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析反对子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
要建立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统治秩序,只有寻求另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
要建立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统治秩序,只有寻求另一种途径和方式,于是主张“建法立制,富国强人”的法家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主要渊源于春秋时期改革家的思想,此外,还有儒、墨、道三家之思想。
 关键词:先秦法家;社会根源;思想渊源? 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 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要建立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统治秩序,只有寻求另一种途径和方式。
? 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1](P.425)?? 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变化,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井田制瓦解和私田制出现。
? 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土地不仅是最基本的劳动对象,也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空间,更是农业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
西周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P.604)周天子自称是全国土地的最大所有者,自然就是全国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的最高主宰者。
有了溥天之下王土的经济基础,才能控制率土之滨王臣的政治局面。
周初的大分封就是在周初控制全国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实行的分封,“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3](P.289)他把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民众分封给新旧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做诸侯,从而形成自己的统治网,“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对各章节的学习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一)神权法思想的产生,进展,变化.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进展而起的.夏朝建立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同意天命来统治人世,对不服从统治的人施行"天罚".举例:相传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进入高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商奴隶主宣称其祖先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违抗王命就等于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商朝的统治者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显现,代天行罚,把刑罚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同时把它说成是国王的权益.进入西周以后,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西周灭商,这就与过去商朝统治者曾一再宣称的"帝立商",能够永世长存的说法产生了矛盾.因此,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对天命说作了修正.他说天命是有的,"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担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失德就会失去天命.现在殷已失德,因此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子.(二),"以德配天"说的意义周公之因此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以德配天",其目的在于求的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连续下去.这种以"以德配天"说比夏商完全依靠"天命"的思想无疑是一个专门大的进步.这是因为西周统治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抵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必须慎重从事,珍爱天命,不使它再转移,因此说,"以德配天"说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出劳动人民对历史进展的推动作用.第二章爱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一,"礼治"思想西周初期,"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适应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整套以爱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与这套制度相适应,西周统治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实行的确实是以"亲亲","尊尊"为差不多原那么的礼治.(1) 礼治的差不多原那么周公所制之礼,始终贯穿着如此几项原那么,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与民变革也".其中,"亲亲"和"尊尊"是它的差不多原那么.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要按血缘宗法关系来区别贵贱,使亲着贵,疏着贱;必须友爱自己的亲属,专门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长辈);必须作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谓"尊尊",即尊其所尊,凡居高位的差不多上尊者,居其下者应尊其上.奴隶和平民必须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臣民必须服从天子,不许违抗.(2) 礼治的差不多特点周公倡导礼治.