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概论-美术发展论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28
《美术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本质论第一节: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一、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1. 美术家被视为美术创作的主体,其个人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2. 美术家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对作品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3. 通过研究美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二、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1. 美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产物,包括艺术家与描绘对象的关系、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等。
2. 美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过对对象的观察、感受和理解,将客观世界转化为艺术形式。
3. 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主客体关系,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三、从美术本体——形式解释美术1. 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空间等基本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
2. 形式是美术作品的直观表现,是艺术家创作意图和审美观念的具体体现。
3. 美术作品的形式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可以脱离内容而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的解释1.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术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反映,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审美认识。
2. 美术作品中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阶级斗争和历史进程的反映。
3. 马克思主义强调美术的社会功能和阶级属性,认为美术应当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服务。
第二节:美术的社会本质一、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1.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特征。
2. 美术作品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可以塑造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
3. 美术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如审美娱乐、教育启迪、社会批评等。
二、美术与社会生活1. 美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将其融入作品中。
2. 社会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艺术家从中汲取创作资源。
3. 美术作品通过表现社会生活,传递了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和观点。
第一章第二节美术的社会本质一、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美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
那么,它究竟是一咱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社会事物呢?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社会事物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呢?它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呢?(一)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关于美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是关于美术基本性质的真正科学的诊断,在美学与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它不仅纠正了各种唯心主义本质论的根本错误,而且纠正了旧唯物主义关于美术的许多不正确的解释,从而使我们进一步探讨美术的本质,有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法与方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可以用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来概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这段话包括三个要点:第一,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美术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第二,它们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这三个要点,也就是包括美术在内的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
首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美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美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从根本上讲,美术是为经济基础的决定的,这一条基本原理应该首先肯定下来。
当然,在美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在后面的文章将做逐步深入分析和论述。
(三)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
首先,它们并不是都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相反,它们在上层建筑中还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各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
美术学概论考研参考书目
美术学考研参考书目:
1.《美术概论》(新修订本),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
2.《美术概论》,邓福星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版。
3.《艺术概论》,孙美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4.《艺术学概论》,杨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5.《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版。
6.《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人民美术出版社。
7.《古书画鉴定概论》,徐邦达,故宫出版社。
8.《西方美术史学史》,陈平,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9.《艺术与错觉》,贡布里希,广西美术出版社。
美术知识总结(一):美术概论美术概论一、美术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和瞬间性.(一)造型性是美术的主要形态特征之一,具有一种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二)视觉性是就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知媒介,美术的创造和欣赏都必须通过视觉来进行。
(三)空间性和瞬间性是美术的存在方式和普遍的存在状态.二、美术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在美术的三大功能中,审美功能是美术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
美术的教育功能是指人美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和激发效能,启发欣赏着的感知意识和情感活动,在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思想上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促使观赏者在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他们能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生活,从伦理意义上提高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层次,从而达到思想,品德和情操等方面的教育目的。
三、美术门类:绘画、雕塑、工艺、建筑。
(四大类)根据视觉形式和形态的不同,美术可分为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
