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盛衰》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朝的繁荣时期,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2)掌握唐朝的主要成就,如科技、文化、艺术等;(3)了解唐朝的衰落时期,如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4)理解唐朝盛衰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分析唐朝盛衰的原因;(2)运用比较法,探讨唐朝与其他朝代的异同;(3)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唐朝的重要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唐朝的繁荣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2. 唐朝的主要成就:科技、文化、艺术等;3. 唐朝的衰落时期: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4. 唐朝盛衰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的繁荣时期、主要成就、衰落时期以及盛衰原因;2. 教学难点:唐朝盛衰原因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唐的盛衰;2. 讲解唐朝的繁荣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3. 分析唐朝的主要成就:科技、文化、艺术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4. 讲解唐朝的衰落时期: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分析衰落的原因;5. 探讨唐朝盛衰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选择一个唐朝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唐朝的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唐朝的盛衰;2.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唐朝与其他朝代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 图片和资料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唐朝的繁荣时期和衰落时期的图片和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六课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的衰落原因和灭亡过程;2.掌握唐朝晚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3.能够分析唐朝衰亡的内外因素。
二、教学内容1.唐朝晚期政治状况;2.唐朝晚期经济状况;3.唐朝晚期社会状况;4.唐朝的衰落和灭亡原因;5.唐朝灭亡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1.唐朝晚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掌握;2.唐朝衰落和灭亡的原因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三大状况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唐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研究唐朝衰落和灭亡的原因,并汇报讨论结果;3.学生个人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灭亡的过程,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包括唐朝的辉煌和盛世时期,引起学生对唐朝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授唐朝晚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PPT,介绍唐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重点包括唐朝皇权的衰落、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情况。
第三步:分组讨论唐朝衰落和灭亡的原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让他们讨论唐朝衰落和灭亡的原因,并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问题的引导,如外族侵略、内部腐败、社会不公等。
第四步:小组汇报讨论结果(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讨论结果会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以便后续课堂讨论和复习使用。
第五步:学生个人思考唐朝灭亡的过程并写下观点(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对唐朝灭亡的过程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学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结果为基础,也可以结合其他已学知识进行思考。
第六步:课堂讨论和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将个人观点进行汇总,展开课堂讨论。
学生可以对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辩论。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梳理衰落和灭亡的内外因素,对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过程进行简要概括。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通过分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唐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唐朝衰落和灭亡的原因。
唐的盛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评析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影响,提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方面感受盛唐气象及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等重要人物和事件之间关系的探究,感受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分析唐朝盛衰的原因及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教学基本框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出示隋唐疆域图:让学生对比两幅图中中国疆域的异同点;追问:你认为唐朝疆域的扩大主要归功于哪几位开明的皇帝?第二环节:(新课教学)设问: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及其都城,全盛时期的表现,灭亡的时间,梳理知识框架。
综合探究:唐朝的皇帝们对前几朝的制度作了哪些创新才有了盛世气象?资料一: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少有的。
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
资料二:魏征去世,唐太宗曾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资料三: 太宗前期已安民、 辅民为主要国策, 安抚百姓,重视农业,推行天下均田制 ,租用条法和轻摇薄辅,兴修水利, 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因为经过隋炀帝的过渡战争导致中国人口缺少,太宗实行奖励婚姻,增殖人口。
资料四:太宗还改革官职,建立三省六部制。
资料五: 太宗为了选拔人材, 把科举考试更加完善,尤其注意从普通地主和平民中选拔人才,如秦叔宝等。
由于不拘一格选用人材,致使贞观朝中人才济济。
但有一位宰相说: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
《唐的盛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采取的在处理君民关系、君臣关系、等问题上的新政措施以及沿用于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理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和谐局面产生的原因。
2.认识唐太宗的个人才干及对中国历史所作的贡献,掌握正确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方法,学会总结历史经验指导现代社会。
3.理解“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对中国后世及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体会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唐太宗的新政措施及其作用,尤其是“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的优越性。