礼和刑差不多上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手段,但它们所适用的对象各有所侧重,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治.曲礼上〉〉).所谓"礼不下庶人",确实是说,礼要紧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确实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奴隶主贵族.礼和刑在适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那么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峻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如犯上作乱等,也要处以刑罚.因此,即使他们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专门照管.(3) 历史意义西周礼治是建立在"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国(王)有制基础上,爱护贵族世袭特权和统治人民的整个上层建筑,她实质上确实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代名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所爱护的宗法等级制,关于安定社会的政治秩序,巩固一个疆域宽敞的王朝,曾起过重要作用.二,"明德慎罚"思想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感到一味"重刑辟"反而会加剧人民的抵抗,危及自己的生存.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说.(一)"明德"论的要紧内容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统治者应勤政修德,严于律己,力戒荒淫.应当了解一些小民的疾苦,采取措施,关心他们免除痛楚.要惠民,裕民.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殷亡的教训,因而比较重视小民的力量.当权者应当以小民的向背作为一面镜子,来观看自己的为政得失,要宽以待民.(二)"慎罚"论的要紧内容能够概括的说来为"区别对待,罪止一身",具体的说来确实是以下四点:其一,他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待那些有意犯罪和惯犯,要从重惩戒,尽管是小罪也应处以重刑.而关于那些过失犯罪和偶犯那么从轻处理,尽管有大罪也可减刑.其二,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只惩处罪犯本人.其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其四,刑法适中.(三)"明德慎罚"论的历史意义周公的"明德慎罚"说,尽管只是适应周初政治形式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爱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阻碍.5, 摸索练习题1, 名词说明神权法思想天命天罚周礼明德慎罚亲亲尊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4, 试述礼治的差不多原那么和特点.5, 简评"明德慎罚"思想.争鸣时期第二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明白得和把握:1,国之四维,三国五鄙,宽猛相济,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等差不多概念.2,管仲,子产,邓析对礼治等改革的思想主张及特点.3,儒家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和进展沿革,了解孔子,荀子法律观的特点及对后世的阻碍.4,墨家法律思想的要紧特点.5,道家法律思想的特点,«老子»"无为而治"在法律思想上的表达和«庄子»中的法律虚无主义观点.3, 教材内容分析本篇要紧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上显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进而使法律思想上也显现了争鸣时期,其中课本中重点阐述了春秋时期改革家,儒家,墨家,道家这几大伙儿的法律思想.三,课时分配面授50′×5 自学50′×104, 对各章节的学习第三章春秋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一,管仲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1) 管仲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管仲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相,主持齐国国政.他是奴隶主贵族中主张改革的代表人物.他以法律手段推行军事,行政,和商业等改革,取得了专门大成功.管仲的法律思想以及改革思想的要紧内容是:(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制造性的运用.这是管仲的法制改良思想.他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即维系国家的四大绳索,任何一根绳索断了都会对国家产生专门大的危害.因此,他强调要"饰四维","张四维",即整顿礼,义,廉,耻,推行礼,义,廉,耻.他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礼义的强制作用.而在实践中对周礼继承的同时,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一是打着"尊王"即爱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爱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二是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剥夺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三是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那么,任用贤能.四是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那么,以公布的法律作为标准,用赏赐以资鼓舞,用刑罚纠正偏颇.(2)"作内政而寄军令"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这是管仲法律思想的要紧表现.他在施政纲领中提出将"国"分成三个区域,把"鄙"分成五个区域,让士,农,工,商分别居住,从事自己的职业,生有所依,死有所葬;同时慎重使用生,杀,贫,富,贵,贱这六项政策.为实现这一主张,管仲提出了"四民分居定业"论."四民"指士,农,工,商.而且严格"四民"之间的界限,反对混合杂居.实行这种方法,就重新整顿了已被破坏的统治秩序,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操纵,扩大了国君的势力.