(一)具象美术的主要特征是艺术家所表现的形象基本上是对现实世界中的人或事物的一种较为客观的反应(二)意象美术是艺术家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人的情感、主观感受、幻想、梦境等的再现,创作出发点不再是为了较为客观的再现现实。
(三)抽象美术是指没有具体形象的表现,主要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色彩的变化来表达艺术家情感的一种绘画形式。
根据功能不同,美术分为纯美术(雕塑、绘画、书法、篆刻等)和实用美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和设计等)。
(一)绘画从使用工具和技法划分:水墨画、油画、版画、水粉画、素描等。
从题材内容分: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历史画、军事画、宗教画、动物画等。
从画画形式分:岩画、笔画、单幅画、连环画、组画、架上画等。
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1)直观性。
绘画属于空间视觉造型艺术,直观形象是绘画的典型特征.(2)形式感。
绘画的主要造型语言是线条、色彩与构图.线条构成绘画艺术的基本风格,色彩也是=重要元素之一,构图是画家对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在画面上的安排和组织。
美术概论邹跃进pdf版摘要:一、引言1.美术的定义与作用2.美术概论的重要性二、美术的发展历程1.古代美术2.中世纪美术3.近现代美术三、美术的分类与流派1.绘画2.雕塑3.建筑4.工艺美术5.摄影6.当代艺术流派四、美术的创作与表现手法1.色彩2.线条3.构图4.题材与寓意五、美术鉴赏与批评1.美术鉴赏的基本原则2.美术批评的方法与作用六、中国美术的特点与成就1.古代中国美术2.近现代中国美术3.中国美术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七、美术教育与产业发展1.美术教育的意义与现状2.美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八、结论1.美术的价值与意义2.美术发展的前景与挑战正文:一、引言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自古以来就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既是一种表达个体情感与思想的手段,也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载体。
美术概论是对美术的历史、理论、技法、鉴赏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
通过对美术概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美术的发展脉络,欣赏美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美术的发展历程1.古代美术古代美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生活的描绘与记录。
早期的美术作品以岩画、陶器、壁画等形式为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例如,中国的敦煌壁画、埃及的金字塔和希腊的雕塑等,都是古代美术的瑰宝。
2.中世纪美术中世纪美术受到宗教影响较大,作品以教堂建筑、彩绘玻璃窗和插图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呈现出神秘、庄重的氛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近现代美术近现代美术突破了传统束缚,艺术家们积极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印象派、抽象派、立体派等流派的兴起,使美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近现代美术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社会变革和人类精神追求。
三、美术的分类与流派1.绘画绘画包括素描、油画、水彩等多种技法,作品形式各异,如肖像画、风景画、抽象画等。
2.雕塑雕塑是一种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材料丰富,如石雕、木雕、铜雕等。
3.建筑建筑是一种大型空间艺术,具有实用性和审美价值。
第一章本质论1.关于美术本质的几种解释从美术家或创作主体角度;从美术家与现实的关系主客体关系;从美术本体形式角度;(1)从美术家或创作主体解释美术。
美术是人创造的,在创造过程中,美术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感说:同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运动相关,如法国美学家维隆给艺术下的定义就是“情感的表达”代表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在现实中或想象中体验到的痛苦和快乐,把这种感情在画布上或大理石上表现出来,并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
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
其影响波及西方近现代美术至20世纪美术的发展。
克罗齐认为“艺术是幻象或直觉”,理论核心是直觉,把直觉与表现、创造、艺术和美看成是一种东西。
科林伍德认为“当一件艺术品作为一种食物的创造仅仅在艺术家心灵中的时候,它已经被完美的创造出来了”。
无意识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精神病理学家荣格,认为无意识说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情感的表现,而是本能无意识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是能借助创作使压抑的原始性本能欲望表现出来并转移到作品中去的人,而艺术创作则是艺术家原始性本能欲望转化到一种新的方向上去的升华过程。
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由席勒加以系统化。
仅仅从主体去理解艺术,同客体、功利、实践与社会生活相割裂,片面不完整。
自娱说:认为美术是自我娱乐。
最著名的是中国元代画家倪瓒的“自娱说”,某种程度上与西方的游戏说有想通之处,强调自由游戏,精神愉悦,但更重视画家的人品个性和绘画的笔墨形式。
(2)从美术家与现实的关系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
创作活动与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互为依存的。
主体是创作活动与审美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创作与审美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所以,考察美术,既不能脱离主体,也不能脱离客体。
理念说: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表现,代表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
论述美术的发展美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美术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独特性。
美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和流派。
早期的美术主要以洞穴壁画和岩画为主,这些作品记录了人类的生活和信仰。
在古代文明中,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美术作品主要表现了宗教和神话的题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得美术作品更加宗教化,教堂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场所。
哥特式艺术在中世纪达到巅峰,其特点是建筑高耸、尖顶、窗户玻璃彩绘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艺术作品更加注重人体和透视的表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作品成为经典。
进入现代时期,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印象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规则,强调光线和色彩的变化。
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则进一步挑战了传统的逼真画风,将形式分解为几何图形和表现出内心世界的情感。
20世纪以来,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阶段。
各种流派和风格并存,艺术家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表现方式和材料,他们开始尝试各种新媒体和艺术形式。
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新兴流派的出现使得美术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美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家们的努力和创新。
他们通过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观察,以及对艺术形式和技巧的探索,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和风格。
同时,艺术市场的发展和观众对美术的需求也推动了美术的发展。
美术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也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审美的享受。
美术作品通过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让观众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无论是传统的绘画、雕塑,还是现代的摄影、影像艺术,都展示了美术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
美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创新的过程。
