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12《桂花雨》市中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0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同步练习卷二、标题1.课文在线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竹席,帮着抱桂花树地摇。
桂花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乐,花雨入梦甜。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词。
(2)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这下我可乐.(lèyuè)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pūpù)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jìn jìng)地摇。
(3)试着给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4)联系短文,你是怎么理解“口占一绝”的意思。
(5)结合课文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父亲所吟诗句的意思。
(6)你能想象桂花落下时,落在身上的感受吗?试着写一写。
2.课外提优槐花乐又是槐花飘香时。
晚饭后,我急匆匆奔向开满槐花的小路。
那一串串、一簇簇白色小花挂满枝头,像女孩子的耳坠。
含苞的花蕾如刀似月,洁白中隐着一点淡黄,乍开恰如初生可爱的小鸭,怒放犹展翅欲飞的天鹅。
此时,没有了白日的喧哗,也没有了白日的浮躁,只剩下盛开的槐花,只留有淡淡的清香。
我沉浸在了槐花的世界里。
小时候,一到槐花飘香的季节,村里的孩子们就特别忙碌。
为了能吃到那醇香的槐花,放学后,我们成群结伴去村口采槐花。
一路上,你追我赶,到了村口常常已是大汗淋漓。
可那时哪知道累啊!一望到飘香的槐花,我们就乐疯了。
调皮、胆大的男孩像一只只敏捷的猴子迅速爬到枝头,捋一把槐花就往嘴里塞。
可把树下的女孩和胆小的男孩急坏了,大声叫嚷着:“快扔几枝下来,快扔几枝下来……”,那喊声很快就把一枝枝的槐花“震落”下来。
《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15篇)《桂花雨》教学反思110月11日,我参加了包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课题是四年级上册《桂花雨》。
《桂花雨》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
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桂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上完课后,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问题一:重点词语把握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这样一句话。
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
我通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来解释桂花飘香的远,却忽视了更为重点的词语“香飘十里”,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
尤其是一个“浸”字,可以通过他们的自主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从而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习惯。
问题二、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
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对与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的不够深,我却一语带过。
本来我试图用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
有位学生读的很好,而我却没能及时抓住他的语气做及时的引导,虽然后来用全班齐读的方式来引导,但是效果不够明显,而且显得不够自然,学生也没有更深的体会。
问题三、多媒体课件有待改进由于时间太紧,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太粗糙,有待加强。
以后在多媒体制作方面要多加努力,将多媒体直观、有趣的一面发挥出来。
问题四、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四十分钟的课堂,只用了短短三十分钟就将课上完了,剩下来的时间老师和学生都没事情做,虽然后来也学习了生字词,但很明显的是画蛇添足。
12 桂花雨拼音:xǐhuān guìhuāméi huānàme zītài bèn chuómào mìjìjiézǐxìfán huādòu yàn xiāng qìmírén mào shèng xiāng piāo shílǐqián hòu zuǒyòu lín jǖchéng shúwán zhěng xīn xiān xièluōyóu qífēng chuīyǚdàshílùlùxiāng wèi chán zhēkāi zúyīn yún mìbùyún jiǎo zhǎng máo gǎn jǐn fēn fùtíqián fēn fēn luòxiàxǐjìng zuōyīdiǎn shuǔjīng pán tán xiāng lúyān niǎo niǎo hùn héshīxìng kǒu zhān yījué“xìxìxiāng fēng dàn dàn yān, jìn shōu guìzǐqìng fēng nián. ér tóng jiědéyáo huālè, huāyǚbīn fēn rùmèng tián.”yáo luòdòng yuán jiǎn qǜpūkāi zhúxíshài gānguàn zīcháyèpào cháguìhuānǔguònián gāo bǐng chén jìn jìu zhái yuàn zījīn guìtóng nián shídài guìhuāyǚ订正:字词:喜欢桂花梅花那么姿态笨拙茂密季节仔细繁花斗艳香气迷人茂盛香飘十里前后左右邻居成熟完整新鲜谢落尤其风吹雨打湿漉(lu)漉香味缠着开足阴云密布云脚长毛赶紧吩咐提前纷纷落下洗净撮一点水晶盘檀香炉烟袅袅混合诗性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尽收桂子庆丰年。
《桂花雨》课文解析
《桂花雨》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解析: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文章结构
1. 爱桂花:“我”喜欢桂花的原因。
2. 摇桂花:“我”摇桂花的原因。
3. 思桂花:“我”离开家乡后对桂花的怀念。
三、写作特色
1. 以桂花为线索,情感真挚:文章以桂花为线索,通过写“我”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趣,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运用对比,凸显情感:作者将桂花和梅花进行对比,凸显出桂花的朴实无华,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3. 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意: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如同桂花一般清新质朴,给人一种诗意的美感。