他还把居民组织与军事组织结合起来,"寓兵于民",人民平常生产,战时当兵,从而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管仲主张,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以建立和保证新的封建经济制度.这是管仲在立法方面,专门是经济立法方面的主张.管仲认为,民心的向背,是国家盛衰的关键,是统治成败的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民心"呢在他看来,民众"好利恶害"的心理确实是"民心",见到对自己有利的就来,见到对自己有害的就去.从民心好利动身而得出的立法原那么,自然是一切法令政策都要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使法令适应人们关于物质利益的要求.在他看来,法令关于治国故然重要,然而只有合乎民心的法令才能行的通,"下令如流水之源者,令顺民心".(4)"仓禀实,那么知礼节"说管仲认为,进展社会经济关于国家的稳固极端重要,专门是进展农业生产,更是国家富强的全然条件.只有大量开垦荒地,进展农业生产,搞好粮食储备,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然后才谈的上要人民遵守礼义法度.因此他明确提出了"仓禀实那么知礼义,衣食足那么知荣辱"的思想.(2) 管仲立法主张的特点管仲的立法主张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物质经济利益的地位,二是重商.(1)管仲认为,立法必须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为原那么而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使法律符合百姓的"欲利",适应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要求.(2)管仲主张立法必须要促进经济进展,促进商业,以富国强兵.他加强官营商业和手工业,也给民间一定的经商权,"与民分货".但管仲在改革传统的工商政策时,也注意到用行政与法律手段操纵富商大贾,以防他们与国家争利.二,子产的改革主张及特点(一)子产改革主张的要紧内容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改革家,曾任郑国执政,当政期间,进行的改革取得了专门大的成功.他是一个从旧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其法律思想具有折衷于礼法之间的特色.他既强调礼制的重要,又改造旧礼,削弱其天命神权的色彩;既强调法必须以礼为原那么,又公布成文法,力求以新法挽救时弊,增加了法的独立性.其思想具有后来发家思想的特色.(1)对礼制的继承和改造子产认为,礼是最高的自然法那么,又是人们所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子产把礼归为自然的总秩序,并将礼从礼节仪式中独立出来,加以自然化,社会化的思想,是对传统的天命神权观念的突破,这是春秋时期法律思想的一大进步.同时,子产强调礼的规范性,认为民要不失其性,就必须"奉之以礼",用礼来制约人情,制约人的喜怒哀乐.但当礼义与民心有矛盾的时,子产认为礼仪是能够改革的.以礼规范民众,打破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原那么,也沟通了礼与法的联系,开拓了由礼治过度到法治的先河. (2)改革内政,创立新制在礼治的前提下,子产提出加强君权,服从官府,尊敬贵族,侍奉长者,孝敬父母五项"国之大节".其目的在于爱护封建性的集权制与等级制.它反映了子产以法律和谐新旧贵族利益的改良思想.(3)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子产于公元前536年将刑书铸于金属器物之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从而改变了古代"刑不可知,那么威不可测"的恐惧状况,坚决了罪行擅断的基础,为"法治"制造了条件;同时,也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确信了法律对贵族的限制作用.(4)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在统治方法上,子产主张行德政以"宽"服民.认为德是以道德教化,宽惠爱民感化人民,立法应表达"德政".同时,也不排除以"猛"服民,在缺乏"有德者"的情形下,"猛"会使人畏而不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子产还强调准确使用刑法,使罪行相当;并依照礼仪原那么,以情断狱.这反映子产折衷礼法的思想特点.(二)子产刑法思想的特点(1)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子产确信德治的方法,主张"为政必以德".他认为,立法要表达"德政",以道教教化和宽惠爱民为原那么,反对"刑之颇类"(不公平)和滥狱.在实现德政时要第一保证贵族官吏的利益,放宽对人们言论的操纵,以"宽"服民.德为"宽",而刑那么为"猛",子产认为,治国不能一味地强调"宽",必须济之以"猛",即立法要严,执法要严,在以"宽"服民难以奏效的情形下,应以"猛"为主.宽猛相济是子产刑法的思想内容之一.(2)罪行相当和以情断狱子产强调量刑定罪应以公布的礼法为标准,准确地使用法律,使罪名与刑罚相当,同时,他也反对拘泥于刑法条文,要紧依照礼的原那么加以权衡,以情断狱.子产区分了礼和仪的不同,对一样违仪之举并不施加刑罚,在审狱时,子产那么常以"倒言反事"及察言观色方法断狱,这种方法曾受到法家的批判.三,邓析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一) 邓析,郑国大夫,与子产同时.假如说子产代表着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的利益和观点,那么邓析那么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完全否定周礼,实行法制革新的人物.在春秋时期天与人,礼与法的思想对抗中,邓析不谈天命,抵制旧礼,反对改良,制定竹刑,表现出实行法治的明显倾向,因此能够称为战国法家学派的先驱人物.(1)"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春秋后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日益兴起,社会上开始显现反对爱护贵族统治特权的"礼治",主张法治的思想.邓析是当时最激进的革新派.他敢于向旧的传统挑战,对郑国奴隶主阶级颁布的礼制,禁令,进行了抵制和批判,明确提出了"不法先王,不是礼仪"的主张."不法先王"和"不是礼仪"是紧密联系着的.反对"法先王",必须反对礼仪道德.邓析不但反对顽固地坚持"礼治"的旧贵族,也反对象子产那样力图在上层建筑中继承"礼治"传统的新的封建贵族.邓析关心民众打官司,出主意,同旧的"礼"大唱反调,提出了"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主张.邓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敢于向旧传统挑战,勇敢地批判爱护奴隶制旧秩序的"礼义",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邓析的«竹刑»邓析依旧一位主张刑法改革,实行法制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编著的«竹刑»,是用以对抗旧礼制的.而且我们还能够看出:第一,邓析的"欲改旧制"和他"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其差不多精神是一致的.