有兩商品:食物(F)與布(C) 。
✧各國之PPF是平滑的曲線,如圖5-1之TT線。
✧實際生產點落在PPF上可以獲得最大收益的商品組合點,亦即,等收益線與PPF相切之切點,如圖5-1之Q點。
✧等收益線R=P C×Q C+P F×Q F,斜率為-P C/P F,故一國的生產點與兩商品↑,則與PPF切點越接近橫軸,則Q C↑且Q F↓故Q C/Q F↑。
第五章标准贸易模型本章框架结构前言标准贸易模型国际收入转移:相对需求曲线的移动关税和出口补贴: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同时移动小结附录:用提供曲线描述国际均衡前言先前的贸易理论强调了贸易的起因——比较优势先前的贸易论强调了贸易的起因的特定来源:•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李嘉图模型)•-资源禀赋的差异(特定要素模型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前言上述模型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社会的生产能力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确定了一个国家的相对供给曲线•世界相对需求和位于各国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界相对需求和位于各国相对供给曲线间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确定了世界的均衡点标准贸易模型是一个一般性的模型,而上述模标准贸易模型是个般性的模型,而上述模型是标准贸易模型的特例标准贸易模型基于以下四个重要关系:标准贸易模型基以四个重要关系•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世界相对供给和世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贸易条件对国家福利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模型假设:–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粮食(F)和棉布(C)–每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平滑曲线(TT)•各国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实际产出的产品组合取决于棉布对于粮食的相对价格,P/P。
C F •等价值线同条等价值线上产出的产出价值是相等的。
–同一条等价值线上产出的产出价值是相等的图5-1: 相对价格决定社会产出粮食产量, QF等价值线QTT棉布产量, QC图52: 棉布相对价格的提高如何影响相对供给5-2:粮食产量, QFQ1VV1(P C/P F)1Q2VV2(P C/P F)2TT棉布产量, QC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社会消费的价值等于社会生产的价值:P C Q C+ P F Q F P C D C+ P F D F V+F=P+P=V•一国在等产值线上生产点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消国在等产值线上生产点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消费者的偏好,而消费者的偏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图示出来。
标准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李嘉图模型、特定要素模型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这几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模型综合基础上的,是一个更具有一般性的世界贸易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国际经济学中的很多重要课题。
当国家间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它们之间的相互贸易可以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因此这里选择标准贸易模型对这种经济条件下反倾销的贸易保护做出分析。
当各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时,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如果两国进行自由贸易,各国都更多地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与他国进行交换,从而提高各自的福利。
标准贸易模型的前提假设是:世界由两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A与B两种产品;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两国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PB,PB/PA;社会将根据相同成本产出最大原则确定生产,而按照福利最大化原则选择消费。
如下图1 所示,本国生产点是Q,消费点是D,价格线O 与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同时相切,意味着同时满足了生产和消费最大化要求,此时,本国消费组合为QA2、QB2,产出组合为QA1、QB1,A产品供过于求,ΔQA = (QA1− QA2),B产品供不应求,ΔQB = (QB1− QB2),因而出口A,进口B。
图1:标准贸易模型(V1,V2,V3无差异曲线;O、等价线;O'TT'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正常情况下,如果PA/PB上升,本国贸易条件改善,生产点与消费点分别转化成Q'、D’,本国整体福利水平上升,而外国福利水平下降,本国贸易所得大于外国贸易所得;但是如果本国降低它具有比较优势的A产品价格,即PA/PB下降,而这一相对价格的下降是由于人为压价倾销,则本国福利水平下降,但价格优势所带来的竞争力使本国产品A顺利出口挤占国际市场,这样就对外国国内生产A产品的产业及其工人工资造成最直接的冲击,典型表现是外国A产业厂商倒闭,工人失业,社会保障体系负担加重。
根据上述模型,当外国A产品的产业及其工人工受到冲击、社会保障体系负担加重时,为保证A产品产业的生存、工人的就业和社会稳定,外国政府最终将被迫主动或被动地设置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减少A产品进口,保护A产业及其工人的经济利益。
第五章标准贸易模型第一节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一、对以前模型的概述前面已经分析介绍了三个不同的模型。
每一个模型对生产可能性的决定因素都作了不同的假设。
为了突出重点,每一个模型都略去了其他模型强调的现实中的一些方面。
这些模型有:1.李嘉图模型。
生产可能性由单一要素(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情况所决定。
该模型阐述的实质观点是比较优势,但无法让我们对收入的分配进行讨论。
2.特定要素模型。
当劳动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时,其他的要素对于具体的产业而言都是特定的。
对于理解收入分配来说,这是个理想的模型,但难以用来讨论贸易模式。
3.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生产中的多种要素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移动。
该模型比前两个模型都难以掌握,但对于资源是如何决定贸易模式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将结论建立在所有模型综合的基础上。
例如;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的主要变动是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出口迅猛增长。
这些国家或地区都经历了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发展。
要讨论劳动生产率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应用第2章的李嘉图模型。
贸易模式的变动对美国的不同集团有不同的影响。
要理解环太平洋贸易的增长对美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我们需要应用第3章的特定要素模型。
最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资源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由于它们积聚资本,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从而使非技术工人变成了稀缺要素。
为了理解这一变动产生的影响,我们要转向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
尽管这些模型有许多具体区别,但都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特点:l.社会的生产能力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不同导致了贸易的产生。
2.生产可能性边界确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对供给曲线。
3.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和位于各国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确定了世界均衡点。
由于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可以将已经研究过的模型看成是一个更具一般性的世界贸易模型的特例。
这个一般性模型可用于分析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课题。
标准贸易模型当各国处于不同的经济进展水平、技术水平常,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要紧缘故。
假如两国进行自由贸易,各国都更多地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与他国进行交换,从而提高各自的福利。
标准贸易模型的前提假设是:世界由两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A与B两种产品;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两国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PB,PB/PA;社会将依照相同成本产出最大原那么确定生产,而按照福利最大化原那么选择消费。
如以下图1 所示,本国生产点是Q,消费点是D,价格线O 与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同时相切,意味着同时满足了生产和消费最大化要求,现在,本国消费组合为QA2、QB2,产出组合为QA1、QB1,A产品供过于求,ΔQA = (QA1− QA2),B产品供不应求,ΔQB = (QB1− QB2),因而出口A,进口B。
图1:标准贸易模型〔V1,V2,V3无差异曲线;O、等价线;O'TT'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正常情形下,假如PA/PB上升,本国贸易条件改善,生产点与消费点分别转化成Q'、D’,本国整体福利水平上升,而外国福利水平下降,本国贸易所得大于外国贸易所得;然而假如本国降低它具有比较优势的A产品价格,即PA/PB下降,而这一相对价格的下降是由于人为压价倾销,那么本国福利水平下降,但价格优势所带来的竞争力使本国产品A顺利出口挤占国际市场,如此就对外国国内生产A产品的产业及其工人工资造成最直截了当的冲击,典型表现是外国A 产业厂商倒闭,工人失业,社会保证体系负担加重。
依照上述模型,当外国A产品的产业及其工人工受到冲击、社会保证体系负担加重时,为保证A产品产业的生存、工人的就业和社会稳固,外国政府最终将被迫主动或被动地设置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减少A产品进口,爱护A产业及其工人的经济利益。
假如问题是由于倾销而产生的,进口国政府的相应爱护行为确实是运用反倾销措施。
[编辑]标准贸易模型建立的基础[1]标准贸易模型建立在下面四个重要关系的基础上:(1) 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2) 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3) 确定世界均衡的世界相对供给与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4) 贸易条件(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进口产品的价格)对国家福利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