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热性惊厥33131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48
01定义02发病机制小儿热性惊厥是指发生在生后3个月至5岁,发热初起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的惊厥,并且需要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引发惊厥的任何其他急性病,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史。
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脑内兴奋与抑制系统的平衡紊乱,包括神经递质异常、离子通道功能失调、免疫因素等。
定义与发病机制01020304小儿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约占儿童期惊厥的30%。
发病率小儿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其中18-22个月为发病高峰期。
年龄分布男性患儿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患儿。
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在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家族聚集性。
遗传因素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小儿热性惊厥的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多伴有意识障碍。
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小儿热性惊厥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
单纯型表现为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短,无局灶性发作特征;复杂型则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或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较长。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诊断标准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合年龄、季节、流行病学等特点进行诊断。
具体标准包括体温突然升高、出现惊厥、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鉴别诊断小儿热性惊厥需要与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癫痫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其中,颅内感染多伴有明显的感染中毒症状及颅内压增高表现;中毒性脑病则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癫痫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抽搐,无发热等诱因。
感染性因素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
颅外感染如急性胃肠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脓毒症等,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或代谢产物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惊厥。
非感染性因素颅内疾病如颅脑损伤、颅内出血、占位性病变等,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脑功能,导致惊厥。
颅外疾病如缺氧缺血性脑病、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低血钙等)、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等,可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传递,引发惊厥。
小儿热性惊厥医学课件一、引言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小儿热性惊厥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与遗传、发热、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2.发病机制: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婴幼儿大脑发育不成熟、神经元兴奋性高、发热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1.发作特点:热性惊厥多在发热后24小时内发生,发作时间短暂,通常不超过10分钟。
发作时,患儿可出现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或阵挛性发作。
2.伴随症状: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恢复情况:发作后,患儿意识很快恢复,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患儿发热、惊厥发作史,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脑炎、脑膜炎、癫痫等疾病鉴别。
五、治疗与预防1.治疗:热性惊厥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控制惊厥、降低体温、抗感染等。
大多数患儿无需长期抗癫痫治疗。
2.预防:预防热性惊厥的关键是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免疫力,避免感染。
对于有热性惊厥史的患儿,家长需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一旦发热,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六、小儿热性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虽然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因其突发性和伴随症状,常给患儿家长带来极大恐慌。
因此,儿科医生需熟练掌握热性惊厥的诊治及预防方法,为患儿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
同时,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是降低热性惊厥发病率的关键。
重点关注的细节: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诊断要点1.发作特点:热性惊厥多在发热后24小时内发生,发作时间短暂,通常不超过10分钟。
发作时,患儿可出现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或阵挛性发作。
2.伴随症状: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恢复情况:发作后,患儿意识很快恢复,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脑脊液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病因。
二、鉴别诊断1.脑炎:脑炎是指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脑组织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