第二,邓析编著的«竹刑»,"不受君命,而私刑法",即未经郑国官方的授权和正式批准,而是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公布的,这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是独具特色的.5, 儒家的法律思想(一)儒家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儒家的法律思想比较广泛,如仁学和仁政说,爱护君权说,"为民制产"与轻徭薄赋说等等,都属于儒家法律思想的范畴,但其要紧是礼治论,德治论和人治论.(1)"为国以礼"的礼治论儒家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旧礼改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新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孟子也要求法先王.荀子主张用礼爱护封建等级制,并引法入礼要求以爱护封建等级制的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差不多原那么.从爱护礼治动身,儒家主张:1,以"五伦"为中心,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2,以家族为本位,坚持"亲亲为大",重视孝,忠.3,区分贵贱等级,以礼规定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2)"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儒家继承和进展了西周的"明德","敬德"的思想,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提高了德的地位和作用.1, 德刑并用,以刑辅德.2, 主张教化,3, 以德去刑.4, 恤刑慎杀,5, 先教后刑.(3)"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孔子,孟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紧靠统治者的道德感化,荀子那么着重对人和法的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法由人而定.1, 圣贤决定礼法2, 身正那么令行3, 法先王,4, 顺人情(二)孔子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1, 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孔子对仁作了许多说明,其中最能表达仁的含义的是"仁者,爱人".但孔子是"爱有差等"的.〈1〉孔子的"爱人"有亲疏之分.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 由近及远.〈4〉孔子的爱人有等级之分.等级不同,爱的内容就有差别.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个是"使",一个是"事"(事奉),这种关系明显是不对等的.〈12〉孔子的爱人是不以突破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为前限的."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认为"仁"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劳动人民("小人")是不〈17可能有的.2, 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那么〈1〉主张正名.即纠正各种违反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现象.〈4〉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和出兵征战的权益由天子把握.〈5〉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互相包庇犯罪.〈8〉反对"铸刑鼎".4, 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1〉先教后刑,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3〉宽猛相济,以刑罚辅助德〈5〉以德去刑,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5, 立法,司法要紧靠贤人〈一〉"人存政举",由圣贤治国立法.〈二〉"身正令行",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立法.(三)孔子法律思想的阻碍孔子并没有否定法律的作用,但在论述"法"与"人"的关系时,将统治者个人置于"法"之上,这与他在论述"法"与"礼"的关系上时,将"礼"置于法之上;在论述"法"与"德"的关系时,将德置于"法"之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一思想,通过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西汉董仲舒等儒家的继承和改造,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长期阻碍了整个立法,司法活动.(4) 孟子认为,君要紧统一天下,关键在于得到人们的拥护,其方法是推行"仁政".孟子论法, 确实是以"认证"为指导,围绕着"省刑法,薄税敛"而展开的.具体表现为:(1)"正经界",保证土地私有(2)"薄税敛",征收赋税徭役有定制(3)"省刑法",反对繁法苛刑(12) 荀子的"隆礼"重法论荀子把礼说成是"与天地同礼,与万物同义"的"大本".但"礼"不是万能的,只有礼法并用才能治理好天下.〈一〉"隆礼"论荀子继承和进展了儒家的礼治论,给予礼以封建等级制的内容.其一,礼是治国的全然.其二,论理的起源.其三,严格划分人们的等级贵贱. 〈二〉重法论在"隆礼"的前提下,还要重法.其一,论法的作用.用刑罚惩治犯人的目的,在于禁止暴行,反对作恶,同时防范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犯罪.其二,法以礼为本.其三,士用礼治,庶民用法治.其四,赏罚并用.6, 墨家的法律思想1,墨家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墨家是先秦时期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理论学说的学派.其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是:(一)"兼恩爱,交相利"的法律观"兼恩爱,交相利"是墨家法律观的全然原那么.他们要求以它来衡量国家的法律制度,评判各种学说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立法主张,即国家立法必须贯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那么.(1) 法的起源和法制统一论(2) "赏当贤,罚当暴"的刑赏论(4) 爱护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2,墨家爱护劳动者权益的主张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十分重视人民的生计,十分重视劳动.