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3、白杨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学习新课:教师板书课题:白杨生齐读课题。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自己对白杨有哪些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与小组同学交流问题。
3.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1-3自然段教师指名读1-3自然段,说说大戈壁滩给你怎样的印象?(荒凉、没有生机)师引读:没有------没有-------没有------。
天和地的界限------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头脑中形成画面。
教师出示新疆戈壁滩的图片,(/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E6%96%B0% E7%96%86%E6%88%88%E5%A3%81%E6%BB%A9%E7%9A%84%E5%9B%BE%E7%89%87&ie=utf-8&in=8105 &cl=2&lm=-1&st=&pn=4&rn=1&di=244191408000&ln=1997&fr=&fm=rs3&fmq=1363584489874_ 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4&-1&di244191408000 &objURLhttp%3A%2F%%2Fdata2%2Fa%2Fph%2Flarge%2F071217%2F18247268 321c806c05a7737830e55e90.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77p77_z% 26e3Bv54AzdH3Fu5p5s52AzdH3Fri5p5AzdH3Fd0dmnbAzdH3F&W500&H379&T10898&S22&TPjpg)(/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E6%96%B0% E7%96%86%E6%88%88%E5%A3%81%E6%BB%A9%E7%9A%84%E5%9B%BE%E7%89%87&ie=utf-8&in=8105 &cl=2&lm=-1&st=&pn=4&rn=1&di=244191408000&ln=1997&fr=&fm=rs3&fmq=1363584489874_ 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36&-1&di17107221755 0&objURLhttp%3A%2F%%2Fattachments%2F201011%2F1%2F130044_1288616 4640Fqd.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x7laa_z%26e3B4y_z%26e3B1tstnma_z%26e 3Bv54AzdH3Fi54jAzdH3Ffrwvj_z%26e3Brir%3F7t1%3D8naa99%2615%3Dwsk74%26rtvt1%3D90m a99%2625p5%3D7r&W1600&H1200&T10049&S160&TPjpg)看着画面再读第一自然段。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白杨》这篇文章,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1.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1.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1.1.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介绍2.1.1 《白杨》是现代作家萧红的一篇散文,写于1937年。
2.1.2 文章以白杨树为线索,通过描绘白杨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1.3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文本3.1.1 让学生朗读并熟读《白杨》一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1.2 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1.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白杨树代表家乡、坚韧不拔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白杨》一文。
4.1.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4.1.3 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5.1.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把握和感悟。
5.1.3 学生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白杨》一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5.2.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5.2.3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教学PPT,包含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
6.1.2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文章相关图片。
6.1.3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设计和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
6.2.1 学生教材,包括《白杨》一文。
6.2.2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练习。
白杨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白杨树的介绍1.1 了解白杨树的基本信息,包括种类、分布、生长环境等。
1.2 学习白杨树的外观特征,如树干、树叶、花朵和果实等。
1.3 探讨白杨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作用,例如提供木材、防风固沙等。
第二章:白杨树的生长过程2.1 学习白杨树的发芽、生根、成长等生长过程。
2.2 了解白杨树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如耐寒、耐旱等。
2.3 探讨白杨树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等。
第三章:白杨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1 探讨白杨树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材料、家具制作等。
3.2 了解白杨树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提供阴凉、净化空气等。
3.3 学习白杨树在文化、艺术和文学中的表现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白杨树的生态保护4.1 学习白杨树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
4.2 探讨白杨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4.3 学习如何保护白杨树,包括合理利用资源、植树造林等。
第五章:白杨树的观察与研究方法5.1 学习白杨树的观察方法,包括观察树干、树叶、花朵和果实等特征。
5.2 探讨白杨树的研究方法,如采样调查、实验研究等。
5.3 实践白杨树的观察与研究,提交观察报告或研究论文。
第六章:白杨树的形态特征与环境适应性6.1 分析白杨树的树干、树叶、花朵和果实等形态特征。
6.2 探讨白杨树如何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如耐寒、耐旱等。
6.3 学习白杨树的生长周期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白杨树在我国的分布与保护状况7.1 了解白杨树在我国的分布特点及生境类型。
7.2 分析白杨树在我国的保护状况,包括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等。
7.3 探讨白杨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八章:白杨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8.1 探讨白杨树在各种文化背景中的象征意义,如勇气、坚韧等。
8.2 分析白杨树在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的表现。
8.3 学习白杨树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的角色。
第九章:白杨树的生态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9.1 分析白杨树的生态功能,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0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0篇)》,快快拿去用吧!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一、审题。
1、揭题读题。
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2、设置悬念。
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白杨》教案(最新10篇)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
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
《白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读通课文,明白白杨树的特点,感受故事人物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引导问题:章中的人物怎样与白杨树联系起来的?(谈论)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感受文中人物对白杨的喜爱1.到学生读课文,找到主要段落。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那几个自然段是写一家三口谈论白杨树的,读读这几个自然段,你能发现这几个自然段的写作特点吗?(3-10 自然段,写作特点:语言描写形式多样。