从早期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的多媒体艺术,美术作品通过表达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美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一.名词解释1.艺术美:指的是美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的,“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2.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
现实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
3.自然美: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4.审美关系: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5..美术的本质:指美术这种食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美术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哲学、宗教、文学等的内部联系。
6.道德: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美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美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7.人化的自然: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的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8.主体意识:即是美术家对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等的觉悟,对自己作为创作主体的角度在整个艺术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是美术家对自己在创作中的主宰位置的确认。
9.表现自我:指在美术家主体意识明确的前提下充分表达美术家本人内心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通过艺术的途径使之转述为视觉的美术形象。
10.创造:即是运用全新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表达出新的艺术情感、形象和境界。
11.美术创作:是美术家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美术家对于她生活的现实的审美情感的一种表现。
12.审美意象:这个再创造的个别,已经完全不是原来实际生活中的那个个别现象的再现,而是一个典型化了的个别,是经过两次否定的表象的复归,基本上是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这就是意象。
13.内心视像:即上存于美术家内心之中的视觉形象,近似郑板桥的“胸中之竹”。
14.表现技巧:是一种艺术技巧,一种进行精神生产表现审美意识,掌握物质媒介的特殊能力。
15.物质媒介:美术家独特的艺术语言,亦即进行审美认识和艺术思维的直接现实。
美术概论邹跃进pdf版摘要:一、概述美术概论的意义和作用二、分析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三、探讨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四、阐述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和差异五、总结美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正文:美术概论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的学科,旨在揭示美术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功能。
通过对美术的历史、审美、技法、观念等方面的探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审美素养。
一、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远古时代的岩画、陶器彩绘到现代的绘画、雕塑、摄影等,美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成为历史的见证。
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强调人文主义,突出个性和现实主义;而中国古代美术则注重意境和诗画结合。
二、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吸引人们。
审美价值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形式、色彩、构图等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艺术风格则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形成的个性特点,如立体主义、印象派、现实主义等。
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美术的魅力。
三、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和差异美术与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相互关联,但又各具特色。
美术以视觉形象为表现手段,具有直观性和静态性;而音乐以声音为载体,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这种差异使得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在表现方式和表现力上相辅相成,共同丰富人类的艺术世界。
四、美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美术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
同时,美术还对教育、文化传承、社会风气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博物馆的设立使得美术作品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资源,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
总之,美术概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美术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术的历史、审美和价值。
美术概论1.什么叫美?什么叫美术美美"的意思是多种多样的,有形容词,有动词,有名词.美是和谐,美是物体的属性,美是生活,美是人的观念,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
其中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美术研究美的艺术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它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泛。
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大体分成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种类型。
从观赏性艺术来讲,它主要包括绘画和雕塑两大类。
实用性艺术同样包括两大类:工艺美术和建筑。
2.什么叫形?什么叫神?形就是你看的一些表面性的东西,或是感知的东西。
神,就是实质性的,由形而深处表达的东西。
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云:“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
凡生人亡(无)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
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不察也。
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顾氏“以形写神”这一著名论点,指名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
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
两汉时期,形神关系问题又有新的发展。
明代学者何塘提出了明确的形神二元论,认为形神是相互独立的。
3.什么叫雅?什么叫俗?俗,就是大众的,普遍流行的,雅就是高尚;美好的。
“俗”、“雅”是相对的,如果平凡的、常见的事情就是俗气的,那吃饭最俗,又如画画,当你能用一种很奇怪的形式,让画里面有诗,你觉得它很雅气。
古语云:俗雅在须臾之间,即俗雅在须臾之间:一个人的俗与雅只要在一瞬间就能表现出来。
美术概论知识点总结美术是人类表现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的一种艺术形式,是通过创作出来的作品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
美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多种表现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美术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也有所不同,反映了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传统。
本文将介绍美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等知识点。
一、美术的基本概念1. 美术美术是一种通过视觉形式表现的艺术形式,是以创作出来的画面或雕塑作品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美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多种表现方式,其内容涵盖了人物、风景、静物、抽象等多种题材。
