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写作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3.72 MB
- 文档页数:24
诗歌鉴赏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4、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冲淡、飘逸、沉郁、豪放、婉约等。
语文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说理透彻、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委婉含蓄。
语文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突出主题
语文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伏笔、做铺垫、承上启下、前后呼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其创作和鉴赏都需要一定的艺术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形式、语言、意境等方面。
下面将对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首先,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其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之一。
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音调、停顿等元素的有机组合,而节奏则是指诗歌中句子和词语的重音和轻音所形成的一种韵律感。
通过合理运用韵律和节奏,诗人可以使诗歌在朗诵时更具有韵律美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诗歌的修辞手法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多种手法,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通过比喻和拟人,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使之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此外,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所营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和思想境界,而意象则是指诗歌中所运用的具体形象和符号。
通过意境和意象的营造,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有内在的艺术美感和思想深度,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诗歌的结构和布局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
诗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体裁、韵律、格律等方面,而布局则是指诗歌中各个部分的排列和组合。
通过合理的结构和布局,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有整体的美感和艺术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韵律和节奏、修辞手法、意境和意象、结构和布局等多个方面。
这些艺术手法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在美感和艺术魅力。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对诗歌鉴赏有所帮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之美。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特征及分类1。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描写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立足点的变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的变化,有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这是诗词鉴赏考核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调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如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那些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想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衬托、烘托、渲染的区别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一、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三、常见的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诗歌鉴赏方法一、鉴赏手法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议论。
(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诗词鉴赏描写手法全总结| 董腾老师独家干货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古诗词鉴赏之手法题的最后一类-----诗词的描写方法。
白描一、白描: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是不是很直白的描述,将画面不加任何修饰的描绘出来,这就是白描啦!)【例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析】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细描二、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工笔细描的方法就是将人(作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感觉等所感知的事物的形体、情态、声音、色彩、气味以及感受等细致地描写出来的一种方法。
描写时常采用形容、修饰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细腻的笔法对描写对象从正面做充分且具体的描绘刻画)【例】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析】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对象。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古代诗歌鉴赏题之表现手法详解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修辞手法主要有: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蕴藉。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1.衬托。
包括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等。
2.各种修辞手法。
比喻是为更加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
3.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1、烘托与对比A、概念: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诗歌鉴赏中的几种特殊写作手法小斋即事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正话反说(反语)(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巴陵赠贾舍人》唐·李白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
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a.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作分析。
答:想像故乡亲人今晚在想念千里之独特,曲折有味。
并双方两种思念迭加一处,则更显思念之沉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固然是借景抒情(惊喜)。
此中写景最有特色处“以小见大,点面结合”须特别指出。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景物中之细部,最显精神,故应提及。
注意: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