)2.指导学生有感情读3-10自然段。
(教师范读、小组内分齐读,小组分角色读,小组展示读)3.引导学生体验故事人物对白杨的情感。
读了一家三口的对话,你觉得故事中的人物对白杨的情感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请用合适的词语形容。
(孩子们: 惊叹;爸爸:敬佩)你从文章中哪些句子中体会出这种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重点指导把父亲的花与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学习)4.学生带着理解有感情读文章中对话部分。
四、设疑留坎,引发学生对后面内容的思考1.俗话说“知其好而能懂其心”。
从一个的爱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
作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文章中有一句话反映了这一思想,你能找到是那句话吗?请画上记号,然后读读。
(爸爸只是像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2.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运用设问,突出答案。
)3.理解“表白”,思考爸爸借白杨树要表达什么思想?五、学生整体读文章1-10自然段,回顾本节课所学。
六、作业布置1.有感情读课文。
《白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小白杨》或展示白杨树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讲解生字、新词:讲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特别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如白杨树的形象特点、作者的描绘方式等。
归纳总结:总结归纳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会。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朗读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作业批改、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白杨》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37-02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本课生词:“陷入、粗壮、枝干、分辨、大戈壁、清晰、浑黄一体”,理解“浑黄一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爸爸介绍白杨那段话。
3.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感受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4.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并学习用关联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练习写话。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白杨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请用响亮的声音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出示词语:枝干、抚摸、清晰、介绍、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戈壁指读、齐读。
(2)师:我们来看这个词,(点击课件,词语“大戈壁”变红)谁来介绍一下大戈壁?学生交流。
(3)生根据课前收集有关大戈壁的资料进行交流。
(4)师: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大戈壁,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大戈壁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5)生抓住这一自然段中“茫茫”和三个“没有”体会大戈壁的广阔和荒芜。
师:出示戈壁图片。
这里就是大戈壁,大风刮起时,黄沙漫天,分不清天和地的界限,天地间一片黄蒙蒙,用书上的一个词形容就是“浑黄一体”。
师:谁来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齐读一遍。
三、感悟、学习、练习(一)白杨树的特点师:荒芜的大戈壁上寸草难生,却生长着一排排郁郁葱葱的白杨树。
1.师: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请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写下你的感受。
2.师: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3.学习12自然段预设:根据学生回答的语句,来引导学生朗读理解。
《白杨》教学设计与反思《白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白杨》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白杨》教学设计与反思一、导入:图片导入: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述所见的白杨树--高大挺秀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自主读书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三、朗读课文,结合实际谈感受。
1、你认为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结合《课堂练习册》中《戈壁滩》的阅读题)2、你认为白杨有什么特点?3、找出爸爸谈白杨特点的句子读读,小组合作试分析白杨的特点。
(在文中画出来)4、由文中的重点设问句中的“白杨”引出“爸爸”,并体会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
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
我们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
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
《白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白杨》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白杨》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3.学习词汇和句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白杨》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型。
3.运用所学知识写作。
教学难点:1.理解《白杨》中的情感表达。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以展示《白杨》的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
2.教师准备相关词汇和句型的教学材料。
3.学生准备纸和笔,以便进行个人写作。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教师介绍《白杨》的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师提问:“你们对《白杨》这篇文章有了解吗?有没有听说过作者杨绛?”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和讨论。
Step 2 阅读和理解1.教师分发课文《白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帮助理解文中的关键内容。
2.教师提问:“《白杨》中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和分析。
3.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并进行解释和讲解。
Step 3 协作学习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白杨》中的情感和写作技巧,同时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你能从《白杨》中品味到什么?”、“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或情感?”等。
Step 4 个人写作1.教师要求学生以《白杨》为题目,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
2.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要点,如写作思路、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3.学生进行写作,并在完成后互相交流和修改。
Step 5 作品展示1.学生将自己的写作作品展示给整个班级。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点评,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Step 6 总结和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收获和进步。
2.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词汇和句型?你们觉得写作《白杨》有什么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和讨论。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4篇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__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三是文道统一原则。
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
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情景教学法。