用墨家的话来说,即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是墨家从"农与工肆"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因此,墨家专门提出了爱护"赖其力"的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一)"不与其劳",不"获事实上"(二)"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三)爱护私有财产权3,墨家法律思想的特点在墨子的法律思想中,既有朴素的平等观念,又有君主集权的专制倾向;既反对宗法等级"礼治"原那么,又主张新的官僚等级;既主张法律高于君主,又把司法大权归于君主个人;既要求法律承认并爱护劳动民众的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又只把期望放在明君贤臣的身上;等等.进步主张和落后观念往往同现,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特质和历史局限.6, 道家的法律思想6, 道家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1)"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说在道家看来,统治者应当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他们认为,在人定法之外,还有一种来源于自然的自然法.这种自然法比人定法优越的多.它表达了自然无为的要求,宽敞无边,谁也逃不了它的约束;它对人无所偏爱,大公无私,一视同仁.(2)"无为而治"论道家认为,"道"是自然无为的,统治者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听任自然法那么的支配,让天下万物自然生长,进展.(3)废弃仁义圣智说(4)否定人定法(5)"君人南面之术"2,〈〈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的观点1, 主张绝对无为,2, 否定仁义礼法3, 主张绝对自由,4, 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法家的法律思想(本章为中国法律思想课程最重要的章节之一)7, 法家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
春秋邓析是什么派的创始人邓析,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那么邓析是什么派的创始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邓析是什么派的创始人,希望对你有帮助!邓析是哪一领域的鼻祖邓析是春秋末期有名的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名家的先驱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反对“礼治”并且提倡法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帮助百姓打官司的人物,是律师领域的奠基者。
邓析是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既反对当时原有的奴隶主阶级,同时也反对实行周礼的新兴贵族阶层,他代表着新生的地主阶级,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努力的和当时的新兴贵族阶层对抗,希望能够改变当时实行的周礼制度,能够制订合适的法律,因为不满足当时子产推行的一些制度,邓析曾经自己改革了一套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律,并且把它刻在了竹简上,因此被人们称为“竹刑”。
不只是如此他还经常聚众讲学,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法律观念,并且传播了不少的知识,同时他还曾经帮助一些百姓打官司,算是中国最早的律师了,因为他对于当时的法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辩论上经常能够把人说得哑口无言,所以他的诉讼成功率相当高,虽然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依旧有不少人找他,而他的名声也流传了开来,有着很多人向他学习,但是他的见解经常出现那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说法,因此对于当时郑国的局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郑国的统治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此不得不下令杀了邓析。
纵观邓析的一生,他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开始这样宣传法律知识的人,也是最早从事类似律师职业的人,所以可以说邓析就是中国法律领域的先驱者。
邓析的辩论特点邓析在辩论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两可说,也就是一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诡辩技巧,换句话说就是用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来混淆对方。
这里就由一个赎尸诡论的故事。
据说当年有一次发大水,一个富人被大水冲走了,他的尸体被一户穷人给找到了,结果那个有钱人的家里人就找上前去,他们也比较讲理,没说要人无条件归还,还说要买下来,但是穷人家要价太高一时半会谈不拢。
202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有夏服天命”,所反映的思想本质是(A)A.神权法思想B.特权法思想C.宗主制思想D.封建制思想2.西周“礼治”思想的核心精神内涵是(D)A.礼义廉耻B.男男女女C.兼爱非攻D.亲亲尊尊3.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所打破的礼治传统是(D)A.刑上大夫B.刑不上大夫C.礼不下庶人D.先王议事以制4.荀子认为等级制度是社会的基础,其人性论依据是(C)A.性善论B.无性论C.性恶论D.同性说5.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反映的思想主旨是(C)A.民贵君轻B.严刑重法C.德主刑辅D.以德配天6.“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的首创者是( B )A.墨子B.孟子C.荀子D.申子7.墨家“兼相爱"的基础在于(B)A.性本善B.交相利C.性本恶D.交相攻8.作为战国法家思想的奠基人,商鞅特别喜欢研究( A )A.刑名之学B.墨者之法C.孔孟之道D.黄老之学9.将“礼义廉耻"比作“国之四维”的先秦思想家是(D)A.庄子B.列子C.商鞅D.管子10.被司马谈概括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先秦思想流派是(B)A.道家B.法家C.兵家D.儒家11.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共同强调法的作用在于( B )A.无为而治B.定分止争C.天下大同D.养育孤寡12.提出“性三品”说的汉代思想家是(D)A.汉武帝B.贾充C.贾谊D.董仲舒13.汉初经义决狱的不足之处在于(D)A.缺少逻辑性B.判决缺少依据C.缺少主观灵活性D.缺少确定性14.晋代张斐所著《注律表》,所体现的法律思想特征是(A)A.以礼率律B.以律率礼C.以刑治国D.以法治国15.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指(D)A.