四、重点语句
1.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浓郁,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2.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里的“浸”字说明了桂花的香气浓郁,已经渗透到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3.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通过对桂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桂花雨》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文章结构分析等。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七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桂花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一些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文章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学习、阅读理解的提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桂花雨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桂花的美丽。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3)引出本课课题《桂花雨》。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
(2)解析文章结构,分析句子。
(3)针对文章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1)选取一道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关键信息。
(2)讲解解题思路,指导答题方法。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教师批改,针对错误进行讲解。
(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拓展:介绍其他关于桂花的诗词或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桂花雨》2. 生字词:桂花、香气、怀念、飘落、摇曳、金黄、馥郁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桂花雨的景象是怎样的?②作者为什么怀念桂花雨?(2)用本课学到的词语造句。
2. 答案:(1)桂花雨的景象:桂花飘落,像雨一样。
作者怀念桂花雨:因为它让作者想起了家乡的美好时光。
(2)示例:秋天的夜晚,桂花散发着馥郁的香气,让人陶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阅读、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桂花雨》说课稿范例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桂花雨》说课稿范例尊重的列位教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七册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期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爱恋。
作者琦君以童年时期的目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此刻“摇花乐”这一场景当中。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硕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爱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
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
教学中能让学生依照插图来明白得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能够增强教学成效。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学习踊跃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把握比较牢固,有勇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适应,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
但在创新能力、归纳、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情感朗诵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进展和终身进展奠定基础。
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依照知识和能力、进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和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总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明白得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得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仍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
2)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情感朗诵课文。
《桂花雨》课文讲解
一、作者与背景
二、课文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 2 自然段):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以及桂花的香气迷人。
2. 第二部分(第 3 6 自然段):详细描述了“摇桂花”的情景,包括摇花
前的期待,摇花时的快乐,以及摇花后的享受。
3. 第三部分(第 7 8 自然段):描写了在杭州赏桂花的经历,但始终觉得
家乡的桂花更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三、主题思想
文章以桂花为线索,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美好时
光的怀念。
四、重点语句分析
1.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
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
2.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
摇桂花呢?’”