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么一起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之后,谁能最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会被老师聘请为本节课的“教学小助手”。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播放视频《小白杨》师:听过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生:《小白杨》师:这首歌是歌唱谁的?生:边防战士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通过画面(观察很认真)通过歌词(很会学习)请两位做小助手,让小助手到台前宣读他的任务。
《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2.讲授新课2.1学生自渎课文,感知内容。
②学生回答交流。
③教师小结:(出示课件戈壁图)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出示课件白杨)因此人们在大沙漠里看到白杨树,就感到分外秀美了。
①爸爸为什么出神?(课件出示)(学生读第1-4自然段进行交流。
)②为什么微笑呢?(课件出示)(学生自渎第4-12自然段交流回答)③每小组分角色读第4-12自然段。
④爸爸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呢?(课件出示)(快速默读第14自然段,学生自由回答)⑤指名试读第14自然段。
⑥讨论:这三句话应该怎样读?⑦自由读。
⑧课件出示: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风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师: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这是何等高洁的品格!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时,怎能不肃然起敬,变得严肃起来呢?齐读:第14自然段③课件出示:爸爸勉励自己要像()一样,()边疆,()边疆,也希望孩子像他一样,哪里(),就在哪里()。
(小组交流填空)④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学到这里你明白了吗?课件出示:请你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3.总结白杨(课件出示)是边疆的树(课件出示:边疆树)。
爸爸他们是边疆的建设者(课件出示:边疆人)。
这篇课文作者借写边疆的白杨树来喻边疆的人,而白杨树的品格就是边疆人的精神。
这种写作方法叫(课件出示)借物喻人附板书设计:白杨是像边疆树————白杨————边疆人借物喻人。
《白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运用文中的词语进行造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白杨不择环境、坚强生长的特点,感受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者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借白杨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爸爸两次沉思的内容以及借白杨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白杨的图片,提问学生对白杨的了解。
(2)简单介绍白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入课文。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强调易错字的读音和写法。
3、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小组讨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指名回答,教师总结白杨的特点: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4)朗读相关段落,感受白杨的特点。
4、深入理解(1)爸爸在介绍白杨时,神情有什么变化?(2)引导学生理解爸爸两次沉思的内容,体会爸爸的内心想法。
(3)爸爸借白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教师讲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5、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说身边有没有像白杨一样的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2)布置小练笔: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短文,赞美身边的人。
6、总结全文(1)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表达的思想感情。
(2)鼓励学生学习白杨的精神,努力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7、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白杨》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16篇)《白杨》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白杨》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
学生自学:(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1.写: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2.写:清晰动摇软弱消失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
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白杨》教学设计及反思《白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发展性目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及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2.情感态度目标:阅读情感全文,图文结合,默读感知杨树与建设者的关系,借用事物描述人。
3、知识技能目标:继续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在课文中,爸爸介绍了白杨说的三句话:1。
白杨树一直都很直。
2.只要需要,它就会迅速生根发芽,长出强壮的枝条。
3.无论风、沙、雨、雪、旱、涝,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强,不软弱,不动摇。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理解“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借物与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读学《白杨》(板书)1.请看课文中的图片。
在辽阔的戈壁上,铁路沿线有白杨树。
谁能试着谈论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高、帅”)2.、茫茫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水、人烟”等词句来理解)分小组讨论:在无人烟的戈壁上,铁路旁,为什么有这些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地方,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的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什么?3.重点引导学生动情阅读第1-3段,读出对白杨的爱和尊重之情。
学生们试着在小组里交谈和讨论。
二.品读重点,研读课文第十四个自然段。
1、让我们先默读课文第十四自然段。
2.然后说出学生的名字,大声朗读课文。
倾听并思考。
这个自然段落有多少个句子?爸爸说的是哪句话?这是什么意思?3、点出重点句子,出示小黑板。
爸爸用三句话介绍了这棵白杨树:(1)这棵白杨树一直都很直。
(2)只要有需要,它就会迅速生根发芽,长出强壮的枝条。
(3)无论风、沙、雨、雪、旱、涝,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强,不软弱,不动摇。
4、学生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各自理解意见及成果。
5.再读一遍爸爸说的三句话,读出爸爸话中的深情话语。
默读课文,阅读个人答案,理解感受,阅读关键句子,理解爸爸话的含义。
三、研读交流首先说出你学习的句子,然后谈论研究结果。
关注一句话的意思。
1、第一句意: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白杨》教学反思范文《白杨》是一篇经典的散文,通过对作者童年时的回忆,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的景色和人物,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和儿时经历的怀念之情。
本节课我以《白杨》为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找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范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白杨》这篇文章,引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和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和讲解的方式,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呈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在示范阅读和讲解的过程中,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并结合具体的细节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并体验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我在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时,没有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我应该采用一些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他们在思考中逐渐理解文章的内涵。