2. 艺术艺术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美的形式,是一种审美活动的产物。
艺术包括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多种形式,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
艺术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可以表现现实生活,也可以表达想象和情感。
3.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理论,是对美的本质、原因和规律性的学科。
美学是审美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揭示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规律,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美的作品。
二、美术的发展历程1. 古代美术古代美术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其内容包括壁画、石刻、陶器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古代美术以神话、宗教和历史题材为主,表现形式简单,但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2. 中世纪美术中世纪美术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宗教题材成为其主要内容,表现形式严肃而庄严。
中世纪美术主要以教堂壁画、玻璃彩绘和雕塑为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圣意义。
3. 文艺复兴美术文艺复兴是欧洲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欧洲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美术注重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以人物和风景为主要题材,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4. 近现代美术近现代美术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近现代美术主要包括新艺术运动、表现主义、抽象艺术等多种流派,反映了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美术概论美术概论1.什么叫美?什么叫美术美美"的意思是多种多样的,有形容词,有动词,有名词.美是和谐 ,美是物体的属性,美是生活 ,美是人的观念,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
其中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美术研究美的艺术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它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泛。
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大体分成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种类型。
从观赏性艺术来讲,它主要包括绘画和雕塑两大类。
实用性艺术同样包括两大类:工艺美术和建筑。
2.什么叫形?什么叫神?形就是你看的一些表面性的东西,或是感知的东西。
神,就是实质性的,由形而深处表达的东西。
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云:“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
凡生人亡(无)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
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不察也。
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顾氏“以形写神”这一著名论点,指名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
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
两汉时期,形神关系问题又有新的发展。
明代学者何塘提出了明确的形神二元论,认为形神是相互独立的。
3.什么叫雅?什么叫俗?俗,就是大众的,普遍流行的,雅就是高尚;美好的。
“俗”、“雅”是相对的,如果平凡的、常见的事情就是俗气的,那吃饭最俗,又如画画,当你能用一种很奇怪的形式,让画里面有诗,你觉得它很雅气。
古语云:俗雅在须臾之间,即俗雅在须臾之间:一个人的俗与雅只要在一瞬间就能表现出来。
美术概论发展论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理解美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美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3. 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美术发展。
4. 美术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美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美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2. 美术作品图片3.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视频4. 教学PPT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于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美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
2. 直观演示法:利用投影仪展示美术作品图片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美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不同的美术作品和艺术流派,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练习法:通过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美术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认为的美术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然后阐述美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接着分析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美术发展,最后介绍美术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
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讲解。
3. 巩固练习:给出几幅美术作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第二章发展论第一节美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一、美术发展的社会制约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告诉我们,包括美禾在内的各种惫识雍式,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依附于现实的物质生活过程的,一而它似自己,不管表现为怎样的形态,则不过是“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在这祥的意义上,它们是不具有“独立性“品质的。
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谈到的“美术发展的他制性”,即社会制约性问题。
美术的发展是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的。
认识这一规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洞察和理解复杂的美术现象,对于美术家主动地驾驭自己的创作也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一)经济与美术发展这里应把握两个要点:,是经挤美术发展的一般制约关系,即一般说来,美术的发展是决定于经济钓发展的;一是美术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状况,例如不同的分工状况,不仅和美术的发展和繁荣有密切联系,而且决定着美术的意识形态性质。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分工是先前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
分工不仅是社会的分工,也是阶级的分工,而且阶级社会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社会分裂为相互对立的阶级,而每一阶级正是代表不同物质利益的社会集团,因此这样的分工状况就必然在作为经济关系反映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反映出来,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用分工的观点来看待经济对艺术的制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同时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不仅使劳动者的艺术夭才受到压抑,由于“全部产品或至少大部分产品采取商品的形式”。
连艺术家的作品也成为商品,艺术家本人也成为商品生产者,这成畸形”那样“异化的劳动”。
宗教、家庭、政权、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是些生产的特殊方式,都受到它的一般规律的统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