通过“总是缠着”表现了“我”对摇桂花的急切盼望。
3.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持久和弥漫的范围之广。
五、写作特色
1. 借物抒情:作者借助桂花这一事物,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厚情感。
2. 细节描写:文中对摇桂花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对比手法:将杭州的桂花与家乡的桂花进行对比,突出了家乡桂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桂花雨》课件(完美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桂花雨》。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时,作者家乡广西桂林的桂花盛开,村民们用桂花泡茶、做糕点,以及作者童年时摇桂花树、桂花雨的欢乐场景。
通过描绘桂花的美丽和人们欢庆节日的喜悦,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桂花相关图片、视频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桂花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桂花的形态、颜色,感受桂花的美丽。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桂花的认识和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讲解。
四、情感体验(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桂花雨中,感受作者童年时的欢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桂花雨美欢乐思乡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桂花雨场景。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桂花林、制作桂花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桂花文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部编版《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部编版《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语言训练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验摇花乐和思乡情。
3、揣摩文本语言,并学会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理念】1、课堂教学应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凭借文本,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揭示中心句1、课文一开头,她就说: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
2、出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二、品味香气迷人1、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2、出示句子: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每时每刻都泡在香气里,你就是琦君邻居的话,你有什么感受?三、学习摇花乐1、用心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自由交流。
2、出示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3、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4、想象写话。
5、这么香,这么迷人的桂花,我陶醉了,那父母亲呢?6、诗:自己再读一读父亲的诗,你想说什么?四、品味生活香浓1、个别读第四自然段。
2、比较句子:⑴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⑵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指导朗读。
五、感受乡愁部编版《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自学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围绕自学提纲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桂花雨》第一课时教案——融水县民族小学四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参备教师】马碧清韦昕欣管春云路平【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绿色通道里的4个生字,会读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形式理解新词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春天会下绵绵细雨,夏天会下滂沱大雨,冬天会下冰冷寒雨。
那秋天会下什么雨呢?秋天会下桂花雨。
桂花雨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一同去感受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说些什么?二、目标展示1、正确认读绿色通道里的4个生字,会读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形式理解新词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并能给课文分段。
三、学生读课文(自主尝试、合作探究)【自读要求: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3、边读边想,读懂生字词。
(建议: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查字典,可以做上标记与同学讨论。
)4、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1、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
四、检查学习情况(达标检测)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出示生字词:(1)笨笨拙zhuō拙撮cuō点檀tán香桂花卤lǔ(2)左zuǒ右yòu 新鲜xiān 谢xiè落尤yóu其吩fēn咐帮bāng助拣jiǎn去糕gāo饼都dōu是即jí时2、看来难不倒你们,老师要提高难度了。
(去拼音)出示:(1)笨笨拙拙撮点檀香桂花卤(2)左右新鲜谢落尤其吩咐帮助拣去糕饼都是即时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点拨)(预设):(1)理解“口占一绝”、“吩咐”、“尤其”等词;(2)做动作理解“撮”和“拣”并和“搓”和“捡”作比较。
花雨缤纷入梦甜――《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曲塘小学曹春华金秋时节,桂子飘香。
《桂花雨》一课的教学,让这个芳香的季节,多了几分诗意,也多了几分对家乡的眷恋。
这是当代女作家琦君带给我和孩子们的真切的感受。
《桂花雨》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作者琦君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眷念,反映出作者纯真的童趣和淳朴,全文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乡情。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读中自主感受桂花之“香”,体现摇花之“乐”,感悟故乡情“浓”,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感知桂花香桂花之美不在形而在香。
作者先用对比的手法写桂花的枝干“笨笨拙拙的”,花也小,但真是“香”。
但是我看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陷入了思考?怎么教这篇课文呢?学生见过桂花吗?学生了解桂花吗?学生能感受到桂花摇落像下雨的样子吗?学生能体会作者爱花思乡之情吗?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叫我去想如何才能上好这节课。
课前,我特意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后花园。
“好香啊!”孩子们仿佛第一次来到花园,都惊奇地叫了起来。
我说:“这就是桂花。
”学生们井然有序的在桂花树的周围散开,有的在闻花的香气,有的在看桂花树叶子,有的在忙着采点小小的桂花。
我看到学生们说着笑着谈论着,我也陶醉在这美丽的桂花和童心中了。
学生也都沉浸在这一片的花香之中了。
上课前,我让学生先汇报自己看桂花的结果。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四个大组每组推选出一个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多自己看到的闻到的说的头头是道,因为有话可说。
