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3
《离骚》导学案【教学目标】1、趣味读诗,寻找难诗简单读的方法。
2、个性化读诗,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古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楚辞的语言特点。
2、分析香草美人意象,把握楚物的比喻意义。
3、欣赏诗中的直抒胸臆的句子,理解屈原高贵的思想品质。
4、读出个性,提升评价能力。
【预习导读】1、作家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而殉自己的政治理想。
2、骚体诗:亦称“楚辞体”,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基础知识过关检测】1、读准字音修姱()謇()谇()揽茝()谣诼()偭()侘()傺()溘()死鸷()鸟方圜()攘诟()2、理解词义修姱:谣诼:度:溘:侘傺:昭质:岌岌:相道:陆离:游目:惩:【探究生趣,简单读诗】(一)比较阅读,写出你的发现。
1、朗读课文,勾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2、将你所勾画的句子压缩,只留下最核心的字词。
你的发现:(二)课文描写花鸟禽虫的用意是什么?(三)试找出文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并解释其内容。
【个性读诗】我们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见解。
读了《离骚》后,同学们是怎样看待屈原的呢?请联系个人经历,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屈原的认识,不少于80字。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离骚》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合新旧知识, 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体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本文的写作手法, 理解屈原的精神与理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现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难点:领悟屈原爱国的实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有一个名字, 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每年端午节, 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 竞渡龙舟, 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 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屈原。
二、写作背景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
当时,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冶, 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 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 使屈原为之奤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于是, 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 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三、作者介绍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 屈氏, 名平, 字原;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任左徒、三闾大夫, 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学目标:(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理解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美政理想及崇高情怀。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必修1教材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难度一般的文言文。
但本篇的文本时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学生在朗读和内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难度;诗中作者对自己的美化,片刻的隐退闪念也是学生的认知误区;“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需要点拨。
尤其是“美政”理想的深层内涵的探究理解更是重中之重,需要用心设计问题,层层思考,逐步探究,才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2)比,象征的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3)屈原的“美政”理想与崇高精神的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3.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并体会文本大意。
学时重点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学时难点掌握时代久远的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并体会文本大意。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名言抒情式“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世说新语·任诞》之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活动2【讲授】披文入情,整体感知(一)作家作品:1.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2.《离骚》:《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历程的形象纪录,是诗人的自叙诗。
作于被放逐以后。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
3.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二)基础积累: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 谏诤。
怨: 恨。
(“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
(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溘: 突然。
(“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
(“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
(“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
(“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 活动3【活动】诵读感知诵读感知:(一)基础诵读:1.教师范读2.指导朗读(1)注意节拍如:长太息/ 以掩涕兮余/ 独/ 好修/ 以为常虽/ 体解/ 吾/ 犹未变兮岂/ 余心之/ 可惩指导: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指导:“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九死”“体解”(4)注意感情指导: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
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指导:“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其他组帮忙回答)(二)倾情诵读1.自由上台朗读;2.集体入情齐读。
活动4【练习】词语注音,夯实基础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偭(miǎn)规矩而改错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活动5【测试】掌握断句,准确诵读(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3)余虽/好修姱/以羁兮(4)虽九死/其犹未悔活动6【作业】巩固训练,熟读成诵1.《精析精练》中的同步检测;2.反复自读,熟读成诵。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2.理解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美政理想及崇高情怀。
学时重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2.比,象征的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学时难点:屈原的“美政”理想与崇高精神的深层内涵,结合文本及时代背景理解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鉴定信念。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人物评价式激情导入在浩瀚的文学史中屈原一直是一个熠熠生辉的的形象,太史公曾这样评价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活动2【讲授】批文入情,探究赏析(一)课文前四句,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追求?明确:民生好修姱(二)怀有这样高尚的人格追求,在现实中又有这样的遭遇呢?明确:遭贬斥受谣诼1.香草的象征含义:汉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补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2)“美人”自喻:(汉代)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补充:班昭在《女诫》中云:( 女) 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分析:思夫——渴望报效;受宠幸——君主重用;受冷落——怀才不遇;美人迟暮——烈士暮年;薄情——君主梳理 ;弃妇——排挤打击。
拓展:《宫词》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深夜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分析:在诗中白居易借被遗弃宫女之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未被赏识且被遗弃的苦闷。
思考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明确:君:浩荡兮不察民臣:背绳墨竞周容思考2:面对这样的遭遇,屈原持怎样的态度?明确:宁溘死伏清白悔相道(四)结束语:“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法国作家缪塞齐读: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深入理解(一)合作探究:“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屈原后悔的是什么?他真的后悔了吗?明确:政治上的进退,不是放弃操守。
(二)讨论:你怎样看待屈原的怀石投江?示例: 殿前欢·楚怀王贯云石(元代)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
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明确:屈原的“美政”理想:圣君贤相举贤授能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三)拓展延伸: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示?①身处逆境,坚持操守。
②身陷污浊,洁身自好。
③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④追求真理,矢志不渝。
活动4【练习】随堂训练,象征意义阅读下面的诗歌,分析诗中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并体会其深层内涵。
1.《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爱莲说》中通过事物特点传递深层内涵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论语》中通过松柏特点,凸显品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5【测试】拓展阅读,美人自喻“美人”自喻:1.(汉代)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