仁义礼智勇B.仁孝礼智信C.仁义理智信D.仁义礼智信16.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成文法典是(A)A.《唐律疏议》B.《大明律》C.《大清律》D.《开皇律》17.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的理想关系是(C)A.君为臣纲B.臣为君纲C.名异而实同D.名同而实异18.废除宰相,极大强化君主专制的明代皇帝是(C)A.朱厚炮B.朱允蚊C.朱元璋D.朱棣19.下列最能体现洋务派变法思想的说法是(A)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西学为体,中学为用C.天不变,道亦不变D.法随时变20.促使近代中国人从单纯模仿西方技术的迷梦中醒来的历史事件是(C)A.日俄战争B.中法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21.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主张“虚君共和”,所发行的杂志名称是( A )A.《不忍》B.《万国公报》C.《庸言》D.《直报》22.“欲救今日之中国,莫急于以新学说变其思想”,该主张出自(C)A.《新中国建设问题》B.《大同书》C.《新民说》D.《论不变法之害》23.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奏请法律改革的系列奏折被称为( C )A.《劝学篇》B.《应诏统筹全局折》C.《江楚会奏变法三折》D.《删除律例内重法折》24.1902年晚清法律改革拉开序幕,所任命的修律大臣是(B)A.伍廷芳、劳乃宜B.沈家本、伍廷芳C.沈家本、劳乃宣D.沈家本、刘坤一25.劳乃宜认为,目的在于“教孝”而新律没有列入的法条是(A)A.犯罪存留养亲B.犯奸C.干名犯义D.亲属相盗26.沈家本特别推崇“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这句话出自(A)A.《管子》B.《商君书》C.《韩非子》D.《荀子》27.中国近代第一所全国性的专门法学教育机构是( B )A.京师大学堂B.京师法律学堂C.北洋大学堂D.同文馆28.革命派认为专制君主压制人民的传统纲常伦理是(D)A.兄为弟纲B.夫为妻纲C.父为子纲D.君为臣纲29.在孙中山的权能分治理论中,属于间接民权的是(B)A.罢免权B.选举权C.创制权D.复决权30.章太炎反对清朝专制统治,和蔡元培、陶成章组成了(C)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同盟会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儒家的法律思想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余年,儒家的法律思想融合了先秦诸子各家中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因素,而逐渐取代了法家的法律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导,长期以来作为封建法制的指导思想,对中国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以致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成为五四运动前整个中国法律思想的重要特点,并且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
因此,对儒家法律思想进行研究探讨,以批判地继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和发展,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先秦是儒家创立和形成时期。
孔子(前551—前479)的开创,孟子(约前390—前305)、荀子(约前313—前238)的发展,奠定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基础。
而儒家法律思想的形成则是对以往法律思想继承和改造的结果。
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春秋初期革新家。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第二年,周平王在郑、秦等诸侯国的拥戴下匆匆东迁洛邑,继承了西周王室的血脉,史称东周。
中国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纷乱和最引人瞩目的大动荡时期——春秋战国时代。
终东周五百年的历史,“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成为贯穿始终的一种局面。
固有秩序的危殆和礼乐制度的崩坏已成为当时天下各国所急需应对的问题,周室难以复振,终于导致了各诸侯国争霸局面的出现。
旧有秩序的松弛为新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契机,社会秩序混乱使旧有制度的更新成为必需。
故而,此一时期,修订各项法律制度以期形成新的社会秩序和促使国家富强,成了各诸侯致力以谋的目标。
春秋初年,一些富有革新倾向的政治家便开始探索整顿社会秩序的道路,在几百年的乱局中首先开创出新的政治和思想脉络,为造成秦汉以后大一统的王朝走出了开风气的一步,而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的滥觞。
这一时期,主要有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和邓析,他们在改造传统思想和政治法律制度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努力。
管仲一生事功主要在于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主大业。
子产治郑:春秋时期的民主尝试在中国思想史上,子产是孔子的先驱,时代的先知。
那时郑国,是新政发动机,孔子谈仁政,就以子产新政为样板,赞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
春秋时代充满了“诗”的忧雅气质,倘佯在《诗经》里,子产做了民主政治的尝试。
在中国思想史上,子产是孔子的先驱,时代的先知。
子产实验那时郑国,是新政发动机,孔子谈仁政,就以子产新政为样板,赞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这些话,都在《论语》里。
孔子的理想,是成为周公那样的人,辅明王而行王道。
其次,则如管仲之遇桓公,能以霸业渐进,而行王道。
然而,切合实际的,是像子产那样治理一个千乘之国。
张荫麟《中国史纲》指出,当时郑之于鲁,子产之于孔子,皆可谓之样板,因为鲁国的地位与郑国相似,而孔子的地位也与子产相近。
子产铸刑书,将法公之于众,政治透明化,人人都有法的话语权利。
晋国叔向批评道:为了防民起争心,先王想方设法,尚且防不胜防,而你却要立刑书,有了刑书作依据,民知争讼,礼就没有用了,郑国要乱了。
子产回答说:吾这是救世。
子产并非不懂礼,而是要从“亲戚”传统中解放礼,将习俗化和体制性的礼,变成”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子产以礼立国,以法导民。
执政头一年,国人对他不理解,恨得咬牙切齿,吟诗讽新政:计算我家财产来收费,丈量我家土地来收税,有谁来杀死他?我也要参与!三年以后,国人都改了口,说:我有子弟,子产来替我教诲;我有土地,子产来教我开垦;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郑人游于乡校,对子产评头论足,有人要毁乡校,子产说:让他们说吧,“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他们都是老师。