这样在汇报过后,我及时的回到课本中来,请同学对照后面的生字新词,读课文,发现课文描写桂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并想一想作者说的和你看到的是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你说出来不同的地方。
2023年《桂花雨》说课稿2023年《桂花雨》说课稿1一、说教材《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11课。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
__语言清新,质朴淡雅,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课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
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桂花雨》教学设计(优秀10篇)《桂花雨》教学设计篇一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
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法点睛审题,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精读深思,研究作者写作目的及表达特点。
①抓住课文三处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用词(“侵”字)用景用物等表达方式抒情的特点。
②研读“摇桂花”,体会作者怀念童年,怀念故乡的深情及作者用事抒情的特点。
③研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作者母亲怀念家乡之情及作者表达方式的特点。
──回读全文,归纳用人事景物表达童年乐、思乡情的写法特点──评价归纳,转换运用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写作思路。
3.指导学生抓住事例及景物自读自悟,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叙事、写景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学案教案学习提纲1.审题,“桂花雨”什么意思?跳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关于桂花的什么事?2.按“小时候念在家乡──中学时在杭州”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二段。
“小时候”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读中学时”主要写了()、()二件事。
3.勾画“小时候”“念中学的时候”作者爱桂花、摇桂花、赏桂花的语句,思考批注体会。
《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2课【教材分析】《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优美散文。
文章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回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真实再现了作者童年的美好生活,真诚地袒露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
可谓花香、人乐、语蕴、情真。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典型情节理解课文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典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孩子们,现在正值金秋十月,桂子飘香。
桂花从古至今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篇章,也进入了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故乡,一起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
1、出示本课重点生词,检查难读的,易错的词。
2、学习“拣”字。
3、自读课文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字词学习仍然非常重要,强调易错词,让学生加深印象。
根据散文的特点提出问题,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二、品词赏句,感受“桂花香”1、自由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典型情节桂花香摇花乐2、哪一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先来体会桂花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4段,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
A:生交流B:学习方法:抓关键词进行体会C:指导朗读3、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摇花乐”?(第三自然段)出示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A指名读B你读出了什么?(重视,着急,希望)C现在你就是小琦君,我是母亲,试着缠缠我过渡:愿望实现了,什么心情?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乐)4、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12.《桂花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4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三、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学生在生字认读、字词理解、课文朗读的情况,并给予及时的指导、鼓励。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给与及时的鼓励、指导。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教师:1、桂花的资料。
2、PPT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粗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1、板书:桂花。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桂花吗?谁来讲讲桂花。
品种繁多,清香扑鼻,再板书:雨2、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疑问呢?(什么是桂花雨?桂花雨是怎样的?)3、同学们提得真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
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4.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
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
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
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
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
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
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
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
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5、接下来请同学把书翻到61页,认真读课文,把字词句读准、读通顺,划出点明“什么是桂花雨?”的语句,然后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情,明白吗?(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2、了解生字词认读情况:出示生字词语,学生练读,把字音读准确。
笨拙檀香卤水一撮左右新鲜谢落尤其吩咐拣起糕饼都沉浸仔细即时姿态口占一绝袅袅(niǎo )形容烟气缭绕升腾指名读,纠正读音,男女生读,一起字正腔圆地读。
3、理解关键性的词语“尤其、吩咐、挑拣”(1)理解“尤其”师:“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看谁聪明。
(非常)师:不是很准确。
(生1:特别生2:格外)师:对了,有“特别”、“格外”的意思。
(2)理解“吩咐”师指名生问:“吩咐”,我们两人谁可以吩咐谁?(生:老师,您可以吩咐我。