难点:理解“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唐朝的发展和强大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后世及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一、自主学习(新课导入)播放:新贵妃醉酒师:“那一年的雪花飘落,梅花开枝头,那一年的华清池旁,留下太多愁”,贵妃醉酒把我们带回了一个魂牵梦绕的朝代,请问歌曲中描述的是我国哪一个伟大的封建王朝?生:(新课教学)师:中国封建社会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由“禅让制”变为“王位世袭制”开始,有一个怎样的帝王往往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走向,一个暴君昏君,必然使百姓遭受苦难;同样,一个明君好皇帝也可以成就一个伟大帝国。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唐朝有哪些著名的皇帝?生:师:下面我们来认识第一位好皇帝唐太宗,说说你对唐太宗有哪些了解?生:师:经过太宗的一番努力,唐初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的情况得到了改善,请为他制作一张名片,感悟他为何能让国家由弱变强,希望通过这节课,这位好皇帝能在我们深深的脑海里。
(5’)师:唐太宗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大家思考:1.唐太宗把“水”和“舟”分别比喻谁?2.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事实中总结了什么教训?3.从这一教训出发,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4-2-2 唐的盛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评析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影响,提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方面感受盛唐气象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分析唐朝盛衰的原因及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资料式导入)展示隋唐的疆域图:教师设疑:观察隋唐疆域图,唐朝是何时何人建立及其都城在哪里?唐朝疆域的扩大主要归功于哪些开明君主?唐太宗是何许人也?二、新课学习(一)唐的建立617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攻下长安。
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教师列举历史上定都长安的重要政权:西周(镐京)、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长安被称为:帝王之州。
(二)唐的巩固1.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教师: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随父征战天下,后来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第二位君主。
>>> 多媒体课件展示《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节选材料一:隋朝末年,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徭役无时,干戈不止”,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618年,李渊取而代之建立唐朝。
不久次子李世民,经过政权的争夺,登基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材料二:贞观后期,商旅野次(停留),无复盗贼,图国(牢狱)常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捻,米斗三四钱, 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一年被判死刑者才二十九人,此皆古昔未有也。
——《资治通鉴》教师设疑:为什么在唐初会有这么大的改变,你认为唐太宗有可能实施了哪些措施?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唐太宗实施的措施。
唐的盛衰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的盛衰”,这是一节新课,预设教学时间1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角度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构思。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第二模块唐的盛衰。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隋的兴亡,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本课题展现盛唐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风貌,为下一模块的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做好了铺垫,也为第三课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埋下了伏笔。
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专题模块中具有重要地位。
2.教材内容:本本课内容包括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内容。
盛唐气象是这部分内容的核心。
一方面,课文从君民关系、行政制度、科举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另一方面,课文描述了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让学生多角度感受盛唐气象。
课文思路清晰,但是本文所涉及的知识点内容庞杂,且离今天的现实非常的遥远。
这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又恰恰为教师组织探究性的问题教学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教学目标: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具体途径就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
针对本课,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作了如下的要求:“掌握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以及后期的安史之乱,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评析人物和历史事件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课标的要求出发,依据我对教材的解读,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列举史实,了解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以及后期的安史之乱,并分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通过自主阅读,史料归纳,图表总结培养正确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新政,尤其是对三省六部制以及科举制的改革的历史知识,学会自主分析制度改革对于国家以及历史发展的作用,正确认识唐太宗以及唐玄宗的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学会自主评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贞观之治以及开元盛世相关史料的学习,尤其是对盛世表现的总结分析,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繁荣强大的国家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认同感4.重点难点:重点:总结贞观之治以及开元盛世产生的原因,列举唐太宗新政的各项措施,尤其是三省六部制以及科举制的具体结构以及运作方式难点:归纳三省六部制以及科举制对于唐朝的兴盛以及对后世历史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制度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二、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需要教师在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上进行探索。
§& 4. 2.2《唐的盛衰》导学案2课时班级 ______ 组名在他统治的时期,政治淸明,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 ”。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3、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暗明,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4、 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叛乱,史称“ ________________ ”。
唐朝由盛转衰。
907年,节度 使 __________ 夺取政权,建立后梁》 _______________ 灭亡。
5、 开元年间,耕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出现了能够适应深耕和浅耕不同需要的和可以随水流自行转动的灌溉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 。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归纳出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表现。