孔子听了这番话就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当时郑国有七个大族,号称“七穆”,而子产居其一。
子产执政,是由其他六穆推举的,其地位,很有些像梭伦改革之前的希腊城邦首席执政官颇有贵族寡头制的味道。
他本可以如齐之田氏、晋之三家,可他作了另外的选择,张远山《寓言的密码》认为,他选择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民主尝试”。
法优越的原因:①自然法体现了自然无为的要求,广大无边,谁也逃脱不了它的约束;②自然法对人无所偏爱;③自然法是永恒的。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①自然的天道是无为的,人们遵循天道行事,就要自然无为;②治理国家应不要过多地干预人民的③天下之所以混乱,人民之所以难治,就是由于统治者喜欢有为,他A抨击统治者骄奢淫逸;B反对苛政暴敛;C反对战争;D不尚贤。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崇尚自然,推崇自然法,否定人为,反对人定法。
它认为,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破坏了自然的和谐,导致人民越来越贫穷,盗贼也就越多。
窃钩者诛,窃国者候:战国时期道家庄子的思想。
他认为仁义礼义是“大盗”窃国的工具。
于是盗窃钩的人被杀死,而盗窃国家的人却成了诸侯。
16 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法家法律观的主要内容):⑴法的起源与变法论。
法家关于法的起源说与变法论,是他们主张社会改革和变法的理论根据。
①法的起源论。
商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级,他认为,在下世,人们激烈争夺,为了确定事物的所有权,需要制定法律,即产生了国家和法律。
②变法论。
商鞅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统治者应“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实行变法是历史的必然。
⑵“以法治国”论。
法家认为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并具有强制力,而刑法是加于违法犯罪的人。
他们对法的性质和特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①法的规范性。
法是人们行为的规则和规范。
是一种标准,全体臣民必须严格遵守。
②法的公正性。
法是公正无私的表现,反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枉法任私。
③法的平等性。
法代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④法的公开性。
法家指出,统治者制定法令,必须明白易懂,广为宣传,力求做到家喻户晓。
⑶法的纲要——赏与刑。
法家认为赏与刑是法的纲要,治国必须赏刑并用,力求做到“信赏必罚、重刑少赏”。
其实质在于重刑。
⑷“势治”论。
法家认为要推行法治,必须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以国家政权为后盾。
慎到强调人君要牢牢掌握权势,但不能脱离臣民。
邓析反对子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及“刑名之家”说法的来历——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子产,公孙氏,名侨(卒于公元前522年),郑国的奴隶主贵族。
在一次贵族争权的斗争中,子产取得了执政的地位。
在子产的改良措施中,在当时最引起奴隶主贵族震惊的是“制参辟”, “铸邢书”。
这其实是一件事,“参辟”是“刑书”的内容。
由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和奴隶们反抗的加剧,奴隶主的统治原则和社会制度,即所谓“礼治”遭到了越来越大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地主阶级明确地提出了要以法治代替礼治,主张政治上一切按照公布出来的法律条文办事,藉以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西方的历史提供一个明显的类似的例了。
在罗马的奴隶社会中,原来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奴隶主对奴隶和劳动人民可以随意判罪。
平民要求成文法典。
贵族长期抵抗无效,不得已制订成文法,于公元前451年把成文法典刻于十二个铜脾之上,树立在城市中的主要广场。
这些都是划时代的大事,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变革在法权方面的反映。
原先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奴隶和劳动人民,本来是用刑的。
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残酷的刑,可是他们没有公布的成文法。
《书经》中的《吕刑》说:“五刑之属三千”。
照一般的解释,这就是说,刑法的条款有三千之多。
但《吕刑》没有说这些条款是公布的。
对于奴隶,在甚么情况下用什么刑,完全由奴隶主贵族自己临时决定。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左传》昭公六年孔颖达疏语)这样,他们就可以任意屠杀奴隶和劳动人民,使奴隶和劳动人民经常处于极端的恐怖之中,以维持他们的统治。
奴隶主贵族已经不能继续用旧办法进行统治了。
在这种情况下,子产就在郑国“铸刑书”,邓析“作竹刑”,晋国也“铸刑鼎。
”这些都是当时的历史潮流的反应。
虽然都是反应,但情况和性质也有不同,这要具体分析。
子产在郑国“铸刑书”。
刑书就是刑法,他用铁把刑法铸在上面,公布出来。
他所铸的刑书上所公布的其实就是奴隶主阶级传统使用的刑法。
叔向信中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三辟之兴,皆叔世也。
今吾子相郑国而作封洫,立谤政,制参(三)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左传》襄公三十年)可见“三辟”就是奴隶主传统的三种刑法。
子产把它们综合起来,加以编排,这就叫“制参辟”。
这就是子产所铸的刑书的内容。
内容没有什么新的本西,只是把本来不公布的刑法条文公布出来。
如果这件事办得比较早,仅只公布成文法这件事就是一件大事。
这是对于奴隶主贵族威权的一种限制,是对于传统制度( “礼”)的一种破坏。
但是当时的历史潮流已经超过了仅只公布成文法这一点。
历史潮流所要求的,已经不是公布原有的刑法,而是制订一种新的刑法。
子产“铸刑书”,并不足以适应当时历史的需要和先进人物的要求。
在子产“铸对书”以后,邓析就作“竹刑”,子产的继承人也用“竹刑”。
这些事实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所以子产“铸刑书”是一种“马后炮”,没有革新的意义,只有改良的意义。
子产的改良措施,当然是不能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的。
由于他的阶级立场所决定,他的刑书肯定仍然是维护奴隶制的,所以同样遭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邓析的反对。
邓析作“竹刑”以为对抗。