)师:那在家里,谁可以吩咐谁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师:那你可以吩咐谁啊?(可以吩咐我的弟弟和妹妹。
)(“吩咐”一词适用于长辈对晚辈,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
)(2)理解“挑拣”挑拣的意思是挑选,拣取。
【示例】许多人正在商场里挑拣新鲜的水果。
强调“拣”右边别写成了“东”,师范写生字“拣”,学生正确书写两个。
区分“捡”为“拣”两字的不同含义,随机进行选取字填空的训练。
(字词教学不一定每个都教,学生会的就不用再教,对关键性的词语“尤其、吩咐、挑拣”作重点教学。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的是作者深情地回忆起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品读感悟、想象创造。
1、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用一个字来回答。
(美!香!乐!)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生读)师:有一个字要读重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最”)师:满树的叶子好看吗?(不好看!)师:那满树光秃秃的好看?师:那作者为什么说满树的叶子不太好看?(太平淡了,全是叶子,要花搭配的才好看。
)师: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不太好看,太小了!)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香气迷人!)师让学生再读这一自然段,细细体会。
师: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师:对,这就是反衬。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其中写法。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请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
(生自读自悟)全班交流,出示表现“香”的句子,让学生细细品读,下节课交流。
★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于是父亲诗兴大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节的要化了,花雨缤纷入梦想。
”★ 可是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子里的金桂。
”(设计意图:在宽松的自读自悟、生生交流的氛围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教师只是一个桥梁作用;在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背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的积累。
)第二课时(三)复习回顾1、师:听写词语:新鲜尤其糕饼沉浸(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下面增加难度:即时(写字时要身正)拣2、请打开课本对照生字表,有错的纠正。
3、交流检查的情况,师:说说你的检查。
4、纠正错别字。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品悟桂花的香和摇花乐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一阵阵桂花雨是香的,孩子摇花是乐的,这种情景是美的,还有就是“花语缤纷入梦甜”。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通过读书来感受桂花的香,体会其中摇花的乐趣,读出课文中隐藏的感情来。
交流: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怎么写出桂花香里的?哪个词?“没有不”是个双重否定师:哪个同学对这里的一个字有特别感觉。
(浸,板书)师:为什么这个字让人感觉桂花的香特别浓?师:我们一般用什么字来形容花香?(飘)师:一般我们说香是飘的,那么这里为什么说浸?(浸是指盖灭了,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里)师:浸字是什么旁(三点水)原来是什么意思?(把东西放到水底)也就是淹没在水里,用的是三点水。
师:你淹没在水里,看得见吗?摸得着吗?感觉得到吗?(能)师:香气看得见吗?摸得着吗?(不能)师:用了浸字,让我们感觉香气看得见吗?摸得着吗?感觉得到吗?(能)师:浸字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师:比一比,看谁能通过朗读,传递出这浓浓的香。
学生练读,指读这句话,评议。
2、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及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这里怎么写桂花的香?(用两种香混合在一起散发出的香味)师:这是指两种香,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是怎么写香的?(细细香风淡淡烟)师:用诗句的形式写出了桂花香啊,要这么说。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师:单单读这个句子不行,这个句子一定要整段话理解。
文中说,一年四季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板书“沉浸”)师:桂花八月开,开完就谢了。
它怎么可能一年四季都有桂花香呢?(因为这桂花是摇下来的)师:摇下来就一年四季都香吗?再看看。
(村庄里的学生把它做成了桂花卤和糕饼)师: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用桂花做的食品,香不香?(香)。
师:所以这里的沉浸还有一层含义,桂花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所以人们感觉到(因为人们有了桂花,生活更便利)能够享受桂花带给他们生活的乐趣。
师:原文当中说,桂花摇下来,我的母亲会送给邻居。
邻居做了桂花的食品也相互赠送,一家人做了糕饼,全村都可以分享所以全村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所以说全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4、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
我高兴地喊起来:“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桂花雨,桂花雨,好香的雨啊!这段话我们要好好地读。
自己练,指名读。
“这下我可乐了……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引导学生读好:要发自内心地感受这阵阵桂花雨。
师:从“好香的雨啊”不仅写出了桂花的香,还写出了什么感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其中的“乐”)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1)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2)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3)交流体会:a从“老是”、“缠”这个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盼望早点摇桂花)b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c对呀!作者是不是用错了?感叹号一般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感叹号是为了?(说明作者自己非常急切盼望早点摇桂花)(说明作者恨不得马上就摇桂花。
)d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2——3人)(4)读得真好!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是件大事,她迫不及待想摇桂花,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有点烦,但又很耐心地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5)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更加——急切了,心想这桂花怎么还开——不足呀!师:所以当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作者为什么乐了?A.终于可以摇桂花了。
师:母亲为什么提前摇桂花呢?(因为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赶紧吩咐提前“摇桂花”。
)B.提前“摇桂花”,那是因为桂花如果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就——差多了。
如果赶在下雨之前把桂花摇落下来,那桂花就——朵朵新鲜、完整。
哎,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是作者期盼已久的大事,她自然高兴,当然“——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