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_1
- 格式:docx
- 大小:21.75 KB
- 文档页数:5
《白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6 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2. 难点: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出示白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白杨树的特点。
2. 初读: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3. 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白杨树的外在特点和内在品质,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白杨树的理解。
5. 拓展: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短文。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预习下一课。
《白杨》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白杨》教案(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白杨》教案篇一一、出示图片,引生入境上课前,出示有关课文背景的戈壁图片。
师:这里常年干旱,草木难生,清一色的粗砂,清一色的碎石,清一色的丘陵,清一色像被水泥浇注过的荒漠,清一色的不知多少年未见过水滴的河床,真是满目荒凉,荒不忍睹,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茫茫大戈壁,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话,你会送一个什么词给它?(荒凉、茫茫、浑黄一体)可以说这里的环境相当恶劣。
(板书:环境恶劣)师:咱们今天要学习的白杨就生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当中,请大家齐读课题----《白杨》。
师:翻开课本第10页,回顾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写下了自己对白杨树的看法,谁来说一说你写的内容。
(点生谈感受)师:你们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像卫士一样守卫着边疆。
二、通过对话,了解白杨师:文章究竟是怎样具体描写白杨的呢?请同学们先自由组合读读父子三人的对话。
(点人读)提出要求: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从父子三人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可以画画有关的句子。
师:从孩子们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高、直、像大伞)师:多么高大挺拔的树!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唯有一排白杨从眼前闪过,给旅客们带来意外的惊喜,难怪兄妹俩会展开争辩。
师:看着可爱的小儿女在争论,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自由读一读爸爸的话。
(出示小黑板)(点人读)师:我听出来你刚才强调了“哪儿”这个词,想象一下,白杨树可能生长在哪儿?师:那请你试着把它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些地方?请你用相同的方法填进去读一读)eg: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茫茫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教案设计精修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以及用途,掌握白杨的基本形态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白杨的关爱,增强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地观察,掌握白杨的特点和基本形态特征。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从实际中感受自然的美和资源的保护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为学生播放关于白杨的短视频,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及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20分钟)学生带着放大镜和工具包,来到学校附近的白杨林中进行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白杨的树干、树叶、花果等特点,并让学生进行记录。
3.分组讨论与互动(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并交流观点。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结果和分析,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提问。
4.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白杨的特点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白杨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5.拓展延伸(15分钟)学生通过互动游戏的形式对白杨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以及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地观察和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增强了学生对于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树木,并选择一种树木进行观察、拍照,并写出观察心得和感想。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改进,将白杨的学习和实地观察结合起来,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互动游戏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但是,在实地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安全提示和措施。
最后,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增加更多的游戏和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和生动。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白杨》这篇文章,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1.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1.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1.1.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介绍2.1.1 《白杨》是现代作家萧红的一篇散文,写于1937年。
2.1.2 文章以白杨树为线索,通过描绘白杨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1.3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文本3.1.1 让学生朗读并熟读《白杨》一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1.2 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1.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白杨树代表家乡、坚韧不拔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白杨》一文。
4.1.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4.1.3 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5.1.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把握和感悟。
5.1.3 学生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白杨》一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5.2.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5.2.3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教学PPT,包含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
6.1.2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文章相关图片。
6.1.3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设计和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
6.2.1 学生教材,包括《白杨》一文。
6.2.2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练习。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6【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⑵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⑶了解白杨的特点。
2、能力训练点:⑴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3、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4、美育渗透点: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⑴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⑵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3、疑点:⑴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⑵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4、解决办法:⑴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
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白杨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白杨树的介绍1.1 了解白杨树的基本信息,包括种类、分布、生长环境等。
1.2 学习白杨树的外观特征,如树干、树叶、花朵和果实等。
1.3 探讨白杨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作用,例如提供木材、防风固沙等。
第二章:白杨树的生长过程2.1 学习白杨树的发芽、生根、成长等生长过程。
2.2 了解白杨树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如耐寒、耐旱等。
2.3 探讨白杨树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等。
第三章:白杨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1 探讨白杨树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材料、家具制作等。
3.2 了解白杨树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提供阴凉、净化空气等。
3.3 学习白杨树在文化、艺术和文学中的表现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白杨树的生态保护4.1 学习白杨树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