“竹刑”是邓析拟定的合乎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刑法。
子产公布的刑书是铸在铁上的。
邓析的新刑法是写在竹板上的,所以称为“竹刑”。
唐朝的孔颖达说:昭公六年子产铸“刑书”于鼎,今邓析别造“竹刑”,明是改郑所铸旧制。
(见《左传》定公九年孔颖达疏)子产所铸的刑书,仍然是奴隶主的旧制。
邓析的“竹刑”则是改革旧制的一种新刑法。
邓析不仅作竹刑,提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刑法草案,而且利用子产所公布的刑法,与子产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斗争中发展了一种同没落奴隶主贵族作合法斗争的方法。
关于这一方面,《吕氏春秋·离谓》篇保留了相当丰富的材料。
《离谓》篇说:“言者,以谕意也。
言意相离,凶。
”又说:“夫辞者,意之表也。
鉴其表而弃其意,悖。
”就是说:一句话(“言”, “辞”) 表示一个意思。
言是表,意是里。
把言和意分离,这就叫“离谓”。
把言意分离之后,又只取其言而背其意,《吕氏春秋》认为,这是大错。
但邓析正是用这个办法同子产的法令作合法的斗争的。
《离谓》篇说:“郑国多相县(悬)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
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
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
”这里所谓“书”,可能是如后世所有的政治揭帖之类。
但“悬”、“致”、“倚”的确切意义,不甚清楚。
此段大意是说,邓析对于子产的法令,常予以形式的解释,于是只在形式字句上遵守法令,而作与法令原意实际违反的事。
这就是所谓“言意相离”。
《离谓》篇对邓析的这种作法表示反对,因为据说这样,“是可、不可无辨也。
可,不可无辨,而以赏罚,其罚愈疾,其乱愈疾。
此为国之禁也。
故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
诈伪之民,先王之所诛也。
理也者,是非之宗也。
”这里所谓“是非”是奴隶主的“是非”,所谓“理”是奴隶主的理。
邓析的斗争,就是要打乱这些“是非”,打倒这些“理”。
他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不是“诈伪之民”。
《离谓》篇又说:“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
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
民之献衣襦裤而学讼者,不可胜数。
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
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
郑国大乱,民口讙哗。
子产患之,于是杀邓析而戮之。
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
”这是说:邓析不仅自己用这种办法同子产的法令作斗争,而且还帮着民间都作这种斗争,闹得子产没有办法,只好把邓析杀死,他的“法律”才能得暂时稳定。
《左传》说:“郑驷歘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定公九年)照这条记载,杀邓析是子产的继承人。
《左传》还引“君子”(指孔丘)的话,说驷颛不应该“用其道”而“不恤其人”,好象孔丘很同情邓析。
照孔丘的阶级立场看,他不可能同情邓析。
孔丘可能是指出用其道而杀其人的矛盾。
含蓄的意思可能是,既然杀其人,就不该用其道。
其实这事也没有什么矛盾,杀邓析是因为他敢于斗争。
用其竹刑是大势所迫。
邓析亦被称为名家。
荀况说:“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不可以为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是惠施、邓析也。
”(《荀子·非十二子》)又说:“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
”《荀子·不苟》)《吕氏春秋》的《离谓》、《淫辞》二篇中,叙述当时的“诡辩”,举邓析并及公孙龙。
《庄子·天下》篇述“辩者”之说,举惠施及公孙龙。
可见在战国末年人的心目中,此三人是名家的中心人物。
《战国策》引苏秦的话说:“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已。
”(《赵策》)照这个解释,刑即形字,刑名即形名。
但亦或因持白马非马一类的辩者,本来是讲刑法的,故有刑名之家之称。
此所谓“刑名”,正如后世所谓“刑名”之义。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有名的辩论。
据苏秦的话,公孙龙也是“刑名之家”。
《天下》篇是先秦一篇哲学史论文,是站在庄周哲学立场的人写的。
他在叙述了庄周哲学以后,本来就可以结束了,因为他认为哲学发展到庄周已经登峰造极了。
可是他又写了一段评论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介绍了他们的辩论的要点,作为他的文章的一个附录。
这是他对这些辩论既不赞同而又不忍舍弃的一种表现。
他的这段附录是以惠施为主的,开头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就是说,惠施的学问很广,著述很多,可是他的意思很杂乱,他的话也说不到点子上。
下面列举了惠施的十点辩论,又接着说:“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面晓辩者。
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
”就是说,辩者们对于惠施十点辩论,很感兴趣。
下边又列举了辩者们提出的二十一点的辩论,接着说:辩者们“以此与惠施和应,终身无穷”。
在这些辩者之中,《天下》篇特别提到两个人,一个是桓团,一个是公孙龙。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原作“与人之辩”今从古钞卷子本),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这里所说的“与之辩”这个“之”字指的是桓团、公孙龙。
这两个人是惠施辩论的对手。
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
就是说,他用他自己所有的知识同桓团,公孙龙辩论。
桓团这个人没有什么言论、著作可见,公孙龙有一部《公孙龙子》传下来。
从这部书的内容看,公孙龙确实是同惠施对立的。
他是作为惠施的对立面而出现于历史的,他们的辩论当然不是闲磨牙,而是具有字宙观或本体论的意义。
当然这也不是一种概念的游戏,而是两种思想方法的反映。
荀况把邓析、惠施归为一类。
他说:“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
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
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是惠施、邓析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荀况的评论不一定都对,但是认为邓析、惠施都是反传统的,并都以怪说琦辞作为反传统的工具,这一点是对的。
他特别提出来邓析、惠施的怪说琦辞,认为他们都是在那里玩弄名词,制造怪论,这就是司马谈所说的“苛察缴绕”,刘向、刘歆所说的“钩鈲析乱”。
这些评论大半是出于误解或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