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北京版)-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3学习任务单
- 格式:docx
- 大小:129.90 KB
- 文档页数:3
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实践活动记录表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实践活动记录表「篇一」一、摘要“低碳环保”一词频繁被提及,各行各业都在低碳时代展现自己的环保意识,进行自己的环保行动。
为了加深对低碳环保的认识,提高低碳环保的意识,我们利用暑假时间,组队对于低碳环保做了相关调查。
以调查问卷和宣传单的形式,针对不同人群,深入社区、街道、商业区、旅游景点等场所进行调查。
此次活动历时两周,不仅仅我们对于低碳环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地居民在我们的影响下对于这个词也是身体力行。
二、实践目的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快乐,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更残酷的事实:地球上的固有能源在一天天地减少,环境也在一天天地遭受着污染,地球的生态在遭受着破坏,我们的身心健康也正在受到极大的威胁。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我们也应该在此大浪潮下做些什么。
三、实践内容为了向低碳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山大不同院系的同学自发的组成一支环保小分队——“绿色先锋”,在我们小组成员的家乡滕州开展起了低碳环保的调查宣传活动。
首先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环保与治理的相关信息,设计并打印调查问卷以及宣传单,以供活动所需;再者就是商量各自的分工以及活动的具体日程;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后当然是把商讨结果付诸行动。
我们所采取的活动形式具体如下:1、对我们市街道、社区、商业区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实际调查。
我们发现在我们家乡大多数人都没有及时把垃圾投入到指定的垃圾箱内,人们随手乱仍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那边的垃圾箱一般分两格,一格是装可回收垃圾的,另一格是装不可回收垃圾的,一般人不能把垃圾正确的投入到垃圾桶中。
因此,在我们家乡在我们家乡能真正爱护环境又能了解物品回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小学数学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实践活动《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公开
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了解碳足迹的含义,知道碳计算日晷的功能与用途,能够利用碳计算日晷计算自己的碳足迹。
2.能利用数学方法计算碳足迹,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碳足迹小径加深对碳足迹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反思浪费行为。
4.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减少碳排放。
2学情分析
关于碳排放学生有一点了解,但是不完全清楚。
学生知道汽车燃烧汽油产生碳排放,学生不认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产生碳排放。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碳足迹日晷提供的信息,利用碳足迹日晷计算自己的碳足迹(碳排放)。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了解碳足迹的含义,知道碳计算日晷的功能与用途,能够利用碳计算日晷计算自己的碳足迹。
2.能利用数学方法计算碳足迹,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碳足迹小径加深对碳足迹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反思浪费行为。
4.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减少碳排放。
学时难点
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活动
1【导入】在生活情境中了解碳足迹。
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教学设计目标设定依据: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解决小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信息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调查收集自己家庭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的交通出行、能源消耗、生活垃圾的数据信息活动中,真正地走进了生活,学会了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并能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信息,计算出自己家一个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同学交流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以及通过活动产生的想法。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1、通过开展“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过程,发展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调查过程中,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并能对信息进行解释和分析。
3、关注生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发展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家庭生活中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情况统计表”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一起走进生活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情况,出示课题: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1.你们了解什么是碳排放吗?说一说自己理解。
(碳排放,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情况下会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结合自己上网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二:收集数据1.师:同学们查找的资料很丰富,就像刚才你们说的一样,在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二氧化碳的排放。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家庭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情况统计表(1)从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知道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2)小组同学说一说指名说你对信息的理解。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材第17~18页)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体会其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
2.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应用意识。
重点:从多种角度分析并解答小数两步计算的问题,学习并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多媒体课件。
我们生活中能产生多少生活垃圾呢?请大家观看五年级两个班的调查汇报。
(出示课件)1.关于图中的数学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从五(1)班调查汇报中知道一个人4周可产生约30.8 kg生活垃圾,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1)一个人平均每周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2)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从五(2)班调查汇报中知道这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约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3吨,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1)这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吨生活垃圾?(2)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产生多少吨生活垃圾?2.列式解答。
师:下面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讨论后回答,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1)先算4周共有多少天,列式为4×7,再求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用4周产生的生活垃圾总质量除以总天数,列成综合算式是30.8÷(4×7)。
因为要先求总天数,所以在4×7外面加上小括号,表示要先计算。
(2)先算平均每周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列式为30.8÷4,再求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一周有7天,用每周产生的生活垃圾的质量除以7,列成综合算式是30.8÷4÷7。
因为要先求平均每周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所以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的循环过程。
2、认识二氧化碳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3、明白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4、探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1、二氧化碳的自然产生和消耗途径。
2、二氧化碳与气候、生态的关系。
3、人类活动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
三、学习难点1、理解复杂的二氧化碳循环机制。
2、评估不同减排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学习资料1、相关科普书籍,如《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大自然的碳循环》。
2、网络科普文章,例如在科普中国等网站上搜索相关内容。
3、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地球脉动》中与二氧化碳相关的片段。
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每天都在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但你是否想过,这看似平常的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呢?它又是如何在自然界中循环和变化的?让我们一起开启探索大自然中二氧化碳的奥秘之旅。