4.2 探讨白杨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4.3 学习如何保护白杨树,包括合理利用资源、植树造林等。
第五章:白杨树的观察与研究方法5.1 学习白杨树的观察方法,包括观察树干、树叶、花朵和果实等特征。
5.2 探讨白杨树的研究方法,如采样调查、实验研究等。
5.3 实践白杨树的观察与研究,提交观察报告或研究论文。
第六章:白杨树的形态特征与环境适应性6.1 分析白杨树的树干、树叶、花朵和果实等形态特征。
6.2 探讨白杨树如何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如耐寒、耐旱等。
6.3 学习白杨树的生长周期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白杨树在我国的分布与保护状况7.1 了解白杨树在我国的分布特点及生境类型。
7.2 分析白杨树在我国的保护状况,包括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等。
7.3 探讨白杨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八章:白杨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8.1 探讨白杨树在各种文化背景中的象征意义,如勇气、坚韧等。
8.2 分析白杨树在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的表现。
8.3 学习白杨树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的角色。
第九章:白杨树的生态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9.1 分析白杨树的生态功能,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
《白杨》教案(最新10篇)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
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
《白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小白杨》或展示白杨树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讲解生字、新词:讲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特别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如白杨树的形象特点、作者的描绘方式等。
归纳总结:总结归纳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会。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朗读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作业批改、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一、审题。
1、揭题读题。
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2、设置悬念。
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3)从字面上看。
《白杨》教案锦集10篇《白杨》教案篇1目的要求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板书课题解题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二、检查预习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一)、讲读第一段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二)、理解2—3自然段1、指名朗读2—3自然段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三)、理解4—14自然段1、分角色朗读课文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三)、讲读第15自然段1、齐读课文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四、作业: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
总结段意。
第2课时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1、自由度课文分段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白杨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⑴认读生字词: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巩固练习:晰()介()疆()析()价()僵()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4篇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__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三是文道统一原则。
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
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情景教学法。
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么一起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之后,谁能最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会被老师聘请为本节课的“教学小助手”。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播放视频《小白杨》师:听过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生:《小白杨》师:这首歌是歌唱谁的?生:边防战士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通过画面(观察很认真)通过歌词(很会学习)请两位做小助手,让小助手到台前宣读他的任务。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阅读指导》一、教材选取本次教学选取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白杨》。
二、课程目标1、通过阅读《白杨》,了解自然风光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2、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3、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和对祖国的赞美;4、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和文章分析的能力;5、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生活启示和文学素养的养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白杨》,了解自然风光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和文章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独立阅读法、讲授法、解读法和互动研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独立阅读:让学生先独立阅读文章,感受文中情感和气氛。
2、讲授:讲解文中生词、语言、情感等关键信息。
3、解读:分段解读文章,让学生得到更深层的理解。
4、互动研讨: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交流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五、课堂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窗外的植物、草木和自然风光。
2、让学生想象做一件事情时,突然发现身边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树,会有什么感受?3、导入小结:通过引导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探究。
第二部分:讲授1、根据文章的背景介绍李白的生平和他对自然的热爱。
2、讲解生词、词语及情感色彩,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
3、讲解文章的实质内涵和语言表达的特点。
第三部分:独立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并想象自己置身其中。
第四部分:解读引导学生分段解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第五部分:互动研讨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交流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总结出本文的主题和教育意义。
第六部分:复习让学生复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并深入分析写作者表达教育意义的语言和手法。
六、教学小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不仅了解了自然风光的美好与人自然的关系,还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与力量,并理解了作者对祖国赞美的深情。
通过独立阅读、讲授、解读和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更深层的理解和写作启示,并在阅读理解和文章分析的能力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2.讲授新课2.1学生自渎课文,感知内容。
②学生回答交流。
③教师小结:(出示课件戈壁图)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出示课件白杨)因此人们在大沙漠里看到白杨树,就感到分外秀美了。
①爸爸为什么出神?(课件出示)(学生读第1-4自然段进行交流。
)②为什么微笑呢?(课件出示)(学生自渎第4-12自然段交流回答)③每小组分角色读第4-12自然段。
④爸爸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呢?(课件出示)(快速默读第14自然段,学生自由回答)⑤指名试读第14自然段。
⑥讨论:这三句话应该怎样读?⑦自由读。
⑧课件出示: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风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师: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这是何等高洁的品格!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时,怎能不肃然起敬,变得严肃起来呢?齐读:第14自然段③课件出示:爸爸勉励自己要像()一样,()边疆,()边疆,也希望孩子像他一样,哪里(),就在哪里()。
(小组交流填空)④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学到这里你明白了吗?课件出示:请你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3.总结白杨(课件出示)是边疆的树(课件出示:边疆树)。
爸爸他们是边疆的建设者(课件出示:边疆人)。
这篇课文作者借写边疆的白杨树来喻边疆的人,而白杨树的品格就是边疆人的精神。
这种写作方法叫(课件出示)借物喻人附板书设计:白杨是像边疆树————白杨————边疆人借物喻人。
《白杨》教学设计篇6【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没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
【学生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对课文的理解较为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