、唐太宗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局而出现的原因:【学习目标】1、 了解盛衰的重大史实一一 “贞观之治5 “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2、 学会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3、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内容0 r®难占】 重点:爲的建立、统一,难点:对开凿隋大运河、 【自主学习】1、618年,隋朝贵族_隋开凿大运河的概况 隋炀帝的评价建立唐朝。
唐太宗 是唐朝的第二位君主,新授课 姓名2、3、观察秦、唐两个朝代中央机构的图示,然后回答问题。
秦朝的中央机构 定附(符叩军,|匸〉贰111(儒助星沽处刃全国的政务) 御史大人(负我监察『讨)庙朝的中央机构f*p bft 尚15 ft门下行 (G 拟丈件〉 (拿符彳亍政)(审批文件〉 乐刑.I (1)唐朝机构与秦朝机构相比有了什么变化?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馬朝的这种制度叫什么?根据它们的职能分工说说这种制度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8.4.2.2 《唐的盛衰》导学案 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盛衰的重大史实——“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2、学会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3、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内容。
【重难点】重点:隋的建立、统一,隋开凿大运河的概况难点:对开凿隋大运河、隋炀帝的评价【自主学习】1、618年,隋朝贵族建立唐朝。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君主,在他统治的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
2、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4、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叛乱,史称“”。
唐朝由盛转衰。
907年,节度使夺取政权,建立后梁。
灭亡。
5、开元年间,耕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出现了能够适应深耕和浅耕不同需要的和可以随水流自行转动的灌溉工具。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归纳出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表现。
拔经济文化3、观察秦、唐两个朝代中央机构的图示,然后回答问题。
(1)唐朝机构与秦朝机构相比有了什么变化?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唐朝的这种制度叫什么?根据它们的职能分工说说这种制度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西方人称“科举制”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孙中山先生也称“科举制”为古时选取人才最好的制度,请从国家和个人等角度谈谈唐朝完善科举制的意义。
【拓展延伸】1.唐朝建立的时间是()A581年B618年C627年D713年2、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而著称的皇帝是()A 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唐太宗时敢于直谏的著名谏臣是()。
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姚崇4、人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最主要的原因是()A替高宗处理政事B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C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5、“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相比,主要不同点是()A 经济繁荣B政治清明,社会稳定C 国力强盛D唐朝进入全盛时期6、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创立于()。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2)掌握唐朝的衰落过程,包括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
(3)了解唐朝的对外关系和文化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朝的盛衰原因。
(2)运用史料对比法,解读唐朝的历史资料,培养史证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
(2)认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2. 唐朝的衰落过程,包括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
3. 唐朝的对外关系和文化成就。
三、教学难点:1. 唐朝衰落的原因分析。
2. 唐朝历史资料的解读和史证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2. 相关历史资料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播放唐朝相关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的贞观之治。
引导学生关注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3. 合作探讨:4. 史料对比:展示唐朝盛衰时期的史料,让学生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得出唐朝衰落的原因。
5. 课堂小结:6.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结合唐朝的盛衰,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唐朝时期的日常生活,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3. 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唐朝的课外书籍,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历史知识测试:定期进行历史知识测试,评估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直观感受唐朝的历史风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盛衰过程;(2)掌握唐朝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3)能够分析唐朝盛衰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唐朝的历史资料;(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唐朝盛衰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3)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 唐朝的建立:了解唐朝的建立背景、建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 贞观之治:掌握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2课时:武则天的统治与开元盛世1. 武则天的统治:了解武则天的统治过程、政治举措及其影响。
2. 开元盛世:掌握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3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落1. 安史之乱: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2. 唐朝的衰落:掌握唐朝衰落的表现、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4课时:唐朝的文化与艺术1. 唐朝的文化:了解唐朝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2. 唐朝的艺术:掌握唐朝艺术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5课时:唐朝的宗教与思想1. 唐朝的宗教:了解唐朝的主要宗教及其影响。