(二)知识讲解1、二氧化碳的自然产生(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在呼吸过程中都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2)有机物的分解:例如,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3)火山喷发:火山活动时,岩浆中的气体喷发出来,其中就包含大量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消耗(1)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大自然中消耗二氧化碳最重要的途径。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从而实现碳的固定。
(2)海洋的吸收: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藻类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海水还能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与气候的关系(1)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它就像给地球盖上了一层“棉被”,使得地球表面保持一定的温度,适宜生命的存在。
然而,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会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2)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等,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1.6 调查“生活垃圾”(练习)一、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学习难点:能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梳理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计算,即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括号内仍然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2、在不含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应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
3、小数混合运算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经常用到,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分步计算的顺序相同。
真题基础过关练一、选择题1.(2023秋·陕西西安·五年级统考期末)12.5×32×2.5的简便算法是()。
A.12.5×8+2.5×4 B.(12.5×2.5)×(8×4)C.(12.5×8)×(2.5×4)2.(2022秋·陕西咸阳·五年级统考期末)某视频APP充值会员1个月需要40.8元,一次性充值1年优惠价为342元。
一次性充值1年平均每月比单月充值便宜()元。
A.12.3 B.13.3 C.14.3 D.15.33.(2022秋·陕西榆林·五年级统考期末)一种牛奶零售每袋3.25元,小华家12月份每天预订1袋牛奶,按批发价,共付80.6元,这样每袋比零售价便宜()元。
A.0.65 B.0.55 C.0.45 D.0.754.(2023秋·河北邢台·五年级统考期末)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194.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经过2.4小时相遇。
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千米。
A.81 B.56 C.25 D.435.(2023秋·辽宁沈阳·五年级统考期末)1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菜油3.2千克,36千克油菜籽可以榨菜油多少千克?列式错误的是()。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碳排放的概念、来源和对环境的影响。
2、掌握国际减排合作的发展历程、主要机制和取得的成果。
3、分析国际减排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4、探讨未来国际减排合作的趋势和方向。
二、学习内容(一)碳排放的基本知识1、碳排放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碳排放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各种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
计算方法通常基于能源消耗、工业生产过程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数据。
2、碳排放的主要来源(1)能源生产和消费,如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用于发电、供热和交通运输。
(2)工业生产,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释放的温室气体。
(3)农业活动,如牲畜养殖、水稻种植和化肥使用等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4)土地利用变化,如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导致的碳储存减少。
3、碳排放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1)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2)生态系统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高温导致的疾病、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道疾病等。
(二)国际减排合作的发展历程1、早期的国际环境会议和倡议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一些早期的国际会议如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后来的减排合作奠定了基础。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通过,确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框架和原则,包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3、《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实施1997 年,《京都议定书》签署,为发达国家设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并引入了市场机制如碳排放交易。
4、后京都时代的国际谈判包括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等,各方在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谈判。
(三)国际减排合作的主要机制1、国际公约和协议如 UNFCCC 及其后续的议定书和修正案,规定了各国的责任和义务。
生活中的低碳数学教案标题:生活中的低碳数学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探索数学与低碳生活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案例、数学计算和团队合作,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明确低碳生活的重要性;2. 掌握低碳生活实践中的数学计算方法;3. 能够在不同场景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低碳问题;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教学步骤与内容:Step 1: 介绍低碳生活(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低碳生活的概念和意义;- 提供相关数据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低碳生活对环保、健康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
Step 2: 计算碳足迹(20分钟)- 介绍碳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分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测算自己和亲朋好友的碳足迹;- 分享计算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降低碳足迹。
Step 3: 低碳交通方式的比较(2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交通方式对碳排放的影响;- 提供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案例,让学生选择最低碳的出行方式;- 运用数学方法计算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
Step 4: 低碳食物的选择(20分钟)- 讨论不同食物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低碳食物的选择标准;- 运用数学知识计算不同食物的碳排放量和能量效益。
Step 5: 低碳家庭计划(15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呈现一个低碳家庭计划;- 强调低碳生活需要全家共同努力,通过数学数据和图表展示计划的可行性和效果。
Step 6: 总结与讨论(15分钟)- 学生总结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讨论如何将低碳生活融入日常生活;-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低碳实践经验。
教学资源:1. 低碳生活案例和数据;2. 碳足迹计算表格;3. 交通方式碳排放量数据;4. 食物碳排放量和能量效益表格;5. 小组合作设计的低碳家庭计划展示方式。
评估方法:1.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2. 学生的低碳计算结果和家庭计划设计,包括准确性和创意性;3. 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理解和未来实践的反思。
《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学习任务单
【课前准备】
1.在网上查阅有关二氧化碳的资料。
2.收集资料:家庭生活中做哪些事情会产生二氧化碳。
3.从私人轿车、公交车、电、水、天然气、不可回收生活垃圾这6项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或几项内容,调查家庭一个月(按30天计算)的使用情况,制定调查计划。
4.准备计算器。
【课上活动】
活动一:理解统计表中数据的意思。
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知道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吗?
活动二:把统计表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小华家4月份家庭碳排放量情况统计表
2020年5月
1. 从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 用计算器计算,完成统计表。
3.根据表中的信息,请你给小华家提出一些减少碳排放量的合理化建议。
活动三:把统计表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小林家4月份家庭碳排放量情况统计表
2020年5月
1.用计算器计算,完成统计表。
2.对比小华家和小林家的碳排放量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
【课后作业】
1.课下调查统计并计算出自己家一个月的碳排放量。
提示:仿照小华家的碳排放量情况统计表,从私人轿车、公交车、电、水、天然气、生活垃圾这六方面统计你家一个月的碳排放量情况,绘制统计表。
2.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提出减少碳排放的合理化建议。
提示:可以从吃、穿、住、行、用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