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一、引导性导入通过对白杨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点的认识(启发学生对白杨的实质问题的了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出示课件: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
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
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2、白杨树自身的特点(结合适应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话中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白杨》的教学设计小班语言小白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白杨》的教学,引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白杨树的认知,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表达对白杨树的感受。
3.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使用形容词和动词来描述事物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白杨树的特点和外观2.描述白杨树的形状和颜色3.描述白杨树的动作和声音三、教学准备1.一棵真实的白杨树或白杨树的图片2.一些形容白杨树特点的图片或图表3.一些形容白杨树形状和颜色的形状卡片和颜色卡片4.一些形容白杨树动作和声音的动作卡片和声音卡片5.一些与白杨树相关的故事书籍或绘本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活动(10分钟)1.通过展示一棵真实的白杨树或白杨树的图片引发幼儿对白杨树的兴趣。
2.和幼儿一起观察白杨树,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的特点和外观。
步骤二:认知白杨树的特点和外观(15分钟)1.让幼儿观察一些形容白杨树特点的图片或图表,引导他们认知白杨树的特点。
2.通过问答和讨论,让幼儿描述白杨树的外观、树皮、叶子等特点。
步骤三:描述白杨树的形状和颜色(20分钟)1.准备一些形容白杨树形状的形状卡片和形容白杨树颜色的颜色卡片。
2.让幼儿观察这些卡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的形状和颜色。
3.分成小组,让幼儿合作选择适合描述白杨树形状和颜色的卡片,并进行展示。
步骤四:描述白杨树的动作和声音(20分钟)1.准备一些形容白杨树动作的动作卡片和形容白杨树声音的声音卡片。
2.让幼儿观察这些卡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的动作和声音。
3.分成小组,让幼儿合作选择适合描述白杨树动作和声音的卡片,并进行展示。
步骤五:情景故事(15分钟)1.和幼儿一起阅读与白杨树相关的故事书籍或绘本,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丽和神奇。
2.提问幼儿关于故事中白杨树的各种问题,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白杨》是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课文通过描绘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的生长过程,表现了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寓意了人们应该具备的坚强意志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来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出主要信息和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勇敢面对、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和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坚强不屈的精神力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分析问题和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2.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如白杨树的图片、视频等,用于展示和讲解。
3.教学用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白杨树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白杨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感知课文大意。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白杨树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白杨》教学设计《白杨》教学设计《白杨》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
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
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
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⑴你们看到了什么?⑵看完后有什么感受?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白杨(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提出以下要求: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⑵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⑶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检查自学情况:⑴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⑵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
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感情朗读,感悟人物的言行,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段,揣摩重点词,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及以后的做法。
培养学生良好竞争及积极向进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小白杨》歌曲光盘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生字新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教师启发诱导(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读懂了吗?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能说一说你在读书中快速理解记忆的好方法吗?同桌之间然后自由交流。
(3)处理学生在读中出现的字词问题介绍中的”介”易读成jiai“,多音字“干”两种读法及干旱枝干,“强”两种不同读音,让学生分辨清楚。
再就是“限”要和恨、根、很、狠、跟等字区别开来。
抽几名学生快速找一下课文中词语如:清晰高大挺秀浑黄一体根据课文上下内容说一下大体意思,为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课堂中可进行你说反、我对正、成语接龙和词语类型扩展,如接龙高大挺秀----秀丽无比-----比比皆是---- 是非分明----明知故问-----问寒问暖----暖风习习----习习凉风----风调雨顺----顺心如意----意味深长---长年累月---月明星稀---稀奇古怪---怪声怪气----气势磅礴。
(此法能使学生
养成勤于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大家不妨一试。
)此过程要注意对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评价
三、品读课文理清脉络读中感悟
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再去深入品读课文、读中进行感悟(1)提问,文章中那些地方描写了白杨树,想一想你对白杨树又有了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从“每隔几秒钟,窗口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说明了白杨树外形的特点:板书;高大、直。
再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回答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出示重点段爸爸对儿子和女儿的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为加深理解,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两个孩子的对话要指导学生读出天真和稚气来,爸爸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读时应注意透出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语感)。
引导把自己的体验及感受真正读出来,(可通过听录音、范读)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朗读中抓好自然段中的“从来”“哪儿----哪儿---”“粗壮”“不管----不管----总是----”重点词和两组关联词组,边读、边交流、边思考,回答白杨树在你的心目中具有了那些可贵之处,板书:不怕困难、生命力强。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再进一步精读,启发,诱导:同学们,本课表面上是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在赞扬白杨树的品格,赞美具有白杨树不屈不挠、拼搏顽强的人。
引领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他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表白”是告诉、说明的意思。
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而不动摇。
这种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拓展七
册中我们学过的《落花生》、《古井》、《丑菊》)都是借物来赞扬人的美好品质的。
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多尝试这方面的题材,你会体味到独特的无穷的乐趣。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集体朗读,提问,还用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交流。
重点让学生从“沉思”、“微笑”两个词想象一下爸爸当时在想些什么?从而体会到爸爸希望孩子像白杨树那样不怕困难,为边疆做贡献的心愿。
新疆是什么样子?(贫穷、落后、荒凉)西藏呢?介绍孔繁森献身西藏、万名大学生自愿去西部贡献力量资料,再提问学生,现在你能正确说出爸爸在对自己的孩子表白什么吗?让学生自己回答。
如果老师现在再让大家读一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应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好,大家再一齐来感受白杨树带给我们的那特有的高尚品质吧/齐读。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在歌声中来体验白杨那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吧。
(播放歌曲)白杨
18
五、板书设计
赞美————>白杨—————>建设者
高大直茂盛扎根边疆
不怕困难生命力强建设边疆
六、作业设计1、搜集西部变化新成就资料举办一期“我可爱的西部”演讲比赛2、写一篇借物喻人的小片断进行交流3巩固练习看一下是否能填完整,别忘了记一下时间喽。
附表:
白杨
我
生长的环境遇到的艰苦怎样的品质受到的启发十年后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