其次,在讲解文中的细节时,我过于依赖文字的解释,没有运用其他材料来加以配合。
我可以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展示,让学生通过感触和感官体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
在改进的方面,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时,我会提出更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
同时,在讲解文中的细节和情节时,我会注意使用多媒体资料,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景。
总的来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找到了改进的方法。
我会继续加强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白杨》语文教学反思《白杨》是由山东省考试研究院编写的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主要以描写抗战时期农村女性白杨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了她坚强、顽强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家庭和亲人的深情厚意。
《白杨》作为课堂教学的文本,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对于材料的选取,我们要更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白杨》的内容主要描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女性的生活,这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陌生和无法产生共鸣。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添加一些与当下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和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思维。
《白杨》这篇文章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文章产生共鸣。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开放式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文本中的细节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另外,对于语言文字的教学,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阅读和理解上。
《白杨》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优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例如,通过细致描写和对比手法,展现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语言和形式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最后,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
《白杨》这篇文章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农村女性的生活,但背后却蕴含着对于家庭、爱情和人性的思考和思索。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对于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启示。
综上所述,《白杨》这篇散文作为语文教学的教材,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重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关注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思维,注重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深层含义和价值观,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白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前几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畅游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内蒙古大草原,了解了祖国西部的灿烂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来欣赏戈壁滩上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白杨。
二、老师范读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加拼音的字词。
三、学生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3.学生交流展示.
四、学生质疑问难
1.白杨树有什么外在特点?
2.白杨树有什么品质?
教师小结:这节课扫除了课文中的“拦路虎”,理解了新词语,我们把这些问题保留到下节课来解决。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
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2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
“哪儿……哪儿……”“很快)
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
“不管……不管……总是……”)
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
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6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8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8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
(生:老师,辛勤的园丁,清洁工,交通警察等)
师: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街道上的清洁工,不论严冬酷暑,坚守岗位,使城市清洁卫生。
4.师:本文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借树喻人,托物言志,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运用。
5.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体会。
生:我要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做一颗小白杨。
生:我要发奋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师:好的,志当存高远,大家努力吧!
《白杨》教学反思
本文讲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 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课文以白杨为线索,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因此,教学中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理解白杨的特点和体会父亲表白的心愿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有所了解。
课上,我从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
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同伴商讨……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
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白杨,赞美白杨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成长,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屈、尽职尽责。
最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充分体验感悟。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通过朗读学生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而当时的社会情形与工作环境如何学生比较陌生,毕竟那个时代距离学生较远,这样就造成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体会会遇到障碍。
为此,我在课前搜集有关白杨树、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在头脑中形成认识。
再加上对如今西部的介绍,学生达到对建设者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父亲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的理解,我没有直接提问学生这句话的含义,而是巧妙地联系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让学生思考: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学生在思索的同时,也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打下基础。
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体现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将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味,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