2. 唐朝的思想:掌握唐朝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唐朝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唐朝的盛衰过程;4.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唐朝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和运用能力;4. 历史知识测试:定期进行历史知识的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朝的繁荣时期及其主要成就;(2)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朝的盛衰原因;(2)运用比较法,分析唐朝与以往朝代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2)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客观分析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唐朝的繁荣时期及其主要成就;(2)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2. 教学难点:(1)唐朝盛衰转折点的把握;(2)唐朝盛衰原因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隋朝的兴衰;(2)提问:唐朝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隋朝的?又是如何走向衰败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的繁荣时期及其主要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唐朝的盛衰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历史教训?(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唐朝的盛衰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唐朝的繁荣时期及其主要成就;2. 让学生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唐朝的政治制度1. 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2. 分析唐朝政治制度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唐朝政治制度的具体运作;2. 运用比较法,分析唐朝政治制度与以往朝代的区别和联系。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唐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2)唐朝政治制度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唐朝政治制度的具体运作;(2)唐朝政治制度与以往朝代的区别和联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盛衰变化。
(2)掌握唐朝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朝的盛衰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唐朝与前朝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1. 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 唐朝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唐朝的盛衰原因分析。
2. 唐朝与前朝的异同比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建立。
(2)提问:你们对唐朝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唐朝的盛衰。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讲解唐朝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唐朝的盛衰原因。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朝的盛衰变化。
6.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历史与社会课程更具吸引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主要历史事件、人物的掌握程度。
3. 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对唐朝盛衰原因的分析、比较能力。
4.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第二目唐的盛衰
一、【课标解读】:
2-2-2 例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隋唐时期的帝国疆域二、【教材简析】:
《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第二目唐的盛衰:包括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内容。
盛唐气象是这部分内容的核心。
一方面,课文从君民关系、行政制度、科举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另一方面,课文描述了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让学生多角度感受盛唐气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隋唐时期的帝国疆域,认识版图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通过史料分析,评析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影响,提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站在历史角度理解当时历史现象存在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方面感受盛唐气象及民族自豪感。
学习欣赏大唐时期的科技、城市、文化艺术等辉煌灿烂的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
通过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等重要人物和事件之间关系的探究,感受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难点:分析唐朝盛衰的原因及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
在新授课中以唐朝全面承袭隋朝制,并加以创新走向盛世为主线,出示史料,以史导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兴衰过程。
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2.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站在历史角度理解当时历史现象存在的理由。
同时拉近学生与
历史的距离,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隋唐疆域图:让学生对比两幅图中中国疆域的异同点;追问:你认为唐朝疆域的扩大主要归功于哪几位开明的皇帝?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二)新授:
板书:唐的盛衰
1设问:唐朝是何时何人建立及其都城在哪里。
(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过渡到新授环节)
2、教师出示补充材料:李世民早年随父征战天下及后来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第二位君主。
(设计意图:丰富李世民这个历史人物,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
3、综合探究:唐朝的皇帝们对前几朝的制度作了哪些创新才有了盛世气象?
资料一: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少有的。
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
资料二:魏征去世,唐太宗曾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资料三:太宗前期已安民、辅民为主要国策,安抚百姓,重视农业,推行天下均田制,租用条法和轻摇薄辅,兴修水利,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因为经过隋炀帝的过渡战争导致中国人口缺少,太宗实行奖励婚姻,增殖人口。
资料四:太宗还改革官职,建立三省六部制。
资料五:太宗为了选拔人材,把科举考试更加完善,尤其注意从普通地主和平民中选拔人才,如秦叔宝等。
由于不拘一格选用人材,致使贞观朝中人才济济。
但有一位宰相说: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
出生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也难于称职。
问题:(1)什么是“贞观之治”?
(2)阅教材内容和资料二至五,分别概括出“贞观之治”是如何形成的?(分角度)
(3)结合教材P89图4-20,说说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4)阅教材内容和资料五,想一想:如果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贵族、知识分子,你会支持科举制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史料的阅读,了解唐朝统治者的统治措施,体现“以史导论”的学科特点。
)
4、教师出示唐高宗、武则天图片资料并设问:
请问同学对这两位皇帝你知多少?
(设计意图:不是重点内容,所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阅教材P90内容,初步了解即可。
)追问:你认为唐朝开明皇帝还应算上谁?为什么?
(设计意图:过渡到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5、学生阅教材P90-91内容,书面完成作业本P43-44第9题材料题,
(设计意图:第一问增加一问:开元盛世出现原因,因为这也是一个难点)
6、拓展性小结:
唐朝作为中国几千年文明中的一个朝代,几百年的兴衰,有没有留下了些什么让你至今铭记于心呢?并说说对唐朝的人物、事物和事件感想。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准备一些图片资料展示,引发学生兴趣,同时触发学生对我们伟大民族灿烂悠久文化的自豪感)
7.作业布置:作业本
七、【板书设计】:
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